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性假设视角下管理理论的演变 张哲 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每一种新的管理理论都以相应的人性假设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和管理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各个阶段都自发或自觉地形成了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与之相适应,人们的核心管理思想和具体的管理模式也不断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从西方人性假设角度出发,探讨建立在不同人性假设下的管理理论的演变规律,是构建适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的一个指导原则和根本出发点。【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关键词】:西方;人性假设;管理思想【分类号】:F272【DOI】:CNKI:SUN:QQSG.0.2008-06-008【正文快照】: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思想都是或明或暗地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依据不同的人性假设采取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但是,管理对人性的理解是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人的特定方面的理解,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源于管理者 推荐 下载CAJ全文 下载PDF全文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Evolution of the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View of Western Humanity Hypothesis Zhang Zhe (Shooch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0;China )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each newmanagement theory is based on the humanity hypothes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changes of management environment, people spontaneously firms the humanity hypothesis in different times. Adapting with it, people's management ideas and specific mode of management is correspondingly changed. In the view of western humanity hypothesis, probing into the change rule of the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different humanity hypothesis is to offer the guiding principles to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modle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Western;humanity hypothesis;ideology of management
浅谈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 关键词:西方管理论阶段基本原理
论文摘要 :管理思想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管理学理论,要想系统了解西方管理学原理首先要了解它的理论发展历程,通过基本原理为日后在实际管理活动中进行借鉴与应用做准备。
英国著名的管理史家、家、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曾说过:“学习管理学,如果不对管理学的以及先驱思想家的工作有所了解,就难以明白管理学的内容、范围及其发展的趋势。”
从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经过来看,管理的发展都源自西方管理理论,自20世纪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史前积累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发展,从近代管理理论到当代管理理论阶段的发展历程。
一、 古典管理理论:
20世纪初诞生的以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和一般管理的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因其孕育着重大的价值而不断被后世所发现。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近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对当今的知识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包含: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提高生产率;为了提高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工作方法;要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实行差别计件制;工人和雇主之间双方合作;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等。
泰罗将其管理思想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了当时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开创了科学管理的先河,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法约尔也是古典管理理论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管理职能、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五大管理职能思想,为后人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为管理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 近代管理理论: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管理学经历了向近代管理理论迈进的新阶段。此阶段的代表成果有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和梅奥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
巴纳德在管理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有:
1. 提出了组织论的管理理论,即侧重于说明管理的基础和管理的原理。
2. 提出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
这是巴纳德提出的著名理论。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且相互促进,组织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体。
3. 提出了组织平衡理论:即组织的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和组织的动态平衡。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被当时定义为开辟了行为科学的研究道路。
三、 当代管理理论:
自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管理学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管理理论领域出现了百花争鸣,百家齐放的繁荣局面。在此阶段,管理理论被分为了以下主要理论流派:
1. 管理过程流派:即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的理论流派。
2. 管理科学流派:指出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测量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信息技术的普为组织管理中介入科学方法成为了可能。
3. 组织管理流派:即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巴纳德是组织管理理论的奠基人,西蒙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组织管理的研究内容。现在,组织理论已成为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4. 行为科学流派: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和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等。 二、 对个体的分析:
1. 个体需要与动机:
美国心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理论将个体的需要按照先后次序排列成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说明,个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组织中,当个体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而高层次需要对其行为的激励更为强大、持久。但需注意的是,需要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受到所处环境条件的制约的,所以人的需要有其局限性。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动机是引发行为的更为直接的原因和现实动力,它把行为引向能满足需要的具体对象。在中,员工的各种积极或消极行为都受到各种动机的支配而产生的,而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外部诱因激发动机,就会直接引导员工产生积极的行为。
2. 组织中的学习:
组织层次的学习是组织作为个体组成的集团的学习,是个体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组织中有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个体的知识储备,即在组织成员头脑中保有的知识,包含着与组织有关的和与组织无关的各种知识。另一部分是属于组织或大家共享的,或一部分个体享有的知识,如组织的制度规章、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行为准则等。组织中的知识、信息是需要经常更新的。组织层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促进个体学习,发掘并利用个体知识储备中有关部分为组织所用的过程。
4. 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并驱使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组织中每一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些个体表现出的就是工作热情;有些表现出的就是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组织的整体心理能量不是所有个体心理能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调节和作用的综合力量。就组织而言,只有个体与组织的价值观与思想形成统一一体时,才能焕发出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创造充满创造力和挑战性的组织气氛,调动各方感染力,促进个体焕发其自身的能量为组织所用。
三、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巴纳德的著名理论,它们是组织管理者要管理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有效工具。在管理者与员工的交往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运用是相互并存的。巴纳德指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它们互为条件,只有在两者统一的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正式组织揭示了组织管理过程中化、理性化的部分,非正式组织揭示了组织管理过程中难以科学化、非理性化的部分。这说明光运用正式组织是不可行的,因为非正式组织能赋予组织以活力,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沟通与维护个人的完整人格,有时非正式组织起着比正式组织更为重要的作用。明确这一点,对于把握管理过程,提高管理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 组织平衡
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键,它包含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和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
1. 组织内部平衡:
是指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体的可用来满足其需求、影响其动机的诱因与个体对组织的贡献之间的平衡。
运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个体可以方便组织评价个体的贡献,但由于个体需求层次及判断根据的不同,会有碍组织实现内部平衡。所以组织在对个体进行诱因分配时要考虑好方式和方法。有时说服和强制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变个体的动机,但在诱因分配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互的作用的结果。
2. 组织与环境间的平衡:
指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中的平衡,也就是说组织并非简单被动地适应环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要想与环境保持平衡就要在环境中承担实施必要的职能,要确定好合理的组织目标和战略,以有效地付诸实践。
3. 组织的动态平衡:
是指组织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组织的内外因素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组织的动态平衡就是在打破原有平衡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再建新平衡的周而复始的过程。组织的动态平衡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发展。实现组织动态平衡问题就是组织处理好稳定与变革的问题,这是所有组织都要面临的。
五、 管理的观念
巴纳德指出管理作为组织的特殊器官,是一种有意识的协调,以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
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组织的发展及经营战略路线的调整,随时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管理体系的服务与指导。如巴纳德提出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主要包含:组织目标的设定与转化、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确保必要的活动、领导过程。而如前所述,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理论,以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五大职能概括管理的职能和过程,也在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管理出版社,2002年王利平,管理学原理,人民大学出版社(修改版),2006年6月第2版
西方管理思想的整体图像,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通过这些建筑可以发现:没有良好的管理,是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在市场生态中,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客户价值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进化。
如果仔细研究就发现,四种组织价值形态也对应了西方管理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4.0时代尚未到来,这将是未来管理学探索的领域。到目前为止西方管理学的三个时期正好与三个典型的组织形态相对应。
西方管理学与组织形态管理的关系
这个阶段管理学建立在经济人假说基础上,企业管理强调纪律与效率,以奖惩为主要管理手段,早期泰勒的搬生铁实验、计件工资,甘特的甘特图等都是为提高工作效率而提供的理论依据。马克斯·韦伯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官僚型组织模型。
亨利·法约尔从组织角度提出管理的一般原则,这些理念都是对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玛丽·帕克·福莱特看到了组织的人性特征,以“群体原则”的方式为生态、组织、人之间建立起桥梁,这四位大师是管理学的奠基人,至此西方管理学基本研究框架形成。
《管理学》教材及参考文献
《管理学》是2012年6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斯蒂芬.P.罗宾斯。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管理学》教材及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 材 :
《管理学》丁家云谭艳华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丁家云谭艳华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书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管理学》,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郭咸纲著《西方管理学说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美]哈罗德·孔茨等著:《管理学》(第10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美]杜拉克著:《杜拉克管理应用词典》,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
7.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8.[美]托马斯·卞明斯等著:《组织发展与变革精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闫海峰、王端旭著:《现代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加雷恩·琼斯著:《当代管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11.JamsS.ORourke著:《管理沟通:案例分析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杜栋:《管理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徐国华等:《管理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尤利群主编:《现代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芮明杰:《管理学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管理创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18.俞文钊主编:《管理的革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美]普华永道变革整合小组著:《管理悖论--高绩效公司的管理革新》,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20.陈伟:《创新管理》,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美]彼德·杜拉克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22. [美]托马斯·卞明斯等著:《组织发展与变革精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英]亚当斯·乔利著:《创新》,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管理学》读后感
以前对于管理学,只觉得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自从读了管理学这本书,才觉得其实管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我先说一下这本书。它分了六篇,第一篇是概论,他详细介绍了管理的定义,职能,性质,对象及方法等。让我们对管理以及管理学有了大致的定位,也让我们觉得有机会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我们的幸运,应为他将伴随我们一生。
后五篇,分别是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具体来介绍的。第一篇是决策,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足见他的重要性。虽然书中讲的决策大部分是与企业有关的,但是我觉得他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决策也有指导性的意义。就如书中所说的决策由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关于决策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决策的方法。集体决策方法中有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三种方法,其实这三种方法也是叫我们学习知识的三种方法。头脑风暴法创造了一种畅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再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用这种方法不仅能让我们勇敢的表达出我们创造性的想法,也能加快思维速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我较为欣赏的一种方法。名义小组技术我觉得是一种完全激发潜能的方法,它要求你必须调动你全部的精力去为你的观点寻找证据,我觉得它必须建立在小组人员都有一些独特性想法的基础上。德尔菲技术换言之就是向老师或专业人员请教的方法。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成为我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
第二篇讲的是组织,我觉得这一篇是在教我们认识企业的。它介绍了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等,让我们充分认识他的运作及发展。其中最吸引我们的便是人员配备,它介绍了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还有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程序和方法以及考评和培训。这些对于我们以后的就业有极大的`意义,值得学习研究。
第三篇是领导,他介绍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第四个是控制,这个词是与信息紧密相连的,信息是管理控制,乃至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在生活中学会控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当你掌握了生活中的最新信息时,就可以合理安排生活,让你的生活道路充满花香,生活的步伐有条不紊的延续下去。管理企业需要不断更新的最新信息,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后一个是创新,一个企业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创新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保证。而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创新,我们不能永远活在自己设定的生活模式中,而是要更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完善自身,活出精彩。
虽然这本管理学书大部分是围绕管理企业展开的,但从对企业的管理中,我也领悟到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多分充实,少份遗憾。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是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他的管理思想包含着引发一切管理思想的萌芽,因此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下面,我就针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谈谈自己看法。 一、“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的前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的效率低下。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缓和工人和雇主的对立情绪,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人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解决劳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将利己主义看成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与他人发生交易行为。他在另一本著作《国富论》中说:“对劳动力的慷慨报酬……或普通人的勤劳程度提高了。劳动工资是鼓励勤勉的因素……在工资高的地方,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那里的工人比低工资的地方更积极,更勤劳,也更迅捷。”亚当・斯密认为,金钱可以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是刺激人们工作的最大诱因。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在于经济诱因。多数人天生是自私、懒惰、好逸恶劳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是被动的,喜欢听命于他人,而心甘情愿受他人的指导;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漠不关心,只有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地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 规章制度 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而要成功地实施科学管理,劳资双方必须进行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就是树立一种劳资双方互惠互益、利益一致的态度和观念,以友好合作代替对立斗争,这种劳资双方理念的转变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前提。 泰罗提出“双赢思想”,他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员和雇主最大限度的富裕。这种最大限度的富裕不仅意味着公司和企业主获得最大的利润,还意味着对每一个雇员而言,他所获得的工资超出本阶层的一般收入水平。这让雇主和雇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基本利益不是必然的彼此对立,而是统一的、一致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一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效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这种劳资双方思想上的转变将改变整个企业和工人的面貌,而长期困扰企业的工人“磨洋工”现象也将得到解决。科学管理理论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雇主应当以满足雇员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给消极怠工者以严厉惩罚。 三、泰罗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门科学、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都会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丰富它。泰罗在克利夫兰广告俱乐部的一次讲话中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情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不存在着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发现它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启示作用。 (一)强调科学用人 泰罗不是一味依赖制度来实施管理,“经济人”假设蕴含着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泰罗意识到提高生产率不光要依靠技术,更应该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雇主应该学会科学地用人,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就是要“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和体力,给以最适合的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潜能,帮助和指导他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要掌握、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和特点,为每个人制订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 (二)强调劳资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泰罗认为良好的劳资关系比任何制度都重要得多,“一种管理制度不论怎样好,都不应硬性采用。雇主与工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呼吁工人和雇主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此,他要求管理者应多找工人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营造和谐的氛围是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和谐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尤为必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双方真诚合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没有足够的交流,不仅不利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作,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运转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为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 泰罗对于那些忽视工人存在的做法深恶痛绝:“作为雇主,手上戴着一件小山羊皮的柔软手套,穿过车间时,从不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有时也同工人谈谈话,可是摆出一副假仁假义或赏面子的态度,否则就干脆一言不发。这样,他永远不可能弄清工人的思想或感情。”要想真正了解员工的思想,真正赢得员工的心,管理者应当从员工的需要出发,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括满足员工成长的需要(要给员工制订系统的、定期的培训计划,要为每个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泰罗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4:13. [2]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6. [3] 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63. [4] 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88. [5]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8. (责编 张晶晶)
转载学习西方管理学思想的感想 科学管理在20世纪2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这一划时代的科学管理运动,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为西方社会-练了一代代职业化人才,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方式和思想武器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五阶段论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传统社会、起飞前、起飞、成熟、高消费阶段,同时钱德勒将美国大企业发展的历史分成四个阶段:①资金的初步扩大和积累;②合理使用资金;@发展新的市场和行业;④建立新的结构.科学管理时代正是美国处于起飞阶段,又是大公司处于资金积累向资金使用阶段过渡时期。科学管理原理先是在美国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应用并取得成功。泰罗使管理成为科学,是管理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正如德鲁克所指出的:“科学管理不过是一种关于工人和工作系统的哲学,总的来说它可能是自联邦主义文献以后,美国对西方思想做出的最特殊的贡献。与泰罗同时代的企业家、理论家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控制计划和生产的“甘特图、吉尔布雷斯的工时与动作研究、埃默森的职能参谋制,韦伯的科层制、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科学管理在市政管理与教育的应用。当然“泰罗制”的科学管理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难以反映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管理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的研究,组织系统及战略研究,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管理问题.其后,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又应用行为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方法发展了各类管理学派,构成现代管理丛林.但正如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所称,现代管理方法的核思想都可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与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在“干中学”中总结并传承。所有这一切首先要落脚到“泰罗制”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念、精神、方法和工具的基石上。中国企业家大都没有经过科学管理的系统训『练,或承接上一代人的企业管理经验。从整个社会公共管理层面来看,硬件经济指标虽然上去了,高档消费品增多了,但食品质量危机、交通秩序紊乱、矿难事故频发、环境污染、行政低效、破坏性建设等,无一不凸显出科学管理的软肋。如果不经过科学管理阶段的艰苦历练,就谈不上人的现代化、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企业群体成长和社会有序运行的必经之路。科学管理是我国企业乃至国家发展;}士大的关键要素。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长。新兴企业不断涌现,经工商登记的各类企业已达700多万户,居世界之冠。中国企业数量与规模在迅速扩张的同时,最严峻的考验首先在于这些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否与之相匹配。固本强基,重新认识并补修“泰罗制”,创造适应当今时代的“泰罗制”,推动科学管理的复兴,夯实最基础的管理能力,中国企业才有进一步壮大的可能,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否则,所有的成果都只是空中楼阁,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性。标准化、流程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应在公
所谓西方管理思想就是美国管理思想。至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世界几乎所有管理理论,都出自美国,包括科学管理、行为管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质量管理、流程再造、战略管理、营销管理、波特五力分析、企业文化、精益管理、柔性管理、数量管理、敏捷管理、等等。美国每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出现,无不在世界管理界掀起惊涛骇浪。因此,美国的管理思想,不仅深刻影响着中、日、韩东方国家,而且影响着全世界。西方管理思想的精华即科学,系统,权变教会我们:1.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益的今天,将高科技手段融入管理,帮助决策,指引方向已经是新时代的趋势。我国的管理者在今后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该更加借力于高科技的帮助,这样才能做出有远见性,有科学性,更加正确的决策。这样才不至于将企业或组织领向崖。2. 在系统理论的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管理过程中应用系统理论是及其必要的。今天的企业或组织不比以往那样简单透明,规模庞大,成员海量的企业或组字在我国比比皆是,简单直接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将系统理论融入管理之中,让管理过程更加自行有序,更加适应环境,更加有可操作性。这样才利于企业的继续壮大和进步。3. 在管理理论思潮涌动的今天,管理者如果还只应用单一理论,抱着老一套不放,其企业或组织注定将被快速变化的内外环境,不断增强的竞争氛围所压垮。权变思想才是符合时代的思想。没有那种管理理论是有普适性的,只有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才能适应环境,利于竞争,才能让企业或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湍流中稳航。
我明白道理可以写
严存生主编的好,更详细一些。严存生 男,生于1940年,陕西大荔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法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本科。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论文著作多年来,严存生教授潜心治学,相继出版了 《法的价值研究》(个人专著)、 《法律的价值》(个人专著)、 等一批有影响的著(译)作, 《大学法律基础教程》、 、《法理学》等多种教材,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社会科学》等20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法学》、《法理学·法史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转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七本(《法律与自由》(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获1992陕西省法学会学术专著二等奖)、《论法与正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1年出版)、《法的理念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年出版)、《法的价值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年版,获2007年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法的“一体”和 “多元”》(商务印书馆2008年出版)、《西方法理学史》(与何勤华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译著1本(《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再版),主编“十五”、“十一五”全国普通高校统编教材《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并获获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陕西省统编教材《大学法律基础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2003年版)、和多种版本的《西方法律思想史》(陕西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法理学》(2002年的陕西人民出版社版、2007年的法律出版社版、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教材,2012年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独著《西方法律思想史》。
法哲学是应用哲学部门哲学和理论法学的一个门类,是运用哲学思维对法律现象进行抽象而形成的最一般、最基础的法学理论,是法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方法哲学研究前沿述评
法哲学是应用哲学部门哲学和理论法学的一个门类,是运用哲学思维对法律现象进行抽象而形成的最一般、最基础的法学理论,是法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法哲学在法学知识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为各部门法学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支援。法哲学论题范围广泛,涉及法学中最具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如法的本质、法的起源、法的价值等等。西方法哲学历史悠久、学派林立、观点各异,为西方法学建构和法治实践提供了思想资源与理论指导。当代西方法哲学吸收和运用当代西方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论题范围和研究深度进一步拓展,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可以为我国法哲学研究与法治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语言学转向”
在历经本体论中心、认识论转向之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重心转向语言问题。受其影响,当代西方法哲学也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先后出现了语义分析法学、新修辞学法学、符号法学等流派。尽管这些学派使用的方法和论述的内容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其探讨的核心问题都与语言有关。其中,以英国法哲学家哈特为学术代表的语义分析法学、以比利时法哲学家佩雷尔曼为学术代表的新修辞学法学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法哲学“语言学转向”的佼佼者。
法律与语言关系密切:法律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语言文字赋予法律以具体内涵。当代西方法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转换了人们对法律的视角,使关于法律语言的研究从工具论地位上升到本体论地位。从这个角度说,法学可以被归结为法律语言学:当我们思考法律的时候,实质上是在对法律语言进行思考。正如哈特所言,当我们思考法律本质的时候,事实上是在思考法律这个词本身;对法律概念的认识,其方法就是对法律这个词的意义不断进行挖掘,并从语义分析学、修辞学、符号学等角度对权力、权利、义务等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
由于法律所采用的日常语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歧义性等特征,西方传统法哲学理论所认可的法律客观性、准确性、含义唯一性等受到了语义分析法学、新修辞学法学等当代西方法哲学的挑战。在后者这里,法律不再被看作由一系 *** 定无疑、不可变更的原则和规则组成,而被认为是人类进行语言交流和司法解释的一种手段,依赖于不同的语境,具有开放性、论辩性和创造性;同时,法律原则和规则并非因此就丧失了确定性,而是可以通过法官的司法解释以及法官和听众之间的辩论达成共识。语义分析法学、新修辞学法学、符号法学等当代西方法哲学流派运用跨学科、多向度的研究正规化,对传统法哲学中的 *** 、怀疑论等进行了批判和消解,为当代西方法哲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法律原则和规则等的普适性、可操作性和具体运用问题。
法律诠释学
法律诠释学也是受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当代欧陆哲学的影响而产生的,其哲学根源和理论基础是哲学诠释学。在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所创立和发展的哲学诠释学影响下,法律诠释学颇为兴盛,成为诠释法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德国的考夫曼、哈斯默尔、拉伦兹等一批法哲学家,都在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哲学诠释学方法以证其说。
受哲学诠释学的启发,法律诠释学把法律看作文字,把立法者看作作者,把执法者看作读者,这样三者之间就构成了文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诠释关系。法律诠释学认为:理解法律的含义,必须通过文字及读者的诠释进行,而带有“偏见”的读者在诠释时所面对的文字是历史的,作者也是历史的。因此,读者对文字的诠释主要在于克服“时间间距”,努力促进现实与历史的沟通,实现读者与文字、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视域融合”。
法律诠释学以哲学诠释学为理论依托,把法律看成诠释的产物,或者说法律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种诠释,从而使法哲学研究的重心从立法领域转向司法领域、从单纯的法律文字注解转向对法律文字与法律事实互动关系的研究,以消解抽象法律与具体事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对立关系。它试图通过诠释的方法获得法律的“真理”,为当代西方法哲学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为法律论证和法律推理提供了新方法。但它在法律精确性、科学性问题上的诠释学立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后现代法哲学
后现代法哲学发端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法哲学领域形成的“新说新论”。后现代法哲学以后现代主义为思想武器,对西方传统法哲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后现代法哲学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否认理性的权利主体存在。后现代法哲学否定西方传统法哲学对人的基本假设,认为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只是社会结构的附属物,并不存在“真正的人”。因此,权利主体只是法学家虚构的一个神话,权利概念乃是现代人自设的陷阱。第二,否认法律的统一性、确定性、普遍性、客观性、自洽性、历史进步性。后现代法哲学认为:根本不存在法的本质问题,法的本质只是一个虚构的神话。法的理念、原则、规则等,都只是特定时代人们的一种认识论建构,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法律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则,也不是一定社会的客观必然。在西方社会,法律不过是 *** 官员推行政治理念的一种工具,在审判中则体现为法官的行为本身。
根植于西方传统法哲学中的法律至上性、自洽性、一致性等,在受到后现代法哲学的猛烈抨击之后开始发生动摇,法律制度的重心也随之发生转移。原来被公认为属于私法领域的法律,如财产法、合同法等,开始转向公法领域;自由主义和个人至上的法治理念和制度,随着西方国家职能的扩大而逐渐遭到侵蚀。后现代法哲学的思想无疑是新潮的,它对西方传统法哲学和法治实践的批判也是深刻的,有振聋发聩之效。但由于后现代法哲学没有构建自己的体系,致使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最终走向法律虚无主义。
随着学科分立与交叉趋势的不断增强,当代西方法哲学的新流派也层出不穷。除了上述流派和思潮之外,以美国学者罗尔斯、德沃金等为学术代表的规范性法哲学、以美国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为学术代表的法律经济学分析等,都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西方法哲学流派。总之,问题多元性、学科交叉性、方法多样性构成当代西方法哲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在我国法治程序不断加快的同时,法哲学研究也日益成为热点,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当前我国法哲学研究还存在问题意识不强、理论基础薄弱、研究层次浅等问题。如何吸收当代西方法哲学研究的有益成果,研究解决我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哲学体系,是我国法哲学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摘 要 鉴于目前管理学迅速发展的趋势,各种不同管理知识相互交融,同时又相互区别,故而本文希望通过对管理学的简单梳理,对其发展性质能有个清晰地认识,对其脉络体系及影响因素能有个基本的思考。 关键词 管理学 文化 科学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推动着管理思想发展,大量的、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经过整理,形成了能够知道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人类在管理理论的指导喜爱,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着管理升级和管理再造活动的展开。 一、管理与管理学定义及理解 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过的程。关于这个概念的定义是经过前人广泛的定义之后给定的一个综合的贯穿管理理论与实践始终的整体意义的概念。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 二、对管理学一些性质的认识 1.“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认识 谈到这里,难免不提及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一观点上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应该是与理论和实践相对应的。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管理源自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它是很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大师的经验总结,从而使我们后人能够尽快的学会前人栽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这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省去了很多时间。 管理的艺术性,正是这门科学的魅力所在之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充分体现一个管理者的决策组织领导能力。这种能力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担任管理者,无论他是基层领导,还是高层领导。因为同样的管理理论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中能起到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这就意味着两个管理者在拥有相同的资源的时候,在达到或者实现组织的目标上的程度不同。 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生产力的进步既推动着人们对管理科学性的把握,但它又让人们发现管理越来越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时代的变迁往往是由重大技术的突破为其动力支撑的,从人类开始改进耕地种田、制造武器及改进纺织机械开始,技术一直是在不断发展的。从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网络社会的形成,都在不断地促进人们对管理科学性的认识,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成果作为人们认识管理科学性的工具,使得原本力所不能及的管理问题得到了深刻把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使得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结合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对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怀有“征服自然”的野心开始,后来演变为改造自然,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与自然界共生(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归宿。 3.管理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在对特定组织内的管理职能性的研究视野,应当充分考虑与组织外部环境的关系 虽然普遍承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却往往把管理研究的视野置身于组织这个“黑匣子”,甚至有学者把组织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界定为“经营”而非“管理”的研究范围。罗纳德•科斯在其经典之作《企业的性质》中指出,“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仅仅意味着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安排生产要素。 三、深化管理学内容体系时可以重点研究的课题 1.就研究的基本单位而言,管理学与经济学是不是完全表现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组织”,研究方向是探讨组织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关系,而管理学的研究的最大单位是“组织”,其研究方向是探索组织内部的高效运营。一般地说,经济学更关注市场价格,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管理学更关注组织内部的人,重点研究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2.全球化背景对管理学研究的影响。这一方面,国内管理学者比国外管理学者研究显得更为狭窄,包括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也并没有以较大篇幅来进行论述,而象斯蒂芬P•罗宾斯、詹姆斯•斯通纳、加雷思•琼斯等学者的最新管理学著作中都特别重视研究全球化对传统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21世纪的管理者必须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的位置,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国界去考虑如何造就竞争优势。 3.信息化时代对管理产生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时空概念正在发生改变,“地球村”成为一种趋势。虽然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但他们都发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必备的信息。信息时代的到来,业务流程的再造(BPR)、电子商务(EC)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采用的管理创新模式,而且,我们还发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计划模式、组织结构设计、领导方法、控制手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4.文化因素对管理范式的影响。相对于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硬性”管理而言,一种“软性”管理因素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界的注意。组织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某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行为范式。这种组织文化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被传授给未来的组织成员,从而成为人们感觉、思考、理解相应问题的模式。沿着组织文化这一线索展开的管理学研究热点包括:文化多元化、管理伦理等。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奇.管理学(第9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3.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7.4. [4]罗珉.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对管理学的认识两千字论文可以根据自己对管理学的所见所想所感所知可以具体写就可以了
1 毕业论文规范化的目的及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的需要,切实保证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毕业论文质量,有必要制定一个完整的论文规范,作为学员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规范化检查评审之依据,并可供导师指导学员时参考。 2 毕业论文规范 2.1 毕业论文用字、编辑、打印、用纸及顺序 2.1.1 论文用纸、页眉、页边距及字数 a. 论文用纸: 论文用纸一律为16K。 b. 页眉: 页眉从摘要开始到最后,在每一页的最上方,用5号宋体,居中排列,页眉之下可划1条或2条线。每章开始页的页眉用章的名称,在每一章内,页眉“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毕业论文”与该章章名交替出现。 c. 页边距: 论文页边距设置采取以下方式:上边距:2.8cm;下边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装订线:0.5cm;页眉:1.6cm;页脚:1.5cm。 对于使用不能定义页边距的文字处理软件的页边距编排,可按以下方式确定:对小四号宋体,用32字×36行;对五号宋体,用34字×36行。但要注意左右边距的安排。 d. 字间距和行间距 论文字间距设置为:对小四号宋体,用标准字间距;对五号宋体,用加宽0.2磅。 论文行间距设置为:对小四号宋体,用加宽0.2磅;对五号宋体,用加宽0.2磅。 对非word文字编辑工具,可参考上述值设定。 2.1.2 论文用字、编辑与打印 论文一律使用简化汉字,全部打印清楚,少量中、英文无法打印的文字符号可允许手写,但须清晰整洁。正文、摘要基本用字为小4号宋体或五号宋体。不得使用不合规定的简化字、复合字、异体字或乱造汉字。论文采用双面复印。 论文编辑软件原则上建议采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对于确有困难的,其有关标准应参照采用。 2.1.3 论文顺序 论文顺序依次为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等社会评价情况。主要符号表和附录可按需列入。 2.2 论文的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及主要符号表的规范 2.2.1 封面 论文封面按照统一要求。论文题目字数一般应在25字以内。 2.2.2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约500~800字左右,论文摘要一般包括:论文的目的和重要性;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主要结论。毕业论文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用句应精炼概括,并有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应从《汉语主题词表》中摘选,当《汉语主题词表》的词不足以反映主题,可由作者设计关键词,但须加注;作者根据其论文的性质和特点,从“理论研究、应用基础”中选择一种并注明。另外还需一题头在摘要之上方,写上论文题目、专业、学员姓名及导师和学员的签名(中文)。 摘要的最下方写上(没有可不写):本研究得到XXX基金的资助。 2.2.3 英文摘要 摘要前也需题头,要有导师和学员的签名(英文或汉语拼音)。 英文摘要撰写要求如下: (1)用词应准确,使用本学科通用的词汇; (2)摘要中主语(作者)常常省略,因而一般使用被动语态,应使用正确的时态并要注意主、谓的一致。必要的冠词不能省略; (3)关键词(Key words)按相应专业的标准术语写出; (4)中、英文摘要的内容须一致。 2.2.4 目录 (1)目录中章、节号均使用阿拉伯数字,如第1章则为1,其余分层次为1.1及1.1.1等几个层次,其中“•”号用半角; (2)目录中应有页号,页号从正文开始直至全文结束; (3)目录页号另编; (4)页号在页下方居外侧排列。 2.2.5 主要符号表 (1)全文中常用的符号及意义在主要符号表中列出; (2)符号排列顺序按英文及其它相关顺序排出; (3)主要符号表页号另编。喜欢就给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