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时尚前沿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时尚前沿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童装设计海岛服设计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一、选题依据:1、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服装设计的开题报告怎么写。2、一般0-2岁的婴幼儿不可用大红大绿等刺激性强的色彩去伤害视觉神经;浅淡色不仅能避免染料对皮肤的毒害,还可衬托出婴幼儿清澈的双眸和粉嫩的皮肤。3、儿童在2~3岁可认识颜色,善于捕捉和凝视鲜亮的色彩。4、4-6岁儿童可以认识4种以上的颜色,能从浑浊暗色中判别明度较大的色彩。5、6~12岁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色彩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素质。6、本次的设计是以童装色彩设计为重点,结合现代时尚以及相关元素的基本使用法则,进行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装设计。二、研究意义:1、制作一系列童装,巩固专业知识,学会灵活运用专业所学。2、选择好童装的色彩是做好童装销售的重要环节。3、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童装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心里状态有很深的影响4、通过此项研究来开发童装的色彩以适应儿童心里需求文献综述(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1.《服装材料学》朱松文等编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服装用纤维原料、纱线、织物、皮革等各类服装材料的种类、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性能对服装的影响。同时他还介绍了服装的各种辅料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国际服装新材料及其流行趋势,各类服装对材料的要求和选用方法。2.《时装设计艺术》刘晓刚、许玥著是我在本次设计方面参考的书籍,这本书弥补了我在设计方面的不足,让我知道了设计的本质就是服务于社会,让自己所设计的服装能够最终穿在人们的身上。3.《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孔繁薏,姬生力主编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服装辅料的各个种类,介绍了各辅料的品种、分类、规格、性能、工艺、品质标准,以及在服装上的运用。通过资料的收集,经过自己的总结体会,我对服装有了最根本的认识,从基础出发,这是掌握和理解更多知识的前提。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基本思路:了解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拟订设计稿,确定要设计的题目,开题报告《服装设计的开题报告怎么写》(http://www.unjs.com)。最后的制作,根据美观、舒适、实用的理念制作出一系列的童装。框架:确立设计的题目为"童装设计"后,从以下多方面来制作论述:1、根据指导老师研究项目,并进行相关设计;2、进行与设计主题相关的研究,并分析将要进行的设计的特点以及优势;根据儿童生理心里的特点,设计出儿童喜爱的童装;3、具体设计的总体草图中,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绘制一个系列(4套)效果图拟订设计稿和制作方案;4、后期的制作和整理;主要研究方式方法:尽可能大量地查看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在学习中总结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自己的独到认识解决论文中的问题。研究进程安排3月1日-3月19日:毕业实习;3月22日-4月2日:市场调研、分析;4月5日-4月9日:草图设计;4月12日-4月16日:效果图讲评与确认;4月19日-4月23日:纸样设计与制图;4月26日-5月21日:服装剪裁、服装加工、服饰设计;5月24日-6月18日:完成论文/报告书、服装;6月21日-6月25日:上交论文/报告书、毕业设计电子文件、答辩。主要参阅文献[1]《人类心灵的展示》杨治良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04-01第1版[2]《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日)原田玲仁著;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第1版[3]《面料与服装设计》朱远胜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4]《服饰心理学》华梅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5]《服装材料学》朱松文等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2月第3版[6]《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孔繁薏,姬生力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7]《时装设计艺术》刘晓刚、许玥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8]《品牌服装设计》刘晓刚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9]《纺织品设计的面料再造》王庆珍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主要网络:其它说明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教学负责人签署签名:年月日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1开题报告写作格式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内容要求: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撰写方法: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要求: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2考虑要素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④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3开题报告写作要点第一、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第三、怎么写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据学术堂了解,一万种开通报告,有一万种开题形式,不同学校会有不同开题模板,照猫画虎就行.这里介绍三种开题模板.详尽的开题报告会要求撰写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手段、关键技术等;研究计划、研究基础、研究困难、参考文献等.较简略的开题报告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研究结论等)、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假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研究计划、研究创新点、研究基础、研究保证等.最简略的开题报告也要求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等.形式千变万化,但重要的也就是数得清的几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也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切忌不要写了开题报告,还是不知道论文要写什么.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3)大致的进度安排;(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6)经费概算;(7)预期研究结果;(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2.国内外研究现状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题报告学生:一、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二、论文综述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国内研究的综述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论文提纲前言、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4]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软装设计时尚前沿杂志

TOP1.《DOMUS国际中文版》推荐语:《Domus》是意大利出版的国际知名的建筑和设计杂志。长期以来对国际建筑和设计界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Domus》杂志对建筑、设计、艺术,尤其是建筑、空间和家具设计的相关事件、最新发展,以及同类图书出版进行报道。最近,杂志有了新的动向,即除了关注建筑和城市之外,还加进了哲学、影像、高新材料的内容,使它成为一本在城市、建筑和设计领域引领潮流的高端杂志。TOP2.《安邸AD》推荐:《安邸AD》向来以展示 “世界上最美丽的家”为编辑宗旨,这也是《AD》编辑们整合全球资源重金倾力打造的最重要的杂志板块。近40年来,它带着好奇的读者们走进了许多看似难以接近的家TOP3.《中外建筑》推荐:《中外建筑》展示中外建筑艺术,追溯中外建筑历史,推介中外建筑管理,弘扬民族建筑文化,讴歌中外建筑名人,传递中外建筑信息,展望中外建筑市场。TOP4.《时代建筑》推荐:《时代建筑》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TOP5.《建筑师》推荐:《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目前已出版近一百四十期,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分量和影响力的刊物。在其三十年的历史中,《建筑师》作为中国建筑界的理论阵地与学术平台,笼聚了大批专家、学者、建筑师与院校师生,纪录了一代建筑师的成长历程以及20世纪后期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史。还有更多热销的室内设计杂志推荐,可到杂志云官网查看!还有《瑞丽家居设计》隆重推出《瑞丽装修全攻略》 《ELLE家居廊》,《时尚家居》,《缤纷家居》等

newwebpick 你到百度搜索这本杂志。希望对你有帮助。

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水平的时尚杂志有:《瑞丽》,《世界时装之苑》,《时尚芭莎》1,《瑞丽》旗下拥有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瑞丽时尚先锋》等系列知名刊物。不仅有国内外知名模特,还有大牌明星增加了很多时尚元素,拥有国际化的品味引领潮流趋势。2,《世界时装之苑》是首家获得官方正式许可在中国国内发行的国际性杂志。自推出以来,受到了年轻白领女性的青睐,在服饰美容生活方面引领着最新潮流和趋势。贴近中国时尚女性生活,此杂志可以激发读者的灵感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让作者充满激情。3,《时尚芭莎》也是比较点典著名的时尚杂志,许多时尚芭莎视频,让你站在时尚前沿。

有RE-EDITION,Issuu,BoredPanda,Speckyboy和Dwell。并且这些设计类型的杂志非常受人们欢迎。

探讨飞机起落架论文开题报告

创作思路:

论文的预期结果一般在开题报告里面,也就是论文的研究对象预期中期望能带来的理论意义(比如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对某个理论或者计算方法的优化等)、经济效益等。

理论意义(比如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对某个理论或者计算方法的优化等)、经济效益等。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

举个例子,假设你发现了城市停车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要做一个智能停车系统,这个系统有什么,就是你的预期成果形式,比如这个系统包括一个车载接收器,包括停车场停车桩,以及停车场控制系统软件,这些就是你的预期成果形式。

开题报告需考虑的要素

1、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2、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3、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4、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1 飞机起落架纵横向定位方法研究 程普强[1] 冯军[2] 飞机工程-2005年2期 2 机场安防步入“无缝”化管理 储铃 A&S:国际中文版-2005年7期 3 新一代飞机起落架制造技术的发展思路 杨昭明 航空维修与工程-2005年3期 4 新型铜合金衬套的研制 郑敏 飞机设计-2005年2期 5 先进工艺在飞机起落架制造中的应用 杨昭明 罗小安 航空制造技术-2005年6期 6 飞机起落架数学模型的研究 徐冬苓 李玉忍 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4期 7 如何确保飞机起落架收放锁系统的可靠性 冯蕴雯 国志刚...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2期 8 永不止息的湘陵人 张湘明 中国军转民-2005年2期 9 B737NG飞机一次起落架指示系统故障的排除 王新宁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期 10 某型飞机“趴窝”原因分析及对策 唐有才 王占勇... 航空维修与工程-2004年5期 11 B757飞机起落架轮轴断裂原因分析与防护 廖灵洪 全面腐蚀控制-2004年5期 12 苏二七飞机起落架修理技术探讨 同智宽 王晓平 空军装备-2003年7期 13 歼七飞机起落架放不下的原因 张玉东 黄明... 空军装备-2003年10期 14 运八飞机起落架故障三例 王玉斗 万勇 航空维修-2001年1期 15 威胁飞行安全的新问题(续)——飞机起落架舱的尸体案 姬永兴 安防科技.安全经理人-2004年5期 16 威胁飞行安全的新问题—— 飞机起落架舱里的尸体案 姬永兴 安防科技.安全经理人-2004年4期 17 B737—300飞机起落架维护经验分析 张宏伟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年B06期 18 飞机起落架机轮水平载荷的测量方法 史海文[1] 邢誉峰[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7期 19 应用ADAMS/Aircraft建立飞机起落架模型 马晓利 郭军 结构强度研究-2004年2期 20 飞机起落架舱里的偷渡人 姬永兴 高萌萌 新安全-2004年3期

鄙视楼上复制的 !!!! 飞机滑跑时,如果出现偏差,用脚抵舵来修正!舵控制前轮的转动,刹车控制后起落架的转动和方向但一般起飞时我不踩刹车,容易出现大的交叉.前起落架受飞机的牵引力向前 轮子和地面的摩擦力向后(也有可能向其他不同方向.因为跑道上经常有小坑 前轮会左右摇摆)还有你用脚抵舵给它施加的扭转力矩 同时它会受扭转阻力矩.后起落架的前后受力一样. 但是左右方向不受力

您好,可以到百度文库里面去找一些哦,我有下载了几篇,可以加我,向我要,另外如果需要代写的话,我们拥有自己的写手团队,保证质量,千字百元(不含图),欢迎加我为好友,文章可以发表在我们刊物上! 科技传播杂志 吴卓颖 推荐歼七飞机起落架收放系统典型故障分析【摘要】:飞机起落架液压收放系统的传动性能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参数、工作条件参数以及负载参数等有关.文中在对收放系统传动时间、传动速度等传动性能计算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比较其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探讨了判断故障原因的方法.【关键词】: 起落架 自动收起 传动性能 压力流量特性 液阻负载 配合间隙 摩擦力【正文】:一.歼七飞机前起落架自动收起的故障研究起落架收放系统是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系统的工作性能直接影响到飞机的安全性和机动性.改进设计飞机起落架收放系统主要用于控制起落架的收上与放下,控制主起落架舱门和前起落架舱门的打开与关闭,是飞机一个重要的系统,其能否正常工作将直接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对该系统的维护和对所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某单位在对某新型飞机做出厂试飞准备时,当机组人员接上地面压力源和电源进行该机的停机刹车压力调整时,在供压13min后,前起落架开始缓慢收起,飞机机头失去支撑最终导致机头接地,造成雷达罩和前机身02段蒙皮撕裂、结构损坏和前起落架变形等严重后果。本文将对前起落架自动收起的故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1起落架收放控制原理分析图1 前起落架收放系统原理图前起落架收放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正常收起落间隙时,起落架收放手柄(下简称手柄)处于收上位时,电液换向阀l使高压油进入收上管路,放下管路b回油管路相通。在高压油的作用下,下位锁作动筒的活塞杆缩进,下位锁打开。另一路高压油一方面液控单向阀13打开,使舱门作动筒10、12的回油略沟通;另一方面油通过限流活门9进入收放作动筒,使活塞杆伸出,起落架收起,作动筒8的回油经脚向活门7、应急转换活门4、电液换向阀1和应急排油活门2流入油箱。当起落架收好后,协调活门11压通,高压油进入舱门作动筒lO、12的收上腔使舱门收起。当手柄处于放下位置时,来油与放下管路接通,收上管路与回油路相通,起落架放下。在系统中还设有地面联锁开关,当飞机停放时,联锁开关自动断开电液换向阀的电路,此时即使将手柄置于收起位置,电液换向阀也不会工作,从而防止了地面误收起落架。2起落架自动收起原因分析由起落架收放控制原理知道,前起落架放下位置是由带下位锁的后撑杆来保持的,所以要使前起落架收起,必要条件是下位锁开锁。而下位锁开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机械原因,即放下起落架时下位锁处于假上锁状态,在维修和使用过程中受到某种外力扰动而开锁;第二种是液压原因,即有液压油进入下位锁开锁作动筒,使作动筒活塞杆缩进导致下位锁开锁。而外部检查和事后的收放检查均未发现下位锁有假上锁的现象。因此前起落架自动收起是由液压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由液压原因引起下位锁开锁的因素很多。当电液换向阀工作不正常使来油与收上管路相通,或者联锁开关故障,地面又误将手柄置于收上位置,在电液换向阀工作时,当给飞机供油压时,都会使下位锁开锁。但这两种情况会使前起落架以较快的速度收起而不会缓慢收起,另外也会同时收起主起落架。但这与事故发生时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基本可以排除。结合当时事故发生的情况,导致前起落架自动收起的原因如下。2.1 电液换向阀性能不良起落架电液换向阀用于起落架收放管路的控制,是一种三位四通电液阀,当手柄在中立位置时(不通电),电液换向阀处于中立位置,图2电液换向阀中立位置(断电)此时供油路堵死,起落架的收、放管路均与回油路相通,如图2所示。由于滑阀与阀套之间都有径向间隙6,由6形成两个相同的矩形节流缝隙,此缝隙的节流面积为A=W8,由于形6,且通过此节流口的流量很小,雷诺数m也很小,流动状态属于层流,故通过此节流口的流量Q为:式中: ——节流口两侧压力差;——动力粘度系数;——节流口面积梯度。则此时,通过2个节流口处的流量为:式中: ——主液压系统供油压力;——回油管路压力。由上式可知,泄漏量的大小主要由节流口面积梯度形和径向间隙6确定,当间隙6越大,则泄漏量越大。而形的大小主要与阀芯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梯度越大;6的大小主要与阀口的形状、制造工艺和加工质量等有关,当设计合理、工艺水平和加工质量高、滑阀和阀套之间没有偏心时,则6就小。如果是新阀,径向间隙小,故泄漏量也小;如果是旧阀,由于控制边被磨损,泄漏面积增大,则泄漏量也增大。为测定泄漏量的大小,拆下电液换向阀,堵住通向作动筒的两个接头,在供压接头处.加液压20.59MPa.在回油接头处接上量杯。3min后,在回油接头处漏油量为45mL,远大于所规定的不超过20mL的要求。电液换向阀泄漏示意图如图3所示。2.2 系统不完整,回油路堵死为了提高起落架收放系统的可靠性,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余度技术。即当正常收放起落架失效时,飞行员可以采用冷气应急放下起落架,以保证安全着陆,如图1所示。为防止应急放起落架时,大量液压油回到密闭增压油箱,使油箱因回油过多而引起爆破,为此在电液换向阀的回油路上安装了应急排油活门。应急放起落架时,将收上管路的油液直接排到机外。平时,在主液压系统供压且电液换向阀不工作时,电液换向阀泄漏到收放管路中的油液可以通过应急排油活门直接流入回油管路中,因此不会引起收放系统的压力升高;如果回油管路被堵死,不能回油时,则泄漏油将进入收放系统(参看图l、2),使系统压力升高,当压力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引起系统故障。据了解,在发生本次事故前,应急排油活门因故障拆下修理,用堵头将回油路堵住,使起落架收放系统不能回油。这样,电液换向阀泄漏到收放管路的压力油就不能释放掉,收放系统的油压将逐渐升高。由于前起落架下位锁的开锁压力比主起落架的小,因此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就会首先使前起落架下位锁开锁,这样飞机在自重的作用下就会引起前起落架自动收起。3 故障验证为了验证上述分析是否正确,在原飞机上进行了以下试验:(1)给主液压系统供压并通电,把手柄放在中立位置。保持30min后,前起落架下位锁没有任何动作。这说明在系统完整的情况下,因电液换向阀的渗漏而进入收放系统的压力油可以从应急排油活门处及时排出系统回油箱。(2)为模拟事故当时的系统环境,将应急排油活门拆下,并用堵头堵住回油路。给主液压系统供压5min后,前起落架下位锁就开始动作,到6min时下位锁完全开锁。该项试验足以证明从起落架电液换向阀泄漏进入起落架收放系统的油液确实能够将前起落架下位锁打开,说明上述分析是完全正确的。4维修对策由以上分析和验证可知,本次事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起落架电液换向阀泄漏量超过规定;二是起落架收放系统不完整,使系统丧失了对不良因素的“自我消化”能力。为了有效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改进起落架收放管路的设计经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该型飞机在系统的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应急排油活门的功用是应急放起落架时将收上管路的油液排到机外。由于应急排油活门是安装在系统的回油管路上的,一方面当应急排油活门出现故障时,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回油,进而影响系统的工作;另一方面当电液换向阀故障使收上管路不能回油时,则在应急放起落架时,收上管路的油液就无法从应急排油活门排到机外,就会使起落架无法应急放下,即应急放起落架还要受到电液换向阀工作的影响。该型飞机在定型试飞过程中就曾发生过应急放起落架未放到位的故障,其原因就是由于电液换向阀的故障引起的。所以这种安装是不科学的,它使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但是如果将应急排油活门安装到收上管路,即电液换向阀收上接头的出口处,则既不会影响应急排油活门的功能,又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也不会发生上述事故。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经充分论证后,将应急排油活门安装到电液换向阀收上接头的出口处。(2)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安装前的检查电液换向阀是起落架收放控制系统的核心附件,对其制造质量和性能指标都有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它的功能,而对它的泄漏量等指标的规定不太重视,总认为泄漏量的大小对系统的工作和性能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工艺水平和加工质量,保持滑阀和阀套的同心,以尽可能地减少滑阀与阀套之间的径向间隙,另一方面在装机使用前一定要加强对其各种性能指标的测定,对泄漏量超过规定的电液换向阀不允许安装使用。二.数据符合规定前起落架为何放不下1995年4月13日,我部歼七×××,号机飞完第一个起落着陆时,前起落架未放下,两主轮接地后正常滑跑,机头触地后又滑行约800米停在跑道中段右侧。机务人员及时赶到现场,抬起机头,这时前起落架自动掉下,机务人员将前起落架推上锁,进行初步检查后,即将该机牵引至定检中队。该机于1992年12月19日第二次大修出厂后飞行236小时446个起落。,在这之前的445个起落均无异常现象。1、地面检查和模拟试验情况为查清故障原因,检查组对可能造成前 起落架放不好的有关部位进行了专项检查。1.1 飞机着陆后,飞机主液压系统尚有余 压60kgf/cm2,油量正常,油箱密封增压良好。在定检中队进行起落架收放共10次,均未发现异常,起落架收上时间为8秒(规程规定不超过15秒),左右起落架收上时问差 为1秒(规程规定不大于1.5秒)。1.2开车检查液压泵及液压系统工作情况,系统工作正常,从起动至慢车压力达到140kgf/cm2。,符合规定(规程规定为140一5 kgf/cm2)。1.3将该机与另一架良好的歼教七飞机同 时拉至起飞线,顶起千斤顶,作慢车工作状态下的收放情况对比,收放起落架10次,未见异常;测量前起落架各部间隙,均符合规定1.4检查前起落架锁臂、锁槽.表面光滑无毛刺,摇臂转动灵活。测量前起落架开锁动作筒活塞杆与开锁臂之间的间隙h值为3.5mm,其值虽在上极限,但仍住规定值的允许范围内。1.5模拟飞机着陆状态,发动机在小转速液压泵处在卸荷末期,先放襟翼减速板,紧接着放起落架,再次进行收放起落架的试验(将地面油泵车压力调至80kgf/cm2。)。这样的试验共做了12次,其中3次主起落地已开锁并放到位,主起落架放下指示灯亮后,前起落架仍未开锁。等到系统压力恢复至所调压力值时,前起落架才开锁并放到位,但前起落架开锁时响声很大。2、原因分析针对模拟收放试验中该机前起落架3次出现开锁难、放下晚的情况,检查组集中分析了该机前起落架开锁动作筒工作失常导致前起落架放不下的可能性。如图(4)所示,正常情况下,前起落架开锁 动作筒的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塞杆伸出长度h为2—3.5mm,消除活塞杆与开锁臂的间隙;第二阶段,活塞杆伸出长度L为20-21mm,锁钩机构开锁,活塞上(右)端面在“B”管咀通油孔的边缘;第三阶段,活塞杆伸出长度S为29~31mm时,“B”管咀打开,前起落架收放动作筒通油工作。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够达到上述的顺序条件,就能保证先开锁后放起落架。经测量,该机h值为3.5mm,L值为20.5mm,S值为30.5mm。从测量情况看,该机除h值在上极限位置外,其余均正常。根据开锁动作筒的作原理可知,当h值分别在上极限位置(3.5mm)极限位置(2mm)时,值达1.5mm。对于一个既定的开锁动作筒而言,如果当其h值为2mm时,活塞杆伸出L后锁钩机构即开锁,而此时活塞上(右)端面又正好处在“B”管咀即将通油的边缘的话,那么,当其h值因某种原因变为3.5mm时,活塞杆伸出L后,就可能出现在锁钩机构尚未开锁(需要活塞杆再伸出1.5mm才能开锁)的情况下,“B”管咀的油路已通,前起落架收放动作筒的上腔已提前通油,使前起落架产生一个放下力矩,而该力矩又通过支柱上凸部的锁槽作用在锁块上,增大相互的摩擦力,如此时液压系统压力小于80kgf/cm2。,此摩擦力与锁簧拉力之和就很可能大于前起落架开锁动作筒活塞杆的开锁力,造成前起落架开不了锁、放不下。为进一步判明该机此次故障是否符合上述分析,检查组在地面做了如下试验:用手摇泵给开锁动作筒的“A”管咀加压,并拆开“B”管咀接头(便于检查“B”管咀的通油时机).查发现,活塞杆伸出长度21mm起落架锁钩机构尚未开锁,而“B”管咀开始通油。这项试验结果与以上分析完全吻合为什么该机在翻修出厂后的445个飞行起落中,工作都正常,而到第446个起落着陆时前起落架放不好呢?为什么发生问题后,地面收放起落架102次均正常呢?检查组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在液压系统压力较大(80~lOOkgf/cm2。)时,虽然也存在开锁动作筒“B”管咀通的问题,但由于开锁动作连续(中间不停顿),动摩擦力较小,所以,前起落架放不下来的故障就暴露不出来。而只有在小压力、连续收放和开锁停顿等几个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前起落架放不下来的故障才会发生。据飞行员反映,该机本次飞行是小航线着陆,着陆放起落架前飞行员可能使用了减速板。因此,当时的情况就可能是:飞行员使用减速板时,液压系统已处于卸荷末期,系统压力很小,放减速板后,压力进一步减小,接着再放起落架,则压力减至更小(据地面试验,压力可减小至0),使开锁动作筒活塞杆的伸出过程有停顿,使开锁动作不能连续完成。而在液压系统压力回升时,“B”管又恰通油,因而收放动作筒对锁钩机构施加了压紧力,增大了开锁摩擦力。所以,在这次着陆时,小压力、.连续收放和开锁停顿等几个因素恰好向时具备,致使前起落架开不了锁、放不下,加上该机本次是小航线着陆,从飞行员放起落架到飞机着陆接地的时间缩短,在液压系统压力尚未回升到足以使前起落架开锁放出之前,机头已接地。3、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开锁动作筒活塞杆与开锁臂之间的间隙偏大(虽在规定范围内,但处在上极限)是造成该机本次着陆时前起落架未放好的直接原因。三、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歼七飞机起落收不上、放不下、动作筒错为等故障,其原因主要是油液污染,油泵的供油性能不足和某些设计缺陷等,经过理论计算,检修或实验,可以把问题透明化,就有可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为提高飞机的飞行品质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提高了飞行安全系数,最后,也可能为航修企业提供一些必要的规则。四、致谢:我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完成,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因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历经近三个月的时间,我的论文终于圆满完成,这不仅仅是我完成了老师下达的任务,更是对我大学整个专业知识的一次升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我的专业知识还待进一步的完善,基础知识还得进一步夯实!知识面的狭窄是我完成这篇论文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充分认清了我的不足后,我更加努力地利用我打工业余的时间来搜集大量的专业资料,并尽量吸收其中的精华,最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之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较成功的实现了由理论转为实践的最终目的!当然,论文能顺利完成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教诲,特别在学期的实习中,您一直灌输我们“多思考,多动手”的意识,这在我构思论文时去积极的独立思考并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在此向您及所有的指导教师道一声:您辛苦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秉承您的教诲,以一个优秀员工的行动给老师争光,给航院添彩!完成论文期间我并没有专业实习的机会,虽然我很努力地去写好我的论文,但由于自己的知识面的狭窄及实习经验的匮乏,这篇在时间上相对紧迫的论文难免会有一些漏洞或不足,恳请您的谅解! 谢谢您,老师!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帮助我学到了很多,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才能顺利的完成这次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开拓进取。再次的感谢你们,谢谢!五、参考文献1.史纪定.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7.2.某型飞机地勤培训教材第二册.西安: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03研究所,1995.10.3. 黄树执.歼七飞机构造讲义〔M〕.空军工程学院,1987:70- 714. 杨闽桢.飞机机体传动与控制〔M〕.空军工程学院。1986:276-287

社区治理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发端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的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党和政府逐渐认识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社会工作,它的发展必然要求重新构造城市管理的微观社会基础,并改革传统的城市行政化管理体制。在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压力以及未来的挑战三重撞击下,社区自治的理念及行动方才浮出水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社区建设以及部分城市进行的社区自治的试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有影响的成果相继问世,其中有些已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本文试图对以往研究的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评介。一 城市社区自治的引擎单位制的解体、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断实现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这一切都是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自上而下推行体制改革的结果。体制改革及其带来的客观后果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便成为社区自治的第一推力,这是单位制理论的逻辑结论和核心命题。单位制理论为社区自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最早以单位为视角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是美国学者华尔德。他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一书中提出“单位依附关系理论”国内的学者在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社区建设的背景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时,将单位理论作为一种解释模式引入到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造就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学者,代表人物有路风、李汉林、李路路、孙立平、李培林、杨晓敏、周翼虎等。单位制的解体为社区自治释放了自主活动的空间,复苏了人性中的个人意识,开启了个人本位的国家社会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家与社会是同质同构、合而为一的国家吞没了社会或社会淹没于国家之中,堪称社会国家化的典范。社会国家化的实质是群体本位、国家至上。孙立平认为,在社会国家化的中国,国家控制着差不多所有的资源、利益和发展机会,并借助于这种垄断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并对之实行严格而全面的控制,任何独立的社会力量要么予以抑制,要么使之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到 50 年代中后期,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程度自治性的社会已不复存在[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管理、控制和整合是通过单位制度完成的。李路路、李汉林认为,城市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国家组织到国有的或集体所有的单位组织中,由这些单位给与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各种利益,控制他们的社会行为[2]。在单位制体制下国家通过资源垄断控制单位,单位通过资源垄断控制个人,从而形成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的依附与庇护关系。单位制造成了整体性社会和依赖性人格压抑了社会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泯灭了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衍生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社分开为社区自治创造了契机和激励。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权力行使方式由直接转为间接,由人格化权威转为制度化权威,政府的权力在缩小,社会的权力在扩大,政府的权力逐渐纳入社会权力的制约之中,会自主活动的空间被开辟被拓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甩掉了单位办社会的重负,将繁重的社会职能推向社会,沉入社区。其他如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也大都发生了以上意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后果是在城市造就了一个既与国家保持一定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民间社会。二 城市社区自治的动力机制和治理模式社区发展的动力既可来自政府,也可来自社会还可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围绕这三种取向,学术界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合作型或混合型、自治型三种治理模式,在实践中亦相应形成了上海模式、江汉模式、沈阳模式。政府主导型的上海模式。朱健刚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街道办事处实际上已承担起一级行政政府的职能,却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力授予,权责不一致限制了街道办事处在地区整合的能力。因此主张政府权力中心下移赋予街道办事处更大更实的权力。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的治理主体主要是政府组织,政府对社区的干预比较直接具体,居委会虽然在法律上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但它是被纳入到政府体系中的组织,其独立性和法律所规定的自治性都受到限制,城市社区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行政化的共同体。同时他又认为,强化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正式行政权力网络,并不排斥社会中介组织构成的非正式权力网络,也不等于社区居委会可以取代同一层面的拥有决策权、议事权、监督权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委员会,相反政府大力支持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成长,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在中国街区内部,国家与社会自治空间之间并非一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有可能处于一种共生共长、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态势”[3]。 合作性或混合型的江汉模式。徐勇认为在目前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实现完全自治是不可能的。一是在社区中,除了成熟的政府组织以及居民委员会外其他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居民缺乏自组织的意识、社区参与度低。二是政府仍旧掌握着过多的资源,仍是社区管理最重要的主体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要让政府自己退出,将权力主动向社会分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只能走“政府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机制与自治机制互动、政府功能与社区功能互补”之路。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的治理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主要是通过规划指导、下放权力、提供经费等方式支持城市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的构建,然后通过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逐步实现社区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目标,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组织状态。自治型沈阳模式。卢汉龙认为,“当社区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成为私人生活的公共空间时,当一个介乎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公共领域开始出现时,社区的管理将是一个自理与治理的过程,任何外力只能起辅助的作用。同时他认为由于政府内部实行科层制因而多一级政府,就多一级管理成本,这种成本高于社区治理成本[4]。”在这种模式下,社区自治的主体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一种间接和协商的方式进行。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价值理念是群体本位主义即社会国家化,采用的是问题——应对思路,实用色彩浓厚,缺乏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考虑,因而难以解决好社区发展的长久动力问题。但该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广为采用。自治型模式的价值理念是个人本位主义即国家社会化,采用的是挑战——终极回应思路,符合历史发展走向,但完全从西方的理论出发,没有认识到我国的国情,自治的理想目标在目前依然缺乏推动的主体和资源。实际上自治型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是自相矛盾的,在理论上主张政府行政权力退出,在实践中却又将政府作为预设的推动主体。但社区自治仍应成为我们坚持的方向,因为社区自治的意义不仅是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它已经上升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构党和政府合法性来源的政治高度。混合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和自治型的折衷,在政府推动下培育社会,在社会发展下规范政府,价值取向是自治,政府的介入是必经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强大,政府最终淡出社区被组织让位于自组织。三 社区自治的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的载体。在目前社区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充分的情况下,居委会显然是实施社区自治的核心载体,也是社区组织体系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运作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社区居委会的建设便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城市居民委员会最初作为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是广大城市居民自发创造的产物。后经党和政府的推动,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一种制度选择。后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居委会在实践中退化为“准政府组织”,成了政府的腿,在单位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处于虚拟化、边缘化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居委会的自治角色得以复归和张扬。在计划经济时期,居委会组织架构的制度设计主要采取“议行合一”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区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大会是辖区中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全体居民的根本利益,对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决定,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并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委员会是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具体执行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有关决策、决定,主持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在市场经济时期,居委会组织架构的制度设计主要采取“议行分离”体制,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实体型”和“虚体型”两种模式。在实体型“议行分离”体制下,社区自治组织架构有社区决策组织、执行组织、议事组织组成。其中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的决策层,即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和维护居民的根本利益,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听取和审议社区居委会的年度工作报告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推荐产生社区协商议事会人选,对社区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居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执行层,即社区的办事机构,由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接受其监督、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落实社区居民议会或社区代表会议的决定和决议,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原则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办公经费和成员的工资福利由政府拨付。社区协商议事会是社区的议事层,主要由在社区内有一定影响,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辖区内主要单位领导和知名人士、居民代表组成,工作是志愿性的、无报酬的。其主要职责是在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对社区的协商、议事和民主监督职能。在虚体型“议行分离”体制下,社区自治组织架构有社区的决策机构、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其中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是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能和实体型“议行分离”体制的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同。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议事机构,由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产生,成员没有报酬,属志愿性质,主要职责是定期研究协商居民区的重大事项,在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定,指导和监督执行机构做好各项工作。社区工作站是社区的执行机构,社工由街道办事处招聘或推荐,工资由街道发放,向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议行分离”体制从社区内部制度保障角度解决了社区自治组织体制建设问题,恢复了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为顺利推进社区自治准备了组织基础。四 社区自治组织与党组织在社区组织网络中,党组织和居委会是最重要的组织。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社区党组织介入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当代中国政治无可回避的选择。问题不在于党组织是否介入,而在于怎样介入。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社区党支部对居委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在通常情况下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之间主要是合作与协商关系。这一点学术界已达成共识。陈伟东认为,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角度看,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关系既不同于农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更不同于街道党工委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实行村民自治后由于受到过去从党支部———大队长——小队长这样垂直式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路径影响,两者出现了权力争夺。城市社区没有这种历史传统,相反居民区的管理历来是以居民委员会的管理为主体。在许多社区居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是交叉任职的,两者之间不存在谁大谁小的权力矛盾,都是围绕居民区群众性工作而开展合作行为[5]。正如林尚立所言:“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以私人感情为基础的协调关系远比以权力为基础的指令性关系重要,两者只是工作的分工不同,而不存在明显的上下级之分”[6]。说服与交流、合作与协商是社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关系准则。 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同属国家领域内部的政府组织,一党一政,组织结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垂直式科层结构。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同属第三部门的社区组织,社区党支部不是城区党委的派出机构,也不是街道党工委的派出结构,当然其功能和街道党工委有别,它在社区中的领导功能主要是直接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并在参与中从政治上、法律上把握自治的方向。社区居委会不是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是民间群众自治组织,它与社区党支部的关系不可能与街道和办事处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之间主要是相互支持、协商合作的关系,不应该等同于国家领域中的党政之间那种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五 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组织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目前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漠、自治组织资源和体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政府的强行介入是必需的,但政府的介入超出一定的限度又会破坏社区自治。林尚立认为:“行政权力延伸的程度与居民区自治程度成反比关系。即行政干预越深,居民区的自治水平越低。政权力量的调控对居委会的行政权力干预,前提是居委会本身自治功能不足,但是行政权力干预反而强化了这一状况”[7]。自治功能不足——政府强行介入——更进一步的依赖便成为难以跳出的怪圈。因此确立政府和社区的权力边界便成为社区自治的核心。学者们认为,各地在实践基础上摸索出的“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财力下沉、人员下派”的改革举措存在一个致命的不足,即没有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厘定政府和社区的权力边界,行政干预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且这些制度设计随意性强、规范性弱。针对这一问题陈伟东、唐亚林提出了较好的思路。陈伟东认为在社区治理上防止政府越权,关键是合理划分政府系统内部的功能和边界,明确社区自治权,建立政府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合作协商机制。他认为我国政府系统内部在功能上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区外政府立法机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主要功能是建立宪法制度即为各类组织制定集体选择的游戏规则。二是社区外政府指导机构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其主要功能是应用宪法制度制定地方性、行业性的集体选择规则,并指导社区利益相关者建立民主协商制度。三是社区内政府服务机构(直接介入社区公共事务的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其主要功能是直接在社区开展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并与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一道共同建立集体操作规则,合作治理社区事务,共同提供社区公共产品。社区自治权包括社区工作者人事任免权、财产财务自治权、教育自治权、社区管理自治权、服务自治权、协管自治权等。唐亚林认为在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建立委托代理式契约关系是防止政府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社区自治组织既不错位又不失位的制度保证。其一加快修订《城市居委会组织法》,在法律上对城市社区的性质、地位、任务、组织结构、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进行重新定位,尤其是在城市社区协助完成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各项工作这一问题上作出具体规定,即在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委托城市社区完成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两者之间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其二合理界定政府和社区的权力边界,把属于社区自治权限和范围内的权力还给社区,不属于社区自治权限和范围内的权力不得向社区延伸,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把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权力列举出来。其三实行准入制度,即对确实因工作需要而进入社区的部门、单位、工作任务实行审批制度,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支付报酬。六 社区自治的内涵和定位什么是社区自治,社区能不能自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什么是社区自治,学术界有三种看法。一是社区自治是政府管理之外的社会自治,由桑玉成等提出。他们认为社区自治就是“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区事务”[8]。此观点强调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分权,反对政府介入社区的管理。理论上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社区自治组织主体之间如何协调权力关系以防止冲突,它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是自组织协调还是被组织协调。实际上不要政府管理的自治在弱社会小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二是社区自治就是地方自治,由丁超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地方自治就是地方政府,社区自治就是社区政府。他们主张在街道或坊这样的法定社区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社区政府和社区议会。这种观点符合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发展的方向,但在目前尚缺乏实施的基础和条件。三是社区自治是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由陈伟东等提出。他们认为“社区自治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管理与社区管理的简单割裂或冲突,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管理,而应该作如下界定:所谓城市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9]。此观点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又不违背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关于社区定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徐晓军在城市社区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认为社区自治应定位在新兴的住宅小区上。新兴住宅小区已经阶层化或正在走向阶层化,同质性强,用费孝通的话讲是熟悉社会,容易培养认同感、归属感。阶层型社区具备社区自治的基础[10]。陈伟东等认为社区自治应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居委会辖区的规模上,在这一范围内便于资源整合。朱健刚、丁超等认为应将社区自治定位在街道办事处层面上,空间太小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基础设施,不利于人们的交往,无法形成社区认同感。七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存在的问题从研究视角上看,目前社区自治研究文献大都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领域,也即是说,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的组织理论、转型理论,政治学的公民社会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分析审视发生在我国城市社区这一代表未来社会管理模式、符合人性需求的政治现象。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系统阐释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最终走向社区自治的动力、社区自治的机理机制及实践模式的文献则显得不够。以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开始做最后的毕业设计了,一般做毕业设计前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特点是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说明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社会对社区的关注自19世纪末期横扫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的社区睦邻运动开始,世界上的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是由英国的巴纳德在伦敦建立的。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社区等)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社区的涵义已发生很大变化。社区研究虽然起源于西欧,但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关社区理论的研究大致包含两类:一类是社区本身的静态研究,一类是对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动态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社区人文区位理论、社区权力理论、社区社会关系理论、社区变迁理论和社区行动理论。

目前国外有不少国家的社区发展格局特色,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和关系各具形态,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在国外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宜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在宏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将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二是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日渐趋向融合。

在微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二是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三是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二)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对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①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②经费投入不足,社区设施不够完善;

③思想观念陈旧,相关法制不健全;

④老社区功能混乱,新建社区缺乏生活气息;

⑤现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区发展新要求。

尽管到目前为止城市社区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国内仍缺乏真正贴近国情、具有指导力的理论,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社区建设在蓬勃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社区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专注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地的社区管理理论,意在将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理论“本土化”,应用到社区管理上,尤其是城市社区管理。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国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一是以上海卢湾区五星桥街道为例的行政侧重型模式;二是以沈阳市春河社区为例的自治型模式;三是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为例的混合型模式;四是一会(分)两站的“盐田模式”。这四种创新模式各有千秋。上海行政侧重型模式有效克服了“条块分割”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居民社区参与度不够。沈阳自治型模式形成了“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互动运行机制,理顺了条块关系,但政府角色“越位”与“缺位”并存,资金供给与运行机制也还不完善。江汉混合模式重构了社区微观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立了社区自治系统与政府行政系统的共生机制,但是仍存在行政化倾向,低配套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也与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不相适应。直到2005年,深圳“盐田模式”的出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和建设的创新成果工作有了近一步的发展。这种“一会(分)两站”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回归到其自治组织的法律原位。同时让政府提高了执行能力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政府在社区仍然保留着行政末梢,不能真正体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综合以上四种模式的利弊,我觉得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都无法体现自治性。国内未来城市社区管理的趋势:国内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会不断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会更加完善,正如吴新叶(2008)所说“社区发展的组织日趋自治化、公众化”,“社区发展的管理日趋市场化、多元化”,“社区发展的手段日趋法制化、规范化”。围绕和谐社会的标准建设的城市社区必将呈现多种新形式,例如服务型城市社区、自治型城市社区、学习型城市城市社区、数字型学习社区和生态型城市社区。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一,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的前头,因此综合研究方法,形成新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综合能力的理论方法体系,就成了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理论任务。杨团(2002)曾总结说“城市社区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创新和自治性,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自治研究水平,使研究更上一层楼,为未来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王永平(2008)指出“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微观体现”。 本文从社区入手研究城市社区管理,有助于响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滞后,呈现出社区居民日渐增长的社区参与需求和社区服务需求同滞后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

第四,安东尼·吉登斯说过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社区为重点”成为了可能,还变成了必须。“社区”意味着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其自身的管理提供帮助,也可以对其他的相关社区提供参考。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的建设,揭示城市社区目前发展的问题根源,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应对措施。

共享科研成果探讨学术前沿论文

科研论文写作及其特点

1.论文

论文是以事实和理论根据为基础,用无可辩驳的逻辑证明,议论说理的文章。论文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事情或问题所持的观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文必须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阐明道理,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2.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也称学术论文)是论文的一种。它是专门讨论和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和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理解这个概念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1)学术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2)学术论文是表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科学研究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学术论文写作是该科学研究过程的继续,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3.科研论文的特点

学术性。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作者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对某一课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科研成果的认真表述,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

所谓学术,是指专门的、系统的学问。学术论文与一般论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学术性。一般论文可以有感而发,不求系统,只在某一点上谈感想、讲心得、说体会;学术论文则不是一般的点滴体会,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而要求作者在专业上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既了解它的历史,又掌握它的学术动态,把握好自己的主攻方向,解决学术上有价值的问题。

科学性。揭示所研究事物或问题的本质,阐述客观规律。一般论文只需要占有一部分材料,选取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可以比较自由地展开议论;而学术论文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规律。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详细地、大量地占有材料,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发现固有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准确地表述出来。

创造性。学术论文中的理论观点是作者独到的理论或见解。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表现在:选取的.课题新、研究方法新、展开的角度新、取得的成果新等。作者能够站在某一学科的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捕捉住合适的研究对象,灵敏地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提出富有创见的的理论或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较之前人有创造性的进展。

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创新。没有发现或创新的研究,或重复研究,必然造成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浪费。学术论文能够写出自己新的发现、新创造、新见解,能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乃至填补一项空白,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对于一般研究者来说,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中小学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不能用过高的标准要求他们论文的学术前沿水平。只要他们的论文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有新意,就应该予以肯定。所谓有新意,即能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或对别人所作出的结论进行实事求是的补充和修订,加以捍卫或否定,而且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都可以算是一家之言;只要选题有新的角度、材料上有新的发现、论证上有新的进展、观点上有新的突破或者在认识上比前人有所提高,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创造性。

论文中一般需要引用参考文献较多的地方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来说,在进行科学研究或写作过程中,都离不开参考、借鉴和应用前人或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且论文中所著录参考文献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反映作者对科研领域中的学术前沿状况的掌握和科研工作的深广度。

因此,通过作者文稿所用的参考文献,期刊编辑可以了解作者在论文写作中是否吸收和参考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从而审定论文作者的科研态度和科研成果的深浅程度。

2.著录参考文献是区别自己成果与他人成果的直接凭据。科研论文是作者劳动的成果,为了表明作者是在前人或他人劳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造,在论证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或他人的思想、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的资料。

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引用他人文献,如果对引用和利用的资料不加说明,就会使人怀疑作者的劳动成果的真实性,甚至难免有剽窃的嫌疑。因此,作者在进行科研或写作时,必须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学术成果,引用了就必须标注明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