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食品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发布时间:

食品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 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孙向东,任红波.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展望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6):39-41. [2]韩晓增,王守宇.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带的思考[J].大豆通报,2001,(6):3-4. [3]芦玉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大豆通报,2003,(1):28-30. [4]曹海英.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黑龙江粮食,2006,(1):18-20.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翻阅相关的期刊(食品与营养科学)不就可以了,用自己的话吧借鉴别人的论文写出来,不要复制粘贴。

食品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不足和完善措施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不足和完善措施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对生活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因此各企业应当及时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自身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应对策略;

引言:

企业要在新时期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食品相关的服务质量。然而部分食品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与管理方式不合理、成本核算和控制处于分离状态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一、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

(一)完善原始记录

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凭借原始凭证数据信息与实际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进而确认实际成本的控制状况,并针对具体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二)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企业的成本核算额度以及制度流程的确认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前技术发展状况以及生产力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运营管理状况的不断变化,对自身成本核算额度以及制度流程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与管控方式不合理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成本核算与管控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企业食品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实效,不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必然会对核算结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成本管控工作失去应有的作用。在当前阶段,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出于惯性思维的影响,仍然选择不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展核算工作。比如,毛利率控制法,其缺陷具体表现这种核算控制方法,无法直观展现食品企业当前的成本管理状况。倘若某类食品产品在当前季度达到了很好的销量,其销售额在总营业额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其毛利率必然远高于其他类别的产品,由此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在数据结果的影响下逐渐忽视毛利率较低的产品类型。事实上,毛利率并不能充分反映该产品类型的盈利能力以及原材料的利用率,因此毛利率控制法容易误导企业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判断[1]。

(二)成本核算和控制处于分离状态

食品企业属于传统企业,发展时期普遍较长,因此其管理结构和制度也深受传统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在传统企业的管理结构当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彼此处于独立状态,各部门通常专注于自身的工作职责,根据自身工作需求而设立成本控制目标,因此企业缺乏合理完善的统一核算标准依据[2]。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高效沟通交流,因此企业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财务数据性,进而无法针对其运营管理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规划,即使制定了决策依据也难以有效执行,使得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处于分离状态。由此可见,部分事业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缺乏深入认知和理解,进而忽视成本核算和控制的管理工作。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现代食品市场对食品企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为财务人员的数据核算以及分析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首先是财务人员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不足,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因此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原先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制度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食品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急需要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相关制度建设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是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基本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的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目前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完成信息化初步建设工作,但是财务人员并未及时提升自身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进而影响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部门之间沟通效率较低

随着食品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所接触的业务数量和业务种类急剧扩增,具体体现在食品精确化和多样化需求明确增多,然而部分食品加工企业未能及时对自身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得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尚未达到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比如,在产品研发阶段,设计部门过于看重产品的功能和外观表现,而没有对产品可能产生的成本进行充分考量,使得产品成本管控方面力度不足;销售部门则关注企业的销售量,在定价方面不考虑企业的产品成本等。这些现象表明企业部门之间并未建立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各部门都以自身利益为重,而缺乏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进而对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完善当前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具体措施

(一)改进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式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的实际工作效率和质量与成本核算管控的方法选用密切相关。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毛利率成本核算管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企业管理需求,因此有必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控制方法来开展相关工作。在当前阶段,标准成本法与食品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需求契合程度较高。标准成本法是指实际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成品的标准成本消耗获得产品标准生产成本,并将标准成本的执行、控制以及差异分析等工作环节有机整合起来,促进成本核算和控制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某企业还要结合实际成本法,对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结果进一步确认和修订,使成本核算结果具备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结合

成本核算工作是成本有效管控的重要基础,企业只有在对成本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分析之后,通过科学的分析结果才能准确找出当前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内部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着重强调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对于食品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使企业工作人员对成本管控工作重视起来。另外,企业管理人员要逐渐改进自身管理组织结构,尽快提升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从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而为决策方案规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结合。

(三)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由财务人员来执行完成,因此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完善,在日常工作中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学习最新财务管理知识内容,在对其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工作当中。其次,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强化财务人员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结合的关键在于企业财务人员要能够实时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展以及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内容,因此提升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就成为改善这一问题的核心途径。企业管理人员要针对企业财务人员信息系统当前的应用能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学习计划,并邀请专业人士来企业现场为财务人员讲解并演示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学习效果,企业管理人员还可将学习成果和绩效考核挂钩,并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核活动,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快速提高。

(四)规范会计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人力资源高效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消耗,进而促进企业成本管控工作有序开展。在人员安排方面,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巨大优越性,在对人员能力素质有所了解的前提下,为其安排合理的岗位,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出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要确保所有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对于不合理的岗位设置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杜绝权责模糊、权责交叉等情况出现,保证所有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3]。另外,为了保障内部控制的高效执行,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成本核算控制工作的需求,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契合于当前的管理工作需求,从而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强化对成本管控的财务监督

除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之外,强化对企业成本管控的财务监督力度,也是有效促进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的财务监督是食品企业高质量完成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依据企业当前的成本核算管理状况,并参考国家出台的相关规范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监督制度。其次,为了确保财务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设立专业财务监督小组,全程监控财务监督制度的执行工作。财务监督小组不仅要对具体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和记录,还要对原材料的采购、存储以及产品的加工生产等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从而有效降低因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企业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而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行业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食品企业应当严格要求自身,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工作,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国红.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评《食品企业管理》[J].食品工业,2020(16):101-102.

[2]王素娟.食品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研究———评《餐饮企业财务管理》[J].食品工业,2020(8):118-119.

[3]武彰纯.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J].智库时代,2019(5):62-63.

餐饮企业成本控制方法该文针对餐饮企业应该如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成本做了一系列的分析,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参考。关键词:餐饮企业;成本;采购;控制方法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使企业利润最大化,酒店餐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众所周知,餐饮企业的日常经营消耗主要集中在菜品的原材料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和损耗呢?一个优秀的餐饮企业应有一套贯穿于所有部门的成本控制流程和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在采购、出入库以及成本核算方面具有非常严格的控制方法。一、餐饮业的成本结构餐饮业的成本结构,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所谓直接成本,是指餐饮成品中具体的材料费,包括食物成本和饮料成本,也是餐饮业务中最主要的支出。所谓间接成本,是指操作过程中所引发的其他费用,如人事费用和-些固定的开销(又称为经常费)。人事费用包括了员工的薪资、奖金、食宿、培训和福利等;经常费则是所谓的租金、水电费、设备装潢的折旧、利息、税金、保险和其他杂费。由此可知,餐饮成本控制的范围,也包括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控制;凡是菜单的设计、原料的采购、制作的过程和服务的方法,每一阶段都与直接成本息息相关,自然应严加督导。而人事的管理与其他物品的使用与维护,应全面纳入控制的系统,以期达到预定的控制目标。二、餐饮企业业成本控制的方法(一)加强采购人员的培训与管理1.挑选优秀的采购人员没有优秀的采购人员就没有合理的采购价格。一名优秀的采购人员可以为餐饮企业节省一笔相当可观的成本开支,采购人员在餐饮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十分重大。餐饮企业管理者应该挑选优秀的采购人员,为企业建立一支优秀的采购人员队伍,为控制原料采购价格打下良好的基础。优秀的采购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第一、为人诚实、可靠,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发现有舞弊形势的采购人员,应立即调离采购岗位,并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第二、业务素质扎实,具有丰富的商业知识,熟悉各种原料的质量、规格、产地、产季。第三、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各种原料的变化动态。第四、熟悉国家法律、政策和餐饮企业的财务制度。第五、了解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第六、具有鉴别采购原料质量的能力。2.利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员工潜力,提高职工素质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企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在实现企业目标上的巨大功效已经得到显现。训练不够的员工,工作效率自然不高,生产率也难以提高;疲惫不堪的员工,服务的质量也会降低,而这些都会影响人事费用的支出。餐饮企业必须对本单位的所有员工进行系统管理,科学定编,动态用人,科学合理地定制定编定岗,合理使用各类型人员,并根据经营季节,动态使用人员,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制定专门的员工教育月、学习日等,为他们讲解成本控制常识,长期给他们灌输成本控制的责任意识,让员工自觉养成成本控制的良好习惯,自发地参与到酒店餐饮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中来。(二)库存环节成本控制库存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库存管理措施,以最低的库存量保证酒店的运营。1.定期做好二级仓库的盘存一般每半个月要进行一次。通过盘存,明确重点控制哪些品种,采用何种控制方法,如暂停进货、调拨使用、尽快出库使用等,从而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节省成本开支,以最低的资金量保证营业的正常进行。2.制订严格的库存管理出人库手续以及各部门原辅料的领用制度餐饮企业经营所需购人的物资均需办理验收入库手续。所有的出库须先填制领料单,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生效,严禁无单领料或白条领料,严禁涂抹领料单。由于领用不当或安排使用不当造成霉变、过期等浪费现象,-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3.建立严格的报损报丢制度对于原材料的变质、损坏、丢失制订严格的报损报丢制度,并制订合理的报损率,报损由部门主管上报财务仓管,按品名、规格、称斤两填写报损单,报损品种需由采购部主管鉴定分析后,签字报损。报损单汇总每天报主任。对于超过规定报损率的要说明原因4.月底盘存盘存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是分析各项数据的基础。首先一个原则是先对实物后对账;其次是要盘存在库的原材料数量,更要细致盘点在用的食品原材料数量;其三是要盘存在库饮料、在用饮料酒水。(三)生产环节成本控制在生产环节,应实施标准化的作业,控制损耗。对于生产环节的控制,主要工作是建立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就是对生产质量、产品成本、制作规格进行数量化,并用于检查指导生产的全过程,随时消除一切生产性误差,达到控制管理的效能。降低原料成本与烹调师效益挂钩,杜绝加工过程的浪费。企业在平时杜绝浪费这一点上抓住一个关键――把握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控制和加强生产原料的控制,有利于使加工技术更加合理,减少原料加工过程中的浪费,以及有利于加强原料加工及菜肴制作过程的控制,减少了短少的机会。(四)标准成本与标准菜单标准成本的制定,是为了保证菜肴在制作、加工过程中,能够按规定的分量和比例出品,并实现期望的毛利率。而标准菜单的制定,可以保证厨房工作的有序,并赢得期望的毛利。标准成本和标准菜单,是餐饮企业的质量保证。三、结束语提高满意度;要建立全面的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同时还要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培训来提高全体员工的基础素质以及增强他们的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餐饮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的、可持续的经营和发展。

食品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既然提纲都有了怎么会不知道怎么做论文呢?相信你们学校有CNKI搜索吧?你上去找一些类似的食品公司营销策略研究应该不难啊!其实这些论文都是大同小异的,你多找几篇,多看看,前面的部分其实都差不多,多摘抄点已成形的硕士论文,但是一定不能照抄原文,把它用自己的话转述一下。然后重点后面,因为一篇论文主要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步组成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你可以多借签一下别人的,但重点在解决问题,这部分是你论文出采的部分。也就是你论文的第三、第四部分,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还是那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你多下载点硕士论文,多看看,就有灵感了。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不足和完善措施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不足和完善措施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对生活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因此各企业应当及时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自身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应对策略;

引言:

企业要在新时期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食品相关的服务质量。然而部分食品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与管理方式不合理、成本核算和控制处于分离状态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一、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

(一)完善原始记录

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凭借原始凭证数据信息与实际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进而确认实际成本的控制状况,并针对具体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二)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企业的成本核算额度以及制度流程的确认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前技术发展状况以及生产力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运营管理状况的不断变化,对自身成本核算额度以及制度流程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与管控方式不合理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成本核算与管控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企业食品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实效,不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必然会对核算结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成本管控工作失去应有的作用。在当前阶段,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出于惯性思维的影响,仍然选择不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展核算工作。比如,毛利率控制法,其缺陷具体表现这种核算控制方法,无法直观展现食品企业当前的成本管理状况。倘若某类食品产品在当前季度达到了很好的销量,其销售额在总营业额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其毛利率必然远高于其他类别的产品,由此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在数据结果的影响下逐渐忽视毛利率较低的产品类型。事实上,毛利率并不能充分反映该产品类型的盈利能力以及原材料的利用率,因此毛利率控制法容易误导企业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判断[1]。

(二)成本核算和控制处于分离状态

食品企业属于传统企业,发展时期普遍较长,因此其管理结构和制度也深受传统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在传统企业的管理结构当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彼此处于独立状态,各部门通常专注于自身的工作职责,根据自身工作需求而设立成本控制目标,因此企业缺乏合理完善的统一核算标准依据[2]。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高效沟通交流,因此企业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财务数据性,进而无法针对其运营管理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规划,即使制定了决策依据也难以有效执行,使得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处于分离状态。由此可见,部分事业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缺乏深入认知和理解,进而忽视成本核算和控制的管理工作。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现代食品市场对食品企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为财务人员的数据核算以及分析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首先是财务人员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不足,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因此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原先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制度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食品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急需要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相关制度建设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是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基本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的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目前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完成信息化初步建设工作,但是财务人员并未及时提升自身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进而影响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部门之间沟通效率较低

随着食品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所接触的业务数量和业务种类急剧扩增,具体体现在食品精确化和多样化需求明确增多,然而部分食品加工企业未能及时对自身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得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尚未达到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比如,在产品研发阶段,设计部门过于看重产品的功能和外观表现,而没有对产品可能产生的成本进行充分考量,使得产品成本管控方面力度不足;销售部门则关注企业的销售量,在定价方面不考虑企业的产品成本等。这些现象表明企业部门之间并未建立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各部门都以自身利益为重,而缺乏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进而对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完善当前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具体措施

(一)改进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式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的实际工作效率和质量与成本核算管控的方法选用密切相关。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毛利率成本核算管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企业管理需求,因此有必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控制方法来开展相关工作。在当前阶段,标准成本法与食品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需求契合程度较高。标准成本法是指实际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成品的标准成本消耗获得产品标准生产成本,并将标准成本的执行、控制以及差异分析等工作环节有机整合起来,促进成本核算和控制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某企业还要结合实际成本法,对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结果进一步确认和修订,使成本核算结果具备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结合

成本核算工作是成本有效管控的重要基础,企业只有在对成本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分析之后,通过科学的分析结果才能准确找出当前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内部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着重强调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对于食品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使企业工作人员对成本管控工作重视起来。另外,企业管理人员要逐渐改进自身管理组织结构,尽快提升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从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而为决策方案规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结合。

(三)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由财务人员来执行完成,因此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完善,在日常工作中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学习最新财务管理知识内容,在对其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工作当中。其次,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强化财务人员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结合的关键在于企业财务人员要能够实时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展以及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内容,因此提升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就成为改善这一问题的核心途径。企业管理人员要针对企业财务人员信息系统当前的应用能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学习计划,并邀请专业人士来企业现场为财务人员讲解并演示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学习效果,企业管理人员还可将学习成果和绩效考核挂钩,并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核活动,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快速提高。

(四)规范会计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人力资源高效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消耗,进而促进企业成本管控工作有序开展。在人员安排方面,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巨大优越性,在对人员能力素质有所了解的前提下,为其安排合理的岗位,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出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要确保所有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对于不合理的岗位设置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杜绝权责模糊、权责交叉等情况出现,保证所有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3]。另外,为了保障内部控制的高效执行,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成本核算控制工作的需求,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契合于当前的管理工作需求,从而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强化对成本管控的财务监督

除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之外,强化对企业成本管控的财务监督力度,也是有效促进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的财务监督是食品企业高质量完成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依据企业当前的成本核算管理状况,并参考国家出台的相关规范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监督制度。其次,为了确保财务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设立专业财务监督小组,全程监控财务监督制度的执行工作。财务监督小组不仅要对具体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和记录,还要对原材料的采购、存储以及产品的加工生产等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从而有效降低因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企业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而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行业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食品企业应当严格要求自身,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工作,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国红.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评《食品企业管理》[J].食品工业,2020(16):101-102.

[2]王素娟.食品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研究———评《餐饮企业财务管理》[J].食品工业,2020(8):118-119.

[3]武彰纯.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J].智库时代,2019(5):62-63.

食品安全与健康同行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肯德鸡的“苏丹红”、豆腐中的“吊白块”、水饺中的“毒青菜”……更危险的是“三聚氰胺”,它不仅在牛奶中大量出现,还在鸡蛋中存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像目前全球暴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席卷整个大地,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牵动着大家的心。在我们的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着。我的乡下老家盛产食用菌,记得上次回家时,我参观了整个香菇的制作过程。我与叔叔一起走进菇棚时,一股带着香菇味的暖流迎面赴来,叔叔告诉我这里就是做香菇的地方,并示范给我看制作过程。只见叔叔与其他小伙子在一起干了起来,我正看得着迷,可看到最后我感到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只见他们把做好香菇筒袋,放入石蜡液体中浸泡。叔叔告诉我,用石蜡浸泡后不但可以保证菌棒不发生烂棒,同时可以防水,等香菇生展后还可以保证香菇水分不丢失,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我听了他们对石蜡作用的介绍后,使我对“石蜡”这两个字越想越不对劲,决心弄个明白。回到家里,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全力搜索有关石蜡的知识。终于明白了它的真面目。原来,蜡是一种工业用品,也叫工业石蜡,它是一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所含的危险成分主要是苯,它是对人体一种十分有害的物质。专家指出它是人体皮肤癌、肺癌产生的罪魁祸首。看了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电视上宣传的严格禁止的“蜡菇”。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这些菇农,为了自己挣大钱,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在食用菌生产中放入了工业石蜡,制造出毒香菇。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他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如果这些香菇出口国外还会引起外交纠纷,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他们这样做实在是不应该啊。原来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宣传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农药食品、化学食品、问题食品,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同行。食品安全与人性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企业管理结课论文1500

美国教授费来德·R·大卫在《战略管理方法》一书中,认为战略的形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经营宗旨确定、外部环境估定、内部环境估定和战略分析与选择。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工作实现四个目标:1.明确一个机构或企业的宗旨;2.建立起若干年之后的奋斗目标;3.选择适应自己机构或企业的战略;4.制定实施战略的相应政策。一、确定宗旨企业或机构的宗旨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教授所讲的那样:“经营宗旨如此独特,是造成一个企业或机构经营失败的唯一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么宗旨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美国管理学者John Pearce和Frecl David两位学者的定义,宗旨是使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有关企业目的的陈述。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吉尼斯(Vern,McGinnis)教授认为,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二、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的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中应考虑的五大变量:1.经济力量。美国众多的学者研究表明,共有27项经济因素的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机会或威胁。核心的经济因素有六大部分:(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三大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通货膨胀率、利率的水平和价格政策;(2)国民适应经济变化的行为,即失业水平,居民的平均收入,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关系,地区和消费群体的差距;(3)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本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价值,银行信贷的方便程度,股票市场的动向;(4)外经贸政策,即进出口情况,劳动力和资本输出的变化;(5)财政政策,即政府的赤字预算,税收政策和外债的承受能力;(6)国际经济的影响,即欧共体,北美贸易自由区政策,最不发达国家联盟的经济政策以及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政策等。2.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企业战略的主要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口方面的变量多达34项,但主要的因素可分为四部分:(1)社会因素:家庭结构的变化、离婚率的高低、单亲家庭的增加、儿童生长和保健的状况、社会职责感;(2)文化因素,即人们的价值观、士气、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行为准则,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对工作的态度变化,职业分布的变化;(3)人口因素。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人口在民族和性别上的比例变化,人口和地区再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4)环境因素。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废品再利用政策、水及空气污染、生态平衡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3.政治和法律。通常影响企业的政治、法律方面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政府政策的稳定性、税率和税法的变化、企业法、雇佣法、反垄断法、广告法、环保法、关税、专利法的改变。政治运动、国防(军费)开支、进出口政策、政府预算和货币改革,各地方政府的特殊法律规定,对外国企业的态度等。4.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计算机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高速发展,机器人柔性工厂,高效药物,太空通讯,激光技术,卫星通讯网络,光导纤维,生物工程和生命工程等革命性的技术变化已经给企业生产过程和技术带来了巨大影响。技术革新可以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市场供应者、供货、竞争者、顾客和市场销售手段产生极大的影响。5.竞争对手。竞争对手通常来自相同行业,甄别竞争对手主要考虑对方的强项、弱项、能力、机会、威胁、目标和战略。收集和评价竞争对手的信息是形成战略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鉴定竞争对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综合型多部门经营的企业一般不提供销售和利润方面的信息,私有制的企业更不出版和公布任何财务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关于竞争分析中的行业分析,美国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著名的行业分析技术,也称波特分析因素模型,即潜在进入,开发替代产品,供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和现有企业竞争对手的分析;读者感兴趣可以阅读1997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作者:迈克尔·波特,陈小忆译)一书。三、内部环境因素的评价内部环境的分析是对自己组织的长处与缺陷的分析,而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不一样的根本点在于,企业或机构内部能够控制自己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因素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或机构的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作业、研究和开发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1.内部管理分析。管理因素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激励、人事和监控五方面,而这五种职能又与战略管理的各阶段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从战略制定阶段来讲,管理的计划职能更为明显,这里所指的计划主要针对企业或机构为将来做好准备的管理活动。从战略实施阶段来讲,涉及到组织、奖励、人事三项管理职能;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全部的协调职权利关系的管理活动;激励管理主要是指调动全体职员积极性的全部活动;人事管理活动主要是指人员安排或人类资源管理;从战略评估阶段来讲,则是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管理是指所有保证实施结果与计划相一致的活动。2.市场营销分析。美国学者J.Evans和B.Berman对于市场营销分析指出了9项市场营销的功能。(1)消费者分析;(2)购买供应;(3)推销产品/服务;(4)产品和服务计划;(5)价格;(6)流通;(7)营销研究;(8)机遇分析;(9)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主要从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合理的产品价格来考虑。而广义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者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保护全社会的利益理应承担的一种管理责任,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范围,各个机构或企业与社会的各方利益总是相矛盾的,不可能有一个使得每一方面都满意的战略。不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具体分析,类似中国的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 3.财务分析。财务状况是经常被考虑作为一个最好的评价企业竞争状况的衡量标准,确定一个机构财务优势和不足是有效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企业财务因素的变化会改变和终止现有企业战略或实施过程中的战略计划。美国财务教授James Van.Horne提出,财务管理功能主要取决于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分配决策。投资决策涉及到企业的资金如何在各工厂、各类项目、各种产品三者间分配的问题。一旦战略形成,资本预算决策要求成功地实施战略;筹资决策考虑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和包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企业资本。筹资决策必须考虑近期和长期两方面对流动资金的需要。两个关键的财务比率能够表明一个企业的筹资决策是否有效。一个是负债与股东总资本的比率(也称债务与自有资本比率),另一个是总债务与总资产的比率(也称债务与资产比率)。分配决策主要考虑每股分红,分红支付时间是否稳定,再购买股票或股票的保险。分配决策会影响投资者和股东对企业的投资信心和股票在股市上的表现。4.生产/运行。企业生产/运行是企业的投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各个行业的市场需求不同,企业的投入加工、生产也不尽相同,但生产运行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一致的。美国管理学者罗杰尔·斯格洛德尔(Roger,Schroder)提出了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五项职能或五个决策领域。(1)加工系统决策。(2)生产能力决策;(3)库存决策;(4)劳动力决策;(5)质量决策。5.研究和开发(R和D)。对于研究和开发业务来讲通常有两类,一个是利用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开发力量,另一方面是利用外部的科研和开发力量。目前决定研究和开发预算的方法有四种:(1)如有可能,投资所有能够研究和开发的项目;(2)按照总销售额提成投资;(3)与竞争对手投入相等的数量投资;(4)根据需要来确定,即有多少新产品需要替代落后的产品,估算的投资额。分析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需要具体分析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具体管理人员能否抓住时机,看准市场,组织协调,筹集资金,利用企业内外的人才资源共同发展。6.计算机信息系统(情报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用于收集、记录、储存、分析、报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回答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是企业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及有关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类关键的数据资料。信息管理系统仅仅有数据库还不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精选其精华,分析和判断企业战略选择所需要的关键数据。四、战略分析与选择战略分析与选择阶段是企业或机构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战略分析和选择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命运。通常的做法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为投入阶段,也称基础调研阶段,主要包括内部因素评价表(IFE)、外部因素评价表(EFE)和竞争对手的分析表:第二步为组合阶段,也称综合阶段,主要包括SWOT分析组合演变方法、战略定位和趋势变化分析方法(space)、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四方格方法(BCG)、内外环境九方格模型演变方法(IF)和大战略模型方法;第三步为决策阶段,主要包括战略计划的数量模型,以上三阶段实际是九大模型的组合。以下简要介绍这九大模型的特点:1.外部环境因素评价表,重点放在研究评估企业或机构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2.内部环境因素评价表,主要用于概括整理企业在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开发和信息方面的关键优势和不足;3.竞争评价分析办法,主要是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不足、战略和目标,也是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方面;4.SWOT(Tows)组合方法,SWOT是由英文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四个单词的第一字母构成的,其基本出发点是每一企业的战略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机会中获利(so)、克服弱点,从机会获益(Wo)、利用优势,避免威胁(ST)、使弱点最小化而排除威胁(WT);5.战略定位和趋势变化分析办法(space),表明它们座落在一个有四个象限的坐标中,坐标的四个象限空间中有积极、保守、防御和竞争四个含义,而坐标轴线又代表资本实力、竞争优势、环境稳定性和工业实力。这种以坐标形式出现的战略分析,更具有客观性,容易理解和操作;6.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四方格方法,是以相对的市场定位和工业增长率为坐标,来判断一个分厂或某一部门在企业、市场和行业的地位;从而为多部门的集团企业进行经营组合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7.内外因素九方格模型:将企业集团的各个分厂和分部放在九个不同的方格中加以确定他们的位置,其横向是内部环境评价的总权数,分成强、中、弱三部分,其纵向是外部环境评价的总权数,分成高、中、低三部分,从而构成九方格模型;8.大战略模型是以竞争定位和市场增长率这两个评价参数为基础而构成。每一个象限排列战略可选顺序,并列出可采用的战略选择;9.战略计划数量模型是建立在IFE,EFE,Tows,Space,BCG,IE和大战略等几种分析模型基础上,更具有全面综合考虑的特点。以上内容均为定量分析,实际上企业的战略除了定量分析之后,还有3项主要的定性分析:1.战略选择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为职工提供了一种认同感,激励职工为集体而不是只为他们自身利益工作,并能够增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性。2.政治因素。任何机构都面临政治的压力,来自企业内部的政治压力影响到企业领导选择战略,不少人或一部分小团体的代言人也会将个人的利益、局部利益放在首位,而将企业的利益放在其后。为了使企业高层决策者在战略选择中减少或克服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做出最佳战略决策,美国两位学者Willian Guthand Milltan提出的五条指导原则会有一定帮助:(1)同等定局;(2)满意度;(3)着眼于长远利益;(4)普遍性原则;(5)寻求在重要问题采用对话的途径。3.董事会的作用。历史情况表明,大多数的董事会作为局外人并不参与战略管理实施的工作。而当今社会,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董事会作为局内人更多地参与机构或企业的战略管理。近来对美国1300家大企业进行调查,近40%的董事会报告他们实际参与企业管理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董事会的参与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减少企业内部风险,并能够协调解决企业与社会出现的各类问题。总之,战略决策者从各种可行的战略选择中找到一个最佳的选择。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主要采取一些定量的方法,但并不是定量方法比较即能达到目标,因为他们决策过程,必将受文化、政治、董事会因素的影响。当然,战略选择结束之后,关键还取决于战略管理的实施和控制。

企业管理的核心——实行财务标准化 财务标准化,是指将公司财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企业业务流程、部门设置、岗位分工及权限划分进行分析,本着服务业务、理顺流程、查错防弊、强化管理的目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财务管理系统。通过财务标准化,可以强化内部控制,优化财务环境,理顺财务流程,规范和细化财务手续,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控制税费支出。实行财务标准化,要求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必须以财务为中心,强调各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财务流程设计,通过财务标准化,使各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财务活动有机的结合,使各级领导能够清晰地了解本部门的经营业务活动与财务流程,准确把握本部门的关键控制点与控制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手续透明,职责明确,权利适当。财务标准化的目标是解决企业管理瓶颈问题,既要提高管理效率,又要获得管理效益。 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大量涌现。众多中小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内部控制、财务标准化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其内部控制措施不完善,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不高,财务制度也不健全,重生产,重经营,轻管理,轻法规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1.由于企业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业务简单,所以,企业无力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财务制度、财务流程也不规范,财务收支审批手续不全,造成管理混乱、账目不清,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生产经营、偷漏税款的现象; 2.企业重生产经营,轻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领导者把全部精力放在业务的开展上,夯实老业务,开拓新市场,无暇顾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出现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现象。管理混乱又反过来对业务的开展和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企业有大的发展,拓展业务,扩大经营规模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管理瓶颈问题。这时,制度不全,流程不畅,人才缺乏,财务混乱等许多内部管理问题都会凸现出来,这些被认为可有可无,管理者常常忽略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一些家族制企业,老板成为企业的中枢,企业的大小事务全部是老板说了算,老板每天处理很多事务,却难以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好。因为太多的琐事缠绕着他,占据了他每天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一些重要的业务和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大事,却常因力不从心而一拖再拖。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会上一言堂,签字一支笔,万事等一人的现象,虽然业务亲自抓,支出亲自批,财务亲自管,但最终仍然抱怨事情太多,下属太笨。由于要经常处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突发问题,使企业管理者和决策层经常扮演救火者的角色。 4.为了最大限度地偷漏税款,企业负责人想尽了办法和手段,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隐匿或者故意销毁应该保存的会计凭证、账册资料,为多列支出而凑票,为少列收入而尽量少开票甚至不开票,为多开进项抵扣发票打时间差,账外设账,偷梁换柱,关联交易等。 二、解决措施 以上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带有普遍性,较为突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顽症之所在。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业务简单,收支不多,企业负责人有能力兼顾业务和管理。虽然没有建立明文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其日常收支审批手续、业务开展的流程很严格很明确,能够做到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企业可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对于普遍存在的偷税漏税的现象,国家财税部门通过一系列的税制改革与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也一定会有针对性地打击不法分子,遏制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企业采用偷税漏税的办法谋取不法之财,既是国家法律所不容,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可以说是取一时之利,毁一世之名,是与法治社会、诚信社会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的,也与市场经济所提倡的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相悖。虽然能够赢得短期小利,但也冒着极大的税务风险和信誉风险,影响的是企业长远大利,属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行为。明智的企业家不会这样做。

工业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1、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2、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4、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本文在规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指出和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方面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最后给出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该关注的六个问题,以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文章简介:《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才刚刚起步,而在国外,现代物流不仅是一种成熟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才刚刚起步,而在国外,现代物流不仅是一种成熟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零售企业的逐年增多,零售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许多企业把物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发展,并制订了相应的物流发展规划。使得“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发展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消费已经成为当前最时髦的话题。与此同时,大量的零售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逐渐成长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的份额,也正是由于大量的竞争对手存在,各个零售企业在产品定价上为了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都略处被动,在这时,零售企业想要保持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就应该找到增加利润的新的增长点,对“第三利润源泉”——物流管理及配送技术上加以改进。二、影响和制约我国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主要问题(一)物流管理观念有待提升由于我国零售企业现代化经营起步较晚,众多企业虽然零售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过去有所进步,但是企业的物流观念仍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成立了物流管理部门,但对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能认识不足,多数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而不具有统一协调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至于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企业则少之又少。(二)物流企业规模小,整体物流规划不够理想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管理又比较分散,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物流规划,加上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的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造成物流环节上的浪费,管理成本加大,因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竞争力不强。(三)我国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现象比较严重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人员老化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很多的仓储业务中使用民工人数众多,造成仓库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却缺乏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企业迫切期待一批有经济学背景,懂计算机、英语、财务,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物流队伍中来。(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我国,各零售企业在信息建设的方面,一般通过将采购部门、门店与总部的计算机联网,形成了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卖场自上而下的网络管理格局和一整套管理流程,企业实现了从采购到销售整个过程信息流与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国外企业由于发展了几十年,根据企业自身的要求对信息系统不断升级、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相比而言,我国则还有一定差距。三、我国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对策(一)各零售企业要把物流发展提升到战略领域,加大力度对物流行业管理进行资金投入零售企业要投入资金,加大力度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及对现有的物流从事者进行定期的教导培训,同时加大对先进工艺设备的引进,保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物流管理和配送操作,节约物流管理和配送成本。(二)零售企业要尽快搭建覆盖全国或者整个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要提高企业的物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构建起企业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这方面需要各零售企业的大力支持,要积极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逐步构筑覆盖全市或全企业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三)力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的重点,如果能与供应商之间做到无缝联接与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激励供应商,将大大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国际上沃尔玛和宝洁公司的合作被看作是这方面的典范。双方不仅做到信息共享,而且沃尔玛的库存都由宝洁公司来管理。这种零售企业与生产供应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值得我国零售企业借鉴和学习。四、结束语我国各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理念以及配送技术的发展应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管理理念,在商品的配送、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同时要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企业特点的物流发展之路。使我国的零售物流行业更上一层楼。参考文献:[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2]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黄中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M].刘俊勇,孙薇,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望采纳 谢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