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的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的论文格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成长环境,承受着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 范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全文如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 ,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 方法 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 反思 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相关 文章 :

1.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2. 1500字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5.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7. 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主要写自己的一个学习的经历。从小到大的。个人成长历程

心理学个人成长报告论文主题就是围绕个人成长心理上的变化进行描述,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正文

自从踏上这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始,已经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了三整年,在这三年里,通过自身的努力钻研,通过前辈的指导和引领,不再是曾经充满学生气息的新老师,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成长。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爱学生、爱自己、爱职业、爱思考、爱创新……其中最根本是爱学生,爱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来思考问题,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点。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孤立地谈教师发展是没有意义的,更不会有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去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哪一个优秀教师不是把学生成长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出发点?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其中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学生成长和发展基础上的。不爱学生,教师就不可能爱事业;不爱事业,教师也就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用心思考、追求创新。

如果一个教师不是用口号,而是能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就会成为教师本人的需求。

扩展资料:

写作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这个就相当于写你的生活理想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个人成长报告 文章题目:感恩生活 珍惜一切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个人成长报告摘要:本文结合自己不同生活阶段的经历,讲述了本人走向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通过自我成长经历和职业行为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和优势,以及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的咨询机智,为让更多的人学会感恩生活,珍惜一切. 关键词 :成长经历 职业行为本人今年21岁,由于自身的爱好和以后将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需要,我开始努力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课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 自我成长分析:(一)成长的故事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以时间为载体,以贡献的多少反映其价值,生命的境界取决于后者而非前者。”每个人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是在开始或结束,而是在其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峰或低谷,都是生命的成长,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我生长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家庭。家里共有四口人,父母和我,还有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妹妹。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朴实。父母在做人方面的口碑都特别好。父亲在当地是比较有威望的,每当人们有什么矛盾都会请父亲出面调解,有什么红白事也都会找父亲帮忙。受父亲的影响我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父亲是个幽默、多才多艺、见识广、有责任感的人,是在我童年的成长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母亲是个贤惠能干、心灵手巧的女强人,在我的成长中她一直充当着严母的角色,我做错了事大都是母亲批评我,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上了高中后才渐渐领悟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现在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特别融洽愉快,一家人很幸福。家中小妹,聪明活泼、懂事听话为我们家增添了更多的幸福感。我从她小时候就一直十分疼爱她,现在总是感觉她就是我的情感寄托,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也特别好,是全家人的骄傲,所以一家人倍加呵护她。由于父母为生活奔波忙碌,童年的我几乎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因此也锻炼了我非常独立的能力。姥姥的文化程度较高,很懂得育人之道,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小就锻炼我各种生活的技能和本领。当时并不觉的那样做事很有用处,长大以后才慢慢的体味出那其中的道理。在童年的记忆里,姥姥仿佛是一个永远不会累、特别厉害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都能解决,总是让我特别佩服她,她就是我小时候的偶像与榜样。童年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二)、饱受磨难的求学之路 慢慢到了上学的年龄,没有经历幼儿园的洗礼就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小学时,母亲对我要求很严,再加上姥姥在上学前的教授,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中学时,开始了住校的生活,深深感受到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很努力,成绩还可以。八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共青团,感觉无比光荣和自豪,此后在各方面的发展中都严格按照先进团员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勤奋努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九年级时,面临中考,可是由于自身经验积累的不足,中考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比别人多花了一万块钱才进入的河口一中,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对不能让父母的血汗钱白花。高中生活开始了,学习生活中有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每天一起过三点一线有规律的生活,虽然有些单调,但是要想顺利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必须要舍得付出。所以,我们一起挤在集体宿舍,冬不畏严寒,夏不怕酷暑,废寝忘食,不顾一切备战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以不错的成绩考到了赤峰学院。 (三)、充实的大学生活带着梦想和激情,开启了四年充实的大学生活。我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一直为自己的幸运而努力。所以,大学里的学习成绩比较不错,入学以来综合测评名次都是班级第一名。各种奖学金也随之而来了,在2010—2011学年度分别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赤峰学院“一等学生奖学金”和“综合测评一等奖”,并在2011—2012学年被评为 “三好学生”和“文明大学生”。这些荣誉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同时也给了我继续向前的动力。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性格外向的我还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我珍惜生活给予我的一切,努力奋斗着,为未来时刻准备着。二、职业行为分析(一)从业原因分析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有足够的储备和磨练,更重要的是能够秉持一种追求生命成长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能力以超越自己的局限。通过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分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内心里的一种渴望。我现在学习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以后要从事幼师方面的工作,我相信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我一定会很好的为小朋友排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心态,让多梦的青春充满阳光和喜悦,让我们未来的花朵放飞希望。我知道,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他们很需要老师悉心的呵护,这更增强了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热情,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二)自身优势分析1、我性情温和喜欢孩子,尤其热爱教育事业,这种骨子里的东西能坚定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信念。2、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优点是善于倾听,能够感同身受,观察细致,有洞察力,有爱心和包容心,热爱学习,追求进步。我喜欢换位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在与别人交流中,我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迅速地在旁观者和当事人中间置换,从而更清楚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3、我稳定的人格特征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另外,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4、我的性格十分开朗,很容易和孩子融合到一起,这对我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很有帮助。(三)努力方向虽然我对这个行业热情无限,但深知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今后还要不断努力。1.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有些问题还不能给患者在心理方面给予有成效的帮助。2.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一些硬件条件不足,尤其缺乏比较完备的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及相关软件,不能准确界定患者器质性疾病与心理性疾病。 3. 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够。未来的咨询和治疗工作可能会遇到各行各业的人士,而目前个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生活的阅历都需要今后不断的学习,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4、今后的日子里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生活质量。5、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由于我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较为擅长青少年的发展性心理咨询,我理解他们内心的悸动,明白他们的想法,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代沟。帮助家长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在今后的职业历程中,我要在这个领域深层次地发掘下去,让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能够有独到之处,还给来求助的人一个美好的心境,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再不受烦恼和忧愁的牵绊!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成长报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滚滚长江东流水,都想流进大海这个快乐老家,水流向大海就有起有伏,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有称心就有不称心、有成功有就有失败、有欢乐就有痛苦、有顺利就有挫折,哪一段是不好的呢?哪一段是你能拒绝的呢?快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境、是一种人生态度。用赏识的观点来面对你的人生,失败了请你不要放弃,那是你未来成功的垫脚石;痛苦时你不要绝望,那是你未来欢乐的基础;遇到挫折请你继续坚持,那是你通向未来的必经路;享受苦难、享受失落、享受烦恼、享受孤独、享受委屈就像享受黑夜是未来的黎明一样,因为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朋友,感恩生活,珍惜一切吧!”

以自我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论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成长环境,承受着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 范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全文如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 ,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 方法 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 经验 、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 反思 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500字心理健康成长论文相关 文章 :

1.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2. 1500字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5.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7. 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自我成长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并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出发,指出了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3)35-0064-02

一、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生活质量,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学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在普通高校,不仅仅师范类院校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现在已有许多非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也开始主动选修心理学这门课程,希望从中获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校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本科新生中开设了《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大学新生必须选择。课程主要分为以下8个章节: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 时间管理 以及意义与价值。设置该门课程的目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让新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学既可以是一门高深的科学,也是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心理问题有基本的鉴别能力,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同时也让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有听课同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的开设是有意义的,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但对课程的最大意见就是“学时无趣、学后无用”,这无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危及到了课程本身的价值。因此,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使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地谈心理,真实地讲自己,实用地指导生活,已成为当前这门心理学课程重要的课题。

二、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1. 教学 方法 单一化。目前,大部分授课教师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单一途径。而对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动互动教学则应用较少。即使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自说自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引导性欠缺。因此,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倦怠感,学习动机也不断弱化。

2.课程内容体系有待商榷。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的内容分为适应与发展、自主学习、学会共处、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时间管理以及意义与价值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的授课内容有重复的部分,且部分内容,如自主学习、学会共处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有所重复,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是在新生刚入学时讲授的,重复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3.考试方法单一化。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而成。平时成绩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小,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两部分,而期末考试则是提交一篇课程相关的论文。所以学生只要考勤过关、提交了论文就可获得较好的分数。特别是提交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同学绝大部分内容是在网上下载的,只有少数同学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形式的改革。改变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活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会共处一章中,笔者开展了互动游戏叠罗汉,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每组15名同学,从任一人开始作 自我介绍 :我是谁,来自哪里,性格怎样……后面的同学要将前面同学的话复述一遍后再开始自我介绍,如此类推,直到每一位同学都将其他所有组员的介绍记下为游戏结束,比赛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在情绪管理一章中,笔者通过音乐(欢快的和悲伤的)、动作(大笑、低头)、思考(想悲伤和快乐的事情)让每一位同学亲身感受情绪的变化会与哪些因素相关。在压力管理中,笔者让每一位同学将最近最困扰自己的事情写在纸上,揉成团后一起放在纸袋子里,然后随机抽取一些,一一给予解答,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舒缓压力。笔者将这些形式和方法引入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以活动课程的方式方法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证明,这些形式既保证了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心理学与人格形成的内容,作为一个章节来讲述。使学生了解到健全人格者的特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能够自知、自尊以及自我悦纳;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能够用心理学的知识辅助自己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另外,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问题。因此,在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如可以通过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目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以 总结 性评价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等目标方面还存在欠缺,也不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笔者认为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改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可以适量布置平时作业,如可布置学生撰写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案例 报告 ;对所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阅读、观看与心理学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之后的感想;组织或参加小组讨论的情况记录等等一系列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的小作业,便于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习迁移,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哪些知识,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作用的。最后,可按照生作业的完成程度、认真程度、主动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自我评价 的深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为降低作业难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上作业。此外,还要加大平时课堂互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情况在最后成绩评定中的比重,这样既可以活跃课程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互动,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至于期末考试的论文撰写,笔者认为应该降低比重,甚至可以予以取消。

综上所述,在非师范类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针对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从改革教学形式、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法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韧性、乐观和希望四个维度,我国有将近3000万的各类大学生,因此本研究希望简要的探讨一下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以使对大学生自我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陈礼灶(1984-),男,福建龙岩人,兰州大学 教育 学院,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2002年美国管理学家 luthans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心理资本理论,并认为心理资本理论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等四个方面。为了与其他积极心理学的要素区分开来,luthans 把心理资本定义为:符合POB(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即积极性、以理论与研究为基础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类状态的个体特征、影响绩效的积极心理学要素。Luthans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心理资本定义为: 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2]。现在,心理资本已经逐步成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又一资本优势。

2008年前后,在我国李超平翻译了Luthans所著《心理资本》前后,心理资本也逐步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仲理峰[3]和王雁飞[4]等分别对心理资本进行引进性的介绍。柯江林[5]和张阔[6]等分别对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本土化的编制。

本研究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启示意义。

1.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树立自信心

自信,又称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则说明他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自我效能感较低。

研究表明,自信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正相关(毕重增,黄希庭),自信有助于个体减少其人际困扰 (张继元,毕重增),自信的个体拥有积极的归因方式(秦东波等),自信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而非避免失败的动机(车丽萍)。研究同样表明,自我效能感(自信)与抑郁显著负相关(葛明贵),与自尊有显著正相关(李妲等),与特质焦虑和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李守龙,李晓芹),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负相关(张倩,桂守才)。由此可见,自信对自我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树立自信心。

2.在成长的道路上锻炼韧性

韧性,又称复原力,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韧性高的人,不仅表现在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正常状态,同样也表现在从强度很高的正面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最后之所以发疯,跟未从强烈的正面情绪(高兴过头)恢复到正常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表明,复原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性作用(胡海利等),复原力与抑郁存在负相关(王秀希等),复原力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Kari),复原力有利于在逆境中成长(Sean)。由此可见韧性对自我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锻炼锻炼自己的韧性。

3.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心怀希望

堪萨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认为: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即希望=意志力+途径,希望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力,同样也需要明确目标的指引。

刘孟超,黄希庭在其《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的论文指出:希望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较高,与生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等。Snyder等人认为,希望对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影响。Luthans等人研究表明,在 人力资源管理 领域上,希望与组织认同感显著正相关, 且只有希望与工作表现正相关。由此可见,希望对自我成长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要心怀希望。

4.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学会乐观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提出者)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

研究表明,乐观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袁莉敏等),乐观的人更长寿(Matuuta),乐观的人更幸福(Taylor),乐观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袁立新)。气质型乐观能够更好地预测人们的未来,能够改善人们的心境,减少精神疾病,从而能保证适应现实生活(段海军,霍涌泉)。由此可见,乐观对自我成长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要学会乐观。

5.在自我成长的道理上注重多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资本概念,提出了一个包括多方面的正面心理学概念,与以往的单独研究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希望等研究,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总体心理品质。研究表明,在一个方面心理品质较高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的方面心理品质也较高。例如,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往往也较高,但是在韧性、乐观和希望三个方面并没有因此也高于其他同学,或者这表明了,为什么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容易造成更高强度的心理冲突(自信较高,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却不高)(彭贤、陈礼灶)。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子饿哦成长的道路上要注重基本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某一方面心理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uthans F ,Youssef CM,Avolio BJ,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2]Luthans F.And Youssef C M.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2004,33( 2 ).

[3]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39(2):328-334.

[4]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

[5]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心理学报,2009,41(9):875-888.

我是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自我成长报告我是谁,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回答清楚。每个人都以为能回答很好,可也很容易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这是我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得回答的问题:我是谁,我是怎么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大学生正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我从小学到现在,和大多数的学生一样,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考重点高校,考重点大学。我那时的想法,就是按照父母的期望,好好考大学,好的大学就等于将要有好的工作。每天都是这样说,我就按父母说的,一步一步的走下来,这期间我都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努力往父母说的做,其他的也都是人云亦云,这样一直到了大学开学。我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我才到了我的低潮时期,这时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人交流,这里我接触到的人,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生活方面的事。仿佛一切都变的很难,一切都要自己去想,去做。那时的我很迷茫,也想了不少。以前的我,无忧无虑,只要做好学习,一切由父母安排。现在一切都得自己拿注意了。一时不习惯起来。在刚开始的时候,还和同学同寝发生过不愉快。那时的我,觉的和这的生活格格不入,总想回家,每天都过的很压抑。现在未免有些莞尔。到了现在,我也想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心里也觉的好了很多。我也想到了我的未来该怎么做。所以我现在觉的,大学的生活真是很锻炼人,真是塑造一个人的黄金时刻。这时候的心理是最容易受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会影响以后的生活的。直到了那个时刻,我才觉的,我的生活才刚开始呢。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高潮和低谷,我知道以前无论如何,都已经过去了,未来才是我该认真考虑和为之奋斗的地方。我是谁。我的回答是,我就是我,父母只能给予意见,而不能给予实际。一切都只能自己去做。我就是我,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给我的一面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冕。我就是我,我的未来,由我自己把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的选择。无论对错,结果只能自己承担。我不知道我的思想是否到了成人的境界。但我知道,我以后该好好的判断自己的选择,好好的走自己的路。我觉的这种想法很重要。至少,给了我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也许我从以前到大学之前,我都是浑浑噩噩的走过来的,但我知道,我决不会浑浑噩噩的走过这大学四年。我一定会知道,这四年我的目标和意义。我的将来,我也无法想象的出来。也许我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吧,但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知道该怎么去走。我觉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生活方式和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所以我从不干扰别人的生活,至多给别人一些我的想法。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随意批评别人的想法是不对的,是不尊重别人,所以我从不随意批评别人的意见。我觉得说谎会给人不诚实的表现,即使是开玩笑也不合适,所以我从不说谎,只开开小玩笑。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也都很容易受伤,所以我从不说别人。我很愿意和他人在一起。因为我觉的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和其他人在一起可以很好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恶人或善人,真正绝对的恶人或善人都是无法生存的。我觉的我应该好好锻炼自己判断能力。为什么别人能看到的优点我却看不到。这就一定是我自己的原因。不止这,我觉的我还有些地方得加强,比如和他人的交流能力,愿意和别人交流不代表能够很好的交流。还有就是和别人交流的胆量,我还是不能很从容的和陌生的人交流。还有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加强。在大学,失败和被超越是家常便饭。没有好的承受能力,很容易自暴自弃。我个人比较欣赏比尔·盖茨,主要是我觉的他不仅是为成功人士,更是我觉的他有许多过人的地方。第一是他的眼光,他知道以后IT业将飞速发展,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从事了IT业。第二是他做事的手法,他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同种问题,还可以创新性的来解决问题。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这里也许有些先天的因素,学习不来。但是,他的心理素质是绝对的好。IT业向来都是沉沉浮浮的,他没有失败而放弃,看到成功就预测到了下次的成功。这是我欣赏的地方,不为实力,只为那心态。通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觉的有些收获。我一直觉的,我的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我在这短短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我还想知道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我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一点很受大家欢迎,就是能和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心理的障碍也是通过大家相互交流来疏导的。可能因为大家还是有些排斥说出心里的事,觉的这挺不好意思的。这其实都能理解,这都是个过程,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改变大家的想法的。要知道心理的健康是个漫长的过程,一次两次的交流的疏导是不够的,我觉的大家能相互交流,就能加强这种疏导,大家能交个朋友,多个朋友就是加快心理健康的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且这样大家都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来,让大家都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有就是播放一些关于心理的电影,能让大家感同身受,能更好的接受这种关于心理的想法和论点。不仅能让大家接受些现实的教育,也能让大家有些心理方面感触。这样也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对心理和现实的理解。现实和人的心理是相互关联的。外界能影响心理,心理也能对外界有作用。我觉的如果课堂上能加点关于实践性的知识能更好。因为纯理论毕竟枯燥,深奥,不好理解。结合些实践的东西,能更好的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放的关于实践的视频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让心理能让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

论文格式自我介绍心理健康

自我分析报告学 生: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学号) 摘 要:本文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课程论文,主要是就本人的成长经历,兴趣,性格,能力,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职业理想等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自我的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自我分析报告、心理学、职业通过整整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课程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从心理学的定义到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的全面。本文是根据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对本人自我进行的分析。一、我的成长经历和影响(一)简单的自我介绍······(二)出生到学前班阶段······(三)小学阶段······(四)初中阶段 ······(五)高中阶段······(六)大学阶段 ······(七)对成长经历的总结 写了这么多,其实很为简略。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同,人正是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的原因——成长经历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才有了不同的人生。二、自我分析(一)兴趣 职业兴趣前三项为企业型(21分),研究型(20分)和社会型(18分)。鉴于测评结果,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支配欲强; 通常具有领导才能,能够影响、说服他人共同达到组织或个人的目标;为人务实,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和地位,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性格 16PF报告显示,在乐群性,聪慧性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在情感性,忧郁性,独立性等方面表现为低分,其他的均比较正常。在MBTI测评报告中显示人格类型为ESTJ(外向 感觉 思考 判断)。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很高,思维非常敏捷,头脑特别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很强。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 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一般情况下,遵纪守法,对人对事您都会负起自己的责任。交际性处于中等水平。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 非常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如果过分可能会冷漠无情。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有时也会陷入幻想。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有时可能过于自负,自命不凡,也可能缺乏同情而引起别人的反感。既不过于保守,也不过于激进,认为传统中有些东西可以保留,也有些东西需要变革。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需要追随团体来维持自信,对权威是忠实的追随者。一般情况下,有较好地自制力,比较尊重礼俗,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三)能力 职业能力测评只有两项,即交往能力测评和创造力测评。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但创造性一般。(四)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测评显示,我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为帮助贡献,团队融洽型。 帮助*贡献型的人认可的核心价值是自己的工作和知识能对他人和社会有所帮助。例如:改善拥挤的交通状况,通过新的产品来消除、缓解疾病等。这种类型的人富于同情心,关心他人,他们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作无比快乐。他们总是为他人着想,把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希望自己的付出对社会是有帮助的,他人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惠颇多。医生、教师、警察等社会型工作很适合该类型的人。 团队*融洽型的人希望工作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认为这就是很有价值的事,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该类型的人重视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愉快、协调的团队协作是该类型的人所追求的,他们认为友好、轻松、团结的集体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师等需要良好团队合作的工作比较适合该类型的人。(五)职业理想 职业类型:研究人员/科学工作者。具体岗位:科研员(研究员)。地域不限,各科研机构和各级高校,甚至各大企业都可以。环境优,待遇较好,但需要付出较多努力。伙伴则基本都在一起研究,就业前景广阔,属于热门。(六)自身的优势和不足1.自身的优势 在规范、传统、稳定的环境下工作,可以给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适合在责任清晰,有一定私人空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中工作。要求细致、精确,能够发挥你出色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工作能够让你集中精力,关注一件事情或一个人,而不是平行开展多项工作。通过工作,你能够得到同事和上级的认可、欣赏和鼓励。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开展工作,不要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把你的工作展示给别人。务实、实事求是,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善于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不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拥有对细节很强的记忆力,诸如声音的音色或面部表情。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尊重约定,维护传统。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你依据明晰的评估和收集的信息来做决定,充分发挥自己客观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2.自身的不足 你有高度的责任心,会陷入日常事务的细节中去,以至于没完没了的工作。每件事情你都会从头做到尾,这总是让你过度劳累,压力很大时,你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由于你的现实、细致,有时容易忽略事情的全局和发展变化趋势,难以预见存在的可能性。建议你周到考虑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可能性,需要增强对远景的关注。三、完善自我的方案(一)针对分析所提出的适应性对策 往往不喜欢那些需要精耕细作的常规性的日常工作,以及长期智力劳动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喜欢竞争,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胆略、冒风险和承担责任的工作;适合可以展示自己的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适合经常和人打交道而不要求很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此外,应尽量避免过于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多注意日常工作和工作中的细节。(二)针对自身不足所提出的解决办法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这种职业倾向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此外,应尽量避免过于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多注意日常工作和工作中的细节。直接地表达自己,说出你现在的感受。不要只顾低头拉车,需要抬头看路。调整节奏、放松自己、适当松弛一下绷紧的弦。做长远思考,加强对全局和可能性的关注,避免陷入具体事物,而将方向忽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三)如何检验效果与目标修正 每月进行一次,要与自己的情况相辅相成,随时进行调整及修正,订立阶段小目标,更多的与外因和内因相联系。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四、结束语 这一篇自我分析报告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想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吧!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非常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内对我们的教导!本文中采用了很多职业规划测评报告的内容,对招生就业处一并表示感谢!

自我分析,实际上就是知己和自我认识的过程,它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后,规划中的定向,定位,定点才能比较准确。以下是关于心理自我分析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心理自我分析报告范文

通过整整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的学习,我从“健康之路,从心起步”中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从心理学的定义到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是非常快乐的,这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村人,他们非常重视我的学习,但从来不像其他的家长一样逼着我学这学那,反而是给了我很多自由的时间,所以我的童年比起同龄的孩子还是很快乐很自由的。

在上学之前,我就已经学会了基本的加减法和拼音字母,现在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当初是怎么学会的。但就是因为这样,我上学后很轻松,爸妈几乎没有管过我的学习,也常常因为这个而沾沾自喜,有时候还会有点小骄傲。由于成绩始终不错,同学们都很羡慕,老师也很喜欢我,也就是那时形成了我的一个性格特征:自信。

中学,我来到了市里读书,又是陌生的环境,在那里我开始了真正的学习,高一的第二学期我们开始文理分班,由于个人的性格和各科目的成绩,我选择了文科,也就是从这时,我才认真地对待学习这件事情,因为小时候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转眼间,我们步入了高三,到了高三,生活紧张而充实,每天都忙忙碌碌。做不完的习题,没完没了的考试,为的就是一个目标,考大学。虽然,高考并不理想,但最终我还是如愿以偿的来到了这所学校。

虽然我刚来到大学,但我已经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矛盾难念就会产生,但我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无论是宿舍还是集体,都需要精诚所至,大家一条心。否则受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同时在上大学之前的那段时间和近几天在学校的了解,明白了先做人在做学问的道理。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实现一个人的价值需要不断鞭策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修养,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这就需要加强许多方面,第一,坚持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提高,确定自己终身学习的目标。第二,学会取舍,宽容待人。第三,完善人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积极地去学习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用相对客观的去评价自己和他人,同自己的眼睛去细心地观察世界上的人和事。积极进取,按照计划定期行动,一点一点去实现。成功,来源于前进道路上的每一小步,不要幻想凭借好运一步登天,所以就要把精力放在短期目标上,相信最后一定能实现那个伟大的目标。

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并非完全没有价值,相反它却隐含深远的意义。现在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间”。

看一眼来路,看清了成长中一深一浅的脚印。成长需要我们自己去体味,自己去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摔跟头,但需要我们不断爬起来,每一次爬起来,就证明又长大了一些。

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成功与失败,时刻与人相伴。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总是一帆风顺,也没有哪一个人从不经历痛苦与悲伤,挫折与打击从来不会与人预约,它会突然降临,让人措手不及,甚至会徘徊很久,与人形影不离,所以我没有必要不切实际的幻想它与我无缘,正视它,它就会迎刃而解,而我又成长一些。

其他关于自我分析报告范文

当我打开自我的记忆时,我才发现自己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从童年开始便不知不觉地受到家人的影响。但我觉得,我应当有自己真实独立的生活体验。时间在指尖流过,我开始渐渐成熟,踏进校园,结交朋友,开始学习的生涯,学会应付压力,我开始走自己的路了。

在此份个人成长报告中,首先,我分析了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而在大学的四年里,我会立足自己的优势,着重锻炼自己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自然是第一要务。在这大学的四年里,我会生活的中心仍然放在学习中,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英语,学习专业技能,这样才无愧于我学生的身份。

上大学以前,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单调的读书中度过的,生活阅历,动于能力及社会经验等方面还很欠缺。在大学,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组织的各种社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有力平台。我已经参加一些社团和学生组织。如果有条件,我还会走出校园,去外面打打工,尝试着自我独立,并增加一些杜会经验,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提倡个性的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实践中,我都要学习换个方式看事物,深入思考,找到不同于别人的角度,井积极加以实践,坚持不断创新。

我相信很多时候不是你做不到,是你不愿意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其实你早已做出了选择,但是你还不能够理解要做的就是执行选择,然后慢慢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我能做的就是保好体质,学会做人,精通学业,融入社会。

就像我所提到的,我不能预测未来会怎样,但我会沿着我的路线做我的最好,相信走出校门时,我会带着沉甸甸的资本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我想无论是成为一个默默无闻为社会贡献的人,还是有所大的作为,我会选择从事我热爱的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报告论文格式

大学生成长的原创性就不高,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写起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引言 人生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喜怒哀乐。我已经踏入人生第20个年头了,借心理健康课的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课程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从心理学的定义到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非常的全面。我认为此次自我分析非常的有必要。我从何而来,又将往哪里而去?家庭、学校、教会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我是谁,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回答清楚。每个人都以为能回答很好,可也很容易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这是我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得回答的问题:我是谁,我是怎么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大学生正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在自我分析中也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一、自我分析 (一)兴趣,偶像及对自己的影响 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写作,音乐,但我并不是一个很有艺术细胞 的人,只是很喜欢,并从其中获得快乐。 专业兴趣上,我比较喜欢理工类的,也正是我现在所学的化学专业,我认为此专业可以让我接触到更多的物质与有趣的反应。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我做过一次人格分析和职业分析,鉴于测评结果,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创新型。我认为这很符合我的专业需要。因为首先我是一个精力充沛、自信、善于创新、热情洋溢、富于冒险;通常具有理性思维才能,为人务实,做事有较强 的目的性。 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是自己的朱镕基,居里夫妇。我觉得他们的做事风格和对生活的忍受能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并且对我自己的影响非常大。 (二)性格及对自己的影响 类型:外向,开朗,但很理性。 我是一个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但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 (三)能力与品质 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但创造性很一般,有领导和组织能力。 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强,能考虑集体和他人,做事认真。 (四)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还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跟随党的脚步,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1.自身的优势 有出色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务实、实事求是,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善于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尊重约定,维护集体。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自己有客观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 2.自身的不足 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现实,考虑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创造性不强。 3.我需要改进的人生五方面 性格的冲动性,耐心。 (六)自我奋斗目标 完成学校里所有的学习任务,并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的领导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学术创新能力。 最后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成为一个专业人才。 二、我的成熟标准 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劳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 三、结束语 这一篇自我分析报告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想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吧!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觉的有些收获。我一直觉的,我的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我在这短短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我还想知道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我也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

我是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自我成长报告我是谁,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回答清楚。每个人都以为能回答很好,可也很容易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这是我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得回答的问题:我是谁,我是怎么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大学生正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我从小学到现在,和大多数的学生一样,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考重点高校,考重点大学。我那时的想法,就是按照父母的期望,好好考大学,好的大学就等于将要有好的工作。每天都是这样说,我就按父母说的,一步一步的走下来,这期间我都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努力往父母说的做,其他的也都是人云亦云,这样一直到了大学开学。我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我才到了我的低潮时期,这时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人交流,这里我接触到的人,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生活方面的事。仿佛一切都变的很难,一切都要自己去想,去做。那时的我很迷茫,也想了不少。以前的我,无忧无虑,只要做好学习,一切由父母安排。现在一切都得自己拿注意了。一时不习惯起来。在刚开始的时候,还和同学同寝发生过不愉快。那时的我,觉的和这的生活格格不入,总想回家,每天都过的很压抑。现在未免有些莞尔。到了现在,我也想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心里也觉的好了很多。我也想到了我的未来该怎么做。所以我现在觉的,大学的生活真是很锻炼人,真是塑造一个人的黄金时刻。这时候的心理是最容易受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会影响以后的生活的。直到了那个时刻,我才觉的,我的生活才刚开始呢。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高潮和低谷,我知道以前无论如何,都已经过去了,未来才是我该认真考虑和为之奋斗的地方。我是谁。我的回答是,我就是我,父母只能给予意见,而不能给予实际。一切都只能自己去做。我就是我,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给我的一面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冕。我就是我,我的未来,由我自己把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的选择。无论对错,结果只能自己承担。我不知道我的思想是否到了成人的境界。但我知道,我以后该好好的判断自己的选择,好好的走自己的路。我觉的这种想法很重要。至少,给了我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也许我从以前到大学之前,我都是浑浑噩噩的走过来的,但我知道,我决不会浑浑噩噩的走过这大学四年。我一定会知道,这四年我的目标和意义。我的将来,我也无法想象的出来。也许我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吧,但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知道该怎么去走。我觉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生活方式和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所以我从不干扰别人的生活,至多给别人一些我的想法。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随意批评别人的想法是不对的,是不尊重别人,所以我从不随意批评别人的意见。我觉得说谎会给人不诚实的表现,即使是开玩笑也不合适,所以我从不说谎,只开开小玩笑。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也都很容易受伤,所以我从不说别人。我很愿意和他人在一起。因为我觉的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和其他人在一起可以很好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恶人或善人,真正绝对的恶人或善人都是无法生存的。我觉的我应该好好锻炼自己判断能力。为什么别人能看到的优点我却看不到。这就一定是我自己的原因。不止这,我觉的我还有些地方得加强,比如和他人的交流能力,愿意和别人交流不代表能够很好的交流。还有就是和别人交流的胆量,我还是不能很从容的和陌生的人交流。还有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加强。在大学,失败和被超越是家常便饭。没有好的承受能力,很容易自暴自弃。我个人比较欣赏比尔·盖茨,主要是我觉的他不仅是为成功人士,更是我觉的他有许多过人的地方。第一是他的眼光,他知道以后IT业将飞速发展,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从事了IT业。第二是他做事的手法,他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同种问题,还可以创新性的来解决问题。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这里也许有些先天的因素,学习不来。但是,他的心理素质是绝对的好。IT业向来都是沉沉浮浮的,他没有失败而放弃,看到成功就预测到了下次的成功。这是我欣赏的地方,不为实力,只为那心态。通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觉的有些收获。我一直觉的,我的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我在这短短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我还想知道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我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一点很受大家欢迎,就是能和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心理的障碍也是通过大家相互交流来疏导的。可能因为大家还是有些排斥说出心里的事,觉的这挺不好意思的。这其实都能理解,这都是个过程,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改变大家的想法的。要知道心理的健康是个漫长的过程,一次两次的交流的疏导是不够的,我觉的大家能相互交流,就能加强这种疏导,大家能交个朋友,多个朋友就是加快心理健康的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且这样大家都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来,让大家都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有就是播放一些关于心理的电影,能让大家感同身受,能更好的接受这种关于心理的想法和论点。不仅能让大家接受些现实的教育,也能让大家有些心理方面感触。这样也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对心理和现实的理解。现实和人的心理是相互关联的。外界能影响心理,心理也能对外界有作用。我觉的如果课堂上能加点关于实践性的知识能更好。因为纯理论毕竟枯燥,深奥,不好理解。结合些实践的东西,能更好的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放的关于实践的视频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让心理能让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

心理健康认识自我论文3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参考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自我的成长之路啊,你可以根据你,嗯,如果学习压力太大了指你就可以把你学习压力嗯太大这方面儿就写上,如果心里没什么嗯的话就写自己成长的路程。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3000字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发挥心理健康 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组成部分。认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 家庭教育 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 自我评价 ,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 报告 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唐书怡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探讨[J]时代教育

[2]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3]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J]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6-6

[3]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安顺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6]颜农秋关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J]探索与争鸣

[7]赵展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大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原因及改进方法》

摘要: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如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高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本文从人际交往的定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外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以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解决方法;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现今,人际交往障碍却成为当代很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绊脚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在交往过程中,如果顺利,大学生便心情舒畅;一旦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逐渐趋于成熟,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但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与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

一、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一)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多, 经验 和阅历逐渐丰富,非常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腻烦说教。他们渴望成才,自尊心极强。但不能对自我和社会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调适能力也很欠缺。因此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容易偏离实际水平,产生主观偏差或障碍,主要表现有:

(1)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凭直觉把与人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作为对他人的评价,并在日后的交往中占主导印象地位,以此来决定与他人的关系及亲密程度。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一类人或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刻板的看法。在角色认知过程中,按照预想的类型赋予习惯性、特征化的评价。这种以个性代替共性、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做法会阻碍交往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大学生抛弃传统观念,结合现代社会状况及实际情况考察具体人、具体事,以免产生误解。

(4)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假定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感受和品质,通俗的说就是“以已推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往往会带来对方的排斥与反感。

(二)社会因素引起的交往障碍

社会因素主要指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但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素质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以此为导向,这种教育制度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学校层面,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学校在教育上往往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其次,高等学校教育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人际交往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交往面狭窄,缺少经验和交谈技巧

第一,大学交往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多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且满足于这种现状,不愿主动去接纳、开拓外界的精彩生活。交往的狭隘性使很多大学生跟其他非同寝室的同学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交往面也越来越狭窄。第二,一些大学生缺乏交谈技巧,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不会说“不”,导致事情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说话欠思量,以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第三,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往往是理论上的教育,缺乏实践的平台。高校或因为不重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性,或因为场地有限,或因为本身和社会上一些企业、机构的联系少,很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过度依赖网络引起的交往障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互联网最频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的介入,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网络普及后,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回家探望父母。还有些人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

(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和 文化 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大减少了社会个体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这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难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淡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观。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逾越人际交往障碍,学会正确与人交往

大学生要有意识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学习人际交际的技巧,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度过快乐的校园生活,更有助于今后的生活、工作取得成功。

(1)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正确的交往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与人和谐交往的前提。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是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二是诚信原则。诚信历来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抱着诚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三是宽容原则。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宽容对协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四是互助原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交往技巧

大学生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不当观念,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注意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和行为规范,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非常大,具有认识效应、即时效应和长久效应,往往是根据对方的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等形成的。因此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出现在交往对象面前是十分重要的。

2.要把对方放在首位。关注对方的需要、兴趣和感受。交往的话题和形式应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和经验,合乎其心理需要和兴趣。要学会倾听,仔细耐心地倾听能让对方感到自己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有价值,此乃人际交往中的法宝。同时,交谈要注意建设性和有效性,大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能从谈话中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将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

3.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要做到会用清楚、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谈话内容不枯燥,能吸引对方;尊重他人意见,避免评论和争论;即使批评他人,要在肯定之后提出,而且以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为前提。

4.保持适当距离。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无形的距离,而且此距离由它适当的限度,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3)充分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方法与技巧,但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果不进行实践那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要经常与人交往,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和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还要注意对交往的对象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避免造成心理有失落感。要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需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开始.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确实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已经发生了,不能改变。大学生只有寻求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改变人际交往障碍。根据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调查,北京高校中,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按照这个标准,我不属于贫困和特困大学生,但我家庭确实很贫困。根据我所看的接近20篇文献分析,我是有轻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也有 文章 中谈到的问题。首先我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过高,期望交往的都是知心朋友,大家志同道合,这有些理想化,不利于我的人际交往。因此我要纠正这种想法。其次我生活主要以寝室为中心,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这就造成了我交往面狭窄。解决途径是我应当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寝室以外的人沟通交流,拓宽交际面。再次,我的人际交往技巧匮乏,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一定的多看一些社交礼仪,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参考文献:

[1].兰静,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及解决策略.才智,2012(21):第203页.

[2].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第31-33页.

[3].徐晓霞,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因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4):第60-62页.

[4].汪汉荣,龙健飞与王绪朗,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02):第98-100页.

[5].王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破解与和谐构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6):第109-111页.

[6].何伟与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7(23):第72-73页.

[7].董鹏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途径.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03):第17-22页.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82,83页.

[9].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第112-114页.

[10].喻慧,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文教资料,2006(22):第21-22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