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绿色建筑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发布时间:

绿色建筑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在绿色建筑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常常需要参考到一些好的关于绿色建筑的文献内容。经常使用的关于绿色建筑的文献有哪些?下面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绿色建筑的文献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卞相娟,刘金录. 既有建筑改造中应注意的问题[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16): 53-54. 在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限于初期节能技术的限制,导致一些高能耗建筑的存在,这给环境和社会带来了能源负担、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对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成为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有效措施。基于此,该研究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以期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文章对既有建筑供热采暖系统、供热采暖系统计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热源、热力站的节能改造、室外管网改造、室内采暖系统改造、供热采暖系统计量等的论述比较精彩,值得学习借鉴。《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编制会召开[J]. 建设科技. 2013(16):7. 近日,中国建筑(601668)科学研究院召开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标准编制工作。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742个,总建筑面积达到7584万平米。但既有建筑改造的绿色建筑数量偏少,仅有21个,总建筑面积为87.2万平方米,在所有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所占比例不到2%。我国的既有建筑面积已达500亿平方米左右,绝大部分的非绿色“存量”建筑,都存在资源消耗水平偏高、环境负面影响偏大、工作生活环境亟需改善、使用功能有待提升等方面的不足,对其进行绿色化改造是亟待开展的工作。该标准编制,对规范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进一步促进建筑业节能减排、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期待标准下来,好认真学习下。还有一个新闻是,2013年我国将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标。柴海华,王素芳,晋国亮,等. 绿色建材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 建筑科学. 2013(08): 53-56. 本文对上海市的消费者就绿色建材的认知购买评价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总结了消费者对绿色建材的认知度认可度和购买意愿,归纳出绿色建材在推广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分析绿色建材应用的市场,得到有意义的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主要媒体大型生产商应该大力宣传和普及绿色建材的知识,通过各类宣传和管理措施,积极有计划地推广绿色建材,联合开发商建设绿色建材示范工程,营造出一种重视绿色建材使用绿色建材的氛围。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方法,作图等方面做的很好,为我的调查问卷的分析提供 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H.H.斯列涅夫斯基,B.H.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RonaldG.Carraher,JacquelineB.Thurston.Illusionandvisualart[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GwINSE.etal.Wetlanddegradationandlossintherapidlyurbanizingareaof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绿色建筑论文范文

绿色建筑成本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影响其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本文在对既有绿色建筑进行统计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影响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影响绿色建筑成本的最大因素,同时对绿色建筑成本下降趋势做出预测。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绿色建筑;上海;增量成本

绿色建筑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将来极可能会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的主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绿色建筑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绿色建筑理念的内涵出发,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不足做了相关分析,为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 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 措施 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 报告 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 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 方法 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 经验 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 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 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 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3 加强科研和宣传 教育 培训: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 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GBTF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柏乃宁,姚利华.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3] 戈华清.绿色建筑市场的法律调整[J].中国环保产业,2005(3)

[4] 李学征.中国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1)

[5] 姚玉蓉.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政府职能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8)

[6] 张文禄,胡永东.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讨[J],铁道建设,2007(3)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地提出来的。用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的 总结 ——“绿色建筑”就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可见,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使得建筑在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健康、舒适、安全的需要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影响最小,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前提都是为了人类的永久利益。社会上有一些观点把绿色建筑看得很片面、绝对化,要不就是极端限制人的合理需求,以保护环境为唯一目的;而另一些观点就是把绿色建筑当成是仅仅是为人类的眼前利益、健康或舒适(像绿色建材、绿色蔬菜一样看待)而不怎么从整体上、长期上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这两种观点可能都不利于“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 “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永续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的国情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居第二位,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中国要采取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1%;天然气仅为4 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就土地的情况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不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也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不仅经济上“穷”,在资源和环境上更“穷”,但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摆脱狭隘的“唯经济穷论”,全面在“四节一环保”上提高标准,用强有力的税收、金融、土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开发绿色建筑项目,走在地区、国内甚至国际的前列。同时,强制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城市的节约标准,提到一个和自身地区资源相符合的程度。

成本问题

从全国范围里来讲。绝大多数普通的民用建筑在节能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进行综合的设计来增加建筑这些方面的品质和性能,每一方面的改善基本上都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成本增加10%以上,是必然的。

就住宅而言,一说到因为“节能要增加成本”,就有许多人说会增加购房人的负担,好像以后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对老百姓无关紧要一样。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今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就社会成本来说,绿色建筑由于改善了室内的环境,使人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因为人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这样疾病发生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寿命将会延长,生存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是另一方面的节约;同时,在建筑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成本将高于建造成本数倍以上。,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生态成本、社会成本和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成本上,况且现在的房价即使没有技术含量和“四节”,性能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种价格的增加加大了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因此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回归应该是建立在价值的增加基础上的。我认为可以鼓励各个地方的高档住宅或其他民用建筑通过适当的高投入,带来项目的内外环境质量、提升“绿色”性能,从而提高房子的品质,以品质来支撑高于其他普通房子的价格,让这些高价房成为“绿色建筑”的榜样,以此带动地方住宅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最终让更多的普通房子更容易实现“绿色”梦想。

绿色建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在探索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专家主张应该采用“低技术”,有些认为应该采用“适宜技术”,还有些认为应该采用“适宜技术结合高技术”等等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论没有意义。技术是用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应该根据具体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来选择。更多技术选择的可能性一方面能够满足建筑师的创造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目前普遍技术非常落后的今天,如果不是大力去发展高新技术而一味强调低技术,只能是更落后,离我们自己的标准也会越来越远。

在技术选择上,我们应该从所需要的建筑性能和全寿命周期的观点去分析、判断、计算、选择。汪光焘部长说过,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们当前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主要还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低技术能够解决还需要拖到今天吗?高低是相对的,适宜不适宜也是相对的,如果站在国际的水平上看,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认为的“高技术”早已经是“低技术”和“适宜技术”了。所以根据我们的国情,恰恰需要去大力鼓励开发绿色高新技术甚至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同时去大力鼓励使用高新技术,工程实践能促使技术的发展,使之变成适宜技术。只有这样.到2020年我们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才有可能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国家建筑发展的总目标。

总之,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需要正确看待卫生、安全、健康、舒适的问题和当地资源情况,目前各地的节能标准里面所假定的舒适度,前提是小康标准的,是最基本的,不能完全体现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度的标准也会提高,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也将会大幅提高。因此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分级,适应不同收入阶层和满足不同的需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将有关今后使用费用(如采暖制冷等)或能耗等定量化,要具体到单位使用者,这样有利于老百姓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有了老百姓的参与,绿色建筑才会更加迅速和健康地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在人口密集的今天,生活坏境不断的恶化,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的问题,发展绿色建筑是缓解我国的恶劣的坏境首要选择,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以下本文就对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绿色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就是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目前绿色建筑处于快速推广发展阶段,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其参加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反映了绿色建筑发展中各界对绿色建筑的关注程度达到空前的水平.而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到了2011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是2010年的46倍.全国评出了371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600多万平方米。

1.2绿色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自绿色建筑发展以来,政府从鼓励引导、政策激励、强制推行三大方面推动发展。201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明确,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到2015年,能源强度降低16%,到2020年,30%的商业建筑都是绿色建筑,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全球最多的绿色建筑。

2、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

基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状况,综合国内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选址和建筑功能

我国地域辽阔,占地面积巨大,气候类则复杂多样,分布在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进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建筑的选址和建筑功能,结合建筑地点的地形特点、气候、场地资源、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等来确定建筑的设计规划,将环境与建筑形式相结合,避免重复性的进行简单的建筑设计。

(2)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对室外风环境进行优化设计,使建筑物前后形成气压差,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的室内自然通风,减少冬季的冷风渗透。各用房尽量争取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以降低能耗。在进行绿色设计时应充分的考虑建筑的朝向,其目的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再者就是建筑的体型系数设计,绿色建筑的体形系数一定要先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能耗,这主要是因为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随着体形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能耗也随着提高,因此建筑通过采用合理节能建筑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能满足《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以此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改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能量损失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a)墙体节能技术:对于外墙,应重点发展高效保温节能的外保温墙体。如采用加气混凝土、黏土空心砖以及现浇混凝土墙体等。外侧可采用高性能保温砂浆、轻质高效保温聚苯板保温层以及浅色耐候饰面层等措施。外墙内保温可采用保温砂浆抹灰、硬质建筑保温制品内贴以及保温层挂装等做法。(b)门窗节能技术:控制窗墙比,窗户的传热系数一般大于同朝向外墙的传热系数,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改善门窗保温效果。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如:选择中空玻璃、low-e玻璃,镀膜玻璃等。减少冷风渗透。门窗是空气渗透的薄弱环节,除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外,加设密封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c) 屋面节能技术: 为了提高屋面的保温性能,屋面保温隔热层主要有: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憎水性珍珠岩保温屋面,聚苯板、水泥聚苯板保温屋面,蓄水屋面,覆土 种植 屋面等;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浅色屋面,种植屋面等;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4)绿化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要充分利用植被绿化改善建筑群内的自然亲和力,美化环境,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调节局部微气候,实现良性氧循环。在建筑周围多种植、植被,可以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遮挡阳光、降噪。植物的设计以简单为主,对此,乔木和灌木是很好的选择。提高绿地空间的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量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整个景观设计为业主营造出四季如春、风景宜人的环境。

(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就地选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选用耐久性材料,使得建筑使用寿命延长,所以设计中选用耐久性较好的建材,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建筑同步,减少材料的更换、维护,从而节约费用。

(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绿色建筑节水系统可归纳为减少排放、回收利用、循环使用和生态用水。主要采取如下节水措施:①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②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④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⑤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⑥采用 雨水 收集利用系统,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⑦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⑧采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⑨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给水龙头、坐式大便器等。

3、结 语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对环保、节能的要求,值得探索、研究和尝试。虽然绿色建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它的未来一定会是一片光明。今后在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以绿色建设设计理念为指导,以节约资源,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周世春.浅谈绿色建筑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建筑设计管理,2009第6期

[2]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 浅谈LEED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启示和借鉴

2. 有关园林建筑赏析论文

3. 有关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4. 低碳建筑论文范文

5. 浅谈园林建筑毕业论文

建筑绿色施工论文范文

绿色建筑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将来极可能会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的主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绿色建筑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绿色建筑理念的内涵出发,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不足做了相关分析,为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 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 措施 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 报告 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 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 方法 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 经验 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 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 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 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3 加强科研和宣传 教育 培训: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 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GBTF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柏乃宁,姚利华.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3] 戈华清.绿色建筑市场的法律调整[J].中国环保产业,2005(3)

[4] 李学征.中国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1)

[5] 姚玉蓉.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政府职能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8)

[6] 张文禄,胡永东.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讨[J],铁道建设,2007(3)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地提出来的。用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的 总结 ——“绿色建筑”就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可见,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使得建筑在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健康、舒适、安全的需要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影响最小,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前提都是为了人类的永久利益。社会上有一些观点把绿色建筑看得很片面、绝对化,要不就是极端限制人的合理需求,以保护环境为唯一目的;而另一些观点就是把绿色建筑当成是仅仅是为人类的眼前利益、健康或舒适(像绿色建材、绿色蔬菜一样看待)而不怎么从整体上、长期上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这两种观点可能都不利于“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 “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永续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的国情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居第二位,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中国要采取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1%;天然气仅为4 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就土地的情况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不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也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不仅经济上“穷”,在资源和环境上更“穷”,但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摆脱狭隘的“唯经济穷论”,全面在“四节一环保”上提高标准,用强有力的税收、金融、土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开发绿色建筑项目,走在地区、国内甚至国际的前列。同时,强制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城市的节约标准,提到一个和自身地区资源相符合的程度。

成本问题

从全国范围里来讲。绝大多数普通的民用建筑在节能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进行综合的设计来增加建筑这些方面的品质和性能,每一方面的改善基本上都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成本增加10%以上,是必然的。

就住宅而言,一说到因为“节能要增加成本”,就有许多人说会增加购房人的负担,好像以后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对老百姓无关紧要一样。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今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就社会成本来说,绿色建筑由于改善了室内的环境,使人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因为人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这样疾病发生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寿命将会延长,生存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是另一方面的节约;同时,在建筑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成本将高于建造成本数倍以上。,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生态成本、社会成本和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成本上,况且现在的房价即使没有技术含量和“四节”,性能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种价格的增加加大了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因此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回归应该是建立在价值的增加基础上的。我认为可以鼓励各个地方的高档住宅或其他民用建筑通过适当的高投入,带来项目的内外环境质量、提升“绿色”性能,从而提高房子的品质,以品质来支撑高于其他普通房子的价格,让这些高价房成为“绿色建筑”的榜样,以此带动地方住宅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最终让更多的普通房子更容易实现“绿色”梦想。

绿色建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在探索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专家主张应该采用“低技术”,有些认为应该采用“适宜技术”,还有些认为应该采用“适宜技术结合高技术”等等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论没有意义。技术是用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应该根据具体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来选择。更多技术选择的可能性一方面能够满足建筑师的创造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目前普遍技术非常落后的今天,如果不是大力去发展高新技术而一味强调低技术,只能是更落后,离我们自己的标准也会越来越远。

在技术选择上,我们应该从所需要的建筑性能和全寿命周期的观点去分析、判断、计算、选择。汪光焘部长说过,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们当前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主要还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低技术能够解决还需要拖到今天吗?高低是相对的,适宜不适宜也是相对的,如果站在国际的水平上看,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认为的“高技术”早已经是“低技术”和“适宜技术”了。所以根据我们的国情,恰恰需要去大力鼓励开发绿色高新技术甚至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同时去大力鼓励使用高新技术,工程实践能促使技术的发展,使之变成适宜技术。只有这样.到2020年我们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才有可能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国家建筑发展的总目标。

总之,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需要正确看待卫生、安全、健康、舒适的问题和当地资源情况,目前各地的节能标准里面所假定的舒适度,前提是小康标准的,是最基本的,不能完全体现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度的标准也会提高,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也将会大幅提高。因此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分级,适应不同收入阶层和满足不同的需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将有关今后使用费用(如采暖制冷等)或能耗等定量化,要具体到单位使用者,这样有利于老百姓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有了老百姓的参与,绿色建筑才会更加迅速和健康地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在人口密集的今天,生活坏境不断的恶化,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的问题,发展绿色建筑是缓解我国的恶劣的坏境首要选择,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以下本文就对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绿色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就是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目前绿色建筑处于快速推广发展阶段,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其参加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反映了绿色建筑发展中各界对绿色建筑的关注程度达到空前的水平.而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到了2011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是2010年的46倍.全国评出了371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600多万平方米。

1.2绿色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自绿色建筑发展以来,政府从鼓励引导、政策激励、强制推行三大方面推动发展。201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明确,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到2015年,能源强度降低16%,到2020年,30%的商业建筑都是绿色建筑,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全球最多的绿色建筑。

2、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

基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状况,综合国内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选址和建筑功能

我国地域辽阔,占地面积巨大,气候类则复杂多样,分布在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进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建筑的选址和建筑功能,结合建筑地点的地形特点、气候、场地资源、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等来确定建筑的设计规划,将环境与建筑形式相结合,避免重复性的进行简单的建筑设计。

(2)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对室外风环境进行优化设计,使建筑物前后形成气压差,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的室内自然通风,减少冬季的冷风渗透。各用房尽量争取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以降低能耗。在进行绿色设计时应充分的考虑建筑的朝向,其目的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再者就是建筑的体型系数设计,绿色建筑的体形系数一定要先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能耗,这主要是因为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随着体形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能耗也随着提高,因此建筑通过采用合理节能建筑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能满足《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以此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改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能量损失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a)墙体节能技术:对于外墙,应重点发展高效保温节能的外保温墙体。如采用加气混凝土、黏土空心砖以及现浇混凝土墙体等。外侧可采用高性能保温砂浆、轻质高效保温聚苯板保温层以及浅色耐候饰面层等措施。外墙内保温可采用保温砂浆抹灰、硬质建筑保温制品内贴以及保温层挂装等做法。(b)门窗节能技术:控制窗墙比,窗户的传热系数一般大于同朝向外墙的传热系数,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改善门窗保温效果。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如:选择中空玻璃、low-e玻璃,镀膜玻璃等。减少冷风渗透。门窗是空气渗透的薄弱环节,除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外,加设密封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c) 屋面节能技术: 为了提高屋面的保温性能,屋面保温隔热层主要有: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憎水性珍珠岩保温屋面,聚苯板、水泥聚苯板保温屋面,蓄水屋面,覆土 种植 屋面等;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浅色屋面,种植屋面等;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4)绿化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要充分利用植被绿化改善建筑群内的自然亲和力,美化环境,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调节局部微气候,实现良性氧循环。在建筑周围多种植、植被,可以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遮挡阳光、降噪。植物的设计以简单为主,对此,乔木和灌木是很好的选择。提高绿地空间的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量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整个景观设计为业主营造出四季如春、风景宜人的环境。

(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就地选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选用耐久性材料,使得建筑使用寿命延长,所以设计中选用耐久性较好的建材,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建筑同步,减少材料的更换、维护,从而节约费用。

(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绿色建筑节水系统可归纳为减少排放、回收利用、循环使用和生态用水。主要采取如下节水措施:①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②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④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⑤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⑥采用 雨水 收集利用系统,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⑦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⑧采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⑨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给水龙头、坐式大便器等。

3、结 语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对环保、节能的要求,值得探索、研究和尝试。虽然绿色建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它的未来一定会是一片光明。今后在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以绿色建设设计理念为指导,以节约资源,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周世春.浅谈绿色建筑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建筑设计管理,2009第6期

[2]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 浅谈LEED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启示和借鉴

2. 有关园林建筑赏析论文

3. 有关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4. 低碳建筑论文范文

5. 浅谈园林建筑毕业论文

保护环境,从小做起(演讲稿)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环境,从小做起。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大沙尘暴在我国一次又一次发生,它将会掩埋草地、吞毁家园,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使我们难以生存。绿色的草地将会变成沙漠,大树将会永远卧倒在地,而我们也不会快乐生活:幸福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连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会在茫茫宇宙中粉碎,就像玻璃摔在地上一样。然而这不仅是沙尘暴带来的灾难。现在,连南极也遭到了污染破坏。因此,地球上失去了最后一块净土。泰山原来是被人们观赏的好地方,居然也成了保护区。而我们,难道就只能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只能看着这美丽而脆弱的地球永远消失在人间吗?从此,我们能看到风吹草地见牛羊,白云下面马儿跑的那种景象吗?虽然我们只是小学生,但是我们还可以为家乡做出一点贡献,让定西在希望中崛起。有些同学可能知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绿洲,一年四季都会有新鲜的空气,令人向往的环境,绿茵环绕、丛林掩蔽的环境让那里的生活的极少数人对着一片沙漠中的绿洲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可是有谁能够知道,长达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圣地,竟然被那里愚蠢的人们将它消失了、毁灭了。死亡人数陆续增加,更 因为腐烂的尸体没有埋葬,森林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森林一天一天地消失。透过罗布泊几乎烤焦地皮的阳光,我们依稀可以看见罗布泊的痛!它在怀念,怀念昔日的牛马成群,青山绿水;它在叹息,叹息今朝的黄沙万里,枯树残枝;它在渴望,渴望生命之源,万物之根.然而,人类这个巨大的吸水鬼,断绝了它的最后一丝希望.于是,用对生命的渴望垒起的绿色长堤轰然倒塌……每当4月22日,这是地球的节日,至今已经30年了,就因为“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和“十大污染”,每年造成了全世界的一大部分人患病、残废、甚至死亡。然而,白色污染已经有了自由,它在天空中胡作非为,把空气哥哥和臭氧层弟弟的衣服扎破,他让沙漠上的沙子飞得永远不得停息,搅乱了人民的生活。大自然叔叔不敢与它作对,匆匆忙忙的离开了人们。如果我们再不能够制止,白色污染会给人类严重的惩罚,到了最后,不仅是珍稀的动植物,就连我们人类,最终将会灭绝在沙漠上。同学们,我们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地球,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大自然叔叔多么盼望它能回到家园,地球母亲把重任托付在人类的身上,因为只有我们才能挽回地球和人类的幸福:让绿色不再叹息,大自然不再哭泣,让地球母亲的伤痕消失,让明天的地球更加美丽、坚强、可爱!现在的地球,都是黄色,绿色大量减少,这是怎么了?原来这是因为人们大量的砍伐树木,这不仅让鸟儿没了家,还造成了崩塌,洪水等。没有了树,我们的地球就好像少了一根支撑的梁柱。现在各个商店都跟着我们的嗜好,大量生产汽水,而汽水的“外衣”就是罐子,罐子更是一种污染,马路,公园甚至连学校都成了它们的家。罐子有的是铝做成的,铝也是对人体有害的。你知道吗?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铬、铅、汞等。由废旧电池所产生的污染,危害作用是缓慢的也是深远的。当它们和普通的家庭垃圾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慢慢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释放出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焚烧时会污染大气,渗入地下时污染地下水或江河湖泊;一旦进入土壤水源,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肾脏和骨骼。因此,它属于危险垃圾。试验表明:一支汞电池污染的水量超过一个人一生用水量的总和。以前小河清澈见底,能看见小鱼,现在工厂为了提高效率,竟把小河当成了排放污水的好地方,小河被污水弄得肮脏不堪,过路的行人都飞快的离开。节约用水是在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是节约资源。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最简单易行的就是从自己做起,注意节约用水,如:用完水笼头后随时关掉水笼头;把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涮拖把、冲厕所。不要以为水笼头滴几滴水算不了什么,一个水笼头每秒钟滴一滴水,一年就是白白流掉36方水。如果一家一户每月节约一方水,全国一个月会节约多少水呢?幸亏现在人们都领悟到了地球以被污染,大家都已经行动起来了,我希望那些没行动起来的人们,都弯一下腰把地上的纸捡起来,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丽,整洁!

建筑类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材料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建筑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_建筑类 毕业 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建筑工程论文题目

1、招标控制价模式下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规律研究

2、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围标现象探讨

3、地方政府对公共建设工程监督过程现状及问题研究

4、基于并行工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5、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审判实务研究

6、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

7、实验室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8、建设工程项目设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和对策研究

9、场地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10、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

11、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

12、建设工程施工进度BIM预测 方法 研究

13、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

14、建设工程项目承包商索赔研究

15、建设工程招投标社会成本研究

16、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BLM)的理论与实现方法研究

17、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研究

18、建设工程合同效率研究

19、建设工程契约信用制度与体系构建

2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21、论路基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变更处理

22、论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3、论工程造价的审核

24、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25、论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6、实施多项目的协同管理探讨

27、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

28、浅谈工程招投标报价的标底编制问题

29、工程造价风险防范探讨

30、论建设工程价格的合理确定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 文化 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消防系统优化

2、基于BIM的大型建设项目优化技术研究

3、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4、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项目管理改进研究

5、西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

6、寒冷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研究

7、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

8、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工程建筑项目进度管理方法研究

9、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

10、基于BIM与Eworks技术的建筑工程事故预防系统研究

11、国际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12、基于BIM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13、工程结构的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

14、建筑工程项目结构优化设计控制的技术方法

15、建筑行业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基于BIM平台的建筑工程外部质量可视化系统研究

17、绿色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8、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9、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策略研究

20、公共体育建筑策划研究

21、建筑能源系统物联网架构与实现技术研究

22、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

23、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4、砌体结构抗震试验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25、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史初探

26、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7、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28、建筑业主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29、建筑工程标准化系统多主体协同优化研究

30、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中BIM技术应用研究

31、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中的研究与应用

3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营管理应用探索

33、BIM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探究

34、BIM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35、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的动态识别和实时预警研究

36、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37、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信息查询系统设计与应用

39、某建筑裙房桁架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40、基于BIM技术的项目工程质量控制

41、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4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4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44、建筑工业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

45、装配整体式建筑绿色度评价体系研究

46、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7、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成本分析与控制

4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过程管理研究

49、建筑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

50、超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 措施

2、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3、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4、浅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5、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6、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分析

7、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8、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9、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10、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

11、试析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与创新途径

12、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

1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探究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15、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6、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17、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18、探析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20、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措施分析

21、现场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2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分析

23、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24、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探究

25、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分析

26、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不足及解决方法

27、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8、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技能创新的探讨

29、论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30、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浅析

3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场施工管理要点之研究

33、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34、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

35、PDCA循环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6、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策略

37、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38、建筑工程的精细化施工管理探究

39、小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管理

40、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

4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

42、建筑工程管理当前困境及控制举措

43、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44、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45、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46、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47、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与智能化技术分析

48、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49、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50、技术创新视角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管控研究

建筑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 建筑工程类的毕业论文

★ 建筑工程类论文参考范文

★ 建筑类毕业论文

★ 建筑类毕业论文范文

★ 建筑方面论文参考

★ 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

★ 关于建筑专业论文

★ 建筑类论文范文

★ 建筑工程类论文范文

一、节约用电,刻不容缓 某高校新闻系的学生们针对校园浪费行为作了一次调查。据不完 全统计,学校一年电的浪费量是133682度,这些电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 高校是人口量最大的单位,作为这样一个庞大的单位来讲,各方面的资源利用量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用电量,数目是相当惊人的。为此,高校更应该把节约用电列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学校的领导组织及有关部门,应首先加强自身的节约用电的思想意识,多方位了解节约用电的多种方法途径,努力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作出正确的选择。节约能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长期发展来看待学校的节约用电的问题。 高校作为一种培育高等人才的教育基地,更应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素质,节能降耗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实例。 A、电力的选择。 就目前来讲,虽然市电已不再像以前那么昂贵,但对于用电大户来讲,依然是不堪重负。对比各种用电途径,太阳能发电系统在诸如高校工厂这类用电量庞大的系统中,具有相当的优势。 拿太阳能灯具来讲。首先,太阳能灯具是利用太阳光电转换提供电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太阳能是绿色能源,环保无污染,符合我国现阶段提倡绿色环保的发展主题。第三,太阳能发出的电是低压直流电,因此绝对不会发生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第四,太阳能安装方便简单,不需要另架电线,可就地自发自用,避免了因施工带来的不安全和不方便的因素。第五,一次投资与交流电长期投资等价,一次投资,长期受用。一般来讲,太阳能发电可质保25年,与交流电相比,减少了人工费、维修费及昂贵的电费。 鉴于高校的长期发展性,太阳能进入高校是最佳的节约用电途径。首先可从路灯上来改变,可将学校的路灯全部改为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发光效率高、高亮度、使用寿命长、节能、经济、环保、实用。充电一天可使用3—7天,解决了因阴雨天所带来的用电困扰。只需要一次性投资太阳能路灯的费用,便可25年高枕无忧了。另外,可尝试建立太阳能电站,根据设计,所发的电可供整个学校的正常照明和日常用电。 B、光源的选择。 可将学校所有的光源改成高效LED绿色光源,可有效大量节约电力资源。LED光源是利用半导体芯片做成的发光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量小、使用寿命长、工作温度低、安全可靠性强、反应速度快、绿色环保等显著优点。经测试同等亮度下,耗电量仅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而寿命却是白炽灯的50倍,荧光灯的20倍。 C、全校师生总动员。 开展全面的节约用电教育,要求每一位学生及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人走灯灭、及时关机和切断电源。把节约用电溶入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考评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及教师用电浪费的局面。号召全校师生动员起来,集体为节约用电,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教学楼和宿舍楼,我们都常常能看到细水常流。我们调查得出,假如一座教学楼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2945.2吨,依此推算,主校区若有13座教学楼,就有38287.5吨水被浪费掉;宿舍楼平均用水浪费量是571.7吨,主校区如果有29座宿舍楼,总的浪费量是16578.7吨。如果按一吨水6元钱来算,一年学校浪费的水费高达32万元。节约水资源,防止污染,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1、 水龙头随用随关,避免长流水 2、 对水龙头进行及时检修,避免因设备损坏引起的水源浪费 3、 一水多用,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用洗脸水浇花等 4、 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污染 5、 将漂洗的水留下来做下一批衣服洗涤水用 6、 慎用清洁剂,尽量用香皂,避免水源污染 7、 据统计,卫生用水约占每个人用水量的70%,学校可将卫生间、开水房等处的用水设备改为节水型 8、 水龙头由全转式改为1/4转式,通过缩短开关水龙头的时间,达到减少水的流失量 9、 学校的浴室可改用低流量的喷头或在原喷头上加缓流水装置,有效保证用水需求的同时,降低水的流量 三、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 现在大学生用纸浪费数目惊人。在求职过程中,大量的纸张被做 成了厚厚的求职简历,据统计,砍伐一棵5年树龄的白杨树所能制作的纸张,仅够3名学生求职用;另外就是现在用纸都只用一面,大量的纸张都因一面写写划划了一点点就会被扔进废纸篓;学生的做业和毕业论文等,现在都需要用打印出来的,而且都是单面,一张歪了或是稍有不清楚,便要重新再打印,这样纸张就被浪费了整整一倍甚至更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节约用纸: 1、提倡一张多用,可将打印错误或写了一点点内容的单面纸张积累起来,订成册子,供做草稿使用; 2、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如果能用文档来表示的尽量不要打印的,将电子文档推向广泛使用; 3、可将废纸进行分捡,或用于二次利用,或卖废品减少浪费; 四、节约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大学生自查曝光校园惊人浪费 食堂一周倒掉一亩粮”。面对这触目惊心的数字,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浪费?”因为花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吗?钱是你们的,但资源却是大家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浪费!在你把饭菜倒进垃圾桶的同时,就构成了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更是在挥霍父母的血汗。 仅仅一周的时间就有相当于一亩地产量的饭被倒掉,说明浪费普遍存在。然而,比现象更可怕的是学生们的漠然和节约意识的极度匮乏。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来讲,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小就接受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居然无知和麻木到这种程度! 首先,学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资源的规章制度,把节约付诸于行动,更要列入学生的思想道德评定中。 其次,学校可组织专门的《节约小组》,针对校园浪费和节约进行有力度的图文宣传或文艺演出。 第三,可在食堂里挂上各种活泼有趣的有关宣传“节约是美德,浪费可耻”及相关的宣传标语,时时刻刻提醒前来就餐的学生和教师:劳力成果,不容浪费。 第四,作为大学生,不能把节约看成小事。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是一个人修身养德的必备条件。大学生,更该如此。 最后,对节约有效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号召全体师生树立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摆脱贫困而节约是一种本能;为养成习惯而节约是一种毅力;为形成文化而节约是一种美德;为打造文明而节约是一种品格;为促进社会发展而节约则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环境污染。学校可采用以下办法来杜绝一次性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1、 学校的超市或卖场对于塑料袋的使用应加强控制,不提供或有偿提供塑料袋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色污染。 2、 去食堂就餐,都必须自带餐具,禁止食堂向就餐人员提供塑料袋、一次性筷子、饭盒等。 3、 现在在大学校园中,随身听、CD、MP3、文曲星等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品,而电池的消耗也很大。通常同学们将用过的电池直接扔入垃圾桶,有时会有有毒液体泄漏,同时对环境也造成污染隐患。可用充电电池代替普通电池,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电池所造成的污染。 4、 用手绢代替纸巾、用瓷杯、玻璃杯代替纸杯和塑料杯、用自动铅笔代替木杆铅笔。 5、 每一个班在班内建立一个小型垃圾点,将垃圾按纸类、塑料、金属(如易拉罐等)、电池、其他共五类分类收集。由于纸类、塑料数量较多,可以一天清理一次,另外考虑到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建议同学们把废旧电池统一回收。 6、 学校设立几个大型垃圾箱,统一回收各班分类垃圾箱中的垃圾,并在校园内多设置一些小型分类垃圾箱。学校负责与社会回收单位联系,及时送出回收来的垃圾。 7、 学校应当设立一个评分制度,对垃圾回收工作开展得好的班级进行鼓励。回收的收入也可返回各班使用。 应当看到,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校园白色污染,就必须在学生 心中树立环保的观念,因此建议学校多多加强环保教育,如征集环保标志,开展环保写作大赛,举行环保歌咏比赛等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工作,目的还在于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因此建议学校通过多方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活动 六、一物多用,减少日用品浪费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大学生在不停地赶新潮流,流行什么就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并非不能用,只是不流行了,不想要了就换。在他们看来,这事太小了,自然不会想那么多。 一物多用,对物品进行多次利用,应当成为新的校园风气,新的生活追求。可参考以下方法: 1、 避免冲动购物。购物前,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件物品是奢侈品吗?我是否有别的物品可以代替这件?这件物品是否很快会被另外的更漂亮的物品所代替?买了它是否要淘汰掉另一个还能用的物品?如果答案都是YES的话,那就忍一下,不要买啦。 2、 做好计划统计。经常统计一下自己的物品,能用的就要用,可以运用一些小的手法来进行装饰,使其更美观;未损坏但自己实在用不上的,可送人或损赠给灾区;实在无法补救的才可以淘汰。 3、 电池本是消耗品,没电了就换也是很正常,但如果将需用电池物品的用电量由高到低排列,将电池进行层层使用,让电池的电量充分利用后,再进行统一环保处理,将不失为两全其美的举措。 4、 处处崭新,只有一处挂破的衣物,可在破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或一个别致的图案。 5、 不穿的漂亮衣服,可修改成小手包或其它装饰品,亲自动手,既节约了物品又别有意义。 七、减少噪声污染,维护安静的学习环境 维护校园的安静氛围,是学生学习的良好保障。噪声污染的危害性很大,是一种无形的“杀手” 。校园噪音给师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师生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睡眠;师生无法正常调整精神状态,心情焦虑不安、烦躁激动、发怒甚至失去理智。噪音损害人的听力,还会引起各种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等。尤其是我们的同学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展时期,噪音的污染会使学生听力下降、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疲倦,影响学习,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针对校园噪声污染,特提出以下建议: 1、早读课,可以默读,轻声朗读,以防产生噪音,影响其他同学。 2、同学们在课堂上个人发言时可以大声,小组或全班讨论时,尽量小声议论,不要大声叫嚷。 3、课间不要在教室里打闹,不要在走廊、楼梯上追逐、玩耍。学校操场很开阔,声音容易扩散。提醒同学尽量到操场、足球场、篮球场上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

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论文

智能家居的火热,带动了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发展。各个巨头都纷纷加入战局发展智能建筑,形成了一种趋势,然而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日前,中国节能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霍尼韦尔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智慧建筑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我国各类建筑的整体智慧水平较高,安防与安全的优势尤为突出,绿色节能还处于薄弱环节。“绿色标准不完善、投资回报率没有量化等因素,造成建筑节能比较薄弱。”霍尼韦尔自动化控制系统集团大中华区市场信息总监严宝龙在分析绿色建筑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时如是说。智能建筑产业发展趋势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将主要体现在智能建筑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应用领域的发展和智能建筑及其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智能建筑市场格局分析从区域上来看,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建筑智能化市场,华东地区约占全国智能建筑市场的1/4。我们预计2014-2018年,上述三个地区仍将是主要的智能建筑市场。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西移,华中、东北、西南等地区的建筑智能市场规模也将逐步扩大。图表我国智能建筑群地区分布智能建筑产业发展趋势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将主要体现在智能建筑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应用领域的发展和智能建筑及其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一)智能建筑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IT技术和新材料、新设备等与建筑业直接相关的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智能建筑已取得的成就和可预见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以国内的情况为例,在智能建筑技术刚进入国内时,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屈指可数,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及其缺乏。经过多年的发展,智能建筑及其相关技术与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已有数量可观的从事智能建筑研究的专业机构先后成立;不少大专院校开设与智能建筑相关的课程,有的大学已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从专科到研究生不用层次的专业人才,为智能建筑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智能建筑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资金进入,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著名的SIEMENS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收购Landis公司技术成熟且有很大知名度和很高市场占有率的技术与产品进入了智能建筑行业,并很快成为国际著名的技术与产品供应商之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二)智能建筑及其领域的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概念来自于“智能大厦”,早期智能大厦主要是指“楼宇自动化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及与之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现代通信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就自然形成了以“3A”为标志的智能建筑新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智能建筑”范围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充实。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大量应用,供人们居住的具有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功能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智能化住宅(小区)动态地改变了“智能建筑”原有的涵义,成为“智能建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之一,它也成为人类社会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的今日,在现代化城市中,人们建设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建筑(群),以及具备了“智能建筑”特点的现代化居住小区。虽然它们都建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综合“信息系统”,但从整个城市来讲,它们仍只是一个个功能齐全的“信息孤岛”或者称为“信息单元”。如何将这些信息孤岛有机的联系起来,更大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进而将整个城市推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数字化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数字化城市”是“智能建筑”概念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扩展。可以设想,在将住宅、社区、医院、银行、学校、超市、购物中心等所有智能建筑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形成“数字化城市”信息平台之上的“智能建筑”、“智能住宅”或“智能小区”,与现代的“智能建筑”、“智能住宅”或“智能小区”会有多大的差别?这些可以预见的前景,预示着“智能建筑”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领域。(三)智能建筑及其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国内近几年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带动和促进了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建筑技术的不断迅速发展和智能建筑领域的持续扩展将会使相关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近年来不断壮大产业队伍和已形成的产业规模就是例证。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带动了建筑设备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制冷机组、电梯、变配电、照明等系统与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为智能建筑功能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相关行业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智能建筑及其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得以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绝非个人意志所及,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固有优势,尤其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之充满活力,方兴未艾,并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高技术产业之一。智能建筑市场规模预测分析中投顾问在《“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能建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由2012年的4.2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0.4亿美元,为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所呈现的将是亚洲新建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景象,同时带动了智能建筑的迅猛发展。到2030年,亚洲的能耗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5%,其中建筑将是用电大户。亚洲的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将通过智能建筑的发展来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亚洲,智能建筑的概念包括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该地区有很多关于绿色和智能建筑关键的评估标准。在亚洲很多国家,智能城市实现了一种可持续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智能城市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也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绿色和低碳城市,诠释了不同的绿色元素。在日本和韩国分别有Fujisawa和SongdoIDB两座智能城市。中国有36座智能城市正在建设。到2050年,新加坡将成为智能国家,马拉西亚的Iskanda已经成为其旗舰智能城市。德里、孟买工业带将成为未来印度的智能城市。中国正投资2500亿人民币将天津建设成低碳示范城市。智能城市为通信信息技术、软件、电子硬件产品和低碳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目前,通信信息技术和软件企业正在智能城市市场中不断增长。系统和服务商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并成为独立投资者。除了日本,零能建筑相比较其更高的目标而言,在亚洲很多国家更多的是一个概念。通常,零能建筑是作为各类低碳技术应用的示范。在发展中国家,智能电网的关键在于对现有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而在发达国家,则是与电网通信系统有关。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为应对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对电网进行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不同的国家正处于不同的智能电网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承诺投资1500亿美元对电网进行升级。很多其他的亚洲国家也在投资智能电网的发展。亚洲国家的电力市场仍旧是国有的、垄断的,除了澳大利亚完全放开了管制。在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手动需求管理(DSM)来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自动管理反映(AutoDM)在亚洲处于起步阶段,但现有的DSM市场已经为未来AutoDM的发展提供了商业机会。智能建筑项目未来发展方向中投顾问在《“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能建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智能建筑行业景气程度较高,未来朝三个维度发展:(一)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逐步融合,朝着绿色节能方向发展从国外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是趋势和潮流,核心在于提供更节能的建筑,既有利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更在于给用户切实的节能体验,享受节能带来的实在的差别电价、减少电费支出,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智能建筑得以全方面市场推广的核心所在。(二)智能建筑由商业建筑逐步延伸至社会公共建筑和住宅美国以智能建筑为依托实现节能已从商业建筑领域延伸至社会公共建筑MUSH领域。(MUSH主要指市政机构(市政府和州政府)、学校(含大学)、医院等)。我国则主要集中在商业建筑领域。未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的不断推进,节能范围也将逐步扩张至社会公共建筑领域,目前业内公司业务开始向医院、博览会展等渗透。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开发和成熟,如ZigBee,WIFI,无线互联家庭成为可能,成本比有线更低廉,促使智能家居的市场推广掀起新的浪潮。(三)国产设备研发商延伸产业链,逐步参与到提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国外行业内主导公司是设备供应商,而提供解决方案以及能源服务的公司则占很小的市场份额。我国由于在设备技术研发上与国外存在差距,目前只是集中在智能设备的集成上,大多数还是采用国外的设备。随着我国技术逐步实现更大范围的自主创新,像华为、同方、浙江中控,在设备的研发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未来将延伸产业链,切入到具体行业的解决方案中去。目前同方下面的全资子公司同方泰德主营业务即为楼宇自控设备的研发销售和建筑节能专业解决方案。浙江中控和华为也是。行业主流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强化自身服务提高行业竞争力。基于通信信息技术(ICT)、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方方面面,智能建筑整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智能城市和智能电网。政府、终端用户和建筑业主都是智能、绿色建筑发展的推手。智能建筑在智能城市中不断发展,绿色建筑也将成为亚洲新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未来,到2020年,亚洲的建筑市场份额将占全球的43%,中国、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将是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到2020年,在城市化、智能城市和政府减碳目标的推动下,亚洲智能建筑市场将达到10.4亿美元。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2015- 吴志强、邓雪湲、干靓,《面向包容的城市规划,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由《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解 读城市规划的两个趋势,《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4期,第28-33页。- 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15 年第2期,P31-39。- 吴志强,杨秀,刘伟,《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城市规划学刊》, 2015年第1期,P15-23。2014- 吴志强、刘朝晖,《城市规模和区域差异对中小城市发展影响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学刊(英文版)》第 23期 P50-57- 吴志强、柏旸,《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5期,第15-22页。- 刘海涛、吴志强,《生态文明视阈下水城共生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4期,第52-56页。- 吴志强、刘朝晖,《“和谐城市”规划理论模型》,《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3期,第12-19页。- 吴志强、王兰,2013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动态,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32-435,2014.09。- 吴志强、杨秀、刘冠鹏,50%城镇化率转折点上的城市生态思考,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51-58,2014.09。2013- 吴志强、刘朝晖、王兰. 2012年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1-2012),2013,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朝晖、吴志强.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第五届欧洲美洲规划院校联合大会,2013年7月,爱尔兰 都柏林。- 王伟,吴志强,《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第63-71 页。- 吴志强,汪滋淞.《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要点及评估案例[J].建设科技,2013年06期,82-86-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教育—提高全民环境素养—中国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J].建设科 技,2013年12期,22-24。-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J].建设科技,2013年12期,20-24-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学组工作[J]. 建设科技,2013年12期,16-19。2012- 吴志强,吕荟. 《“欧洲绿色之都”评选与城市可持续性评估的思议》,《上海城市规划》,2012(6):81-84.- 吴志强,汪滋淞,干靓.《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究,《建设科技》,2012年3月。2011- 《中国城镇化的科学理性支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综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1(04),吴志强、仇勇懿、干靓等,第1-9页。- 《世博梦想2.0-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刊于《时代建筑》, 2011.01,第45-47页。2010- 吴志强,仇勇懿,《城市创意氛围的比较分析—以上海、嘉兴等地为例》,刊于《时代建筑》,2010.06,第20-24页。-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回顾》,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0.05,第14-19页。2009- 吴志强,朱晓玲,《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布局与动线研究》,刊于《城乡规划论文汇编》,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编,2009.10,第473-479页。- 吴志强,《主题语境下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类型解析》,刊于《时代建筑》,2009.04,第4-8页。- 吴志强,《走向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对话吴志强教授》,刊于《时代建筑》,2009.03,第58-65页。-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刊于《地理学报》,2009.02。- 吴志强,干靓,《上海世博会的生态规划设计》刊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第4期,第57-68页。- 吴志强,《在灾难和重建中反思与学习- 吴志强教授访谈》,刊于《时代建筑》,2009年01期,第30-33页。2008- 吴志强,宋雯珺,《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刊于《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p113-116。- 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8.06,第16-19页。- 吴志强,《世博会:城市转向永续的催化剂》,刊于《时代建筑》,2008.04,第11-17页。- 杨迎旭,吴志强,《英格兰“地方发展框架”(LDF)及其启示》,刊于《国际城市规划》,2008.04,第78-85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建设科技》,2008.06,第20-22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城市住宅》,2008.04,第66-69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三:战略的推进与展望》,刊于《城市住宅》,2008.06.25。-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二:战略的形成过程》,刊于《城市住宅》,2008.05.25。-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一:战略总体构成》,刊于《城市住宅》,2008.04.25。- 吴志强,王伟,李红卫,《长三角整合及其未来发展区势-20年长三角地区边界、重心与结构的变化》,2008.02,第1页-10页。- 吴志强,杨婷,《世博会遮阳系统的空间设计导则探索》,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156-163页。- 吴志强,干靓,《基于室外热舒适度的世博园区控制降温技术研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477-483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研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编委会成员,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930页。- 吴志强,王伟,《新时期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展望》,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8.01,第23-29页。2007- 王建军,吴志强,《19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分析与类型分组》,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7年第6期,第47-53页。- 吴志强,《对规划原理的思考》,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第7-12页。-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及其哲学思考》,刊于《建筑学报》, 2007年10月,第35-37页。- 姜涛,吴志强,《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案例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5月,第53-64页。- 王伟,吴志强,《城市空间形态图析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刊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4月,第40-44页。-王伟,吴志强,《基于制度分析的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与城乡关系转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4期,第39-46页。- 吴志强,《吴志强教授谈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月,第9-13页。- 吴志强,李欣,于泓,《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刊于《建设科技》, 2007年第11期,第25-27页。-吴志强,陈小龙,钱锋,周俭,曲翠松,魏崴,《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刊于《建设科技》, 2007.06,第30-31页。注:本文荣获“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优秀论文奖。- 王伟,吴志强,《Robert Fishman的郊区化研究述评与启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7年02月,第51-57页。- 吴志强,《五个境界的城市观-吴志强教授谈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观》,刊于《城市中国》,2007.01,第23-35页。- 王伟、吴志强,《基于Voronoi模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区小学为例》,刊于《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6- 吴志强,朱嵘、孔晡虹,《从世博会城市设计看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86-89页,2006年增刊。- 吴志强,姜楠,《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226-229页,2006年增刊。- 吴志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展望》,刊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2006年07月,356-369页。-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刊于《城市规划》, 2006年09月,第36-41页。- 李红卫,吴志强等,《Global-Region: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区域现象》,刊于《城市规划》,2006年08月,第31-37页。-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园内交通组织的发展演进及特点分析》,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5月,第46-52页。-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到达交通组织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月,第61-67页。- 王雷,吴志强,《试论城镇组团式规划的区域协调模式的选择-以中山市东部组团发展规划为例》,刊于《城市规划》,2006.06,第15-21页。-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市外商投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第1-8页。- 于涛方,吴志强,《 “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6年02期,第4-11页。-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第69-74页。- 吴志强,姜涛,《关于武汉市都市核的初步战略研究》,刊于《规划师》, 2006年01期,第66-72页。2005- 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年06期,第2-10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王伟,吴志强,第132-137页。-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产业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2005第9期,第14-21页。- 吴志强,《世博规划中关于“和谐城市”的哲学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5第5期,第18-23页。- 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第04期,第10-15页。- 于涛方,吴志强,刊《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于《城市规划学刊》,2005.02,第13-20页。- 吴志强,邓小兵,《从技术主义到理想主义-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世会理念的建设》,刊于《规划师》,2005.02,第75 -78页。2004- 吴志强,邓小兵,车乐,《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绿色思考》,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2004.12,第180-191页。- 吴志强,姬凌云,《从绿色中找寻快乐-上海世博会快乐生态规划及其智能与绿色建筑设计体系探索》,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2004.12,第45-50页。- 于涛方,吴志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崛起的条件和机制研究》,刊于《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06月,第51-56页。- 吴志强,《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06月,第12-15页。- 吴志强,冯凡,《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同济国际联合体方案构思解读》,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月,第8-19页。- 吴志强,《都市缝合-20年柏林和上海规划设计分析的都市发展空间意义透视》,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第03期,第48-53页。- 吴志强,侯丽,《西方空间战略规划的理论及复兴》,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02期,第1页。2003- 吴志强,崔泓冰,《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活动透析》,2003年第06期,第16-22页。- 吴志强,崔泓冰,《境外规划设计事务所近年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记录与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3年03月,第29-35页。- 吴志强,于泓,姜楠,《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整体方法-沈阳实例中的理性思维的导入》,刊于《城市规划》,2003年01期,第38-42页。- 吴志强,《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主题》,刊于《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01期,第7-10页。2002- 吴志强,《50周年艰辛创业 新世纪再创辉煌》,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03期,第01页。- 陈小龙,吴志强,《从学生意向看第五代校园空间走向》,刊于《时代建筑》,2002年第02期,第18-19页。2001- 吴志强,《为21世纪的全球的规划教育奠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01期,第1-5页。- 吴志强,《通过国际交流把握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脉搏》,刊于《教育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02期,第8-10页。- 吴志强,《从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看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动态》,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06期,第1-3页。- 吴志强,《“新时代住宅”理念-德国住宅设计竞赛历史经验的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1年第02期,第20-25页。- 吴志强,《论中国城市规划制度与世界接轨》,刊于《规划师》,2001年第01期,第5-9页。2000-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的实证研究:上海城市土地开发空间特征》,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4期,第38-46页。- 吴志强,《Lindblom与渐进决策理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2期,第39-41页。- 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导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2期,第9-18页。- 吴志强,《波茨坦广场设计过程述评》,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0-42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核心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7页。`- 吴志强,《论新世纪中国大都市发展战略目标-从国际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着手》,刊于《规划师》-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37页。- 吴志强,《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1期,第1-5页,2001.01,p1-5。-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01月,第37-38页。1999- 吴志强,《百年建筑与城市发展》,刊于《中外建筑》,1999年第06期,第9-10页。- 吴志强,《论都市建筑学的世纪探索与新世纪的挑战》,刊于《时代建筑》,1999年第04期,第20-23页。- 吴志强,《博士风采》,规划师,1999年第04期。- 吴志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动态解析》,《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04期,第2-5 页。- 吴志强,《21世纪的城市建筑:走向三大和谐》,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10期,第20-22 页。- 吴志强,《论21世纪中国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准备》,刊于《建筑师》,ISBN7-112-03844-8,1999年第04期,总87期,第4-7页。- 吴志强,姜楠,《评介David Clark的新著<都市的世界/全球城>》,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7月第4期,第77页。- 吴志强,《Shanghai's Xiahai, Xiagang: Wirtschaftliche strukturelle Wanderung in Shanghai huete(上海的下海与下岗:论上海今天的经济结构的提升)》,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24-1325页。- 吴志强,《Hinein in die Stadt und aus der City raus, an der Wohnlagesverlagung in Shanghai (先进城再出城:论上海居住地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迁移)》,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44-1347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东方建设》1999年05月第02期,第12-13页。- 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01期,第27-32页。1998- 吴志强,《建筑与城市》,刊于《建筑学报》,1998年第10期,第4-7页。- 吴志强,《“扩展模型”:全球化理论的城市发展模型》, 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5期,第1-6页。- 吴志强,陈秉钊,唐子来,《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4期,第1-2页。- 吴志强,《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的评述》,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3期,第95-100页。- 吴志强,李京生,童明,陈秉钊,《现代农业与新型的城乡关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3期,第1-5页。- 吴志强,《论城市规划法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进》,刊于《城市规划》,1998年第03期,第11-19页。-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框架》,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2期,第1-6页。- 吴志强,《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1期,第1-5页。- 吴志强,《德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刊于《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02期,第30-34页。- 吴志强,《介绍David HARVEY 和他的一本名著》,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1期,第48-49页。1997-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收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45周年教师论文专集》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3页。1994- 吴志强,《Koexitanz der Grossstaedte in Industrielaendern and Entwicklungslaendern (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共生)》,刊于《Urbanologie(城市学)》1994年04月,第18-26页。1990-1985- 吴志强,《九十年代大城市研究的重大课题-记在联邦德国召开拓一次为“九十年代城市建设科研方向”的学术研讨会》,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0年第04期,第12-16页。- 吴志强,《上海城市用地开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7年第01期,第64-65页。-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11月,第17-25页。-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力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6期,第17-26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5期,第1-7页。- 吴志强,《大城市土地使用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刊于《城市开发》,1986年第03期,第15-18页。- 吴志强,《如何处理软信息,城市用地规划中多标准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5年第03期,第41-49页。

关于绿色建筑的毕业论文

绿色建筑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将来极可能会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的主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绿色建筑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绿色建筑理念的内涵出发,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不足做了相关分析,为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 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 措施 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 报告 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 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 方法 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 经验 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 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 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 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3 加强科研和宣传 教育 培训: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 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GBTF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柏乃宁,姚利华.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3] 戈华清.绿色建筑市场的法律调整[J].中国环保产业,2005(3)

[4] 李学征.中国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1)

[5] 姚玉蓉.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政府职能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8)

[6] 张文禄,胡永东.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讨[J],铁道建设,2007(3)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地提出来的。用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的 总结 ——“绿色建筑”就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可见,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使得建筑在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健康、舒适、安全的需要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影响最小,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前提都是为了人类的永久利益。社会上有一些观点把绿色建筑看得很片面、绝对化,要不就是极端限制人的合理需求,以保护环境为唯一目的;而另一些观点就是把绿色建筑当成是仅仅是为人类的眼前利益、健康或舒适(像绿色建材、绿色蔬菜一样看待)而不怎么从整体上、长期上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这两种观点可能都不利于“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 “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永续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的国情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居第二位,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中国要采取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1%;天然气仅为4 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就土地的情况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不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也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不仅经济上“穷”,在资源和环境上更“穷”,但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摆脱狭隘的“唯经济穷论”,全面在“四节一环保”上提高标准,用强有力的税收、金融、土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开发绿色建筑项目,走在地区、国内甚至国际的前列。同时,强制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城市的节约标准,提到一个和自身地区资源相符合的程度。

成本问题

从全国范围里来讲。绝大多数普通的民用建筑在节能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进行综合的设计来增加建筑这些方面的品质和性能,每一方面的改善基本上都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成本增加10%以上,是必然的。

就住宅而言,一说到因为“节能要增加成本”,就有许多人说会增加购房人的负担,好像以后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对老百姓无关紧要一样。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今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就社会成本来说,绿色建筑由于改善了室内的环境,使人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因为人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这样疾病发生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寿命将会延长,生存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是另一方面的节约;同时,在建筑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成本将高于建造成本数倍以上。,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生态成本、社会成本和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成本上,况且现在的房价即使没有技术含量和“四节”,性能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种价格的增加加大了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因此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回归应该是建立在价值的增加基础上的。我认为可以鼓励各个地方的高档住宅或其他民用建筑通过适当的高投入,带来项目的内外环境质量、提升“绿色”性能,从而提高房子的品质,以品质来支撑高于其他普通房子的价格,让这些高价房成为“绿色建筑”的榜样,以此带动地方住宅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最终让更多的普通房子更容易实现“绿色”梦想。

绿色建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在探索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专家主张应该采用“低技术”,有些认为应该采用“适宜技术”,还有些认为应该采用“适宜技术结合高技术”等等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论没有意义。技术是用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应该根据具体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来选择。更多技术选择的可能性一方面能够满足建筑师的创造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目前普遍技术非常落后的今天,如果不是大力去发展高新技术而一味强调低技术,只能是更落后,离我们自己的标准也会越来越远。

在技术选择上,我们应该从所需要的建筑性能和全寿命周期的观点去分析、判断、计算、选择。汪光焘部长说过,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们当前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主要还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低技术能够解决还需要拖到今天吗?高低是相对的,适宜不适宜也是相对的,如果站在国际的水平上看,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认为的“高技术”早已经是“低技术”和“适宜技术”了。所以根据我们的国情,恰恰需要去大力鼓励开发绿色高新技术甚至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同时去大力鼓励使用高新技术,工程实践能促使技术的发展,使之变成适宜技术。只有这样.到2020年我们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才有可能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国家建筑发展的总目标。

总之,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需要正确看待卫生、安全、健康、舒适的问题和当地资源情况,目前各地的节能标准里面所假定的舒适度,前提是小康标准的,是最基本的,不能完全体现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度的标准也会提高,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也将会大幅提高。因此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分级,适应不同收入阶层和满足不同的需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将有关今后使用费用(如采暖制冷等)或能耗等定量化,要具体到单位使用者,这样有利于老百姓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有了老百姓的参与,绿色建筑才会更加迅速和健康地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在人口密集的今天,生活坏境不断的恶化,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的问题,发展绿色建筑是缓解我国的恶劣的坏境首要选择,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以下本文就对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绿色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就是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目前绿色建筑处于快速推广发展阶段,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其参加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反映了绿色建筑发展中各界对绿色建筑的关注程度达到空前的水平.而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到了2011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是2010年的46倍.全国评出了371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600多万平方米。

1.2绿色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自绿色建筑发展以来,政府从鼓励引导、政策激励、强制推行三大方面推动发展。201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明确,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到2015年,能源强度降低16%,到2020年,30%的商业建筑都是绿色建筑,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全球最多的绿色建筑。

2、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

基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状况,综合国内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选址和建筑功能

我国地域辽阔,占地面积巨大,气候类则复杂多样,分布在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进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建筑的选址和建筑功能,结合建筑地点的地形特点、气候、场地资源、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等来确定建筑的设计规划,将环境与建筑形式相结合,避免重复性的进行简单的建筑设计。

(2)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对室外风环境进行优化设计,使建筑物前后形成气压差,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的室内自然通风,减少冬季的冷风渗透。各用房尽量争取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以降低能耗。在进行绿色设计时应充分的考虑建筑的朝向,其目的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再者就是建筑的体型系数设计,绿色建筑的体形系数一定要先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能耗,这主要是因为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随着体形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能耗也随着提高,因此建筑通过采用合理节能建筑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能满足《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以此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改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能量损失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a)墙体节能技术:对于外墙,应重点发展高效保温节能的外保温墙体。如采用加气混凝土、黏土空心砖以及现浇混凝土墙体等。外侧可采用高性能保温砂浆、轻质高效保温聚苯板保温层以及浅色耐候饰面层等措施。外墙内保温可采用保温砂浆抹灰、硬质建筑保温制品内贴以及保温层挂装等做法。(b)门窗节能技术:控制窗墙比,窗户的传热系数一般大于同朝向外墙的传热系数,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改善门窗保温效果。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如:选择中空玻璃、low-e玻璃,镀膜玻璃等。减少冷风渗透。门窗是空气渗透的薄弱环节,除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外,加设密封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c) 屋面节能技术: 为了提高屋面的保温性能,屋面保温隔热层主要有: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憎水性珍珠岩保温屋面,聚苯板、水泥聚苯板保温屋面,蓄水屋面,覆土 种植 屋面等;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浅色屋面,种植屋面等;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4)绿化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要充分利用植被绿化改善建筑群内的自然亲和力,美化环境,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调节局部微气候,实现良性氧循环。在建筑周围多种植、植被,可以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遮挡阳光、降噪。植物的设计以简单为主,对此,乔木和灌木是很好的选择。提高绿地空间的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量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整个景观设计为业主营造出四季如春、风景宜人的环境。

(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就地选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选用耐久性材料,使得建筑使用寿命延长,所以设计中选用耐久性较好的建材,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建筑同步,减少材料的更换、维护,从而节约费用。

(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绿色建筑节水系统可归纳为减少排放、回收利用、循环使用和生态用水。主要采取如下节水措施:①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②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④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⑤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⑥采用 雨水 收集利用系统,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⑦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⑧采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⑨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给水龙头、坐式大便器等。

3、结 语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对环保、节能的要求,值得探索、研究和尝试。虽然绿色建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它的未来一定会是一片光明。今后在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以绿色建设设计理念为指导,以节约资源,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周世春.浅谈绿色建筑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建筑设计管理,2009第6期

[2]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 浅谈LEED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启示和借鉴

2. 有关园林建筑赏析论文

3. 有关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4. 低碳建筑论文范文

5. 浅谈园林建筑毕业论文

绿色建筑成本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影响其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本文在对既有绿色建筑进行统计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影响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影响绿色建筑成本的最大因素,同时对绿色建筑成本下降趋势做出预测。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绿色建筑;上海;增量成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