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教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教学研究论文

幼儿园要在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教学,让幼儿深刻地理解节能减排的理念和作用,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教研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美感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美感教育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美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艺术目标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与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更要注意发掘他们的艺术潜能,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尊重他们的想法,肯定、鼓励、接纳他们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艺术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中,来自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共40多人,其中包含职业画家、美术教育工作者和民间工艺美术家等,到会委员代表非常关注现代美术教育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花鸟画家何水法提到他在国外时常看到教师带领少儿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画展,了解他国和世界艺术历史。现在中国的教育结构中,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教育的主线多是知识教育。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入初中后更为严重。不少学校和家长更是将学生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期间,按照“精打细算”“争分夺秒”的标准来制定流程,几乎完全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国学院创办者何香久也表示,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受教育主体“人”的关注,只关注知识,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塑造,造成了美感能力的缺失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华.浅议美育对幼儿自身发展的影响[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

[2]庄虹.审美感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J].幼儿教育,1987(10)

[3]傅梅芳.美育与创造个性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郭建军.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0

摘要:通过月考核评定教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开展的质量,同时纳入学期考核。如发生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职称”与“评优”资格。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

一、多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细致化

为使安全教育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更细致,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幼儿活动场地设置安全标志,提示幼儿注意安全。比如在每个楼梯上都利用可爱的小脚印标识,让幼儿区分上下楼梯的方向;电源插座旁都是孩子自制的安全标志,小心有电;盥洗室的地上都有防滑标志、墙壁上有如何洗手的顺序图示,以此来规范常规以及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多方位安全教育环境的创设,凸显了安全环境标致化,强化了安全教育效果。

二、多通道体验: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1.游戏体验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幼儿园中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例非常大,让幼儿在玩中体会什么是安全、遵守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自身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行为,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

2.主题活动法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它是依据幼儿的生活,又以幼儿的快乐、健康生活为目的。同时,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只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才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理解。

3.安全讨论会

我们注重把安全教育纳入日常课程,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把自我防护知识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如,针对玩滑滑梯的情况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玩才能安全又开心?”让幼儿在观察、体验、讨论和总结的基础上自主制订游戏规则,消除安全隐患。吃点心、午餐时不要急着把太烫的食物送入班级,不要催促幼儿“快吃“”比赛看谁吃得快”等;午睡前提醒他们自我检查,不带玩具杂物入寝室,加强午睡时的巡查……在每个生活细节中有机渗透安全教育,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多形式推动: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做好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及生命安全,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联合家庭及社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人

为强化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一把手(园长胡海燕)为组长;专设安全负责人尤燕飞;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突出领导班子全面管安全的理念,党政共抓,形成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安全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每月安全排查、在重要节假日前排查安全隐患,能及时排查幼儿园周边环境异常情况和异常人物。

2.安全培训,一个也不能少

安全培训辐射全体教职工,涉及教师、保育员、食堂、门卫等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此,我园每月对教职员工开展1~2次的安全专题培训,如学习安全文件,实践活动(灭火器的使用、出现火灾、地震时怎样逃生、幼儿意外事故处理)等,以此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

3.安全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通过月考核评定教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开展的质量,同时纳入学期考核。如发生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职称”与“评优”资格。

参考文献

1、以“做”为中心 让幼儿在操作中感悟数学——谈“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启示林华帧;生活教育2009-03-10

幼儿园教学论文1000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学论文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摘要: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地方,在幼儿能力教育中承载着十分重大的任务,当前合作能力是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文章从游戏、美术、表演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法;游戏法

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一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家里要和父母亲戚合作,在学校要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工作之后要与同事合作。可见,合作能力的使用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培养合作能力应该从幼儿抓起。

一、游戏培养法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美术培养法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表演培养法

表演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在表演中幼儿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同时表演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狼和羊的故事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对羊说些什么话,他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将幼儿讨论出来的结果编成剧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剧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故事角色也得以增多。然后分角色让幼儿将整个故事进行演绎,幼儿在表演中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通过其他动物与小羊一起合作对付大灰狼的环节的演绎,能够起到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本文探索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几种方法,其他方法不计其数,比如说通过合作游戏、合作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方法,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品质提高的保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

[2]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34).

[4]郑卫东.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及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拓展:

研究生论文格式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①省略主语枣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研究论文1000

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关于幼儿期的幼儿 教育 教学,你有何看法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一:互联网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研究 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信息的传播进入了光速时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把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把 网络技术 和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了家园互动,促进了师生互动,家长满意,幼儿高兴,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一、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大胆使用数字化工具 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不能漠视数字化工具的出现。直接一点儿说,我们不要怕幼儿开电视、玩手机、打电脑……这些都属于生活工具,只要家长正确引导,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现在两三岁的幼儿,还没有上幼儿园,就能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玩得有模有样,稚嫩的小手指上下左右一划,音乐响起来了,视频打开了,图画跳出来了,很多爷爷奶奶都异常吃惊,连连叫绝。因此,在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是完全可行的。比如,我在进行图形教学时,先指导幼儿打开一体机,然后指导幼儿点选菜单,在一体机上找到各种图形,接着让幼儿观察图形,试着说出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玩得开心极了。然后我给幼儿分发磁力片,让他们说出每一个磁力片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让幼儿自己去识记。接着,我在电脑上进行演示,把磁力片组合在一起,搭成一个小房子,小朋友们瞪着大大的眼睛,开心极了。最后,我让小朋友自己动手,用磁力片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搭建了一列火车,有的搭建了一艘轮船……尽管不完美,甚至七扭八歪,但小朋友们喜欢玩,玩得忘乎所以,这里,没有知识的灌输,只有兴趣的引导。小朋友们在玩中获得知识体验,在玩中发展智力因素,在玩中培育创新意识,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无需刻意安排。网络技术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让小朋友的活动更直观,更具有情趣性。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可企及的。一体机走进课堂,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是声光电的组合,不仅有五彩的画面,更有曼妙的音乐和清脆的声音,对小朋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让小朋友自己动手,学习简单的操作,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而且能保护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鼓励幼儿与老师互动,欢迎家长参与其中 一体机的功能十分强大,操作也十分简单,轻轻一点,眼前立马五彩缤纷,既有高天流云,又有山河湖海;既有草绿花红,又有莺歌燕舞。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老师与小朋友互动、家长与幼儿的互动创造了条件。我多次组织了“诗配画,背古诗”活动,我利用一体机展示画面,让小朋友伴着音乐背诵古诗。我展示的第一个小视频是:皓月当空,月光如水,一位诗人站在屋子里,一会儿仰望明月,一会儿低头沉思。小朋友们有的举起了小手,有的站起来,有的喊起来,一点儿也不拘束,是优美的意境感染了他们。一个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背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此刻,我和小朋友一起走进了诗画的王国,那里有思国怀乡的诗人,有汗流浃背的农民,有吹着短笛的牧童,有雪中垂钓的渔翁……一个个次第登场,随着音乐,是那么的从容,那么优雅。我和小朋友沉浸在优美的画面里,沉浸在浓浓的诗意里。我还组织了“听音乐,背 童谣 ”活动,伴着舒缓的音乐,我和小朋友们载歌载舞,一个小朋友打着手势,慢条斯理地背着:“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一体机画面中,一片绿草地,一个小房子,一只小白兔,还有一盘萝卜和青菜,这简洁的画面,把小白兔那活泼可爱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童谣的魅力,这就是网络的魅力,让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变得轻松自在,变得妙不可言。我还把小朋友的妈妈请来了,让她们和自己的宝贝儿一起练习剪纸。我们在活动中,先观看了剪纸视频,有心灵手巧的老奶奶,剪得又快又好,栩栩如生;有不紧不慢的小朋友,剪得像模像样,一丝不苟。接着,进入剪纸操作阶段,看谁剪得好,看谁剪得多,看谁剪得快。小朋友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妈妈帮着孩子擦汗,帮着孩子铺纸,帮着孩子数数,小朋友则使出浑身的解数,一会儿一个大青蛙,憨态可掬;一会儿一只小蜻蜓,小巧玲珑;一会儿一只大白鹅,昂首挺胸。孩子看看妈妈,笑了;妈妈看看孩子,笑了。这种动手活动,有亲情的融合,有能力的发展,一切是那么自然,一点儿也不造作。亲子制作,是合作,是交流,是共享。一切有赖于网络,一切有赖于亲情,一切有赖于师爱。 三、借助互联网,组建家园互联QQ群 我借助互联网,组建了QQ群、微信群,我和幼儿家长都可以参加群互动。我把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情况记录下来,上传到QQ群和微信群,幼儿家长第一时间就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玩的开心么?吃的好么?睡的香么?家长们了解了孩子的在园情况,工作就踏实了,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家长们还会把孩子在园的情况,让邻居去看,让同事去看,成了生活中的一道大餐。幼儿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视频传给我,小朋友自己会洗手了,自己爱洗脚了,自己会穿衣服了,都成了妈妈感兴趣的话题。亲子阅读,是爸爸最关心的,孩子在听 故事 ,听得入了迷。我大胆利用互联网,通过家园互动,老师和幼儿家长互动,我们把幼儿教育搞得风生水起,家长喜欢,老师喜欢,孩子更喜欢。通过互动,拉近了老师和幼儿家长的距离,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作者:何继红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第九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二:幼儿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关注。新时期,幼儿教育已经进入到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阶段,因而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幼儿教育中是大势所趋。首先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结合幼儿教育发展实际,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教学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幼儿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了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卫星通讯技术、音像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幼儿阶段是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普通教育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1]。把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使幼儿教育与时俱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形成清晰直观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幼儿喜欢新奇,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增强幼儿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化特征,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氛围中,增强情感体验[3]。例如,在 语文知识 内容学习的课堂上,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在课前准备好视频教学课件,并以图标的形式在电脑桌面上展示,大班的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与 爱好 来选择自己想要进行语言练习的内容,进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对话练习。又如,在舞蹈表演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视频,向幼儿展示出风格各异的儿歌、舞蹈。在《化蝶》舞蹈的学习中,教师利用教学课件把角色与音乐进行有机融合,使幼儿对蝴蝶飞舞的情景有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而且舞蹈动作十分形象。 2.游戏教学,加深理解 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实现快乐教学的基本途径,同时对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4]。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实现精神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全身心投入,不分主客体,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尽情交流与沟通。在充分的互动中,拓展思维,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首先播放相关视频,通过动态化的视频,使幼儿对故事中小蝌蚪与鹅妈妈、乌龟妈妈及鱼妈妈之间的对话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将幼儿进行随机分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开展《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同时,教师要可以播放相关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游戏氛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发挥 想象力 ,丰富对话内容。另外,由于幼儿在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生活化角色模仿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一同进行联合教学,家长利用数码相机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把这些视频播放,引导幼儿对这些生活角色进行扮演,不仅能够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由于幼儿对生活中的这些事物及交际比较熟悉,因而,理解和模仿起来比较容易。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引导幼儿积极发现问题,使幼儿的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幼儿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资料,对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对于一些中班的幼儿,他们对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可以播放乘车要买票的视频资料,当幼儿看到上车要主动买票或者出示月票的镜头后,就会懂得上车要主动买票的道理。 3.播放视频,提高幼儿自律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律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幼儿教师可以认真分析幼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视频动画,加强对幼儿的正确引导,提高自律能力。比如,幼儿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猴子过桥》的视频动画,动画片主要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只有一座独木桥,每次只能通过一只猴子,但是小猴们你争我抢,都想第一个过桥,结果在互相挤推中,有的小猴被挤到了河里,有的被挤伤了,此时老猴王说道:“如果你们再这样争抢下去,谁都过不了河,就让我们排队吧!”在猴王的指挥下,小猴们顺利地过了河,并且吃到了美味的桃子。教师通过播放类似的动画视频,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观赏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文明礼让的道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总之,由于教育技术优势颇多,彰显了时代特色,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环,因而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采用科学化 措施 ,丰富幼儿 教学 方法 ,优化教学结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课堂实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虞春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伊斯兰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范丽娜.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1):15-16. [2]宋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教学[J].广东科技,2012,06(10):24-25. [3]李红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9):20-21. [4]风爽.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3,3(12):18-19.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三: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均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而且游戏的趣味性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究了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探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游戏;有效应用;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过程中操作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运用游戏教学。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等均处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游戏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游戏的趣味性,它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第二个特点是娱乐性,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教育策略的实施运用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第三个特点是启发性,幼儿教师把启发性与开导性项目加入游戏教学方法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与创新能力;第四个特点是互动交流性,幼儿亲身参与体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人际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一、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策略的原因 1.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工作。如果在幼儿教学和教育活动中选择,首先应当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们开拓较为广泛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能够有效开展各类游戏,以保证天性不受到压制,并且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游戏会使幼儿有效获得快乐,而快乐的心情能够保持幼儿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游戏教育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可以锻炼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游戏方式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多姿多彩,游戏形式中往往包含诸多教育因素。良好有趣的游戏教育,让幼儿可以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一切,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激发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益智型的游戏项目更能有效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使幼儿开始对生活初步了解。有的游戏项目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会掌握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并且使观察、探索、比较及验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有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感性能力,有的游戏项目可以锻炼幼儿的理性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方式的综合运用,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初步完善。 3.游戏教育能够帮助促进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形成。幼儿教育工作的最重点应放在对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上,良好的情感与人格修养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幼儿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情感的体验者。参与游戏活动中,幼儿会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变化会受到游戏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变化较多的游戏活动类型能够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心情与情绪体验,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幼儿在未来可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4.游戏教育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可以说游戏项目是幼儿接受教育期间最为喜爱的活动,同时是幼儿之间互相交往、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且在逐渐接触同伴的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养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幼儿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们的引导与告诫也会发挥重大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孩子友好善待朋友,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应当学会礼让与谦虚,不要争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善的关系,并长时间进行巩固充实。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还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增加社会交往的 经验 ,不断提升幼儿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教育的有效策略 1.游戏教育策略在一般教学项目中的运用。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将游戏教育模式引进一般的教学项目中,通过广泛的游戏项目的开展,激发幼儿接受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把游戏教育模式带进 童话故事 的讲述中,在《小红帽》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让 儿童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小红帽的形象,并在集体中进行统一展示,增加游戏教育的乐趣。在讲述《丑小鸭》童话故事中,可以采取故事接龙讲述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教育策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体育项目游戏教育应当适合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接受规律。充分坚持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为目标。体育类游戏应当既满足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更发挥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教育策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的运用。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特点及游戏的兴趣点,向幼儿介绍具有适应性的游戏方式,比如传统的跳房子、跳皮筋及沙包游戏等,这样可有效丰富幼儿的课外游戏生活,也能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总之,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教育模式的运用早已不新鲜,在当下幼儿游戏教育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游戏教育的重要应用价值与意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游戏教育的基本特点,并探讨科学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为幼儿的学生与成长提供良好的游戏教学模式。 作者:薛褚亚 单位:张家港市德美幼儿园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幼儿园幼儿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研究方向

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关于幼儿期的幼儿 教育 教学,你有何看法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一:互联网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研究 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信息的传播进入了光速时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把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把 网络技术 和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了家园互动,促进了师生互动,家长满意,幼儿高兴,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一、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大胆使用数字化工具 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不能漠视数字化工具的出现。直接一点儿说,我们不要怕幼儿开电视、玩手机、打电脑……这些都属于生活工具,只要家长正确引导,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现在两三岁的幼儿,还没有上幼儿园,就能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玩得有模有样,稚嫩的小手指上下左右一划,音乐响起来了,视频打开了,图画跳出来了,很多爷爷奶奶都异常吃惊,连连叫绝。因此,在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是完全可行的。比如,我在进行图形教学时,先指导幼儿打开一体机,然后指导幼儿点选菜单,在一体机上找到各种图形,接着让幼儿观察图形,试着说出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玩得开心极了。然后我给幼儿分发磁力片,让他们说出每一个磁力片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让幼儿自己去识记。接着,我在电脑上进行演示,把磁力片组合在一起,搭成一个小房子,小朋友们瞪着大大的眼睛,开心极了。最后,我让小朋友自己动手,用磁力片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搭建了一列火车,有的搭建了一艘轮船……尽管不完美,甚至七扭八歪,但小朋友们喜欢玩,玩得忘乎所以,这里,没有知识的灌输,只有兴趣的引导。小朋友们在玩中获得知识体验,在玩中发展智力因素,在玩中培育创新意识,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无需刻意安排。网络技术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让小朋友的活动更直观,更具有情趣性。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可企及的。一体机走进课堂,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是声光电的组合,不仅有五彩的画面,更有曼妙的音乐和清脆的声音,对小朋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让小朋友自己动手,学习简单的操作,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而且能保护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鼓励幼儿与老师互动,欢迎家长参与其中 一体机的功能十分强大,操作也十分简单,轻轻一点,眼前立马五彩缤纷,既有高天流云,又有山河湖海;既有草绿花红,又有莺歌燕舞。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老师与小朋友互动、家长与幼儿的互动创造了条件。我多次组织了“诗配画,背古诗”活动,我利用一体机展示画面,让小朋友伴着音乐背诵古诗。我展示的第一个小视频是:皓月当空,月光如水,一位诗人站在屋子里,一会儿仰望明月,一会儿低头沉思。小朋友们有的举起了小手,有的站起来,有的喊起来,一点儿也不拘束,是优美的意境感染了他们。一个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背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此刻,我和小朋友一起走进了诗画的王国,那里有思国怀乡的诗人,有汗流浃背的农民,有吹着短笛的牧童,有雪中垂钓的渔翁……一个个次第登场,随着音乐,是那么的从容,那么优雅。我和小朋友沉浸在优美的画面里,沉浸在浓浓的诗意里。我还组织了“听音乐,背 童谣 ”活动,伴着舒缓的音乐,我和小朋友们载歌载舞,一个小朋友打着手势,慢条斯理地背着:“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一体机画面中,一片绿草地,一个小房子,一只小白兔,还有一盘萝卜和青菜,这简洁的画面,把小白兔那活泼可爱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童谣的魅力,这就是网络的魅力,让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变得轻松自在,变得妙不可言。我还把小朋友的妈妈请来了,让她们和自己的宝贝儿一起练习剪纸。我们在活动中,先观看了剪纸视频,有心灵手巧的老奶奶,剪得又快又好,栩栩如生;有不紧不慢的小朋友,剪得像模像样,一丝不苟。接着,进入剪纸操作阶段,看谁剪得好,看谁剪得多,看谁剪得快。小朋友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妈妈帮着孩子擦汗,帮着孩子铺纸,帮着孩子数数,小朋友则使出浑身的解数,一会儿一个大青蛙,憨态可掬;一会儿一只小蜻蜓,小巧玲珑;一会儿一只大白鹅,昂首挺胸。孩子看看妈妈,笑了;妈妈看看孩子,笑了。这种动手活动,有亲情的融合,有能力的发展,一切是那么自然,一点儿也不造作。亲子制作,是合作,是交流,是共享。一切有赖于网络,一切有赖于亲情,一切有赖于师爱。 三、借助互联网,组建家园互联QQ群 我借助互联网,组建了QQ群、微信群,我和幼儿家长都可以参加群互动。我把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情况记录下来,上传到QQ群和微信群,幼儿家长第一时间就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玩的开心么?吃的好么?睡的香么?家长们了解了孩子的在园情况,工作就踏实了,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家长们还会把孩子在园的情况,让邻居去看,让同事去看,成了生活中的一道大餐。幼儿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视频传给我,小朋友自己会洗手了,自己爱洗脚了,自己会穿衣服了,都成了妈妈感兴趣的话题。亲子阅读,是爸爸最关心的,孩子在听 故事 ,听得入了迷。我大胆利用互联网,通过家园互动,老师和幼儿家长互动,我们把幼儿教育搞得风生水起,家长喜欢,老师喜欢,孩子更喜欢。通过互动,拉近了老师和幼儿家长的距离,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作者:何继红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第九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二:幼儿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关注。新时期,幼儿教育已经进入到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阶段,因而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幼儿教育中是大势所趋。首先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结合幼儿教育发展实际,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教学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幼儿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了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卫星通讯技术、音像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幼儿阶段是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普通教育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1]。把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使幼儿教育与时俱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形成清晰直观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幼儿喜欢新奇,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增强幼儿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化特征,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氛围中,增强情感体验[3]。例如,在 语文知识 内容学习的课堂上,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在课前准备好视频教学课件,并以图标的形式在电脑桌面上展示,大班的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与 爱好 来选择自己想要进行语言练习的内容,进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对话练习。又如,在舞蹈表演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视频,向幼儿展示出风格各异的儿歌、舞蹈。在《化蝶》舞蹈的学习中,教师利用教学课件把角色与音乐进行有机融合,使幼儿对蝴蝶飞舞的情景有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而且舞蹈动作十分形象。 2.游戏教学,加深理解 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实现快乐教学的基本途径,同时对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4]。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实现精神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全身心投入,不分主客体,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尽情交流与沟通。在充分的互动中,拓展思维,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首先播放相关视频,通过动态化的视频,使幼儿对故事中小蝌蚪与鹅妈妈、乌龟妈妈及鱼妈妈之间的对话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将幼儿进行随机分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开展《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同时,教师要可以播放相关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游戏氛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发挥 想象力 ,丰富对话内容。另外,由于幼儿在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生活化角色模仿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一同进行联合教学,家长利用数码相机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把这些视频播放,引导幼儿对这些生活角色进行扮演,不仅能够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由于幼儿对生活中的这些事物及交际比较熟悉,因而,理解和模仿起来比较容易。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引导幼儿积极发现问题,使幼儿的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幼儿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资料,对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对于一些中班的幼儿,他们对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可以播放乘车要买票的视频资料,当幼儿看到上车要主动买票或者出示月票的镜头后,就会懂得上车要主动买票的道理。 3.播放视频,提高幼儿自律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律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幼儿教师可以认真分析幼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视频动画,加强对幼儿的正确引导,提高自律能力。比如,幼儿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猴子过桥》的视频动画,动画片主要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只有一座独木桥,每次只能通过一只猴子,但是小猴们你争我抢,都想第一个过桥,结果在互相挤推中,有的小猴被挤到了河里,有的被挤伤了,此时老猴王说道:“如果你们再这样争抢下去,谁都过不了河,就让我们排队吧!”在猴王的指挥下,小猴们顺利地过了河,并且吃到了美味的桃子。教师通过播放类似的动画视频,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观赏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文明礼让的道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总之,由于教育技术优势颇多,彰显了时代特色,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环,因而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采用科学化 措施 ,丰富幼儿 教学 方法 ,优化教学结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课堂实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虞春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伊斯兰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范丽娜.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1):15-16. [2]宋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教学[J].广东科技,2012,06(10):24-25. [3]李红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9):20-21. [4]风爽.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3,3(12):18-19.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篇三: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均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而且游戏的趣味性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究了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探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游戏;有效应用;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过程中操作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运用游戏教学。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等均处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游戏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游戏的趣味性,它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第二个特点是娱乐性,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教育策略的实施运用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第三个特点是启发性,幼儿教师把启发性与开导性项目加入游戏教学方法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与创新能力;第四个特点是互动交流性,幼儿亲身参与体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人际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一、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策略的原因 1.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工作。如果在幼儿教学和教育活动中选择,首先应当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们开拓较为广泛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能够有效开展各类游戏,以保证天性不受到压制,并且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游戏会使幼儿有效获得快乐,而快乐的心情能够保持幼儿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游戏教育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可以锻炼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游戏方式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多姿多彩,游戏形式中往往包含诸多教育因素。良好有趣的游戏教育,让幼儿可以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一切,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激发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益智型的游戏项目更能有效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使幼儿开始对生活初步了解。有的游戏项目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会掌握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并且使观察、探索、比较及验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有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感性能力,有的游戏项目可以锻炼幼儿的理性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方式的综合运用,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初步完善。 3.游戏教育能够帮助促进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形成。幼儿教育工作的最重点应放在对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上,良好的情感与人格修养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幼儿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情感的体验者。参与游戏活动中,幼儿会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变化会受到游戏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变化较多的游戏活动类型能够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心情与情绪体验,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幼儿在未来可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4.游戏教育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可以说游戏项目是幼儿接受教育期间最为喜爱的活动,同时是幼儿之间互相交往、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且在逐渐接触同伴的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养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幼儿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们的引导与告诫也会发挥重大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孩子友好善待朋友,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应当学会礼让与谦虚,不要争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善的关系,并长时间进行巩固充实。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还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增加社会交往的 经验 ,不断提升幼儿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教育的有效策略 1.游戏教育策略在一般教学项目中的运用。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将游戏教育模式引进一般的教学项目中,通过广泛的游戏项目的开展,激发幼儿接受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把游戏教育模式带进 童话故事 的讲述中,在《小红帽》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让 儿童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小红帽的形象,并在集体中进行统一展示,增加游戏教育的乐趣。在讲述《丑小鸭》童话故事中,可以采取故事接龙讲述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教育策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体育项目游戏教育应当适合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接受规律。充分坚持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为目标。体育类游戏应当既满足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更发挥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教育策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的运用。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特点及游戏的兴趣点,向幼儿介绍具有适应性的游戏方式,比如传统的跳房子、跳皮筋及沙包游戏等,这样可有效丰富幼儿的课外游戏生活,也能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总之,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教育模式的运用早已不新鲜,在当下幼儿游戏教育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游戏教育的重要应用价值与意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游戏教育的基本特点,并探讨科学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为幼儿的学生与成长提供良好的游戏教学模式。 作者:薛褚亚 单位:张家港市德美幼儿园

幼儿园要在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教学,让幼儿深刻地理解节能减排的理念和作用,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教研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美感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美感教育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美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艺术目标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与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更要注意发掘他们的艺术潜能,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尊重他们的想法,肯定、鼓励、接纳他们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艺术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中,来自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共40多人,其中包含职业画家、美术教育工作者和民间工艺美术家等,到会委员代表非常关注现代美术教育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花鸟画家何水法提到他在国外时常看到教师带领少儿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画展,了解他国和世界艺术历史。现在中国的教育结构中,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教育的主线多是知识教育。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入初中后更为严重。不少学校和家长更是将学生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期间,按照“精打细算”“争分夺秒”的标准来制定流程,几乎完全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国学院创办者何香久也表示,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受教育主体“人”的关注,只关注知识,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塑造,造成了美感能力的缺失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华.浅议美育对幼儿自身发展的影响[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

[2]庄虹.审美感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J].幼儿教育,1987(10)

[3]傅梅芳.美育与创造个性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郭建军.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0

摘要:通过月考核评定教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开展的质量,同时纳入学期考核。如发生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职称”与“评优”资格。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

一、多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细致化

为使安全教育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更细致,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幼儿活动场地设置安全标志,提示幼儿注意安全。比如在每个楼梯上都利用可爱的小脚印标识,让幼儿区分上下楼梯的方向;电源插座旁都是孩子自制的安全标志,小心有电;盥洗室的地上都有防滑标志、墙壁上有如何洗手的顺序图示,以此来规范常规以及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多方位安全教育环境的创设,凸显了安全环境标致化,强化了安全教育效果。

二、多通道体验: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1.游戏体验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幼儿园中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例非常大,让幼儿在玩中体会什么是安全、遵守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自身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行为,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

2.主题活动法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它是依据幼儿的生活,又以幼儿的快乐、健康生活为目的。同时,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只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才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理解。

3.安全讨论会

我们注重把安全教育纳入日常课程,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把自我防护知识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如,针对玩滑滑梯的情况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玩才能安全又开心?”让幼儿在观察、体验、讨论和总结的基础上自主制订游戏规则,消除安全隐患。吃点心、午餐时不要急着把太烫的食物送入班级,不要催促幼儿“快吃“”比赛看谁吃得快”等;午睡前提醒他们自我检查,不带玩具杂物入寝室,加强午睡时的巡查……在每个生活细节中有机渗透安全教育,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多形式推动: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做好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及生命安全,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联合家庭及社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人

为强化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一把手(园长胡海燕)为组长;专设安全负责人尤燕飞;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突出领导班子全面管安全的理念,党政共抓,形成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安全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每月安全排查、在重要节假日前排查安全隐患,能及时排查幼儿园周边环境异常情况和异常人物。

2.安全培训,一个也不能少

安全培训辐射全体教职工,涉及教师、保育员、食堂、门卫等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此,我园每月对教职员工开展1~2次的安全专题培训,如学习安全文件,实践活动(灭火器的使用、出现火灾、地震时怎样逃生、幼儿意外事故处理)等,以此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

3.安全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通过月考核评定教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开展的质量,同时纳入学期考核。如发生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职称”与“评优”资格。

参考文献

1、以“做”为中心 让幼儿在操作中感悟数学——谈“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启示林华帧;生活教育2009-03-10

幼儿园性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代写教育论文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关键词:交往;虚假交往;交往形式;交往语言 一.虚假的交往与孤独的幼儿 据调查,有两成以上的幼儿感到孤独,!这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得不到成人的真正关心,找不到同伴的珍贵友情,他们倾向于自闭、忧郁。对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另外八成幼儿是否真正地感到不孤独呢?他们是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而确实感到充实,还是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孤独?使他们丧失这种孤独感受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城市孩子大多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面对着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他们是在与这些机器的交往中消磨岁月而不是欢度童年!以前,我们认为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的儿童很可怜。现在看来,整天生存在电子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儿童也同样可怜,甚至更加可怜,也很可惜。这个虚置的生活空间成了多少人的依赖、多少人的寄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必要性似乎已从生活层面退化到功利层面,生活世界的气息与意味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传统的人—人交往被人—机交往所替代,这种替代现象也同样渗透到幼儿的童年生活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时只能以机器为伴,越来越多的父母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给了“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产品”。 从本质上讲,人—机交往根本不是交往,或者说是一种虚假的交往。早在哈贝马斯创立交往行动理论时就特别强调了“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阐明交往的第一要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的交往必须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必须是理解,即人对人的理解。“理解从狭义上讲是指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述,广义的则是指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因此,交流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真正的交往是融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为一体的过程。显然,机器与人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交互理解。机器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替代真实世界是对幼儿感觉真实性的抹杀和欺。幼儿教育论文怎么写无论多么智能化的机器也不可能进入到人的丰富细致的生活世界中来,更不用说去了解、体验对方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缺乏互动作用的人—机交往做为一种虚假的交往,充斥着幼儿的生活,这正是造成他们内心孤独的症结之一。况且,长时间端坐于机器前,缺乏言语的交谈、情感的沟通,也严重地阻碍着幼儿的身体发育、语言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性、个性的形成。 实际上,幼儿生活中这种虚假的交往并不少见。考察一下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师幼互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师 *** 往”。譬如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景象: 老师就某一个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问全班幼儿:“这样好不好啊?” ———“好!”集体的回答整齐响亮。或者老师问:“这样做对不对呀?” ——“不对!”(幼儿知道老师的期盼而作迎合) 诸如此类的“互动”,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师幼双方没有“敞开心扉”地交流,没有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尽管教师和幼儿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无数的“互动”,却未能产生移情性体验,存在着交往的实质性缺失。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幼儿与父母、长辈等成人的交往中也存在着表面看似平等,实质上却缺乏真正“对话”的交往。许多家长在有意无意之中总是把孩子的生活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判断一厢情愿地安排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为孩子着想,很少真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和要求,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是孩子产生反叛情绪做出事与愿违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形成对成人的强烈的依赖性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虚假交往造成了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质性缺失,使幼儿体验不到真正交往所带给人的那种平等、尊重、积极、美好的内心感受,进而对幼儿一生的良好发展形成诸多无形的障碍。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机器,不能因为“忙”而支使孩子“看电视去”,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要知道,可能正是因为成人事务的“忙”而导致孩子心灵的“茫”与“盲”。在我们目前日益重视建构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条件下,把孩子交给学校,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学校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活。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教育中的所有的交往都是真正的交往。为此,我们应努力使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场所,一个真正让人感受到它是生活与人情味的生长之所。 二.真正的交往及其实现 交往以理解为标志,真正理解的实现必然要求交往双方互相明了对方的表达内容以及洞悉言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因而交往的发生要求交往的双方把对方当作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采取一种真诚、民主、宽容的态度进行交流。交往的目的,是以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力求达成理解和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合理的交往必然以平等、真诚为价值取向,这也只有在互相完全“敞亮”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范文 .)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儿童有两种大不相同但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交往活动:从属型交往与对称型交往。儿童同成人的关系是“从属型”的关系,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儿童同小伙伴的关系是“对称型”的关系,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如果把教育活动同日常活动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交往主体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师 *** 往、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每一种交往对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交往的前提是交往双方的平等性关系。我们虽然批判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对儿童的压抑,但却不能无视两者由于在观察事物能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成人更多的是一种榜样示范,而同伴之间的交往天然地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更加无拘无束地进行着知识的共享以及情感的融通,因而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和理解真正的交往行为、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获得科学的交往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实践途径,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情绪情感以及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方式。 幼儿生活中的交往,较引人关注的是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问题———师 *** 往和亲子交往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此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师 *** 往中。真正的师 *** 往是指教师和幼儿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互相敞亮心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并能够理解对方的体验和处境,宽容对方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让幼儿获得“对称的平等”,即这种平等是幼儿应当享有的平等地位,而不是教师施舍的一种表面的平等。只有真正的师 *** 往的发生才能产生较高的教育实效,才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交互作用,才能收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具体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师 *** 往的内涵是:这种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的内在尊严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性,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心等积极个性的发展。这种交往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相互信任感有助于幼儿积极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且幼儿还能够在这种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巧。幼儿教育论文题目这种交往是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教育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过程,受益于幼儿园生活。 良好的亲子交往具体表现为:家长真诚地对待交流沟通过程而不是使之流于空泛,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极倾听孩子的谈话而不随便插入自己的武断劝告,坦诚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乐意主动称赞与欣赏孩子。良好的亲子交往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密接触使孩子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由此,儿童在与父母的相互和谐的交往中慢慢地学会人类生存的各种方式。日本的亲子交往中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培养子女的任务。应该说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亲子交往方式。 那么在幼儿生活中,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呢?作为成人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幼儿生活中虚假交往的存在,认识到实现真正交往的必要,认识到真正交往的内涵,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现。 1. 关注交往的形式 任何交往都必定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在幼儿生活中,交往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也许是幼儿交往的一个独特之处。成人与幼儿之间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出现成人不理解幼儿,或者幼儿不能理解成人的情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不能强求幼儿同成人交往中绝对的“一致性理解”的达成,不能要求幼儿与成人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与成人之间就可以不进行交流与商讨。换句话说,成人不能因为幼儿对很多问题的内涵不能理解而忽视同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当成人真正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展开民主的对话时,交往本身的意义就已经得以实现:幼儿在此交往对话行为中已经获得了交往技巧、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教育论文至于对交往行为中的具体内容的理解程度,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比如,幼儿常常喜欢问:“人是怎样来的?”大多数情况下,成人会认为这么复杂的科学问题对幼儿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而懒得根据科学事实认真回答而敷衍应付。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提问给予认真的回答,虽然你说的某些科学知识他未必能懂,但你对他的这种尊重的态度就已经足以让他终身受益。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交往形式的一种关注,这种形式本身就实现着真正的交往。 对交往形式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行为给予积极的指导。同伴交往作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提供实践的机会,并对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必要的同伴交往对人的一生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有助于幼儿合作性培养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让同班幼儿互相接触和共同活动;应经常组织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一起活动。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交往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同样,家长也必须多让孩子和外界接触,不能为了省事、省心而把应该让孩子享受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冷冰冰的机器,或让幼儿窒困于枯燥无味的“兴趣活动”之中。 2. 重视交往的语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语言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任何正常的“言语行为”都隐含以下的有效性要求:话语的可理解性,即说话者所说的句子必须合乎语言的规则系统,说出某种可以让听者理解的东西;语言表达形式的真理性,即说话者的陈述符合真实条件,便于听者分享其所说的知识;说话主体的诚实性,即说话者真诚地表达他的观念、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交往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言述应为听者和读者所共同承认的规范性语境确立一种正当性、妥当性。这几项有效性要求是言说者必须预设并满足的、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可以看出,交往中语言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是交往行为实现的前提性条件。为此,在与幼儿的交往活动中,成人应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的存在,珍惜、尊重“儿童的语言”,并应注意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应允许儿童在其相应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背景下运用其特定的话语范式,以避免幼儿“语言早熟”与“失语症”的出现。 “儿童的语言”已被理解成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成人对其倾听和宽容尤显重要。教师运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范与之交流,更容易消除儿童的畏惧心理,使之产生亲近感,迅速进入对话情境,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父母运用“儿童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意图,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进而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平等的交往状态。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成人若不能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在幼儿期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能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而迫使儿童使用成人话语,极易造成儿童语言、个性及智力等多方面的障碍。 许多家长往往对小孩说大人话这种“语言早熟”现象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事实上,语言早熟既有碍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碍其与同伴的交往。另一种情况是“失语症”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不能理解和运用其所不熟悉的成人话语而怯于开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儿童交往中语言的真实性、真诚性而导致了成人的“封杀”。例如,当老师或家长听到某一小孩说“人的 *** 两边是对称的,妈妈的 *** 是对称的”,莫不大惊失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语言加以指责,后果只能是:他再也不敢开口说话却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其实他没有错,错在我们对此的神秘化与道德化。)孩子陈述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却对此进行“道德的”判断。进一步说,羞于谈论身体,不仅是幼儿遭“封杀”而致“失语”的原因,而且也是我们的性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失语将直接导致自闭、忧郁和孤独的性格,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运用合适的交往语言、把握幼儿语言的特点和给予恰当评价,是实现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关键。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幼儿亦是如此。实际上,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幼儿与教师、父母、朋友等不断交往的过程。

《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

关键词:幼儿园;性教育;现状

学前儿童性教育不仅要向儿童传授性器官的基本知识,培养儿童的性别角色,还要给儿童灌输初浅的性道德等内容。[1]从长远来看,早期性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幼儿园性教育是幼儿进行早期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旨在论述幼儿性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之上,了解我国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一、幼儿园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理学意义

幼儿进行幼儿园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学意义。据研究,儿童发育的最早表现是原发性性功能反应,常见的有未满l岁的男孩出现阴茎勃起;3~6岁的男孩或女孩会用刺激生殖器以取得快感,进而可发展抚摸其他儿童的生殖器,并对大多数人上厕所的动作感兴趣,喜欢窥视。[2]这些性行为是无意识的 ,是性中枢在发育的表现,并受到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正显示孩子性发育的进行。有专家认为,人的性发育开始得很早,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不是中性体,因此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

然而,有些不懂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家长和教师认为这是不良的行为,并对幼儿进行训斥;有的家长则加以忽视,或者觉得难以于启齿;还有的家长用“龌龊”“下流”来教育孩子。这些不科学的行为和态度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产生怪异的想法,长大后引发性攻击、性功能障碍或性压抑等行为。因此,教育者要了解学前儿童性教育所具备的生理学意义,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二)心理学意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进行幼儿园性教育是必要的。性心理教育有两个关键期,一个是青春期,一个就是幼儿期3~5岁。[3]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考尔德伦博士认为:“ 对于性教育 ,可能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以前 ,尤其是5岁以前。这期间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 ,无疑对儿童今后的一生有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或好或坏将扩展到一个人的性别同一性和性角色行为方面。”[4]

另外,依据心理能量发展理论,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人的心理能量,它会以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幼儿性里比多表现为对有关性问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生育之谜、对身体构造的探索和对性行为的模仿上。对幼儿的教育要顺应其里比多发展的状态,否则会造成里比多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在外表现为神经症。

幼儿对性的好奇和对其他事物的好奇一样,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究。而当这种由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所引发的求知动机受到忽视和压抑时,幼儿面对各种言语、图像、行为等信息就会被动地建构他们对于“性”的看法。而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极易吸收错误的信息,或者因为理解困难而无法建立有关“性”的正确观念,导致更为迷惑好奇。因此,与其让孩子被动地接触和建构相关的经验,还不如由家长和教师提供正确适宜的性知识,帮助其过滤掉不良的信息。

(三)现实意义

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是帮助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需要。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猥亵儿童案件达103件,涉案104人。而且,从2013年5月8日海南万宁的“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短短的20天内,全国范围至少有8起校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其中年龄在6周岁以下的24起,占到53.3%。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有:被害人低龄化;被害次数高频化。犯罪嫌疑人屡屡将魔爪伸向儿童想必是考虑到儿童的无力反抗,甚至不知道要反抗,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侵害。如果孩子受到过正规的性教育,他们就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进而拒绝侵害,或者至少也知道告诉父母,求助他人。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堪忧,无辜的孩子们急需受到保护。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表明,对儿童开展早期性教育,不会导致青少年性行为的增加。相反,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对性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从而避免因性无知使自己和社会遭受巨大损失。[5]从长远来看,幼儿园性教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十分有必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

二、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

我国的性研究和性教育发展已近一个世纪,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没有受到重视和良好的普及,发展道路极不平坦。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的发展更是受到忽视和限制,处于艰难起步阶段。

(一)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性教育的态度

目前社会各界对幼儿园开展性教育仍未有统一的意见。有的支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相关专家认为,性教育应在孩子还没有性发育之前就进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高伟德教授指出,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有两个重要阶段,2、3岁是一个重要时期,青春期是另一个关键期。同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孙云晓认为,应在孩子还未进入青春期之前就进行性教育。

也有部分人士反对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有研究者对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园性教育态度进行了研究,调查显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了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性,但认为应该从学龄前期教起的家长占43 % ,教师仅占27.45 %[6] ,充分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园性教育认识不足这一事实。而且,有30.4%的幼儿家长对开展儿童家庭性教育持消极态度,担心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反对和排斥幼儿园性教育的开展。

(二)幼儿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性教育观念落后

受传统文化影响,性一直处于禁锢状态,人们耻于谈性,更反对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我国目前有关性教育的观念主要存在这样几种错误取向:“无师自通说”,即所谓的人不需要性教育,性知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然会知道的;“诱发说”,认为对儿童进行过早的性教育,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过早地成熟;“盲从无知说”,认为儿童青少年不懂性知识是道德纯洁的表现,对他们封闭性知识最保险。[7]

2.性教育教材匮乏

幼儿园性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材,在性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我国已出版发行了一些性教育教材,然而这些教材中大部分是针对初高中学生,真正对准学前儿童的少之又少。我国儿童性教育教材本来就少,再加上大多语言平淡,不贴近生活,不易于儿童接受。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直接照搬外国的性教育教材,没有考虑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引发家长的不满。在一些发达城市虽然进行了课程的试行,但由于试行的效果不理想而叫停。

3.性教育师资薄弱

我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教师的专业,从事幼儿园性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和生物学专业,而在美国,仅公立学校就有五万多专业教师从事性教育。另外,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随机选取了30名学前师范生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未来的幼儿教师普遍认为实施幼儿园性教育非常重要,但他们仍对其必要性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实施幼儿园性教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性教育师资的薄弱。

三、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幼儿园性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承担的任务。幼儿园性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保障幼儿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性教育。

(一)开展教师性教育培训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性方面问题时,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该回避这个话题,另一方面由于性知识和教育技巧的匮乏,很难正面科学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因此,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关键的一点是对幼儿教师进行性教育方面的培训。首先,幼儿教师要转变性教育观念,要认同幼儿性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幼儿教师要把集体培训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多多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了解国内的试点情况。从能力和心理上做好开展幼儿园性教育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并生发。

(二)加强家园性教育配合

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合作是开展幼儿园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幼儿园要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班内环境布置、网络论坛等方式,使家长意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方面会承受很大的变化,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当把幼儿在园或在家的一些不良行为互相反映给对方,共同商讨对策,不应认为这是个难于启齿的问题,不好意思提出来,而造成信息闭塞不畅。父母是幼儿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远远胜过幼儿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性教育的重要学习场所,只有家园的共同配合,才能让幼儿获得科学的性教育,从而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创设健康社会环境

无论在儿童发展的任何阶段,社会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早期经验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电视广告和报纸杂志无时无刻地向儿童兜售“性息”。儿童天性好奇,鉴别能力尚未建立,加之缺乏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极其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净化社会环境,消除不健康的信息,为儿童的成长和性教育的开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电视媒体方面,儿童也应该有自己的“儿童性节目”,针对儿童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内容和形式,使儿童能顺其自然地生发一种健康的性态度。

【参考文献】

[1]吴建中. 重视 3~12岁儿童的性教育[J]. 基础教育 (重庆),2005,20(4): 58-60.

[2]王晓平,范文坚.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J].教育导刊,2010,(5):85-86.

[3]孙晓勉,谢怡,马佳.学龄前期儿童早期性心理教育研究初探[J ]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07, 18 (2) : 85-87.

[4]李君.关于儿童家庭性教育现状的审视与思考 [J ]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 2006, 2: 79 �C 81.

[5]薛玲,郭素芳,赵更力.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J]. 中国妇幼保健,2004 ,19(8) :122-123.

[6]吴缃琦,孙晓勉,谢怡.家长及教师对儿童早期性心理教育观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2008,(10):525-529.

[7]高亚彬,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