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太多太多了,而且您给的范围稍微大了点。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环境科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
①环境类的老大: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和中国环境科学;②环境类的老二: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报③环境类的其他杂志:环境工程、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生态环境学报、水处理技术、工业水处理、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中国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安全与环境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上海环境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甚至像应用化工、化学学报、现代化工等与环境交叉的期刊也是可以考虑的。
生态学报把。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Orz。————by:yoyo
明显前者因为生态环境学报是国家级别的,是正式学术期刊而后者是地方型的,主要面对江苏这块,主办单位是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环境学报 1.610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33这个是知网的结果。
关于有机污染物的,数据不是很好,想投个一般的环境类SCI期刊,推荐如下: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中文核心期刊的话,大致有20种左右,如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给水排水,中国给水排水,工业水处理,水处理技术,化学进展,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中国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科技通报,科学通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生态环境学报,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科学C辑,水科学进展,化工环保,等等
pbj是生态基因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期刊。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后新兴的生物生命科学的交叉新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生物体,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及其活动的本质、规律,系统生物学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在医学应用上,系统生物学代表新一代医药开发和疾病防治的新方向。
生态学期刊
一、《应用生态学报》
是中国生态学方面的一本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反映我国应用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
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
二、《生态学报》
(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我国生态学及生态学各分支学科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宗旨:报道生态学领域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推动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发展,培养造就生态科学研究人才,为知识创新服务,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服务。
三、《生态学杂志》
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中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栏目主要有: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内容涵盖:生态系统、分子、种群、群落、景观等生态学。
安全与环境学报环境科学学报海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毒理学报生态环境学报生态经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等
有本《世界生态学》
生态学报。 如果文章观点非常新颖,研究水平较高。无论生态学报、还是应用生态学报都很快。
现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博士3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截止2015年6月在校本科生为919人,在校研究生为118人。学院已形成了“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耦合利用”等7个特色研究方向,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地方服务的项目多项,在研科研经费300多万元,科研实力和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学院力求学科定位准确,特色特长鲜明,教学科研并进,成为华南地区地理与资源学科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为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广州市首批名牌专业、广州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广州大学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广州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院长吴志峰教授: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主管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师资和经费。党委书记林媚珍教授:主持学院党委工作;主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人事、工会、计生、综合治理、统战工作;兼管学院机关工作。副院长 林漳平教授:主管全院科研工作、科技活动、科研实验室建设,以及科技服务及其创收。副院长 杨木壮教授:主管本科教育、教学实验室建设,以及继续教育及其创收。吴志峰,男,1969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学、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科研与教学工作。2005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2000年以来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图件著作权各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受聘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中国-欧盟土壤与土地工作委员会(SEPLS)委员,担任《生态环境学报》、《热带地理》、《亚热带水土保持》编委,以及《地理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EMAS、IJGIS等十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培养毕业博士生8人(第一导师5人,副导师3人)、硕士生10余人。林媚珍,女,1963年4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全国生物地理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之千重点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植被生态、环境生态和旅游生态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在《地理研究》、《植物生态学报》、《经济地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热带地理》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35 篇,其中有 9 篇论文分别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广州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以及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主持或参加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以及市校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讲《世界自然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植物地理学》、《导游业务与技巧》、《物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曾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二等两次。1994年被广东省高教厅评为“南粤教坛新秀”、1994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广州市系统优秀党员、1999年被广州市政府评为“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曾9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杨木壮,男, 1965 年 4 月生,九三学社社员,籍贯广东,博士,自然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导师,资源规划管理系主任,国土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现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 海洋资源与环境。2002 年12 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1994 年获深圳大学《房地产管理》、《商业企业管理》结业证书,1990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已主持或合作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4 部。曾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 次,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各1次。曾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青年优秀人才、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广州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目前主讲的本科课程有《土地管理学总论》、《地质学基础》、《灾害地理学》等,研究生课程有《土地资源管理学》、《全球变化导论》和《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