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技术路线图之前首先要明确论文的写作内容,拟定研究逻辑,使得最终制作的技术路线图清晰明了,给阅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然后在word中使用流程图的方式将论文的技术路线逐一进行明确,涉及到的主要内容都用进行细分。
如下图:
目的: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经济收入,安定团结,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引导人们能正确认识休闲体育活动意识,利用湘西得天独厚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地理环境结合现当前体育产业化的兴起,来带动湘西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均收入。2:意义:各种休闲文化的传入,给湘西地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提高湘西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为前提,倡导各种文化的积极发展,给社会治安,加强人民团结,促进休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全民健身,为湘西地区的发展,从精神上提供依据,从而来提高湘西地区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3:国际动态:就国际形式来看,全球一体化,体育参谒立体化,现在大多数都对健康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觉悟,就世界卫生组织,旅游事业,节假日的活动方式来看,世界各国都是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进行引导,都对休闲体育这一块有了较高的认识。4:国内动态:国内形式来看,WTO和兴办奥运,休闲健身运动产业,当前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国每年就用于休闲的费用也相对增多,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大幅度增多;旅游产业话的蓬勃发展,产业化开始起步。人口健康意识的转变。关键技术和预期水平效益1:关键技术: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进行并调查,取证,探研湘西地区休闲体育的发展,开展情况程度,把农村和城镇之间的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休闲的方式,对休闲文化的传播从积极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现当前的经济状况,运用对比对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现在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休闲运动,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能从中得出适应湘西地区积极方向发展的休闲体育运动对策。2:预期水平:预期水平能达向个湘西地区的休闲文化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达到的预期效益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湘西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研究基础及主要措施一):我是体育系大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做事踏实,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运动知识的积累,生活中就对休闲体育进行过多次的调查和访谈,给自己打下了坚强且牢固的理论性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二):文献资料基础:[1] 廖文科.贯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生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1(3):卷首[2] 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3] 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4).地域基础:[4] 许良.中小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2003.7(3):92~94[5]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16[6] 刘天成,张天成,涂绍生.湘西土家族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50—531:文献资料法:根据也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休闲体育运动书籍,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2:问卷调查法:通过直接接触,询问研究对象,现场取证等手段来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以问卷法,现场调查法。3:对比法:利用湘西地契的具体情况和发达地区的休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得出适合湘西地区的休闲运动的发展对策。
V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毕业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路线很好画
理性思维 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 思维方式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论点阐述,希望大家喜欢! 思维,是宇宙中最奇特的一种存在。但它并没有神奇到不可描述地步,它与其他的存在一样,同样诞生于这个世界的现实逻辑之中,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东西。从广义上讲,每一种存在,都有“思维”,因为它们都有一种对世界信息的“记忆”,以及对这些信息做出合乎“逻辑”的反应。比如,一个物体,当遭受到其他物体的撞击时,它的身体上,就会留下这种撞击的信息(痕迹),这同大脑的对外部信息的记忆,从物理的过程来说,没有本质的差别。同时,这个“痕迹”所包含的信息,就是对这次撞击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描绘”,这与一次思维过程,就是对一种信息做出合乎逻辑的处理,同样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不同的是,物体的“思维”是被动的,没有主体意识的。也就是说,物体可以记录信息,可以处理信息,但没有对信息的知觉。可见,思维是生命有了主体知觉,所必然带来的结果。 一个物体只能接受与它物理性质相关的信息,并做出合乎特定物理逻辑的反应,而人的大脑,还可以接受一切与生存有关的信息,可以做出超越物理层面的反应。一块石头,之所以没有“同情心”,是因为它根本无法接收他人的有关灾难和命运的信息,更无从对这种信息做出反应。石头只能接受与自己本性相关的信息,比如温度、硬度、压力以及与它的组成结构相关的化学作用,因此,面对世界,石头只能用移动、风化和爆裂等来表达自己。人类的大脑,面对世界可以接收更多更间接(不像一块石头,只局限于一时一地)的信息,因而对世界可以做出更丰富的反应。正因为大脑需要处理庞大的信息,就需要一个协调全局的“中央系统”,于是每个大脑就有了一个“我”。尤其神奇的是,大脑的功能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当它实践了对简单信息的处理后,才能处理更复杂的信息。一个大脑从最初的存在到成型的胚胎,再到发育成熟的过程,简直就是重现了——自然在用一种神奇的力量,将一块“石头”演化为一个天才的过程。 由于大脑是在发育中形成的,思维也是在环境中成长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思维结构,对信息的接受范围和接收程度,也必然是有差别的。所以,有的人总是对有些事敏感,其反应也会异常敏捷,而对另一些事却又麻木迟钝,另一些人表现的又可能恰恰相反。同理,由于共处一个环境的问题,一个群体的思维,也就可能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思维。这就构成了人类 文化 思维上的差别。文化的差别,本质上就是思维的差别。而思维的差别,本质上又择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方式上的不同,或者思维结构的不同,就象一块石头和一块铁,面对世界能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石头可以记录地球的年代,甚至可以承载着生命的进化信息,而铁可以接受磁的信号。简单的说,不同的文化也会像石头和铁一样,只能接受和处理与它的本性相关的信息,一个小孩也只能有与它的年龄相应的思想,一种文化也只能表达它能力能及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文化的固执,会同小孩的天真一样,认为自己思维的就是整个世界,而对自己无法接受到的信息,自然地处理为“无”,其逻辑就是,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不理解的东西不存在。正如,石头会“否认”磁的存在,铁同样“看不到”地球的年代。 本能是思维的前身。机械的外在反应,又是本能的前身。因此,人类思维,只是明确或者是在“我”的光照下了,再现了世界的信息,从而让人可以主动而有预见的面对世界,并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石头”和“铁”,而且随着人类思想进步,人的思维可以无限地深入到宇宙更深更广的空间之中。所以,思维就是生存甚至是一切存在的更高级形式,它让人的存在完全不同于其他“物的”和其他生命的存在,思维,使人与世界的关系,超越了一种直接而外在的相互作用(物体的碰撞与生命的刺激反应),可以同世界可以产生一种更深层的超越当下时空的联系,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拓出了无限的空间。正是思维的诞生,才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人类在宇宙中,完全有别于其他的存在。因此,思维(意识)是人性和人类一切秘密的核心。 因此,思维的特征和方式,足以决定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错误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大大伤害人类智慧的本性,更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就是说错误的思维,不仅不能帮助我们,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比动物还要愚蠢。比如,动物不会长久地守候在一种虚幻的东西之前,我们却可以为一种虚幻之物奔忙一生。一种落后文化所僵化的思维,会让一个民族几千年都生存在一种虚幻之中,而无法迈进现实向前发展。可见,思维既可以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真相,也可以让我们偏离现实,走向比动物的本能还愚蠢、比一块石头还狭窄和封闭的谬误。 要想让思维保持智慧的固有特征,就必须摆脱思维的主观随意特点,就必须根基于现实,从而让思维在现实的逻辑中运转。因此,要用对现实的观察,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而不是用愿望来编制我们的思想。思想不管多么宏大,都是一个需要修正的东西。因此,思想脱离智慧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拒绝修正拒绝更改。可想而知,一个在精神上恋祖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失去智慧的民族。而最无需修正的思维,就是一种意愿性的道德思维。这就是以道德思维为核心的的文化,总是那么愚蠢和固执的原因,他们创造不出自然科学,也理解不了社会科学带给人类的现代精神,这种文化的固执,就象石头发现不了磁场一样的坚定。智慧的那种无条件的探索本性,在人类文明的农业时期,几乎遭到了毁灭性退化,因此农业社会在人类历史中,才会那样步履蹒跚长夜难明。思维,这一宇宙中最神奇的东西,看来也同其他一切存在一样,也有一个成长、磨难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真正的智慧,首先需要树立起一种客观精神。不可将世界,当成单用想象与激情就可以改变的东西,从而错失了我们对世界真正的理解和把握。不然,只要在那些专制与落后的东西,只要套上一种激情的色彩,就会继续对我们进行合法的奴役,而我们对此,只会兴高采烈。在世界史上,没有一个当权者,不喜欢民众有一种只会以情感为鉴别方式的思维,因为当权者有操纵社会情感的便利,而面对没有客观识别力的大众,情感只是一种昂奋,所以,当权者可以在民众的情感中注入任何随意的内容,甚至可以是对生命赤裸裸的戕害,比如当年的日本和德国,就用煽动情感的方式,诱导民众服务于他的那种残暴统治,给本国民众和其他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思维,本质上,就是对客观信息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而人类思想的发展,就是对世界信息,不管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一种不断拓展的过程。因而,人类思想的内容,也会随着人类的历史进展不断地增加和丰富,以致发展到个体的人,再也无法承载人类的全部思考。于是,人类的思想分化出各种学科,进而对特定的信息进行分工思考。人类思维的进步,就是在对世界的思索中,从一个领域到一个领域,从一个层次深入到另外一个层次的不停进展。因此,人类的思维本身,也在这种不停进展的过程中,发展出相应的不同方式。 但从古到今,有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就是日常思维,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思维,其内容就是衣食住行。日常思维处理的是人类生存层面上最直接最基本的信息,这些信息的逻辑关系,体现了世界的一种外在最简单的规则,所以只要一个人具备了正常的心智,就会胜任对日常世界的思考。而对世界更深层更复杂的信息思考,就需要更深层的思维方式,因为这些内容所呈现出的逻辑关系,远远复杂于日常生活表现出的那种关系,不然,人类社会不会安排专门的人从事专门的学科,所以,一个人要想研究理解一门学科,单靠日常思维是不够的。但是,越是初级的思维,就越有一个弱点,就是固执的认为它思索的就是世界的全部,它理解的道理就是世界的根本之理。 所以,我们就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日常思维告诉我们千真万确的时候,进一步的思维却让这种“千真万确”的东西陷入不可自拔的荒谬之中。比如,日常思维可以这样描述我们下班回家的过程:我们必须先走完总路程的二分之一,然后再走完这一路程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以此类推。可是这样问题就来了,实际如此类推下去,不管我们走得多快,面前等待我们的将会还有一个“二分之一”,以致无穷无尽,我们又如何跨越这无数个“二分之一”,我们的家岂不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可见,日常思维总是包含有它自身无法解释的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是日常生活所看不到的,日常思维要处理的只是世界规则一种粗糙或近似的表现,而理解了这些粗糙近似的规则,就已经足以应付日常生活了。就是说,我们用“二分之一”这类的判断,就足以告诉自己或家人,还许多少时间就可以到家,以及我们还剩下多少路程。日常思维这一实用性的获得,也就让我们对这种“二分之一”的问题,无需做进一步的思考了。然而,如果我们在研究历史中,或在探索更深层的物理世界中,面临世界究竟是连续还是中断的这一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在“一条线”上设立“二分之一”的问题,就成了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世界更深层的规则,原来这“二分之一”之点,不想我们想象的是一个静止之点,它是动态的,也就是说这一点本身就包含了对自身的超越,或者说,“二分之一”这一点,本身就包含了二分之一的否定。所以,我们到达“二分之一”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二分之一”,世界因此既是中断的又是连续的。这样,对我们何以能走回家,就有了更精确地解释。因此,人们面对世界的思维是有层次,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要求和发现也是有层次,人们生存在世界的某种层次中,就有其相应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底层的思维方式相对高层的思维方式,表达的只是一种更粗糙更近似的东西。不过,每一层次的思维,都有一种本能的倾向,就是总认为自己思索的是世界的全部和根本的东西。比如,总有些人没有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就用“日常思维”充满自信地对哲学问题,进行一种“粗暴”的讨论和判断,几乎到了让人惨不忍睹的地步。一个希望致力于哲学和科学之类思维的人,首先要做的就应当是谦虚地改造自己的“日常思维”。思维,同一切存在一样,有它自身的规则。 可见思维的逻辑结构,对不同的人、不同文化和人们要面对的不同领域来说,是不相同的,可是每一个人对此并没有确切的认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假思索的人为,大家都有一种相同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它们的差别。因此,很多情况下,大家的争论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同一的逻辑基础。人类思维的“精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人类各种思维的差别,是在人类的特定生存与历史中形成的。原始人的思维,同情感和情绪有着更紧密地联系,他们的逻辑,遵守的就不可能是外部现实的规则,在他们的思维里,也没有一种明确的外部世界,因为,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将自己从世界环境中分离出来的能力。自然,还只是原始人心灵和身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用一种极为神秘的方式来表达的。因此,原始人的心灵与世界的联系,不是一种认知的方式,而是通过恐惧、崇拜和兴奋等情绪去连接和表达的。他们的生存命运,就依赖于这种情绪系统。因此,情感性的思维,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方式。 原始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情感式的,而他们的情感意识,是靠社会的各种仪式激发出的。因此,原始人个体的思维,承载的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意识。原始人的集体意识,带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并且正是用这种神秘性来控制个体的意识,几乎使个体根本无法对世界进行独立的思维,个体因此成了集体无条件的组成部分。因为,原始人的集体行动,几乎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保证。个体的心灵和思维,再现的只是一个部落的集体意识,没有个体对世界而言的认知意义。他们可以将部落里一个人的死亡原因,归结为恰到此处的外人,而任何解说都无法消除这个部落对这个外人的“敌意”。所以原始人的思维,呈现出的主要是情感性、神秘性,而不是逻辑性。因此,原始人,不可能从一系列道理中去理解“神秘”,他们需要对某种仪式的记忆,来体会“神秘”。他们的认识,也以唤起某种情感而告终,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只接受能唤起他们某种情感和一些对他们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因而,他们很难对世界发生真正的好奇。 这种原始的情趣,直到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农业文明较之原始文明的进步,是人类逐步摆脱了神秘性的支配,开始意识到了人类自身的社会规则。因此,农业社会的神灵,已与原始社会混沌的图腾不同,表达了更为理性的思索——道德。只是这种理性,还无法延伸到对一个客观世界的思索,因为这种道德思维,其情趣还局限于人的社会关系,对自然,道德思维就像原始思维对其只做拟人化的解释一样,对其也只会做道德性的解释。人类的智慧,在农业社会中,还没有发展出,使人的思维自觉地去面对一个客观性的世界的能力。因此这种道德的理性规则,带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任意性。因此,农业文明的诞生,也并不真正意味着科学理性思维的来临。对世界独立的真实性或客观性的漠视,是原始思维在农业文明中残留的痕迹。 农业文明,由于有了初步的理性思维,“神秘性”就难以在成为联结个体的力量,于是“神圣性”就成了人类在更高阶段上统一人类思维的核心。神圣性已无法压制个体的思考,不过个体思维,进行的也只能是一种道德性的思维,对象只是一些不具有客观性的规则。因此,道德思维给人们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合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另外,统治者或有权势者可以轻松地操纵人们的心理,这种道德思维的“合理”,也就有了更大的随意性和不可确定性。因此,农业文明虽然组织起了比原始社会更加广大的社会,但社会组织却变得更加松散,社会成员已不像原始人那样,单靠一种潜意识的力量,就会牢牢地成为集体的一员。所以,农业社会不仅要依靠道德,还需要有暴力特征的权力,才会使社会聚合为一个整体。道德与暴力的结合,只能使道德变得越来越虚伪。 因此,人类此时的道德思维,常常或者必然会受特定权力或政治的干扰,而偏离对社会根本规则的思考,这就是道德思维在农业社会中,为何从它初期的理性思维,必然向非理性思维堕落的原因。农业道德依据的“合理”性,也很快就蜕变成彻头彻尾的“神圣”性。孔子所思索的道德,就处于道德依据于合理性的阶段,以后的儒学尤其是儒家独尊之后,就必然跌入道德的神圣阶段。这一阶段的封闭性的非理性思维,实际上始于孔子时期的思想家们早已遵循的思维方向,就是孔子甚至老子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道德情趣。农业文明这些早期的思想家,所表达的道德情趣,又源于一个强大而静态的农业社会,从各种角度对他们的心灵产生的冲击与暗示。所以,人类智慧在进入农业文明之后,就如一个流星,在显示出它刺眼的光芒之后,又消失在漫长的夜空之中。可见,人类智慧的这道光芒,在等待着农业社会的结束,才会重新燃起。农业文明,就是这样用它不容质疑的“神圣”,阻断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文明是一种道德思维,其思维方式是 经验 性的。所以农业社会的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思维。在这种经验思维下,原因和结果的连接,是偶然的随机的,无法解释的。经验思维,是建立在大量不断重复的“原因”与“结果”的现实连接之上的。经验思维比原始思维扩大了自己的思索范围,它可以对一系列存在物,进行统一的而非抽象的思考,这同理性思维是不同的。理性思维,要对“原因”与“结果”进行更一般的概念性分析,为原因和结果找出一种抽象的适应于一切存在物的逻辑机构,所以理性思维,同经验思维的根本不同之处,它处理的不是具体事件,而是一系列源于更深层现实的抽象地概念,并依据这些概念的内在关系,对其进行一种逻辑的思维运算,找出更一般的世界秩序。理性思维因此可以超越当下的存在物,对世界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思考。所以,从原始思维到经验思维再到理性思维,是人类智慧在面对世界时,从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更立体更全面的思考。因此,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必然进步的方向。 理性思维,之所以首先全面的产生在西方,是因为西方社会,始终没有像中国那样庞大而静态的农业社会,西方人的生存,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社会结构上,都始终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思维面对的不像在中国,是一些没有真正变化的东西(变化,在中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重复,比如一个帝王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常常是本质上相同的另一位帝王),而是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的世界,因此经验性的思维,无法满足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他们需要对世界作出更一般的解释,也就也就需要将眼前杂多的想象,抽象为一系列的概念,并寻求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不变的客观规则或规律,以此来把握世界更深层的真实,从而应对他们面前的一个在不停变化的世界。这种思维,正是理性思维。而且,这样的思维,极易于打破静态的道德思维,也有利于冲破经验型的思维的局限。因此,理性思维在西方一旦产生,就在也没有任何专制(必然是以神圣为基础的道德性思维)的思想,可以将它从西方历史中完全抹杀。从此,在理性思维下的人类思想,才有了一种真正巨大的现实力量,它不但可以摧毁一种神权、一种专制,同时也可以为人类读取自然的秘密,让人在自然面前也能显示出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可见,理性思维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维的存在,与一切其他存在不同之处,我们已经初步讨论过,就是没有一种存在,可以同人类的思维一样,能够接受和处理这个世界如此广泛和深层的信息,比如前面提到的“石头”和“铁”。但是,与理性思维不同的原始思维和农业文明的道德思维,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人类思维的这种潜在能力,一个让人类的思维停留在情绪阶段,描绘的只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秘世界,一个让人类的思维停留在主观阶段,描绘出的是一个虽然带有一定的秩序,但依然是随意和缺少客观性与逻辑性的世界。这两种思维的共同之点,就是停留在世界的表层,不同的是,原始人面前的世界,只是一些毫无关联的“点”——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神秘”,而农业文明道德思维面前的世界,已经呈现出了一个面——覆盖在世界表面的道德,“神圣”就是这种道德之网的核心。道德思维,较之原始思维,显然是一种进步,但它由于还缺少真正的客观逻辑性,它的情趣指向的是一种情感上的“神圣”,从而拒绝了对世界更客观、更广泛和更深层信息的接受。原始思维和道德思维,因此是一种遗漏了一个更完整、更全面世界的思维。现代理性思维,正是以“真实”为情趣,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和 方法 ,因此这种思维对世界开放性以及对世界信息无尽的包容性,可以说完全或者说是人类以从来没有的程度,释放出了人类思维的潜在本性。所以,现代人类,不管其知识的积累还是社会的进步速度,都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让人能以置信的高度。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一种理性思维,不仅要跨越日常思维的方式,还要摆脱一个特定落后文化的思维方式。 然而,从理论上讲,人类的思维的发展,会是一种从原始思维到农业文明的道德思维再到理性思维的一个自然过程。但是中国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在我的 其它 文章 中已有较详细讨论),让我们的思维方式长期停留在道德思维的阶段。直到今天,我们还错误地认为,理性思维只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我们没有想到,理性思维同样也是属于中国人的思维,只是它成了不幸被我们的历史所搁置起来的思维。早在战国时期,我们对公孙龙(中国杰出的逻辑学家)的藐视,就注定了理性思维在中国的发展,将有一个比其它民族更为艰难的历程。 原始思维,让人体验一种不可理解的“神秘”。道德思维,让人服从一种不敢抗拒的“神圣”。理性思维,则将人引向人与世界的本来规则,让人生存与人与世界的本性之中。如果说,思维的存在,是一切存在中最高级的形态,理性思维就是迄今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完美的存在形式,因为它的内容和方法,足以涵盖整个宇宙,除了整体的宇宙出外,没有任何一种存在可以同它广度和深度媲美。因此,说理性思维只是西方人的东西,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如果我们在日常思维之外,依然固守于道德式的经验思维,依然拒绝理性思维,那才是我们这个民族面临的最大损失。因为,没有理性思维,我们的社会,就会永远以更接近人类原始结构的非理性方式运行,而我们也就会永远生存在人与世界的表面。
数学直觉的含义数学直觉是一种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关系的心智活动形式,它是人脑对于数学对象事物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它在运用知识组块和直感时都得进行适当的加工,将脑中贮存的与当前问题相似的块,通过不同的直感进行联结,它对问题的分解、改造整合加工具有创造性的加工。数学直觉,可以简称为数觉(有很多人认为它属于形象思维),但是并非数学家才能产生数学的直觉,对于学习数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来说,直觉是可能产生的,也是可以加以培养的。数学直觉的基础在于数学知识的组块和数学形象直感的生长。因此如果一个学生在解决数学新问题时能够对它的结论作出直接的迅速的领悟,那么我们就应该认为这是数学直觉的表现。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的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下面我们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来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多个“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开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叉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庞加莱认为,即使能复写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证明的一致性。……,这些元素安置的顺序比元素本身更加重要。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等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二、 数学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直觉思维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1) 简约性。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2) 经验性。直觉所运用的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都是经验的积累和升华。直觉不断地组合老经验,形成新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直觉的水平。(3) 迅速性。直觉解决问题的过程短暂,反应灵敏,领悟直接。(4) 或然性。直觉判断的结果不一定正确。直觉判断的结果不一定都正确,这是由于组块本身及其联结存在模糊性所致。三、 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培养数学直觉思维的重点是重视数学直觉。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重要的特征。”并提出了“怎样才有可能从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着极丰富的直觉思维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有意培养。在明确了直觉的意义的基础上,就可以从下列各个方面入手来培养数学直觉:1、 重视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以形成并丰富数学知识组块。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是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对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是很重要的。所谓知识组块又称知识反应块。它们由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组成,并集中地反映在一些基本问题,典型题型或方法模式。许多其他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归结成一个或几个基本问题,化为某类典型题型,或者运用某种方式模式。这些知识组块由于不一定以定理、性质、法则等形式出现,而是分布于例题或问题之中,因此不容易引起师生的特别重视,往往被淹没在题海之中,如何将它们筛选出来加以精练是数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解数学题时,主体在明了题意并抓住题目条件或结论的特征之后,往往一个念头闪现就描绘出了解题的大致思路。这是尖子学生经常会碰到的事情,在他们大脑中贮存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因此快速反应的数学直觉就应运而生。例:已知 ,求证:分析 观察题目条件与结论的式结构后会闪现两个念头:(1)在a、b、c为任意值时,等式通常是不成立的,从而在a、b、c之间存在比题给条件更简单的关系;(2)作为特例考虑,显然三个数中有两个互为相反数时,条件与结论均成立,这意味着条件式子含有因式(a+b)或(b+c)或(c+a),由于轮换对称性,则必含有(a+b)(b+c) (c+a)于是数学直觉形成,只需化简条件至既定目标即可推得结论。这个直觉来源于过去的运算经验—知识组块,也来源于对题给的图式表象的象质转换直感。2、强调数形结合,发展几何思维与类几何思维。数学形象直感是数学直觉思维的源泉之一,而数学形象直感是一种几何直觉或空间观念的表现,对于几何问题要培养几何自身的变换、变形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于非几何问题则要用几何眼光去审视分析就能逐步过渡到类几何思维。例2:若a<b<c,求函数y=|x-a|+|x-b|+|x-c|的最小值。分析: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xA-xB|,而数a、b、c在数轴上大致位置如图所示abc求y=|x-a|+|x-b|+|x-c|的最小值。即在数轴上求点x,使它到a、b、c的距离之和最小。显然当x定在a、c之间,|x-a|+|x-c|最小。所以当x=b时,y=|x-a|+|x-b|+|x-c|的值最小。3、重视整体分析,提倡块状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教会学习从宏观上进行整体分析,抓住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从思维策略的角度确定解题的入手方向和思路。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步骤思维,使学生在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已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情况下能变更和化归问题,分析和辨认组成问题的知识集成块,培养思维跳跃的能力。在练习中注意方法的探求,思路的寻找和类型的识别,养成简缩逻辑推理过程,迅速作出直觉判断的洞察能力。例3 :I为△ABC的内心,AI、BI、CI的延长线分别交△ABC的外接圆于D、E、F,求证:AD+BE+CF>AB+BC+CADEFBACI分析:细心观察图形,寻求可运用的知识组块。有两个形象直感不难获得:(1)由内心性质知DI=DB=DC;(2)应运用三角形不等式的适当组合构成特征不等式,由此得到启发可将AD分成两段推证(BE、CF类同),即DB+DC>BC可以推出DI> BC及AI+IB>AB。再得另外四个类似不等式后,将它们同向相加即可推至结论。4、鼓励大胆猜测,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数学猜想是在数学证明之前构想数学命题思维过程。“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才被证实。”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它与论证所用的逻辑推理相辅相成。对于未给出结论的数学问题,猜想的形成有利于解题思路的正确诱导;对于已有结论的问题,猜想也是寻求解题思维策略的重要手段。数学猜想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且要以数学知识的经验为支柱。但是培养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不应忽视思维的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直觉猜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例4:如图,正方形ABCD中,BC=2厘米,现有两点E、F,分别从点B、点A同时出发,点E沿线BA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点F沿折线A—D—C以2厘米/秒的速度向点C运动,设点E离开点B的时间为t(秒)(1≤t≤2),EF与 AC相交于点P,问点E、F运动时,点P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请给予证明,并求AP∶PC的值。猜想:点P的位置不变。分析:因为点E离开点B的时间为t(秒),所以AE=(2-1t)厘米。因为点F离开点A的时间为t(秒),速度为2厘米/秒,所以CF=(4-2t)厘米。则:EFDABCP由于AE‖FC,因式AP∶PC=AE∶CF=1∶2,所以点P的位置不变。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作一名好的教师,就必须在数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有敏捷的思维,灵活的解题思路和很强的对以往知识结构综合利用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更有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主要参考文献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发出版社,19862、孔慧英,梅智超编著,现代数学思想概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席振伟著,数学的思维方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如何在立体化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人认识、适应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领,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能力。它是学生整体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把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能力(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应用)、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调整、学习过程的执行与控制、学习结果的反思与总结)、学习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能力(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动力、学习行为等)、获取知识的自我评价能力等都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尽快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数学是高校理工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对学生创新学习理念、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因此,大学数学教学承担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一直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支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得到较好的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它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就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立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设计,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能充分实现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自主建构。立体化教学模式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材内容超文本化,二是教学形式多样化,三是教学空间扩展化。由于这三个方面是从三个维度审视一个概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为立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信息量、培养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以及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么,在立体化大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一、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论是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还是立体化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课堂都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课堂容量较小,学生接受知识比较有限;后者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接受知识。这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如果内容太多学生接受不了,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是。课前,教师应告诉学生下次讲课的内容,让学生每次上课都是“有备而来”,带着问题上课,这样教学效果必将得到大大改善。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黑板+粉笔”仍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优势,如教师授课比较亲切、富有感染力等。在课堂上,教师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还要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多媒体的应用,一要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二要能够引导学生从教室和书本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三要能够使教师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二、合理安排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使教学方式更加人文化、个性化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各种理性思维能力。学好大学数学需要理性思维,数学正是通过这种较强的引导性与迁移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因而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数学的一些原理、方法必须掌握,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主渠道。通过学习数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这些原理、方法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源泉。所以说,关于数学原理、方法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上课时教师一步一步地推导,学生一直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就容易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甚至是谈数学而色变。为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插入有关数学的发展历史、发展动态及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授课。我们提倡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响应,学生和教师之间有对话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讨论,而不是教师从头到尾地进行“满堂灌”。教师还可以尝试采用让全体学生备课、随机抽一名学生来讲课的方式,这既尊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方式也更加人文化、个性化。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三、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大学数学具有基础性,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思维方法已渗入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各个理工科领域中,同时由于数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也带动了这些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如概率论应用于道德哲学等。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对当代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数学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支柱。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因此现代社会对科技人才的数学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实验课程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科技人才培养的要求,它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逐步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动脑动手。比如,通过Mathematic、Matlab等数学软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与计算机结合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因此得到大大提高。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在课外加以重点培养。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作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就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课外活动,其综合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互联网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数学资源,如能对增长迅速、更新频繁的网络资源进行恰当、充分的利用,将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学习资源具有无限性,学生要想获得所需的学习信息,只需借助互联网,各种信息便纷至沓来,不但可以浏览,还可以下载。这为数学课程的学习打开了快捷之门,远比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方便、迅速,而且信息的时效性强,来源渠道宽。同时,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充分体现了自主性。网络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场所,通过网络来学习数学不仅适应了当今数学教学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要求,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兴趣、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很多高校都有网络课程资源库和精品课程资源库,网络学习资源很丰富。大学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具有抽象性,其数学概念、定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接受知识困难,再加上很多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导致了生源的良莠不齐,正常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库和精品课程资源库将大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多媒体的形式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如极限、导数、定积分的概念等。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五、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应用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到学有所用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用处。数学不像其他学科的实际用处那么明显,因此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当然也会影响到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数学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事实上,大学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如果教师只是不厌其烦地讲授极限、导数、积分、线性方程组的计算方法及运算技巧,而忽视对其基本思想的阐述及应用案例的剖析,那么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数学案例教学,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即由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然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国内已有部分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做了一些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如陈怀琛、高淑萍、杨威编写的《工程线性代数(Matlab版)》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有关线性代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并且实例还可以借助于Matlab等软件进行求解。通过学习《工程线性代数(Matlab版)》,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数学是十分有用的,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参考文献:[1]袁维新.国外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面面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3,(8).[2]赵国栋.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与大学教学过程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3]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发展幼儿数理逻辑智慧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儿园的数学 教育 就是利用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儿 逻辑思维 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小学数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文篇一 以前,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常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幼儿学的教学手段,虽说也强调直观形象,但幼儿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于是,我把传授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经验 和技能。 一、提供材料,为幼儿创设尝试的环境 尝试过程就是幼儿动脑、用手做做玩玩的过程,提倡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尝试材料:在活动区中复习练习组成、加减法、各种图形、倒数绘画、比较物体的厚薄、宽窄等材料,充分让幼儿去发现操作,只是尝试教学的物质的基础,也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奠定了基础,让幼儿在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探索学习。 二、激发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在教师启发下,幼儿往往对某一问题产生好奇心,这时,他们就有了试一试的愿望,同时,幼儿尝试的本身也调动幼儿情绪,激发幼儿思维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使之处于积极状态,产生想学、爱学的愿望。如:在学习《二等分》中,我请幼儿将一块点心分成两份,提醒幼儿应分得一样多,他们对活动产生了兴趣,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随之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发展。 三、尝试中允许出现错误 对幼儿来说,尝试过程要比尝试所获得的结论更为重要,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同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动手尝试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 和机会。由于幼儿的发展不同,能力有强有弱,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并正确对待他们的错误,调动各方面因素,促使幼儿能尝试成功。如:在学习《二等分》活动中,幼儿将一块点心分成大小不等的两份,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兔哥哥、兔弟弟,都想把大的分给对方,这样让来让去谁也不吃,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很多幼儿想出了把一块点心分成相等的两份,这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又让幼儿得到了一次品德熏陶。 幼儿学习数学依靠的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我们不仅要用数学活动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特殊功能,还应努力挖掘数学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的一般性功能,要使数学教育真正为整体教育服务。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文篇二 数学是潜在美感很强的科学,正如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的:“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美,特别是它的意念美,那将是比文学艺术更具魅力。比如我们用发现法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知识,用引导归纳法让学生学会引伸、广开联想。当无限美妙的结论或巧妙的解法出自学生自己的发现之时,那种乐在其中之情就随之而至了。因此发挥数学美的魅力,启迪学生去认识它,拥有它,实在是百利而无一弊之事。只要我们在对每一性质、公式的推导而拓广、对每一道习题的求解进行探索、对每一知识系统进行归纳整理中都留心做启迪美的诱导,久而久之,数学学习也就成了乐于其事的美差了。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一、感受简单美 数学现象和 其它 自然现象一样是纷繁复杂的,呈现在天真的孩子的眼前是杂乱无章、难以捉摸的,然而当我们引导学生从中归纳、推理、比较、概括,通过思考而求出简单明了的一条规律,或用一个概念、法则、公式清晰地表示出来,那会马上使学生产生一种简单整齐的美的情趣。 二、体验和谐美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多拉斯指出:“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数学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表现出统一的和谐美,通过它对学生进行陶冶,有助于造就和谐美的品质。 数字的自身结构和相互关系就表现出一种和谐,如75008读作七万五千零八,而非七万五千零零八,便是求得音乐美的佐证;100-25=17+□这样的等式和1分=60秒这样的换算式,本身就给人一种对称、平衡感;1千米=1000米之类及x·y=K(一定)等比例关系,完全是合乎比例的协调与和谐;C=2Лг=Лd把几者关系统一地表现出来,有一种统一的和谐美;各种符号表格,图示线条及几何形体,除展示形象的美外,也表现出内在的均衡、匀称;法则、结语、定律除在表达上字字珠玑,不溶添减,给人以正确、规范、简洁的美感外,更有一种抽象美感。对于这些,教师心中明白,在教学形式处理上力求完美、雅观,对诱导学生向爱美的方向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数学教学让学生体验内在和谐美,主要是严谨的逻辑结构之美。教师提问、点拨做到准确、清楚,演示图解做到直观、明白,推导过程循着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明晰可辨,则数学的学习几乎是一种艺术的欣赏,妙不可言。 三、领略奇异美 成功的数学教学,总是让学生不断叹服于发现的掌握科学规律的新奇中,时时领略到一种探求奥秘的愉快感。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时,教师写出两个加法算式:60+70=130,70+60=130,它们结果为什么相等呢?使学生感到惊诧,渴望探求新知。又如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教师设计了 ×( )=5×( )= ×()=1这样一道题来让学生填空,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自告奋勇迅速填写完毕,并补充说:“谁能出几道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 都可随时填完,不信谁来试试?”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十足地出起题来,结果正如教师所说的那样。这是为什么?学生感到奇怪,这样学生就会奋起探测奥秘,在渴求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倒数”的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技能的积极,加上教师的有效启发,学生会发现数学知识的神奇的内在 联系,数学的奇异美比比皆是。 总之,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是寓乐于美的享受之中,寓乐于创造想象之中,寓乐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智育教学精辟德育培养为一体,一定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均衡 发展,成为全面展的人才。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文篇三 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促进幼儿智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发展幼儿数理逻辑智慧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就是利用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小学数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 一、数学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就这两个特征而言,数学是很不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思维发展水平的一门学科。如果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看作是单纯地教给幼儿儿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满足幼儿儿记住了一些数字,能表达某一概念涵义的词语,那么幼儿对数学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会失去教数学的兴致。 儿童 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影响儿童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它还影响着 学习态度 和学习信心。幼儿时期是培养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的重要时期。有研究表明,成人对数学的厌恶和学习的失败,常常是由于幼年期某个持殊的原因造成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只有当幼儿对某件事物或者某个活动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的学习。兴趣也是形成态度和树立信心的基础。如果幼儿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就没有兴趣,学习的态度不积极,就很可能影响今后学习数的学业成绩,导致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 影响幼儿对数学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内容不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二是 教学方法 不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三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成绩的态度。 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使幼儿跳一跳能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数教育的活动中,当幼儿能够熟练地把一组物体按其属性分成几组以后,这时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学习活动就是比较各组物体之间的多少。让幼儿在这些组中找出物体个数最多的,或最少的。这个活动实际上是把幼儿对事物外部物征或质的思考引向对量的思考,使他们开始跨入数概念形成的历程,这是幼儿思维的一个跳跃。 幼儿在刚刚学会一种技能,或者理解一个概念后,有一种反复练习这种技能,或反复领会这个概念的强烈欲望,这时教师就为幼儿提供一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欲望,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有一个四岁半的女孩,她对排序的小组活动,其主要原因是她有掌握排序技能,还不能理解序列中物体的传递关系,在几次尝试失败后便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时教师专门对进行了个别辅导,帮助她领会排的规则,引导她从相邻的两物体进行比较,逐步增加到在一个序列中对一组物体的比较,逐步增加到在一个序列是对一组物体的比较,帮助她排出了一个序列,使她很快领会了活动规则,理解了序列的含义。在教师走后,她复排出6次10个物体的序列,并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都积极地参加到排序的小组去活动。 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引起幼儿的兴趣,第一,应选取适应幼儿的能力并具有挑战性的知识或技能;第二,要为刚学会某种技能或概念的幼儿提供充分练习或动用的机会。这种练习或动用的机会应该是同类型 经验的不同情境。例如幼儿刚刚掌握了分类的技能,就可以提供不同的实物材料,让幼儿从物体旬部特征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也可让幼儿从物体的内部属性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利于幼儿类概念的形成,而且可以促进类概念的发展,从而培养幼儿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也有影响。最能旨起幼儿兴趣的教学方法是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方法。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幼儿思维形象性的特点,而忽视幼儿解决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直觉形动生性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多采用讲解、演示的方法,很少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这样常常使幼儿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一些数学语言或概念,这种没有理解内涵的语言、概念就成为枯燥的记忆符号而使幼儿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来自现实世界的抽象,它的许多概念及其属性都可以转化成具体的事物,成为幼儿可以操作的材料。幼儿在感知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再进行概念属性的抽象。这样获得的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能理解的,是有意义的,也是有趣的。例如10以内的自然数列可以通过以“1”为等差,递增到10的摆放纽扣来感知。 教师对幼儿数学成绩的态度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不亚于内容和方法不当的不利影响。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一位老教师回忆她小时候学习数学的情景,在入小学前她已跟着爸爸学会了四则运算,也很喜欢数学。入学时一下就跳到三年级学习。在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除法运算题要学生上黑板演算,在别人都不愿意上去的情况下,她上去用小除法算出来了。可是,教师要求用大出发解题,并对他的解答做了否定说:“这么笨,连大除法都不知道”,教师的这种态度极大的损害了老教师幼年喜欢数学的热情。从此他对数学“告别”了,一上数学课就想逃课。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不管幼儿解答数学问题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应给予否定的态度,鼓励幼儿不断探索,直到取得正确答案为止,在幼儿时期保护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的积、好奇的态度比使幼儿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研究表明孩子对于数学的态度和兴趣在十一岁以前是至关重要的。说“我不喜欢数学”对成年人,通常都是在这个年龄时期就形成了这个看法,如果一个人不喜欢某件事物 ,他就会避开它,甚至于会害怕它。这就是形成了心理上的“阻滞”。孩子们对数学形成“阻滞”的事很常见,因此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一但幼儿接触到数学,教师就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好奇的态度,为他们日后进一步接受数学教育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幼儿可接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确定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一个标准就是有关数学知识的结构要与幼儿智慧发展的运算结构相互适应,同时能够引导和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幼儿数学教育可确定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集合和对应 集合和对应是险地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他们对数学和逻辑的概念形成起着基础概念的作用,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够用实物进行操作和运算,这正适合幼儿认识发展的水平。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图示法能直观的表示一个集合。这种方法在幼儿数学教育中使用教多。 一一对应是幼儿不用计数而能比较两种物体多少的逻辑方法,它是形成等数性观念的必备技能,并被运用在计数活动中。因此幼儿掌握一一对应关系是其数概念形成的基础条件。 (二) 数、技术和数的运算 幼儿认识10以内的自然数和0,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掌握计数技能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使幼儿在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时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 量与计量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开始和各种计量打交道。如:物体的大小,走路的快慢,物体的距离等等。幼儿学习比较各种量可以正确的认识周围事物,促进思维的发展。 让幼儿学习对各种量的比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序的概念。例如:比较一组棍子的长度,把它们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起来。通常排序列比较事物的量还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量相对性,幼儿学习计量通常采用计量的方法,不使用通用的标准计量单位,而是利用各种自然物作记量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容积。幼儿学习计量的意义在于运用数概念,体验把整体分解成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置换的预算结构,从而建立测量单位体系的观念,为日学习计量做好心里准备。 (四)空间与几何形体 让幼儿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和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有助于培养幼儿具体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出来让幼儿知道这些几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以外,重点是帮助幼儿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是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邻近、次序、分离、包围等空间关系。理解和掌握这些空间关系是进行空间直觉思维的基础,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在让幼儿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可以结合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帮助幼儿从关系入手来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 上述这些内容只要我们采用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活动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幼儿理解它们,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发展。 看过"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1. 浅谈幼儿园数学相关论文 2. 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 3. 浅谈幼儿园教育论文 4. 浅谈幼儿教育相关论文
那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呢?1、学会运用“PREP+A”的逻辑产出模式:P(Point,观点/论点),R(Reason,原因/理由/根据),E(Example,实例/例证),P(Point),A(Action,行动)。在正式的谈话、讲演、文案中,一般可以遵循下面的逻辑/步骤:P:首先,简洁明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论点/主张,也就是你在说什么、你想要表达什么。R:其次,说出支持你结论的“依据”,也就是回答 你凭什么这样认为,是基于哪种事实和解释?E:再者,用实际的例证(资料、数据、个人例子等)来提高你结论或观点的说服力。P:最后重复结论,确保自己想传达的信息,已确实传递。A:行动就是你希望对方怎么做(根据实际需要,一把可以省略)。
小结:简单来讲,这个模式就是先从结论说起,再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及根据,然后举出具体事例佐证,最后再强调一次结论 。
2、日常谈话练习除了正式场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鉴“PREP+A”逻辑产出模式来增强自己的逻辑性。无论是你讲给别人听,还是听别人讲,都可以刻意的去思考一下“这篇稿子”中: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案例是什么?这种潜移默化的练习,可以不断优化你的逻辑思维。3、自我提问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看到、听到或读到一些:重要信息或者让你有触动的信息时,都可以通过一些刻意的自我提问来锻炼自己的思维。比如读到一个观点时,就可以这样问自己:作者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切入?作者是如何形成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有什么缺点?如果我来写如何可以更好?4、电影梳理练习法大部分人都比较喜欢看电影,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就在看完电影后,花上一点时间,梳理一下电影的情节、主线吧(悬疑、科幻、罪案类的影视或书籍效果较好,因为它们都比较考验你的逻辑思维)。自己梳理完之后,还可以去网上搜搜别人的一些见解,做做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疏漏。经常这样做,你的逻辑思维,以及记忆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5、逻辑趣味题练习法
6、通过“做结构式的读书笔记”来训练逻辑思维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逻辑架构,其中目录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基础逻辑。所以我们可以借着做笔记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一举多得。①初步阅读一本书,我们基本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的,为了检验自己的基本掌握情况,就可以通过“默写一本书的目录”的方式来检验,默写完之后再与这本书的目录对比。②从自身出发,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这本书?”然后把你的写作大纲(逻辑架构)写出来。③读完书之后,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你比较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在理解、思考之后,你又可以以这些知识点作为主题来写写文章。7、通过写作练习来锻炼逻辑思维写作是一种自我思考的整理,花时间架构出一篇让别人能读懂得文章,其实就是训练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和组织能力。因为写作是一个设定主题,然后寻找答案的过程,你先要定义对的问题,然后决定切入问题的角度,再分析各种角度的优缺点,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完成这整个过程,写完一篇文章,就等于进行了一遍逻辑思考的练习。至于写什么,这就很广泛了,比如写一个原创故事,写一篇读书或学习心得,或者生活感悟。等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之后,你就可以随便找一个关键词,然后以这个关键词来搭建逻辑架构,写一篇文章。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如有帮助请采纳,祝生活愉快!谢谢!
请参考:《浅议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梁淑珍国家的富强靠创新,民族的兴旺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1]: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1]: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3]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4]。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找到其逻辑的根据。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所以一个足以完成科学创造过程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辨证统一和综合应用。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3]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4]。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换言之,发散和收敛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是为了收敛,收敛是发散的必然结果。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二者均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只注重收敛,而忽视发散,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活动进行。同样,如果只注重发散,而忽视收敛,就不能将众多的思维集中起来,思维过程就会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的思维,而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实现。西方研究表明,大多数创造性发现都是收敛、发散两种思维互补的结果。即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的思维沿着一些不同的道路发散,然后又运用收敛思维,综合发散结果,敏锐地抓住其中最佳的线索。使发散性结果去粗取精、升华发展,最后促成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所以,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另外,创新思维还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综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辉映;点式、线式、面式甚至体式思维的整合等等。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1. 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2. 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教育论文
摘 要:在对应用文写作的要求之中,应用文的严谨逻辑性显得非常重要。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讲授了书写的格式、步骤、写法后,给出学生写作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难合人意,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面对写作材料,不能很好地进行谋篇布局,不能把握写作内容的逻辑规律,完整、严谨地把要反映的问题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未能很好地把逻辑思维运用到应用文写作中。本文试对逻辑思维在应用写作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逻辑思维 作用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逻辑思维,就是有规律地思考问题。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它的基本内容来说,就是形式逻辑上讲的掌握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的能力。如果思考问题违背了这些规律,那就必然会发生语言表达上的支离破碎、语意不明、牵强附会,甚至于有荒诞无稽的现象发生。而应用文写作中的逻辑性思维就是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谋求文章的合理布局,要注意哪些话先说、哪些话后说。因为严谨的逻辑性不仅能使文章突出论证的观点,更能使阅读者准确地读出写作者的意图,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快捷的途径。
一、逻辑思维在应用文写作中的作用
1、文章布局合理,条理清晰。
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层次不清”等毛病,表面看是一个语言问题,而实质却是一个逻辑思维问题。如果在写作中我们能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把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按合理的顺序、合理的布局排列出来,做到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就会使读者读懂写作者的意图,从而为达到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
2、主题鲜明突出,观点明确。
大多数应用文写作要求“一文一事”,因此,在写作中要运用逻辑思维使主旨明确、突出,就必须做到表意集中。在一篇文章中,要不枝不蔓,把主要意思表述得十分清楚、明白,才能达到汇报、请示的目的;否则,东拉西扯,内容芜杂,就难以使读者抓住中心、领会主旨。
3、能够恰当地剖析事件,深刻地挖掘问题的本质。
应用文除了要请示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汇报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时,我们更要运用逻辑思维去剖析事件,把要汇报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有条理地梳理出来,通过事件的表象去挖掘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当前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事由模糊,极易产生误解。
如写“请假条”,一般学生的请假事由是这样写的:我因身体不适,需请假,请批准。在文中,对于“身体不适”一词,会让人产生误解,到底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不适呢?需请假天数是多少?有否病假证明?为此,虽然批假者大概明白请假者的意图,但也不能马上批假,因为他要对请假的事由进行询问或调查。这样,无形中也耽搁了休息的时间。
2、数据书写不规范,给人钻空子。
如写“借条”,一般学生会这样写:现借××100元。在文中,没有提到借的款项何时归还,且金额用阿拉伯数字填写,会被人利用,文中的100元可被改写成180元或200元等。
3、项目分类不明确,数量不确切,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差错。
如写“收条”:今收到衣物被褥404件,各类图书482册,部分文具。文中的衣物和被褥、各类图书等没有再进一步明确的分类,且向哪个单位或个人收的,没有标明,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差错。
4、结构不够完整,条理欠清晰。
如写“学期总结”,大部分同学都会写情况概述、学习情况、经验教训,但往往把今后的打算给遗忘了,造成文章的不够完整。同时在介绍学习情况时,有的同学条理欠清晰,未能突出重点,把收集的材料来了个流水账式的罗列。
三、如何在教学中贯穿逻辑思维教学
应用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实际应用的写作,它是与文学写作相对的另一类文字写作。文学写作又叫文学创作。它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以塑造人物形象、创造独特的生活意境、抒发感情来打动人、感染人,从而起到鼓舞人、教育人、娱乐人的目的;它可以用虚构、想象、夸张等手法,创造典型,不需要和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一一对应。而应用写作则不同,它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意图和主张,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允许虚构,以便取得直接的行动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贯穿逻辑思维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运用逻辑思维去对文章谋篇布局、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会学生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在写作要求中体现对逻辑思维的认识。
在应用文写作中,往往都提到写作要求,在写作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写作步骤、格式要求、书写规范性等,掌握了写作要求,也即是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对逻辑思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教会学生把握应用文的主要内容或条款。
在一些专业应用文中,掌握应用文内容的必备条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必备条款就是按照逻辑思维罗列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对应用文写作起着中心的作用。例如在经济合同中,《合同法》对合同的条款作了提示性、示范性的规定,其中有八条主要条款列为必备的条款,如果写作者不按条款的顺序少了其中的一些条款或把条款罗列的顺序颠倒了,如缺少质量要求、价格履行规则、解决争议的方法、不可抗力的.处理等条款,合同就会引起纠纷甚至会导致无效。因此,把握严密的逻辑思维是写好应用文的一个必备因素。
3、引导学生在应用文的逻辑性中提高写作的应变能力。
一篇好的应用文不但要有良好的语文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写作应变能力。这个较好的写作应变能力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在写求职应用文中,许多学生都会按写作步骤分别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情况、自我鉴定等,但往往忽略了获得学历后你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独立操作的能力怎样。这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站在企业招聘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把握招聘者的侧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写求职信,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照搬范文。因此,逻辑思维的针对性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因素。
4、提高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的分析水平。
应用文的种类很多,但是在企业中,专业性的应用文还是占多数的。所以,在学好事务类应用文时,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应用文中提高分析能力。例如:学写财务分析报告,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先把企业一段期间的财务状况作一个总体的说明;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引起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有哪些、企业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去改善企业现存的状况。通过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学生就会运用专业知识,去思考整篇文章的布局,把分析的内容有条理地排列出来。这样,一篇完整的有针对性的财务分析报告才能呈现出来,而不是单纯地照搬例文、范文。
四、从应用文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中拓展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容易把握事物的规律,对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会运用逻辑思维去进行思考、进行取舍,从而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学校学生会的运作中,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从写竞选演讲词开始,到训练写活动方案、学期计划、学期总结、部门问题反馈等,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用逻辑思维去考虑问题、思考问题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等。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会的干部就会逐渐从一名普通的学生提升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这不但为学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助手,还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舞台。
要写好应用文,多读多写、勤学苦练是必须要走的途径。但是这个多读多写不应建立在学生生硬地照搬范文的基础上,而缺少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这样,再好的应用文也是空洞的,无法真正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因此,在应用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准确掌握应用文的书写格式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有针对性、实用性地写好应用文,使应用文的教学既体现写作教学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这样,应用文的教学才不会既枯燥又呆板。
参考文献
1、陆献林朱艳红主编《应用文写作》.电子工业出版社。
2、任鹰主编《应用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编《公文写作与处理》。
下面就以议论文思维导图为例来教大家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整理写作思路。老规矩,先说一下小编使用的软件跟电脑系统,这里用的是MindManager2019年版本(win10系统),首先我们点击右上角文件两个小字,在点击新建,就可以找到MindManager软件“模板主页”里面的“空白模板”,再从“空白模板”里面找到我们想要的“辐射状导图”。
图1:MindManager模板主页
点击“辐射状导图”,就会出现一个这样的模板预览,点击右下角创建导图,就能够出现我们想要的辐射状导图,这是做议论文思维导图的基础。
图2:辐射状导图模板预览
刚一出现,只有中心主题这一个框框,点击两边加号,就可以产生主要主题这一次级主题。MindManager这个软件就是这么方便。
大家都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与论证。那我们这里就点击三次加号,分别产生三个主要主题。
议论文的论点是最重要的东西,也是议论文思维导图的核心。
随便举一个例子,如议论文的题目是“勿以亲疏定是非”。那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我是赞同这个观点呢?还是不赞同这个观点?如果我想要赞同这个观点。那我开篇就要提出我的论点。
提出论点“勿以亲疏定是非”是我在第一段就要阐明的东西。那然后就是论据了,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又可以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这里的事实论据我选择了孙中山拒绝让他哥哥当官的例子。理论论据选择的是《出师表》有言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这样一段话。
然后论证可以分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等。从中选取我所需要的即可。
图3:议论文思维导图基本框架
再从起承转合这个角度去安排一下自己议论文的具体思路,就可以写出一篇框架清楚思路清晰的议论文了!
图4:议论文:“勿以亲疏定是非”思维导图论据完整框架
这样议论文思维导图就这么做好了。用MindManager这款软件是不是很简单也很清晰呢?
首先说一下我之前使用思维导图工具 ProcessOn ProcessOn - 免费在线作图,实时协作 然后进入正题 在写之前肯定是要进行一下论文的写作计划,就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先自己梳理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执行下去(不过大部分人肯定是直接从选题跳到了最后一个步骤:论文定稿) 下面这个写作计划差不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与答辩规划,大家可以简单参考,当然也有很多在定稿前一周完成毕业论文的童鞋,这里就不做多评价了。 然后就是论文写作了 论文选题确定之后脑海里会有简单思路该以什么样的逻辑来完成,先把自己的大致想法记录下来,不管能不能用到,都要把所有能想到的角度一一罗列,然后再整理。 比如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等把所有的点列好之后,开始根据自己论文的论点选择最有支持的论据和例子,并将其确定下来放到整个论文的逻辑思维里面。这一步骤一定要有逻辑,主次的衔接和上下思考的连贯,都要考虑到位,如果没有思路了可以去看几本书的目录,基本上都是从前言-现状-原因-解决办法-评价-未来的展望 差不多都是这么个思路吧(我这个是从文科生的角度列举的逻辑思考方式,理科生是不是这样我就不太清楚了,但因果关系肯定不会太大的出入) 下面这个差不多就是一篇论文正文的论点和分论点了分享给大家一个逻辑比较完整清晰的论文写作导图,基本上一篇论文都是包含这些内容,图片看不清可以戳链接: 毕业设计调研论文结构图 | 逻辑图 | ProcessOn 也有比较简单的框架图 大家一定要把逻辑思维理清楚再动笔写,不然定稿前结构大调整是很痛苦的,我之前就经历过定稿前三天结构调整的黑暗历史,不过好在内容没有太大的删减,只需要重新根据内容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进行梳理就好,不过如果之前自己就认真修改也不会在最后有这样【胆战心惊】的经历。 还有最后就是论文的格式了,一定要好好修改,一级标题、二级标题还有页眉页脚什么的细节都要好好完善,答辩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在意这些细节。 最后,祝好。毕业快乐
你好,具体的要求与我具体的说!
具体的你看下这些建议
2.平时努力做实验。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是优秀毕业论文中最显眼的部分。平时的刻苦实验是提供可靠实验数据的关键。
3.参考师兄师姐的论文。师兄师姐的论文一般多少跟自己的论文有一些联系。有些课题,可能需要几届的学生才能完成,对于这些同学说,参考师姐师兄的论文就尤为重要了。
4.导师的细心指导。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离不开自己导师的细心指导。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耐心的导师,会将自己好的建议全部告诉你。所以可以说,一般硕士论文中有很多还是自己导师的想法。
5.自己的写作能力。好的论文当然与自己的写作水平离不开。培养写作学术论文水平的最好方法还是多看相关的优秀文献。
6.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写好论文后,可以找找同学帮忙看看。让同学出出主意。
7.耐心的修稿。毕业论文完成初稿后,一般自己会修改很多次。这时,一定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