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论文文献

I.IntroductionMost Chinese considerHongloumengas the grea-test work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a book that in somesense epitomizes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It is read and reread as people read and rereadShakespeare.Innumerable researchers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study of this book and there comes theschool of Red Studies.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wo full translations of thisbook in the1970’s(The Story ofThe Stonetranslatedby David Hawkes in1973andA Dream ofRed Man-s…Translation is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rom the right selection of the text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every decision made by the translator is confined by norms. David Hawkes’ selection of Hongloumeng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al status of ST and the target cultural norms. The inconsistency of text types determines his selection from different version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liminary norms beyond David Hawkes’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ends to point out that the translator is the real controller of the translational behaviour. By following the translational norms, the translator can free himself from some constraints. The decisions made to follow or break the norms both reveal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中国considerhongloumengas i.introductionmost杰出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一本书,从集中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cul-ture.it是阅读和重读的人读rereadshakespeare。无数研究者把他们交给这本书的研究出现了红色的研究学校。因为在1970年代这两个全译本出版(故事的stonetranslatedby戴维霍克斯in1973anda梦红man-s. ..翻译是一种决策过程。从文本的正确选择对翻译出版,由译者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受到规范。戴维霍克斯的选择是由ST红楼梦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极大地影响了目标。文本类型不同版本不一致决定了他的选择。通过初步的规范研究超越了戴维霍克斯的翻译,本文指出译者是翻译行为的实时控制器。遵循翻译规范,译者可以自己从一些约束的自由。决定遵守或违反规范,揭示译者的主体性

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通过诵读、实验、练习、创作等方法,适时、适地、适度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古典诗歌的积淀,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组参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集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诵读、去体会。

两千年前,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仅限于读读背背,满足于名句默写能挣到分,并没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内容和情感;目光也仅限于课内诗词,并没有广泛涉猎延伸到课外,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诗歌的鉴赏仅限于浅层次的感知,懵懂乱猜,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需教师“答疑解惑”“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由于古诗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会遇到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

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中学教学实际当中,确实有必要进行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本课题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解决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如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赏析、解题等学习方法),致力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考考纲》规定古诗词默写和欣赏是必考内容。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本课题提供了直接的赏析方法理论指导,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中的参考。

我校的常规活动“晨读暮诵”,为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词提供了时间保障。学校每年都会有“中华经典颂”诗歌诵读比赛,为学生展示古诗词朗诵才华提供了舞台。

进行这一课题研究,1.有助于帮助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落实课标有关古诗词的学习要求;2.有助于帮助参与研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古诗词部分成绩;4.也有助于总结出普遍而具体的方法供其他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3.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学习方法。

4.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各个年级身体力行,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1.开展活动各年级根据各自年级的指定篇目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夯实了古诗词的积累,为感悟赏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2.拓展练习各年级本着课内总结方法,课外提高能力的原则,在课内学习的基上,适当进行了。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

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

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古代诗歌手法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古代诗歌常用手法,欣赏古诗诗歌的手法美,从而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的常用手法,构建艺术形式体系。

(2)能力目标:(A)学会系统、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

(B)学会发挥想像力,还原文本;

(C)学会记笔记。

(3)情感目标: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系:

(A)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写,还有叙事和议论);

(B)常用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比兴寄托等);

(C)常用修辞手法(比拟,对偶,用典,夸张,对比等)

(2)古代诗歌的审美习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含蓄、委曲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复阅读和体味;

(2)笔记法:通过眉批和旁批、知识迁移等方法,积累审美经验;

课题研究的步骤:

(1)开题阶段:

(A)明确课题名称、研究方法、研究时限、研究动机和意义目的,做好开题动员;

(B)公布研究性课题可选方向;

(C)自主分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阶段:

(A)例析诗歌;(B)自主积累:(C)阶段小结。

(3)结题阶段:

(A)结题动员;

(B)完成课题;

(C)成果展示。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唐朝诗人李白探究

二、课题组成员:

三、课题指导师:

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与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同时,他几入长安的传奇一生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许多启迪。

本学期对高二学生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这门课,同学们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此,确定把《唐朝诗人李白探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探究感受李白勇于追求高远理想的精神,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探究李白代表作的内容和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已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令人忧虑。一、重视力度不够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编者精心挑选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诗词,但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要求,而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要抓住背诵和默写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思想误导了一大部分学生,他们往往只为了考试而背诵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二、朗读目标模糊、形式单一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提出要求、目标,朗度的形式单一,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这对真正鉴赏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三、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内容摸不着北,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四.中考中学生得分率低,赏析方法欠缺近年来,中考也对古诗词鉴赏更为重视,古诗词赏析题几乎已经成为固定的考察对象。

古诗词赏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学生在此类题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诗意,即读不懂诗歌;2.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情感;3.不能赏析佳词妙句;4.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不能体会,更谈不上运用诗歌。

中考中这几类题型失分非常严重。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带给学生愉悦精神享受的古典诗歌却使学生心生厌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研究真的是非常必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又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这一课题包含了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是“初中语文”;第二个是“古典诗词赏析”;第三个是“方法探究”。 这三个概念中的前两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后一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初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典诗词赏析”: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语文试题中总要设置些简单的古典诗词鉴赏题,来检测中学生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及中考复习时加强指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训练,以达到鉴赏的目的。“方法探究”: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要求来看,赏析点主要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及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基于此要求,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适合初中生鉴赏的方法。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仅仅是针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旨在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鉴赏古典诗歌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第一阶段2012年5月: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5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任迎军负责、王晓娥、付应飞,李小茹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第二阶段(2012.9.1—2012.9.10):准备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

撰写开题报告,获取专家指导。第三阶段(2012.9下旬—2013.8):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前半期(2012.9月—2012.11月):全组参与完成理论学习,通过会议交流讨论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资料分类。后半期(2013.元月—2013.8):研究阶段 撰写中期报告围绕搜集的学生老师反映的问。

一、如何选???题 ??博士?文开题?蟾娴?W妙在于提出??题的“?哟巍薄2煌谡哐芯?蟾妫?W术文章聚集理??用妗⒔?Q理???题。

理?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体系。特定领域的理?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

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角和范式下,理?才能??υ?;只有通过?υ?,理?才能?虬l展。 极少有硕博?文是??造新理?的,能这?赢?然最好,但难度很大。

我??多?凳窃诩扔欣碚?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题?r,要以“?刃小笨吹枚男g语和明确的???肀硎觥???例如我最初提出的??题“中??瀹a?I?槭裁窗l展不起?怼保@?H?H是?ΜF象的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命题。 我的理?命题是:“中?a?I政策过程是精英主?У墓沧R过程?幔俊痹谶@??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大体范?鸵?角。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其次,选???题是一??“??笋”的过程。 理???题?是深深地隐藏在?繁复杂的现??背后,而发现理???题,?t需要运用理?思维的能力。

理?思维的??是一??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W者也不必望而?s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兴趣范?保绨?瀹a?I、信息产?I、农村医?、高等教育体制等,?V泛?g览相关的媒体?蟮馈⒄墨I和?W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狳c”。

第二步,?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哪男├碚??角?矸治觥爸⒔Y”或“?狳c”、运用了哪些理?工具,如公共?政的?角、社?n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

例如,西方的理?是否?o法解?中???题?或者同一????题能否用不同的理??斫忉??或者理?本身的前提假设、??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题,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 不过?要注意我??研究在?定的一到?赡?r间?龋欠窨赡芡瓿桑抠Y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最后,如何?述??题??述??题??质上就是凝?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خ??碜?ΜF????题的思考和?结,而不是?榱颂桌碚?而“削足适履”。

中?恼巍⒔??蜕?l展充?M??B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的术语、准确的??表述出?砟兀啃坌牟زص某?W者往往提出宏?サ母拍罨蚩蚣埽Î业慕ㄗh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⒚魅费芯?ο螅?亩砬?ο蟮?却孢??,保证能在有限的?r间?韧瓿梢?范的?W 术?文。 如“中??瀹a?I政策研究”就是一??非常含糊的?述,我??可以?募??方面?硎湛s?题:(1)?r间:??1980 年到 2000 年;(2)?ο螅赫呐?y者和?Q策行?椋皇鞘?觥⑵?I、治理结构等;(3)?角:政治和政府理?中的精英研究;(4)案例: 908 工程、909 工程、13 ?文件和《?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2000年间半?逭哳I域的???重大工程和???重要文件。

通过这?拥拿魅方缍ǎ???⒛抗饧性凇罢哌^程”、“精英”、“共识”几??显而易?的概念上,??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r,??题清楚了,我??在筛选信息和资料?r也就有了明确的?俗迹谶@??“信息冗余”的?r代,能?虼蟠筇岣哐芯啃省?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全文?碜哉?文快?网站 首先需要?ⅰ拔墨I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分开?怼N??在选?裱芯??题的?r候,需要了解???题产生的背景和?睚?去脉,如“中??瀹a?I的发展?v程”、“?庹l展半?瀹a?I的政策和??题”等等,这些?热?儆凇氨尘懊枋觥保P注的是现???用娴??题,?栏裰v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用??题,?栏裰v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W术观点和理?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性的(Review 就是“评?”的意思),因此要?е髡弑救伺械难酃?(critical thinking) ??w纳和评?文献,而不?H?H是相关领域?W术研究的“堆砌”。

评?的主?,要按照??题展开,也就是说,?e的?W者是如何看待和解?Q你提出的??题的,他??的方法和理?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e的?W者已?很完美地解?Q了你提出的??题,那就?]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碚f说怎么做文献综述。

虽说,尽可能?V泛地收集资料是??任的研究?B度,但如果缺乏?俗迹图Ò?⑷艘胛墨I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

主流文献,如?领域的核心期刊、?典著作、?B?部门的研究?蟾妗⒅匾ػ衔锏挠^点和?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 而多?荡蟊?媒体上的相关?蟮阑蜓哉?,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r间精力所限,可以?暮?。

怎?用逶?领域的主流呢?建议?囊韵录?l途?饺胧郑阂皇?D?^的中外?W术期刊,找到一?善ء敖?典”的文章后“?藤摸瓜”,留意它??的?⒖嘉墨I。质量较高的?W术文章,通常是不?雎栽?领域的主流、?典文献的。

二是利用?W校?D?^的“中?。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古代诗歌手法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古代诗歌常用手法,欣赏古诗诗歌的手法美,从而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的常用手法,构建艺术形式体系。

(2)能力目标:(A)学会系统、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

(B)学会发挥想像力,还原文本;

(C)学会记笔记。

(3)情感目标: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系:

(A)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写,还有叙事和议论);

(B)常用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比兴寄托等);

(C)常用修辞手法(比拟,对偶,用典,夸张,对比等)

(2)古代诗歌的审美习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含蓄、委曲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复阅读和体味;

(2)笔记法:通过眉批和旁批、知识迁移等方法,积累审美经验;

课题研究的步骤:

(1)开题阶段:

(A)明确课题名称、研究方法、研究时限、研究动机和意义目的,做好开题动员;

(B)公布研究性课题可选方向;

(C)自主分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阶段:

(A)例析诗歌;(B)自主积累:(C)阶段小结。

(3)结题阶段:

(A)结题动员;

(B)完成课题;

(C)成果展示。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知网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点班),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丰收与饥饿之间的深层社会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八、利用古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早恋现象皆皆是!君不见校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怀孕几个月居然不知道。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词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抛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 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 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 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原文和生平背景点到为止即可,如果大量引用就不合适了。

我是绑定IP的帐号,可以帮你下载。

初中古诗词教学毕业论文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抛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 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 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 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古诗鉴赏探究的论文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赏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百事通不少教师对古代诗歌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填空之需,自然距离达“纲”甚远。有的教师虽然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但或蜻蜓点水,或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还是落不到实处。我在教学实践中领会到,要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水平,在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初步”二字。由于对中学生的鉴赏要求只是“初步”,所以不能求其像专家教授那样博大精深、广征博引,作艰深的理论探讨。例如写李白,大约只须写到“豪放飘逸”“清水出芙蓉”等,不必“神识超迈”(赵翼《瓯北诗话》),“放言实是法言”(刘熙载《艺概》);说意境,只说“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高中课本《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不必大谈“意象”(王世贞《艺苑卮言》)、“兴象”(胡应麟《诗薮》)、“情景”(王夫之《姜斋诗话》)、“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当然,“初步”也不能仅是浅层次停留在对诗词语言文字的简单诠释上。第二,立足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由于时代的差异,当今中学生对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往往有较大距离感,难以理解。例如离别这一题材,由于古人远行只能借助舟楫车马,而今天交通工具已进步,日行万里并非难事,离合聚散不算稀罕,因此那种“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等愁苦,学生未必能全部理解。但是,人类的情感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像,设身处地,往往能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例如“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哭后心理活动如何?若设身处地,便不难代为设想。他想收留琵琶女,但自己左迁湓江,收留一个江湖歌妓,怎禁得世俗非议?他想帮她打听商人的下落,但那唯利是图的商贾又怎能治愈琵琶女心灵深处的创伤?他想资助她一些银两,但又怕亵渎了她高洁的人格,而且那精妙的琵琶曲是仙界的音乐,哪能用银钱去玷污呢?……月上中天,凄寒的江风吹得芦荻瑟瑟作响,江涛发出悲凉的叹息。琵琶女伫立良久,向诗人深深一鞠躬,随一叶扁舟消失在茫茫江天。诗人心弦乍断,百感交集,但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对沉沉夜幕发出无可奈何的呼号:茫茫黑夜啊,你吞噬了多少美丽的人生!其他如《涉江》中屈原的心理活动,白居易《夜闻歌者》中“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姜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是真消极吗?)等,都不难通过这种方法去理解。第三,赏与析结合,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把握艺术形象。我国古代诗词受韵律、平仄等限制,语言十分考究。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中学生虽有一定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对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指导他们写赏析文章时起点不能过高,要从语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重点诗句,把握艺术形象。例如“琵琶声停欲语迟”,简单的七个字就不仅仅记叙了动作,而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始闻“问”声(“寻声暗问弹者谁”)一惊,故“停”;继而辨明问意,故“欲语 ”;但久历风尘,饱经沧桑,飘零江上,一颗残破的心,从何说起,故“迟”。七字三顿,细致入微而又婉曲含蓄,内涵十分丰富。再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卷”“拍”三字动词神完气旺,笔力千钧,勾画出气势雄浑的“大江赤壁图”。抓住这些地方,析中赏,赏中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第四,教师示范,做出榜样。目前,供学生写诗词赏析文章的参考例文几乎没有。专家论文往往高远,可望而不可及;《教参》上没有现成的例文;各式各样的作文选刊瞄准的多是高考作文。教师亲自动笔写,可填补这个空白。教师的文章好比一架梯子,一端立足学生实际,一头搭靠名家名作,它本身也许没有多少学术理论价值,但谁能否认,踩着这梯子登堂入室的学生未来却很可能在学术理论的殿堂里大有作为呢?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写出了一幅生动幽美而又祥和的山村村居图。如抒情方面,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自问就明了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及人,想到雄姿英发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自问: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三、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四、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的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我们就知道首句以“碧玉”喻树,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以丝带喻柳条,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用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到奇特。再缘景明情,就知晓了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以意逆志,透彻领悟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涂光社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辑著.家塾教学法[M].赵柏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夯实基础。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与新课程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展开探讨,从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好古诗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古诗词犹如一条延绵不绝的河流,容纳百川,滋补着炎黄子孙;又如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有效地达到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设定的指标。

一、运用故事情节进行烘托,加强渲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及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师应该对作词者的个人简历及诗词写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故事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就可以这样开头:从前有个诗人名叫汪伦,汪伦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欢广交朋友。在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满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而汪伦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结交这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来,汪伦等到了一个绝妙的时机,因为他听到李白将要去安徽游历的消息,所以汪伦下定决心给李白写信,诚挚的邀请李白。李白这个人有两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备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会赴约。因此,汪伦在写信的时候完全满足了李白的两大条件,他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李白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非常高兴,于是李白接受了汪伦的邀请,在汪伦那里停留了好几天,与汪伦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在家里设了宴给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将要出发时,传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回头,看到了令自己大为吃惊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伦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着歌曲,给自己送行,这让李白非常感动。这时李白立刻提笔,写下这首《赠汪伦》,成为歌颂友谊的名诗,流传百世。因此,通过以故事的情节进行渲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从情感上完全融入这首诗词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诗词的课堂也变得活泼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朗诵代替讲解

语文教学是一个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古诗的'教学更是这样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古诗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标。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充足阅读,逐渐累积,亲身感触,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及欣赏层次。因此,教师就没有必要针对一首诗教学问题上锱铢必较,教师应该在如何营造一种古诗学习氛围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比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乐器,给学生伴奏,让学生跟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朗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场景来辅助学生阅读等多种渠道。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古诗词打下了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把学习古诗词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善于运用诗词来对诗词进行讲解

所谓借诗解诗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一首诗来对此诗加以理解。比如,教师在对王翰的《凉州词》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其他的边塞诗来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豪情壮志,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更好地去理解、感悟《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情怀,深刻地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义,不是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种消极心态,而是一种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更是一种临危不惧的豪迈气魄。

四、善于用诗组诗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懂得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多挖掘课外资料,采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措施。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就诗教诗,应该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活跃的诗词学习平台,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流传着许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经典的建筑或家喻户晓的雕塑,作为其他国家的显著代表。而中国历经沧桑,许多文化古迹都被历史所湮灭,只有一种经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诗词。这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领着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新鲜感,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古文化,才能确保古诗词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学生走进诗词的天地,去感悟、欣赏诗词中的美,学会享受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王保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探讨.文学教育:中,2014(10):116.

李速萍。试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97.

赖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37.

中文摘要我国的传统吟诵文化积淀悠久。历史经验证明,吟诵是鉴赏古诗词的行之有效的并独具民族风采的重要途径。但20世纪初以来,因受时代缘故的影响,吟诵逐步在古诗词讲授课堂中消踪灭迹。当前,随着人们对传统国学等经典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吟诵再次成为语文教学界热议的焦点之一。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缺乏对吟诵教学的重视和探究。为探究有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小学生诵读好、品读好、记忆好经典古诗词的能力,本文将首先分析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要求和现状,继而从心理学以及古诗词角度阐明小学吟诵教学法的优势,最后通过实际课例的分析探索出适用于小学生的吟诵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 引  言吟诵是我国传统国学的精华之一,是中国历代传承经典古诗词的要领。吟诵除了是一种历史悠长的语言文化艺术,亦是一门古诗词的教学艺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曾这样回忆当年学习古文的情景:“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老师朗读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老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江苏教育出版社.往事依依.语文(七年级上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0]可见于漪老师的国文先生便是采用吟诵来传授知识。吟诵教学对课堂氛围的调控和对古诗词情境的陶冶感化作用尤其突出。 然而,直到现在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吟诵为何物,以为吟诵就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朗读。因此,在本文进行阐述吟诵教学的运用方法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把吟诵的内涵阐述清楚。只要弄清楚吟诵的概念,方可区分好吟诵与朗诵的本质区别,从而利用好吟诵这种传统读书方法实践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去。 何为吟诵?近代朱自清著述了语文朗读教学的内容,按照文本内容不同,分出“诵”、“吟”、“读”、“说”差异式读书法。对于吟,朱自清指出“吟”需“注重音调节奏”[ 朱自清.论朗读.载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特别在古诗词中,理当以“吟”为主。而陈少松教授则把吟诵比喻成:“吟诵是指拉长声调像歌唱似的读”[ 陈少松.古诗文吟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8]。正如于漪老师的国文先生一样,曾接受古代私塾教育的人都会采用拉长着像唱歌的形式来读书。最近活跃在吟诵教学第一线的徐建顺老师则把吟诵理解为“‘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这个概念,对象是诗词韵文,甚至可以做诗词韵文的代称。”[ 徐建顺.吟诵的规则初探.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北京.2009]本篇论文以探索适合小学生的吟诵教学方法,从便于推广吟诵和吸引小学生吟诵的角度出发,笔者倾向以陈少松教授对吟诵的通识定义——吟诵更像唱歌式的读书法。笔者认为,吟诵可以定义为讲究节奏、讲究古文韵味的传统读书法。 事实上,吟诵以讲究其独特的音韵平仄,在古诗词品读上更胜一筹。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吟诵曾一度消失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直到近年来,国家对国学传统的关注和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探讨,吟诵重新成为现代人鉴赏和创作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对经典诗文教学的建议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1] 反观我国目前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着重识词解意而忽视对诗词音韵和意境的品赏,在教学形式上相对单调,学生呈现对古诗词的兴致不浓,古诗词鉴赏能力较低等不良教学效果。可喜的是,现今语文界已经有一部分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们如叶嘉莹先生、陈少松教授、戴建荣老师、徐建顺老师和陈琴老师等看到了吟诵的价值,并把吟诵带入语文教学实践中。 尽管如此,在小学教学领域,吟诵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实践之一,相关的关注和探索还相对较少。因而,本文将从小学吟诵教学为切入点,先分析目前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要求和近况。其次,从促进古诗文理解的角度出发,笔者再剖析吟诵教学在小学生心理、生理接受能力上的优势。最后,本文将利用实际的吟诵课例来阐述科学有效的适合小学生的新型吟诵教学方法 1. 小学古诗词的吟诵教学要求和现状1.1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上的要求 小学古诗词教学在知识能力上的目标是掌握词语,品味语言之美,再者深入理解诗词韵味;但要达到诗歌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那更值得广大教师刻苦钻研。“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就是鉴赏美的过程。”[ 文卫国.浅析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4(53):4]笔者认为,古诗词吟诵教学能作为语文创新课堂的实践,教师必须分析新课标对古典诗词等优秀作品阅读教学的目标,从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新课标对小学生阅读技能和方法还有古诗词教学的评价机制出发,找到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指南针。 1.1.1 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方法和技能方面的目标 一、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在语文课程改革讨论中,专家们重新反思语文学科的特点,并意识到要吸取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精髓,探索语文教育发展的正确航道。因此,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总体要求便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② 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9-141]新课标的以上思想即侧重语文的实用的工具性和阅读的人文性,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反观吟诵,它能流传千年,必有其合理之处。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不仅展示了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更是独具能利用声音的长短、发音的变化等音韵角度来另类走进诗词境界,即新课标强调的情感体验。以前的私塾先生从来都只让学生自行在读书中体会诗词的含义。因此,吟诵中包含的个体个性的阅读体验也是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也同样能利用吟诵做到通古诗文之义,明诗词之情。 二、新课标对小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方法主要是要加强朗读技能,要达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其中,新课标特别推崇诵读方法,并且针对小学教学有如下规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④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08]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新课标使用了“语调、韵律、节奏”等中国传统吟诵法的术语,可见新课标从古典诵读中纳其所长,倡导古诗词教学回归诵读本身的倾向。古人创作诗词十分讲究“因声求义”,吟诵恰可重新还原诗词的情感原貌。尽管新课标没有对吟诵和朗读进行明显的区分,但是不难发现,新课标依然把语文古诗文等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偏向于中国传统的诵读方法,而非西方的朗读方式。叶嘉莹先生提出“吟诵是得窥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重要法门。”[]在《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一文中,叶嘉莹先生以朗读中字词的声调、读法等例子具体并诗意化阐述古典诗词与吟诵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吟”和“诵”跟古诗词本是一家。要达到新课标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同样要借助吟诵的特质让小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词的意蕴。 1.1.2 新课标对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评价目标 新课标对古代诗文教学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0],即新课标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回归古诗文阅读不带功利性阅读的起点。然而,很多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标上述评价,以为古诗文考核重在背诵。诚然,记诵是古诗词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刚接触古诗词就是令人感到枯燥无味的背诵先行,那岂不是违背古诗词教学的初衷?因此,新课标在诵读评价上提出提高诵读兴趣,重在语感培养,情感领会体验。要达到既能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又加深诗词文意的感悟,那吟诵必定是趣味十足而效果翻倍的教学方法。笔者曾在三年级课堂实践吟诵教学,在课堂结束之后,在学生的反馈中可发现学生们基本达到乐背、能背、好背古诗词的效果。1.2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 中华吟诵学会掀起了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篇章。中华吟诵学会旨在发扬传统吟诵,始终走在吟诵教学的最前面。他们把青少年的语文课堂作为继承传统吟诵的至关重要的一线阵地,并且广泛地开展“吟诵进校园”活动,让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种子撒向广大的师生身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部分吟诵教学的名师名家名课例,如上海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的《静夜思》,“平长仄短和半念半唱相结合的方式是戴建荣老师古诗吟诵教学的最大特色”[ 刘攀.小学古诗词诵读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吟诵教学,开创了戴老师独特古诗词教学课堂。除此之外,还有独具一格的陈琴老师开创“素读”课堂,让吟诵教学带来一股脱俗清新之风,例如《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陈琴老师在《绝句》一课中,利用小学生的表演兴致,充分把吟诵传统的魅力与小学教学趣味性融为一体,可谓小学吟诵教学的教科书。在吟诵教学热潮中,不管是中华吟诵学会成员,还是走在吟诵教学探索路上的一众名师,都努力地把吟诵教学这一块中国文化瑰宝绽放本来的光芒。 然而,在吟诵教学开展宛如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的一股东风袭来之时,当前语文教学课堂大环境下,依然还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对吟诵教学毫无思绪,甚至是避而驱之。笔者曾在深圳市罗湖区某重点小学实习,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观察,笔者发现尽管在深圳市教育局广推吟诵教学的大号角下,该校依然没有一位语文教师实践了吟诵教学。据笔者了解,另有个别骨干教师已经接受了吟诵课程的系列培训,但是出于各种原因还是选择了以往的保守教法在讲解古诗词。诚然,在大部分的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几乎不会采用吟诵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因此,为更好把吟诵教学推广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真实课堂上,笔者认为必须先剖析当今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情况,找出吟诵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可“对症下药”。 “三分诗,七分读。”读,尤其是以古人读书的形式来吟诵地读才是真正熏陶学生走进诗词情感世界的好窍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入门先生,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那定要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老师以美其名曰创设语文综合型学习新课堂,一是过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大量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来营造古诗词美感氛围。二是教师娴熟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但是却没有教师独特的声音带领学生陶醉地欣赏优美古诗文。小学生语言表达以及朗读能力依然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示范以及亲身指引,孩子本身也善于模仿老师一言一行。然而,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鲜见老师开口亲身示范,反倒是多媒体标准音频先行。固然,专家的标准化朗读确实必不可少,但教师才是语文课堂上的“导演”,既要在课堂上穿针引线,必要的时候还得“演”。否则,对于古诗词的朗读和解读,小学生才可清楚哪儿需要大声读,哪儿需要有其他的肢体语言配合去理解诗文。 如果教师连基本的示范性朗读都无法较好地实践在语文课堂上,那就无法再把难度要求架设在吟诵示范上了。鲁迅先生也写文回忆了在三味书屋念私塾期间,先生读书的有趣情境,除此之外,朱自清、于漪等一批语文教育学者也都一一深刻记得私塾老师念书神态、动作、甚至停顿。这些美好的回忆归根到底是吟诵给学生带来的难以抵挡又无法言喻的魄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是能用吟诵读出对诗词的领会与解读,这可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古典文化深度。 1.2.2 小学教师古诗词教学观念陈旧 尽管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应试教育就好比指令牌,控制着语文课堂的实质性走向。应试教育背景下,功利性的课堂占据着较大分量。于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拉锯战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便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教学观念导致的教学情形。 第一,小学古诗词教学全盘分解古诗词,力求古诗词知识点全覆盖或是只抽取重点词句,忽视诗歌的整体性。以全盘细致化讲授古诗词的思路出发,一部分教师往往是不管是讲解思乡情切的《静夜思》还是同样思乡更突出怀念童年,想念亲人的《夜书所见》,一些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是从题目,到诗词字句落实,翻译到位,接着朗读串讲,体会情感这套教学思路。其次,部分小学教师根据诗词考试要求出发,摘取诗词考试重点来讲解,对诗词的诵读,诗词内涵的分析却搁置一边。毫无疑问,以上两种教学法存在着瑕疵,要是教师都找不到每首诗词的独特之处,那教学过程中也是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地一概接受。这套教学观念背后更是教师文学底蕴不深厚,语言功底不扎实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机械地套用教学模式,忽视诵读的地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每篇古诗词的意蕴之美,更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感悟诗词的能力。课堂形式的单一,令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且还会导致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的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稀释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陈祝欢.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创新实践形式[J].东方教育.2014(7):228] 其二,借着新课标所提倡的“创设新型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理念,部分小学教师把课堂变成走形式的“多媒体独角戏”或是“学生独角戏”。例如,一些教师没有正确对待多媒体的使用策略,使用过分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学习古诗词的情境。表面上,课堂一派“热闹”,学生受到了图片视频等直观的“熏陶”式冲击。事实上,对还处于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有待加强的小学生来说,却容易被多媒体营造的丰富斑斓的“景象”掩盖了古诗词真正的内涵。古诗词的教学本应该是加强对母语文化的热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主,但是以多媒体技术的花俏来挤掉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将对小学生而言是弊大于利。 之所以把一些小学古诗文课堂比作“学生的独角戏”,是因为部分教师误解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是三者融为一体,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立化思维以及注重倾听与交流。例如在讲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品味“绿”字的妙用,可以与“到”等字作比较,让学生自行探讨,提出各自的理解;也可通过诵读,利用平仄来趣味点授,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很多教师却把鉴赏课堂的“探究性、合作性”单纯理解为小组间的讨论,简单理解的诵读意义便是“读”,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读即可达到理解诗词并完成背诵任务的效果。因而,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常呈现为了读而读。例如,小组分组读,个人特色读,男女分组读等诸多形式,以为把课堂的主动权就还给学生了。即便教师让学生重视朗读出发点是无可置疑的,然而,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并没体现,缺少适时的点拨,便导致学生对古诗词“读”得倒背如流但是要谈上诗词韵味,却只言片语,僵硬不解。 2. 小学吟诵教学的优势小学古诗词教学怎样让学生学得高效,达到“乐中学”的目的已经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应试背景下,教师也会为了学生的高分,在课时紧张,课程内容大的压力下,抛弃一些值得尝试的古诗词教学法。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的古诗词教学法相比,吟诵既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删繁就简。 走在小学吟诵课堂第一线的领军名师陈琴老师和戴建荣老师,他们能把吟诵顺利地推行下去,其教学法确实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细琢。而反观吟诵教学能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对古人的文学修养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两位名师能向古人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现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出发,跟吟诵教学的精华取经,因而能正确把握吟诵教学的脉搏。 2.1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学角度出发 如今物质文化的极速发展,社会生活多彩多姿,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影响着广大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新闻报道曾指出,中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而当代的小学生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了阅读功利性较强的学科书籍,但是对古诗文等经典书目的阅读时间却较少。以至于有人指出对于小学生而言,“静下心来阅读古诗词更是不可能,现代学生的文学修养令人汗颜。”[ 刘攀.小学古诗词诵读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古诗文作为一项离当代小学生距离年代较远的经典文化,要想吸引广大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升小学生整体文学素质,吟诵无疑是最值得推崇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在头脑主动建构的过程,要顺利完成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要简单地拼凑材料,也不是只完成信息载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搭建新旧知识或经验间的桥梁。在建构主义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是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搭建知识的材料,而材料的吸收过程是靠学生亲身地利用材料进行建构。换言之,建构主义倡导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自我感受和反思。从学习的材料而言,经典古诗文内涵丰富,意境深远,适合反复品味;从吟诵教学来看,利用声音的韵味创设隐藏在文字下的诗歌意蕴,即吟诵就好比用声音的平仄韵味把熟悉的文字构建起另类解读古诗词的桥梁。语文教育专家刘真福指出,“吟诵欲达于关读 ,必以激情、豪情、深情、悲情、喜情、怒情为动力,为依托,然后以恰当的语音语调出之。”[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关于古诗文教学的研究[J].2011(11):6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过学习过程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成功习得的欲望,要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习得的成功机会。从建构主义学习观出发,在古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能通过抓住孩子们吟诵的心理特征,找准文字到声音的内在联系,从而在课堂上创造学生主动吟诵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吟诵教学,充分调动眼睛、嘴巴、手还有打开大脑思维,即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还有感觉对古诗词的全方面感受。这相当于在古诗词学习前已经为学生准备好学习的砖块,只要教师在吟诵时候适时点拨,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育心理学有观点认为,尊重学生年龄段的个别差异性,从学生的差别化入手进行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由个性化发展。在中国,差异化教学即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维极度活跃,要让学生从内心乐学、好学古诗词,教师务必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经典诗文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独特的存在。吟诵讲究自我品味,在保证吟诵情调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在入门之后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吟诵调,笔者认为,可以从吟诵的特征来把握住学生的对古诗词的兴趣。简而言之,吟诵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学习激发点的不同讲授古诗词。比如在讲授小孩子童年玩耍调皮的诗句的时候,可以让男生先凭感觉吟诵,再让女生进行点拨,互相促进,根据男女生的学习兴趣点进行探索,深入学情把握好学生的课堂上的需要。只要老师肯下心思因材施教,古诗词可以让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让吟诵成为古诗词学习的良师益友。 从学习记忆角度,吟诵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育心理实验的相关实验证明,在记忆过程中如果能调动人体各种感受器官例如眼睛、耳朵、口和手等充分参与材料的组织,那么比单纯用一种器官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前苏联心理学家沙达尔科夫的实验结果表明,单通过眼看直接的记忆效果为70%,单通过耳听直接的记忆效果是60%,而视听结合直接的记忆效果是85.3%。”[ 董运玲.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首先,吟诵强调诗词韵律和感受融为一体,在吟诵过程中,每每念到低沉处吟诵者总会忍不住低头吟咏,每次到高亢情绪处,也会不自觉抬起头高昂地念,念之所及,诗之道,各方面的感受调动起来,记忆效率自然提高。其次,古诗词的学习注重对文字的直觉,对诗人、诗歌词句的感性的认识,吟诵有效使用诗词格律中的声韵和学生各种感官融合在一起,能提升学生对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的语感能力。学生能通过吟诵敏锐地捕捉到诗词语言中的情感,那么,先有了学习主体的领会之后,学生背诵及识记能力便不再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再者,吟诵也伴随着音乐进行,人在音乐刺激下容易处于放松状态,亦易于接受知识的输入。笔者曾参加过深圳市中小学吟诵讲座,讲座上的赵志祥老师能用吟诵把诗经篇幅较长的文章脱口而出,诗经当中很多句式相似但是个别字词不同的背诵难点,但是赵老师却一字不落,实在令人敬佩。这次经历让笔者对传统吟诵的尊重及崇拜油然而生。 综上只是一些对当代教育的一些看法!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古诗词是镶嵌在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七彩虹桥,她具有凝练、含蓄、传情、达意的特点,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有许多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认为现代化时代学不学古诗词无足轻重;再加上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也促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词的情绪。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带领学生走出厌学古诗词的困境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训练学生语感,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如果哪位同学能把古诗词读得琅琅上口,说明他语感好、节奏强,领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了诗人创设的意境,这种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目前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开口读古诗词,老师站在他面前硬要他开口的话,他则懒洋洋的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加上音量小、口齿不清、毫无语感可言。我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晰,对含混不清者指导正音、读准重音,直到老师觉得满意为止。其次是老师做示范或放录音示范等,有时还叫读得好的同学当堂诵读,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他能读好我也能读好的冲动。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断句,体会古诗词每个字读音的轻重快慢。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开头两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我先教会学生断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接着教会学生找出词句的重音: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样,学生有了语感,扫清了诵读的障碍,读起古诗词来就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对于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也有一定的帮助。2. 创设艺术氛围,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热情。诗歌历来是诗与歌的连体儿,诗词大都被谱成曲子来吟唱,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相见时难别时难》、《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其中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教学中,我先放音乐,接着自己吟唱,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小声唱。这样,学生在吟唱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词的含义,还从美妙的音乐中理解古诗词的感情。中秋节前夜,我带领全班同学到楼顶平台赏月、吃月饼,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优美的曲子,师生们顿时陶醉在音乐的海洋中,共赏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我还启发学生想象天宫的仙境,重新领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千古名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及所寄寓的美好愿望。通过创设这样的艺术氛围,同学们背诵古诗词的热情与日俱增。3.通过老师的现场背诵,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激情。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热情。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我都想办法当堂背给学生听,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一次,当串讲完《木兰诗》要求学生背诵全诗时竟全场哗然,这时,我顺势说:“假如我能背诵全诗,你们能不能背?”学生齐声说“能”。于是,我把书扔在讲台上,满有把握地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背了一遍,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我听到有不少学生小声说:“老师真行。”按理说,老师没有必要每首古诗词都背给学生听,但我为了给学生起个表率作用,还是花了不少的时间来背诵,我觉得这种做法对于学生背诵古诗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学生背诵古诗词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背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4. 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单一的诵读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形式多样的诵读才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有时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热情。利用早读课、语文课、自习课进行赛前轮读、赛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或老师先进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放名家录音,以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进行朗诵比赛,老师和学生共同做评委,对朗诵好的当场表扬,对朗诵不太好的当场指出存在的问题,是断句不准,还是快慢没把握好,或者是感情没领悟透彻,然后再进行相同内容的朗诵,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领悟朗诵的诀窍。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可谓“一举多得”,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诗贵在运用。我有时利用节假日,分批组织学生去登山或旅游,当学生通过艰难的攀爬终于上到山顶时,启发学生此时有什么感受,会想到哪些诗句,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诗句,回来后布置学生写《登XX山》之类的文章。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和意志,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古诗词和提高写作能力。又如写《我的好朋友》一文,当好朋友来信说转学了内心有点忧伤时,自然会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安慰他,显得贴切自然。春雨蒙蒙,可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见到新同学,可以说“笑问客从何处来”;困难重重可以说“山重水复疑无路”;稍有转机可以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作为老师,对在作文中恰当运用古诗词的学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加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除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如赏析法、归类背诵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诗词即使一下不完全领会它的深刻含义,但随着阅历的增长,自然会无师自通,惊叹诗人的神来之笔。纵上所述,从训练学生的语感入手,通过创设艺术氛围、通过老师的现场背诵、通过游戏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掌握语感、烂熟于心,进而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点班),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丰收与饥饿之间的深层社会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八、利用古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早恋现象皆皆是!君不见校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怀孕几个月居然不知道。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词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