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芯片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芯片论文题目

近几年单片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单片机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嵌入到各种仪器、设备中。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单片机技术论文题目,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单片机技术论文题目 1. 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设计 2. 智能定时器 3. 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4. 液晶控制模块的制作 5. 嵌入式激光打标机运动控制卡软件系统设计 6. 嵌入式激光打标机运动控制卡硬件系统设计 7.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气压计的设计与实现 8. 基于MSC1211的温度智能温度传感器 9. 机器视觉系统 10. 防盗与恒温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11. 防盗报警器 12. AT89S52单片机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3. 在单片机系统中实现SCR(可控硅)过零控制 14. 微电阻测量系统 15.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式转速里程表的设计 16. 基于GSM短信模块的家庭防盗报警系统 17. 公交车汉字显示系统 18.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火灾报警系统 19. WIN32环境下对PC机通用串行口通信的研究及实现 20. FIR数字滤波器的MATLAB设计与实现方法研究 21. 无刷直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22. 直线电机方式的地铁模拟地铁系统制作 23. 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 24. 线性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25. 基于CPLD的步进电机控制器 26. 全自动汽车模型的设计制作 27. 单片机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28. 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29. 计算机比值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30. 模拟量转换成为数字量的红外传输系统 31. 液位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32. 基于89C2051 IC卡读/写器的设计 33. 基于单片机的居室安全报警系统设计 34. 模拟量转换成为数字量红外数据发射与接收系统 35.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及有源滤波技术的研究 36. 全自动立体停车场模拟系统的制作 37. 基于I2C总线气体检测系统的设计 38. 模拟量处理为数字量红外语音传输接收系统的设计 39. 精密VF转换器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技术 40. 电话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制作 41. 基于UCC3802的开关电源设计 42. 串级控制系统设计 43. 分立式生活环境表的研究与制作(多功能电子万年历) 44. 高效智能汽车调节器 45.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设计 46. 全自动汽车模型的制作 47. 信号源的设计与制作 48. 智能红外遥控暖风机设计 49. 基于单片控制的交流调速设计 50.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51. 蔬菜公司恒温库微机监控系统 52. 数字触发提升机控制系统 53. 农业大棚温湿度自动检测 54. 无人监守点滴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 55. 积分式数字电压表设计 56. 智能豆浆机的设计 57. 采用单片机技术的脉冲频率测量设计 58. 基于DSP的FIR滤波器设计 59. 基于单片机实现汽车报警电路的设计 单片机技术论文 单片机应用技术探究 摘要:近几年单片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单片机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嵌入到各种仪器、设备中。目前大量的嵌入式系统均采用单片机,本文分析了单片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的技术进展,同时分析了影响单片机系统可靠性的原因,并论述提高单片机可靠性的措施。 关键词:单片机;可靠性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单片机,亦称单片微电脑或单片微型计算机。它是把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输入/输出端口(I/0)等主要计算机功能部件都集成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现在可以说单片机是百花齐放的时期,世界上各大芯片制造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单片机,从8位、16位到32位,数不胜数,应有尽有,它们各具特色,互成互补,为单片机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纵观单片机的发展过程,可以预示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 一 、单片机的应用场合 1.1智能仪器仪表。单片机用于各种仪器仪表,一方面提高了仪器仪表的使用功能和精度,使仪器仪表智能化,同时还简化了仪器仪表的硬件结构,从而可以方便地完成仪器仪表产品的升级换代。如各种智能电气测量仪表、智能传感器等。 1.2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具有智能化特征的各种机电产品。单片机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典型产品如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包装机、点钞机、医疗设备、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 1.3实时工业控制。单片机还可以用于各种物理量的采集与控制。电流、电压、温度、液位、流量等物理参数的采集和控制均可以利用单片机方便地实现。在这类系统中,利用单片机作为系统控制器,可以根据被控对象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智能算法,实现期望的控制指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典型应用如电机转速控制、温度控制、自动生产线等。 1.4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是单片机的又一重要应用领域,前景十分广阔。如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高档洗浴设备、高档玩具等。另外,在交通领域中,汽车、火车、飞机、航天器等均有单片机的广泛应用。如汽车自动驾驶系统、航天测控系统、黑匣子还有分布式系统的前端模块等等。 二、分析单片机可靠性限制原因及应对措施 目前,大量的嵌入式系统均采用了单片机,并且这样的应用正在更进一步扩展;但是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为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所困惑。在一些要求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中,这往往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原因。 1.单片机系统的失效分析 一个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是其自身软硬件与其所处工作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系统的可靠性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与设计。对于系统自身而言,能不能在保证系统各项功能实现的同时,对系统自身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信号及直接来自于系统外部的干扰信号进行有效的抑制,是决定系统可靠性的关键。有缺陷的系统往往只从逻辑上去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而对于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的问题考虑欠缺,采取的措施不足,在干扰信号真正袭来的时候,系统就可能会陷入困境。 2. 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2.1减少引起系统不可靠或影响系统可靠的外界因素: 1) EFT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技术。EFT技术是一种抗干扰技术,它是指在振荡电路的正弦信号受到外界干扰时,其波形上会迭加各种毛刺信号,如果使用施密特电路对其整形,则毛刺会成为触发信号干扰正常的时钟,在交替使用施密特电路和RC滤波电路时, 就可以消除这些毛否则令其作用失效,从而保证系统的时钟信号正常工作。 2) 低噪声布线技术及驱动技术。在传统的单片机中,电源及地线是在集成电路外壳的对称引脚上,一般是在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的两对对称点上。这样,就使电源噪声穿过整块芯片,对单片机的内部电路造成干扰。现在,很多单片机都把地和电源引脚安排在两条相邻的引脚上。这样,不仅降低了穿过整个芯片的电流,而且在印制电路板上容易布置去耦电容,从而降低系统的噪声。现在为了适应各种应用的需要,很多单片机采用"跳变沿软化技术",从而消除大电流瞬变时产生的噪声。 3) 采用低频时钟。高频外时钟是噪声源之一,不仅能对单片机应用系统产生干扰,而且还会对外界电路产生干扰,令电磁兼容性不能满足要求。对于要求可靠性较高的系统,低频外时钟有利于降低系统的噪声。在一些单片机中采用内部锁相环技术,则在外部时钟较低时,也能产生较高的内部总线速度,从而保证了速度又降低了噪声。 三、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1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由于通用型IC的仿冒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定制化IC将是未来单片机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尽管16位、32位单片机市场有所增加,但8位在未来三五年内仍将占主流,只是成长幅度会趋缓。从应用角度讲,盛扬看好消费类电子和家电产品,尤其是中小型家电产品,它属于比较成熟的单片机应用领域;其次是高端领域的车用产品。目前,盛扬已针对汽车周边领域推出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汽车防盗、车载电子、信息娱乐、胎压监测、里程表的面板等。 单片机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厂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对本土企业而言,要想脱颖而出,质量一定要好,同时还要注重产品的环保和可靠性,因为家电和汽车等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充分发挥本土厂商在特定应用领域的性价比优势。不过,这种性价比必须建立在性能过关、可靠度过关的基础上。 制作工艺CMO化。更小的光刻工艺提高了集成度,从而使芯片更小、成本更低、工作电压更低、功耗更低。CPU的改进。同时,采用双CPU结构,增加数据总线的宽度,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能力;采用流水线结构,提高处理和运算速度,以适应实时控制和处理的需要。增大存储容量,片内EPROM的E2PROM化,程序的保密化,提高并行口驱动能力,以减少外围驱动芯片,增加外围?I/O?口的逻辑功能和控制的灵活性。最后,以串行方式为主的外围扩展;外围电路的内装化;和互联网连接已是一种明显的走向,可靠性及应用水平越来越高。 2微型单片化 现在常规的单片机普遍都是将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数据存储(RAM)、只读程序存储器(ROM)、并行和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定时电路、时钟电路集成在一块单一的芯片上,增强型的单片机集成了如A/D转换器、PMW(脉宽调制电路)、WDT(看门狗)、有些单片机将LCD(液晶)驱动电路都集成在单一的芯片上,这样单片机包含的单元电路就更多,功能就越强大。甚至单片机厂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量身定做,制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单片机芯片。 此外,现在的产品普遍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这就要求单片机除了功能强和功耗低外,还要求其体积要小。现在的许多单片机都具有多种封装形式,其中SMD(表面封装)越来越受欢迎,使得由单片机构成的系统正朝微型化方向发展。 3串行扩展技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用型单片机通过三总线结构扩展外围器件成为单片机应用的主流结构。随着低价位OTP(One-Time Password)及各种特殊类型片内程序存储器的发展,加之处围接口不断进入片内,推动了单片机“单片”应用结构的发展。特别是I2C、SPI 等串行总线的引入,可以使单片机的引脚设计得更少,单片机系统结构更加简化及规范化。 4、结语 单片机改变了我们生活,纵观我们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导弹的导航装置,到飞机上各种仪表的控制,从计算机的网络通讯与数据传输,到工业自动化过程的实时控制和数据处理,以及我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智能IC卡、电子宠物等,这些都离不开单片机, 单片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志良; 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李广第,朱月秀,王秀山.单片机基础.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看了“单片机技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子应用技术论文题目 2. 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单片机开题报告范文 4. 毕业设计科技论文题目 5.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论文题目 6. 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

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浅谈 自从美国Intel公司1971年设计制造出4位微处a理器芯片以来,在20多年时间内,CPU从Intel4004、80286、80386、80486发展到Pentium和PentiumⅡ,数位从4位、8位、16位、32位发展到64位;主频从几兆到今天的400MHz以上,接近GHz;CPU芯片里集成的晶体管数由2000个跃升到500万个以上;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规模由SSI、MSI、LSI、VLSI达到 ULSI。封装的输入/输出(I/O)引脚从几十根,逐渐增加到几百根,下世纪初可能达2千根。这一切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CPU,读者已经很熟悉了,286、386、486、Pentium、Pentium Ⅱ、Celeron、K6、K6-2 ……相信您可以如数家珍似地列出一长串。但谈到CPU和其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封装,知道的人未必很多。所谓封装是指安装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用的外壳,它不仅起着安放、固定、密封、保护芯片和增强电热性能的作用,而且还是沟通芯片内部世界与外部电路的桥梁--芯片上的接点用导线连接到封装外壳的引脚上,这些引脚又通过印制板上的导线与其他器件建立连接。因此,封装对CPU和其他LSI集成电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一代CPU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新的封装形式的使用。 芯片的封装技术已经历了好几代的变迁,从DIP、QFP、PGA、BGA到CSP再到MCM,技术指标一代比一代先进,包括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越来越接近于1,适用频率越来越高,耐温性能越来越好,引脚数增多,引脚间距减小,重量减小,可靠性提高,使用更加方便等等。 下面将对具体的封装形式作详细说明。 一、DIP封装 70年代流行的是双列直插封装,简称DIP(Dual In-line Package)。DIP封装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适合PCB的穿孔安装; 2.比TO型封装(图1)易于对PCB布线; 3.操作方便。 DIP封装结构形式有:多层陶瓷双列直插式DIP,单层陶瓷双列直插式DIP,引线框架式DIP(含玻璃陶瓷封接式,塑料包封结构式,陶瓷低熔玻璃封装式),如图2所示。 衡量一个芯片封装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是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这个比值越接近1越好。以采用40根I/O引脚塑料包封双列直插式封装(PDIP)的CPU为例,其芯片面积/封装面积=3×3/15.24×50=1:86,离1相差很远。不难看出,这种封装尺寸远比芯片大,说明封装效率很低,占去了很多有效安装面积。 Intel公司这期间的CPU如8086、80286都采用PDIP封装。 二、芯片载体封装 80年代出现了芯片载体封装,其中有陶瓷无引线芯片载体LCCC(Leadless Ceramic Chip Carrier)、塑料有引线芯片载体PLCC(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小尺寸封装SOP(Small Outline Package)、塑料四边引出扁平封装PQFP(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封装结构形式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以0.5mm焊区中心距,208根I/O引脚的QFP封装的CPU为例,外形尺寸28×28mm,芯片尺寸10×10mm,则芯片面积/封装面积=10×10/28×28=1:7.8,由此可见QFP比DIP的封装尺寸大大减小。QFP的特点是: 1.适合用SMT表面安装技术在PCB上安装布线; 2.封装外形尺寸小,寄生参数减小,适合高频应用; 3.操作方便; 4.可靠性高。 在这期间,Intel公司的CPU,如Intel 80386就采用塑料四边引出扁平封装PQFP。 三、BGA封装 90年代随着集成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改进和深亚微米技术的使用,LSI、VLSI、ULSI相继出现,硅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对集成电路封装要求更加严格,I/O引脚数急剧增加,功耗也随之增大。为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封装品种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品种--球栅阵列封装,简称BGA(Ball Grid Array Package)。如图6所示。 BGA一出现便成为CPU、南北桥等VLSI芯片的高密度、高性能、多功能及高I/O引脚封装的最佳选择。其特点有: 1.I/O引脚数虽然增多,但引脚间距远大于QFP,从而提高了组装成品率; 2.虽然它的功耗增加,但BGA能用可控塌陷芯片法焊接,简称C4焊接,从而可以改善它的电热性能: 3.厚度比QFP减少1/2以上,重量减轻3/4以上; 4.寄生参数减小,信号传输延迟小,使用频率大大提高; 5.组装可用共面焊接,可靠性高; 6.BGA封装仍与QFP、PGA一样,占用基板面积过大; Intel公司对这种集成度很高(单芯片里达300万只以上晶体管),功耗很大的CPU芯片,如Pentium、Pentium Pro、Pentium Ⅱ采用陶瓷针栅阵列封装CPGA和陶瓷球栅阵列封装CBGA,并在外壳上安装微型排风扇散热,从而达到电路的稳定可靠工作。 四、面向未来的新的封装技术 BGA封装比QFP先进,更比PGA好,但它的芯片面积/封装面积的比值仍很低。 Tessera公司在BGA基础上做了改进,研制出另一种称为μBGA的封装技术,按0.5mm焊区中心距,芯片面积/封装面积的比为1:4,比BGA前进了一大步。 1994年9月日本三菱电气研究出一种芯片面积/封装面积=1:1.1的封装结构,其封装外形尺寸只比裸芯片大一点点。也就是说,单个IC芯片有多大,封装尺寸就有多大,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封装形式,命名为芯片尺寸封装,简称CSP(Chip Size Package或Chip Scale Package)。CSP封装具有以下特点: 1.满足了LSI芯片引出脚不断增加的需要; 2.解决了IC裸芯片不能进行交流参数测试和老化筛选的问题; 3.封装面积缩小到BGA的1/4至1/10,延迟时间缩小到极短。 曾有人想,当单芯片一时还达不到多种芯片的集成度时,能否将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的CSP芯片(用LSI或IC)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ASIC)在高密度多层互联基板上用表面安装技术(SMT)组装成为多种多样电子组件、子系统或系统。由这种想法产生出多芯片组件MCM(Multi Chip Model)。它将对现代化的计算机、自动化、通讯业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MCM的特点有: 1.封装延迟时间缩小,易于实现组件高速化; 2.缩小整机/组件封装尺寸和重量,一般体积减小1/4,重量减轻1/3; 3.可靠性大大提高。 随着LSI设计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及深亚微米技术和微细化缩小芯片尺寸等技术的使用,人们产生了将多个LSI芯片组装在一个精密多层布线的外壳内形成MCM产品的想法。进一步又产生另一种想法:把多种芯片的电路集成在一个大圆片上,从而又导致了封装由单个小芯片级转向硅圆片级(wafer level)封装的变革,由此引出系统级芯片SOC(System On Chip)和电脑级芯片PCOC(PC On Chip)。 随着CPU和其他ULSI电路的进步,集成电路的封装形式也将有相应的发展,而封装形式的进步又将反过来促成芯片技术向前发展。

看HV9930的规格书啊!上面都有的!不过这么偏门的IC市场上谁在用呢?

网络、网站,或管理系统都可以的

中兴芯片事件论文题目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以中兴违反美国对伊朗制裁条款为由激活拒绝令,未来7年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17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宣布将禁止移动运营商使用联邦补贴购买中国企业生产的任何电信设备。2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司法部正在对中国的华为是否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展开刑事调查。30日,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办公室助理秘书希思· 塔伯特( Heath Tarbert )在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美国财政部正在考虑紧急立法,从而遏制中国在美国对敏感技术领域的投资。短短半个月,围绕中兴禁令事件,美方底牌尽出。 近日,美国参议院以85票对10票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NDAA 2019(《美国国防授权法》),其中就包含了针对中兴的条款,不仅将阻止特朗普政府撤销针对中兴禁令,未来还将会视中兴等公司为中国情报组织的延伸,禁止其产品的渗透,并遏制相关的技术交易。咄咄逼人的一系列手段背后,是美国政府对中国制造业2025发展规划,以及5G时代中美并驾齐驱的抗衡和博弈。 本月,未来论坛闭门耕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各界的专家代表围绕中国芯片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芯片产业的人才培养及产业生态等问题现场发表了意见。 中兴事件利大于弊 地平线( Horizon Robotics )创始人& CEO,未来论坛青年理事余凯首先表示 中兴事件让做芯片变成了一件“靠谱”的事 ,就像6年前95%计算机专业的人都不做深度学习,而因为AlphGO引爆并大力带动了深度学习的研发。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控制实验室主任、未来论坛青创联盟成员韩银和也说道:“中兴事件以后我们所有的企业,不管大小,都对芯片高度的重视,这其实是非常难得。 芯片是工业的基础, 过去很长时间我们都觉得它很重要,但是并没有很多人做,这一次中兴事件给了我们机会。”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未来论坛青创联盟成员汪玉对此表示同意,他说,我们看到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有一些环节上确实做到了部分自给自足,但是在很多 芯片重要行业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规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DAC等等,这些有差距的地方就是有机会的地方。 国内芯片行业亟待改善 汪玉说, 行业现状是什么样的? 首先从人的角度来说,高校由于投入不够,到目前为止,至少业内认为高校的水平是不如工业界的。学校里的数据、工程不够多,在芯片这个行业也是一样的。培养一个人两年到三年,其实连芯片怎么做都很少有机会经历完整的流程,就面临毕业。其次,芯片行业持续的创新投入还是不够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芯片或者半导体这个行业追的还是挺狠的,改革开放后,分销、代工等更多可以赚钱的方式,对自主创新有冲击,埋下了现在的坑。后来发现已经有差距的时候,尝试反向设计芯片,也很难追赶。第三点,目前国家科研项目投入增大,但有时候实际结果和目标是脱节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浪费钱。市场机制下,资本和客户会检验实际的产品性能,但是在科研项目这块,检验是很难的。指标层面可以更务实一些,有时候定指标定的太高了。 理性思考,发挥长板优势 余凯建议,面对中兴事件,一定要避免“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他说,国际一流是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一定要充分的市场化。而且中国硬科技实力的科技企业跟商业模式创新的BAT企业分别是完全不一样的两条路,这条路我认为从第一天开始我们的市场就应该面向国际,因为 只有在全球市场里充分竞争,才能让一个企业真正做大做强 ,而民族化这条路我认为会越走越窄。另外,谈到所谓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希望中国在整个半导体全链条关键技术上能够完全的自主可控。可是大家想想看,这个可能吗?十年之内能做到吗?现今半导体从它的核心IP,从EDA软件,从整个测试系统,所有一切的一切都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这是第一。 其二,现在高科技的发展,全球的分工合作已然是个现实,也是个趋势,任何的闭门造车都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我们要做什么?我认为在我们所关注的点上,在我们有机会做的事情上, 要发挥我们的长板优势 。比如“地平线”所关注的——面向整个自动驾驶的处理器架构的设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长板的效应,在国际的分工合作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能把对手逼到谈判桌上跟我谈合作,而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我觉得这是真正理性的思考。 韩银和也表示,补齐短板很重要,培养长板作为未来竞争的杀手锏同样重要。在未来可预见的一些重大应用里,像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在现在芯片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先把生态建立起来,并由此发展芯片体系,就能形成“竞争长板”。 鉴往知来,打破芯片困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未来论坛青年理事包云岗从70、80年代的美日半导体之争,分析了美国的重回霸主地位的三点要素。包云岗说, 中国半导体产业困境如果用三个字总结就是“人、财、物” ,美国解决之道的三点在中国都可以做,第一,政府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并且应该持续投入;第二,民间力量的补充,比如像未来论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做了有力的补充;第三,吸引资本,促进技术转化,现在都有相应的措施在做。还有两点也值得重点关注: 一个是人才方面,吸引海外人才回来;第二个是开源芯片设计 。 包云岗说,我们做过一个统计,现在不缺中国国籍的人才,中国确实培养了很多出色的人才,他们能够做出最顶尖的工作,只不过这些工作都主要是在美国完成,而且毕业以后他们大多还是会留在美国。所以未来我们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国,他们对我们中国芯片发展的未来会有很大作用。其次是开源芯片的设计,这能够降低整个芯片设计的门槛。今天芯片设计的门槛真的非常高,动不动一个芯片设计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如果我们芯片设计能够像开源软件那样,做到简单、低成本,就有可能让更多的广大的中小企业也具备设计芯片的能力,这样有可能会颠覆现在整个芯片产业。这个事情是可预期的,而且美国已经在做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韩银和也谈到,国内芯片领域人才严重不足,原因有两点, 第一,人才供给不足 。芯片人才来自高校微电子学院,现在全国微电子是二级学科,电子是一级学科,电子下面有很多二级学科,所有的招生指标都要放到学院统筹,可能在总的学院招生指标里达不到三分之一,因为我们长期对微电子学科没那么重视,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人才留存率不高 。以我的学生为例,做芯片设计的毕业去向,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人去做芯片,三分之一去了BAT,其他三分之一去了国企等企业。所以我们辛辛苦苦花了四、五年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大多数没有选择芯片企业。近几年的情况可能好一点,因为有了这么多人工智能的企业,现在我学生去芯片企业的比例反而高了一点,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学生去芯片企业的很少很少。 针对这两个现有问题,韩银和提出了四点应对办法,他说,首先留存率是市场决定的,很难改变,以前芯片行业工资低,要想扭转这个局面,唯有 从国家层面扩大供给侧才能解决 。第二,在人才投入方面, 硕士、博士培养要有所侧重 ,因为芯片人才培养周期很长,两年制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人才。同时我们发现,博士生现在是比较契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所以可以增加学校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第三,比较年轻优秀的人,大多不愿意做芯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评价体系。 芯片领域需要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能够正确评价我们领域的贡献度 。第四, 要培养产学研融合的综合人才 。我们国家资助模式是国家出钱企业配套,美国NSF和DARPA有一类项目是几个企业联合起来立项目出经费,国家根据企业出钱的情况来做后补贴,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产学研的模式。韩银和补充说,芯片领域没有一个像中国计算机学会,或者像未来论坛这样活跃的组织在运作、为芯片代言,导致芯片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沟通很少,不够活跃。 更多“芯”声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控制实验室主任 韩银和 大家不用太悲观,芯片领域基本上是我们国家精密制造领域的最高峰,如果芯片领域突破了,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就没问题了,如果芯片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基本上实现了全产业振兴的梦想。 美国博通公司首席工程师 金毅 中国正在上升发展的时期,中兴事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职业发展的机会,具有很大吸引力,对于中国芯片行业发展也是很有利的,这是双赢。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副教授 易江芳 反观2017年获得图灵奖的John L. Hennessy 和 David A. Patterson ,为什么他们做芯片?他们从自己的工作中发现软硬件要协同,关心体系结构、硬件设计,关心两者的结合,希望吸引更多做OS的人。 地平线( Horizon Robotics )创始人& CEO 余凯 分享一句话,肯尼迪在启动阿波罗计划的时候说,“我们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难。”我觉得跨越这样的一个高峰,对中国整个科技产业都有很重要的指标性的意义。 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硅器件中心副主任 曾传滨 芯片这个行业是一个极致的行业,是全球智慧的结晶。网络起来的时候,面对谷歌我们有百度、阿里、腾讯……未来面向人工智能,屏幕将被取代,5G网是智慧的中心,下一种体系结构将诞生出来。 未来论坛·闭门耕 闭门耕作为打通产学研及资本对接的高端闭门会议,定向邀请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政府及相关行业创业工作者参加,探讨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带动科学技术应用落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加入政策与商业模式环境下的讨论,以前瞻性、启发性、思辨性为主,碰撞交流。

【摘要】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机构投资者更是超常规发展。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和影响的加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行为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回顾了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在动因;借鉴美国经验提出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行方式;阐述了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治理的积极作用;从机构投资者本身、法律角度等提出发挥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作用的建议。【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资本市场2008年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主办的“2008年养老金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目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已占A股流通市值近50%的份额,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有基金公司59家,管理基金346只,资产管理规模为22 339亿份,基金净值为32 762亿元,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达到28%。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持股市值约占流通市值的3.34%。截至2008年1月底,我国已经有52家境外金融机构获批QFII资格,核准外汇额度99.95亿美元,QFII持股市值占股票流通市值的比重约为1.7%。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在改善投资主体结构、稳定市场、活跃交易、推进公司治理乃至促进金融体系竞争与效率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我国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中国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7年),共同基金在一种缺乏规章制度、监管不力、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投机盛行的状态中发展,最终以中国证监会“规范老基金”而告终;第二阶段(1997—2000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参照主要发达国家基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引进了托管等制度框架,使得中国基金业逐渐步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但是,由于市场整体规范程度等原因,基金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发展的速度和规范的程度仍然差强人意,这一阶段的发展由于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而告一段落;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2001年,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发行成功。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在监管层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基金业开始了超常规发展的历程。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增加,成为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支主流力量,在2002年中兴通讯(000063,SZ)增发H股的事项中,机构投资者显示出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2002年8月20日,尽管遭到众多基金和中小股东的强烈反对,中兴通讯临时股东大会仍以90%以上的赞成票通过了H股发行计划。虽然大局已定,汉唐证券、申银万国、长盛基金等数十家机构投资者仍联名上书证监会要求审慎看待中兴通讯发行 H股,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众多的基金公司之所以反对中兴通讯的增发H股方案,是认为该公司增发 H 股导致现有股东的股东权利全面摊薄,侵害了现有股东的权利。“中兴事件”是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博弈,传递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机构投资者开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原因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更多是出于信托责任以及持股比例的增加,与中小股东相比,他们更有动机参与公司治理、监督管理层,此时他们在监督活动中获得的好处远远超过他们承担的成本。(一)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所持有的资本总额逐渐增加这种增加的结果是促使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壮大,他们再运用传统“行走于华尔街”的方式显然不便。“他们持股量大,一旦套牢,必定开口说话,不然割肉就成本太高,况且,机构投资者大量抛售股票,必然会冲击市场并使股价猛跌,反而使自己受损。”相反,正因为他们所占资本市场中资本总额的量大,他们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而参与的利益往往高于不参与的利益。(二)管理学中的实证分析研究也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有利的证明频繁的买卖股票并不能获得市场平均水平以上的收益,长时间的持有增长型的股票所获得的收益更高。(三)机构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解决公司控制权、公司股权机构等关系公司长远利益的问题公司长远利益的实现必然也会给机构投资者带来实在的利益,从而形成作为股东的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三、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行方式美国是世界上资本市场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具有借鉴意义。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可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行使股东投票权机构投资者凭借自己拥有的股票份额参加股东大会,并行使表决权。(二)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和临时董事会,提出股东议案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出现的重大问题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和临时董事会进行讨论,并向董事会或管理层递交一些能对解决其问题有益的股东提案。(三)行使代理投票权机构投资者代理其他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行使代理投票权,获得更多的表决权份额,提高“说话”的声音,这也要求机构投资者在行使代理投票权时要积极且谨慎。(四)对被投资公司实施监控美国机构投资者通常聘请财会、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担任被投资公司的独立董事,以加强其对公司经营管理和控制。(五)私下交谈美国机构投资者经常采用非正式对话方式向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就公司的业绩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四、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一)完善股东会职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在3个方面。1.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过高;2.流通股股东股权比例低,而且过于分散;3.国有股比例偏高,出现国有股股东虚位的情况,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改革完成后将实现股票全流通,股票同股不同权的现象将不会存在。机构投资者作为出资人,在股东大会上凭借自己持有的股票份额,成为能够制约大股东的力量,监督损害中小股东的关联交易行为。此外,可弥补国有股股东虚位,有效发挥股东会的权力,监督经理层的经营决策,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提高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关注有助于提高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独立董事的存在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升企业价值。反之,内部人所控制的董事会则容易作出不当的决策,损害股东的利益。在机构投资者的大力推动下,董事会的独立性将不断提高。(三)减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大量持股以及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会监督和约束管理层,确保他们选择的投资水平能最大化企业的长期价值而不只是满足短期收益目标。布什(Bushee)的实证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时,管理者不太会通过减少研发支出来扭转盈余下降,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是成熟型投资者并担负着减少管理者短视行为的监督角色。(四)为公司决策提供建议机构投资者集中了治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履行治理职能,增加公司决策的专业性与科学性。Pound(1995)指出:“在很多公司中,公司的管理者并不缺乏激励,而缺乏的是选择更优策略的能力。”Pound认为,因为管理者缺乏这种选择更优策略的能力,往往会作出错误决策,结果使得公司陷入危机。他认为,防止这种错误的决策需要一套体制,在这一体制中,高层经理和董事会在决策上可实现真正合作。另外他认为,董事和经理应该积极寻求机构股东的参与。可见,机构投资者不再是管理型公司模式的消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中,他们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因为他们的加入,能影响管理者策略的制定,完善公司的治理。五、我国资本市场中发挥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积极作用的建议(一)机构投资者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完善机构投资者内部法律制度我国机构投资者要大力引进产业经营人才。在投资上市公司之后,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不能把眼光始终集中在资本重组和金融投资上,而应该引导企业长期经营的经营方向。要积极完善机构投资者内部法律制度构建,使得机构投资者内部组织结构合理,以解决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中监督者的监督问题。(二)放宽对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的限制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小组(2001)研究表明,当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达到某个临界值(占股票市场总额20%)时,他们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规定一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超过该基金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持有某证券比例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这些限制目的在于分散机构投资者的风险,但也造成机构投资者投资过度分散,使他们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适当放宽这些限制,使机构投资者成为公司的积极投资者和大股东,并真正关注公司的长久发展,深入、积极地参与公司的治理工作。(三)大力扶持并培育多元化、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种类应该多样化,以便能够促使不同种类机构投资者为牟取利益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养老基金、金融投资公司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这些机构的发展为壮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加入WTO后,我国逐步开放了国内证券市场,引进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金雄厚,参与公司治理经验丰富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活跃,将对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和示范作用。法律必须逐渐放松他们参与投资活动的限制,使得他们参与公司治理具有合法依据。(四)完善投票权委托征集制度投票权委托征集制度是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对抗公司经营者和大股东的有效手段,它对凸现小股东公司地位、实现股份民主和保护投资者利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投票权委托征集制度的完善能够减少机构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而机构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能够决定公司是否作为积极投资者。成本过高时机构投资者往往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但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投票权委托征集制度。为鼓励机构投资者用手投票,我国法律应该完善投票权委托征集制度。(五)建立机构投资者组织建立机构投资者自律性组织有利于解决机构投资者集体协商成本问题和搭便车问题。机构投资者组织为各类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集体行动提供平台,其调查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情况,为机构投资者了解公司的信息提供了一种便利。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公布,督促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我国尚缺乏这样的自律性组织。为了促进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我国管理部门可以尝试指导建立机构投资者的自律性组织。同时,可以指导证券交易所或民间研究机构建立一些调查中心,组织协调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主要参考文献】〔1〕 张舫.公司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Pound著.孙经纬译.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W.T.Carleton,J.A.Nelson,M.S.Weisbach.TheInfluenceofInstitution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rough Private Negotiations:Evidence from Tiaa2cref 〔J〕.Journal of Finance,1998,(53):1 335-13 621.〔4〕S.G.Monk,N.Minow.CorporateGovernance〔M〕. 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ers,1995.〔5〕 B.J.Bushee.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Vol173,(3):305-3 331

2018年4月17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该消息一出,在我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上至中国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深刻意识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芯片已刻不容缓。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如今已成为全球企业竞争、 科技 比拼的重要筹码。 同年,还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的叶茂在导师推荐下,开始独立负责一门研究生课程,主讲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看着教室里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学生,想到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芯片被美国“卡脖子”事件,站在讲台上传授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的叶茂,心中越来越不是滋味。在密歇根冰天雪地的深夜里,有一个想法在他的脑袋里冒了出来:“我或许可以做点什么”。 当这个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后,叶茂开始为回国做准备了。“我就在想,我既然掌握着芯片集成纳米制造这门技术,为什么要留在美国给外国学生讲呢,我应该回到国内去,给国内的学生讲这些知识。”几次辗转奔波之后,2020年,叶茂正式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春寒料峭,市场的需求,政策的加持,科研的创新……在“中国芯”迎来绝地反击的“春天”里,叶茂就此蓄势发力,向着更多的可能全力奔跑。 即便已经跨入而立之年,叶茂的身上仍保持着最初的那种纯粹:无畏无惧,一往无前;随心而行,随遇而安。 2007年,叶茂考进华中 科技 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大学期间,叶茂并不算一个特别勤奋和“听话”的学生,他在学习上的动力大多来源于兴趣,喜欢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有一天,他突然萌生了“想出国去看一看”的想法,于是就自己准备出国考试(托福和GRE),并拿到了奖学金,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 叶茂的硕士导师是一个印度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地位。叶茂来到他的门下时,获得了一份研究工作,以此可以全免学费同时还有一份科研助理的工资,是很好的待遇。叶茂问导师:“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简历也不是最漂亮的,这么好的待遇为什么给我呢?” 叶茂的导师回答说,因为他觉得叶茂在这项研究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去美国之前,叶茂已经和导师有过一些交流,在交流中,针对一些研究上的问题,他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自此给他的导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这是我很大的一个亮点。”跟随硕士生导师,叶茂从事了利用纳米生物材料仿生骨支架的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4年,叶茂硕士毕业后原本打算直接工作。他坦言道:“我读博士其实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当时,叶茂刚刚找到工作,偶然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碰到了刚来到密歇根大学工作的Yasha Yi教授,通过交流,两个人碰撞出了很多新的想法,然后他的博士生导师对他说:“我们或许可以实现它们(这些想法)”。就这样,叶茂放弃了到手的工作机会,选择继续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 叶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与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简单来说,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为了制造芯片集成光电器件,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上面。自2014年起,叶茂就进入美国顶级(state of the art)大型芯片集成实验室劳瑞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Lurie Nano Fabrication Facility)学习基于硅基材料的纳米制造和芯片集成技术,并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逐渐掌握了这项技术。 在国外的学习期间,叶茂主要围绕可见光波段光学超构表面和超构透镜、医用闪烁体的光抓取纳米结构及芯片集成激光雷达光学相控阵(OPA)器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若干国际领先的重要成果。 叶茂开发了基于大折射率富硅基氮化硅的超构透镜设计与制造工艺体系,突破了可对抗刻蚀延迟的超构透镜和无色散超构透镜设计技术,解决了可见光波段光学超构表面和超构透镜制造难度大、成本高及存在色散等难题,研制了基于可见光波段的光栅结构超构透镜、线偏振超构透镜和具有聚焦结构的超构透镜等集成光子学器件;他开发了可用于医用闪烁体材料的光抓取纳米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常规医用闪烁体的发光效率;针对芯片集成激光雷达中的核心偏光组件,他提出了基于光学相位矩阵(OPA)和光学超构表面相结合的非机械式可控偏光方案,可极大地减小激光雷达的体积、重量和成本。相关成果已在领域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1项。 其中叶茂研发的可设计聚焦结构的光学方法被世界知名 科技 评论《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专题报道,并指出了此技术在未来芯片光刻行业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文章题目为“为什么超构透镜即将为芯片制造业带来革命”“Why metalens are about to revolutionize chip-making”)。 在国外学习和研究多年,叶茂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和合作伙伴,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现在。叶茂说,他和他的博士生导师都是十分理想主义的人,总想着可以做出一些东西去改变世界。因此,他们的研究十分务实,往往会考虑一些前沿技术在工业界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比如研发比较前沿的超透镜时要去研究如何降低成本,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在与导师及其他老师的不断交流中,叶茂越来越坚定这种价值认知:做出好的成果不是为了发论文,不是为了功与名,而是为了去改善人们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在做出成果时,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个能不能得到应用?跟同行业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做研究最终的目的一定是让科研成果惠及人类,惠及世界。”叶茂说道。 就像是一场修行,叶茂在美国不断汲取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迅速成长为芯片制造行业内的知名青年学者。他表示:“芯片集成纳米制造工艺的开发是非常费精力的,但是当你亲手制造出40纳米、20纳米的结构及器件后,你了解了芯片制造工艺的每一个细节,这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现在,回过头想一想,这是我在美国最大的收获之一。” 即便已经在国外打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但是叶茂回国就职的道路依然不是顺遂的。 在美国待了7年多,叶茂不认识国内学术界任何人,只能在网上搜索求职,海投简历。好在当时国内很多学校都有海外青年论坛,一些高校对叶茂热情地发出了邀约。于是,在2018年短暂的圣诞假期,他回国一次性跑了4所高校。但这不是一次成功的旅程,相比于叶茂拿出的一些纳米制造技术和器件成果,他当时碰到的老师们似乎对简历上论文的影响因子更感兴趣。那年的冬天,他第一次知道还有论文分区这回事。 也曾有人劝叶茂先在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多发几篇论文,再以此为台阶回国就业。思考过后,叶茂拒绝了。“我或许可以这么做,但这并不是我做研究的初心,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推进其所在领域的进步。我觉得能真正解决问题,能真正可以应用上的研究就是好的研究。”即便2018年的那次短暂回归没什么收获,但叶茂仍然坚持回国的想法。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将之前没有完成的工作完成,并于2019年年底又回到了国内。 这一次,叶茂遇到了懂他的“伯乐”——房建成院士。在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之后,房建成院士对他说:“你的研究做得不错,我们很需要你这样的做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与纳米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相比论文我们更看重能实际应用的成果,能解决问题,能真正有用且好用就行。”就这样,叶茂加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副研究员。 “做研究,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跟房院士的想法很一致,就是做出实际有用的东西。相比发文章,我们更在乎的是能不能把芯片集成事业做起来,在自己的领域制造出中国自己的芯片并付诸产业化,改变芯片工业的格局,使中国的芯片事业追上,甚至超赶美国。”叶茂说道。 相比于芯片的设计,芯片的制造才是制约我国芯片集成事业发展的关键“短板”。如何将光电子器件进行芯片化,做得那么小的同时还降低成本,有完善的功能、好的性能、高的良品率,是一个较大的难题,而叶茂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而归。 利用多年来在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积累,面向国家对关键测量与导航仪器的发展需求,叶茂回国后立即开展了芯片集成量子精密测量器件理论方法与制造技术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芯片集成原子陀螺仪、功能型光学超构表面技术、面向商用的平面集成光学超构透镜等,致力于为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核心关键光电子芯片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叶茂还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进行了相关平台建设和教学工作。 从事科研成果多年,叶茂鲜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他说:“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我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情绪上的事情。” 在美国时,虽然叶茂所在团队的资源不少,但是团队的人却很少,只有他和他的师弟两个博士。那些年,就是他们两个人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在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制作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叶茂和他的师弟没有一句怨言,只是埋头工作,最终完成了多项具有严格工程指标的科研任务。“其实,我们并没有觉得很累,就是一方面有计划地去做研究,另一方面发散思维多想办法,多尝试。我们没有时间去想:这个好难,做不出来怎么办?或者说,这个太难了,不想做了。这不可能,我们既然开始做了,就一定要做出来,而且要做好。” 回国时,虽然一开始没有得到认可,但是叶茂从未想过放弃。他想的还是:什么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我把成果做出来,且能用上,总有一天会有人认可的。正是这样的乐观、坚韧的精神造就了现在的叶茂。 基于原子无自旋交换弛豫(SERF)效应的原子磁强计是目前最高精度的磁场测量传感器,其理论精度可达亚飞特量级,是目前战略磁测量与医学生物磁测量设备中的核心器件。原子磁强计的芯片化将极大地缩小目前器件体积(从传统的厘米级缩小至毫米甚至微米级),降低功耗和成本,是未来高精度、微型化、阵列式量子磁传感器件的必经之路。多种军用以及医疗装备如微型量子导航系统、微型深海探潜系统、高分辨脑磁成像装置和体内介入式生物磁测量设备等,都对原子磁强计的芯片化提出了迫切需求。 2014年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能源部核安全部门(DOE-NNSA)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开启了微型芯片化SERF原子磁强计阵列(OPM)原理样机的研制。此外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获得美国策略环境与发展研究计划(SERDP)资助,于近年开发了适用于芯片集成制造方法的垂直键合式原子磁强计原理样机,率先开始了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的研究。同时,我国也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芯片集成量子精密测量器件的迫切需求。而对原子磁强计进行芯片化的核心就是解决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中光子学操控与耦合的问题,这是一项微纳光子学、芯片集成纳米制造和量子精密测量多学科交叉的卡脖子问题。 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叶茂申请了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芯片化原子磁强计中集成光子学操控与耦合问题的研究”。在项目研究中,他将 探索 芯片级微小型原子磁强计中的精准光学操控方法、光/量子耦合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开发用于芯片化原子磁强计的集成光子学操控与耦合方案,最后结合微型原子系综进行集成光/量子耦合极弱磁测量实验,以期为实现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从无到有的突破奠定基础。 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中光子学操控与耦合问题的解决,是突破现有瓶颈,开发高精度、阵列式、集成化精密量子测量系统的第一步,更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迫切需求的高分辨脑磁成像、深海/深地磁探测,以及芯片化量子测量系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应用方面,叶茂也提道:“举个例子,我们的手机里面有陀螺仪传感器,虽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够用了,但是其实还没有到很理想的状态。如果把量子陀螺仪做到芯片化,那手机的导航定位会更加灵敏和精确。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依靠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测距传感器,但现在的雷达还是比较大,只能放在车顶,如果做到芯片化,不但可以减小体积,更重要的是降低成本,这样一辆车上可以安装多个不同维度扫描的芯片集成激光雷达,从而使自动驾驶更加精确和安全。” 目前,相关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叶茂表示,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走。制造中国自己的芯片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他愿意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除此之外,叶茂以全美顶级的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劳瑞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为模板,致力于建造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体系。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是微结构微系统方向重要的实验制造平台,它对未来整个电子、电气、机械、材料、生物和光学等学科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初期的目标是以建设百级的超净间和气体净化内循环体系,人员管理和使用体系为主。5年的预期目标是可以在实验室里自行制造超越我国目前工业芯片精度的纳米结构。 “回国后,我发现国内的芯片发展已经热了。如雨后春笋般,很多制造芯片的实验室也都搭建起来了。但是,相对的,国内缺少专业的设备调试、维护及工艺开发等相关人才。”虽然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但在前期的研究当中,叶茂提出暂时使用国内建设的公共纳米制造平台。他说:“因为国家在建造芯片制造实验室方面已经花了很多钱了,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它们。相比于欧美一些成熟实验室,它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工艺积累,但设备还是很好的。我们可以进行合作,利用海外的工艺经验一起开展研究攻关,提升精度,达到一个利益最大化。” 同时,叶茂也表示,为了技术的自主可控,肯定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或引进一批相关的人才,等搭建好成熟的人才储备与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助力实验平台的建设。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茂拟开设全英文芯片集成纳米制造课程。这门课程目前在国内学校还比较少见,即便在美国,也只有条件优秀的几所大学开设了。然而整个工业界对于电子和光学器件的趋势都在往小型化、微型化方面发展,因此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不光是用来制造芯片,更是制造多种功能的新型纳米结构/器件的必经之路。这项技术在未来必然会越来越普及。依托在美国教授这门课程的经验,叶茂希望通过开设这门课程,使国内学生更加了解这项技术,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方面的人才。 对于自己的学生,叶茂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一是,他希望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能因为研究工作难而回避,甚至放弃,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二是,他希望学生可以将研究的过程变快乐一点,去享受科研的过程。“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哪怕这个事情你最终没有做出来,但是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如果你不去尝试,不去 探索 ,怎么可能会获得经验呢?我还是那句话,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去逃避,不要放弃,要有把它干成的精神。” 打篮球,学习吉他,跟着短视频练就一手好厨艺……工作之余的叶茂也很认真地在生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骄不躁。对于未来,叶茂不做过多设想,也不会因为未知而焦虑,于他而言,唯一明确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握当下、拼搏努力,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里。

几年前,美国因为中兴与朝鲜、伊朗做交易,被罚款了几亿美元,中兴向美国做了保证。今年,中兴的几个高管去美国出差,携带的电脑中存了大量机密文件,被美国海关发现。由于机密文件,美国认为中兴违背了当初的保证,所以对中兴重罚。附: 应该是内部有内鬼,实际情况应该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连各级领导的签字记录都完整暴光,冷战时西方称我们是“竹幕”,真是名副其实啊!!

与芯片有关的论文题目

相关题目很多的:基于PLD的液晶显示装置设计小型风力发电机自动保护装置硬件设计示波器垂直放大系统设计示波器水平扫描系统设计楼宇可视对讲门禁系统主机部分设计基于FPGA的(15,6)循环编码系统设计与实现远程无绳电话座机电路设计光电板自动跟踪系统硬件设计音乐合成器的FPGA设计与实现电信计费数据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GSM短消息与PLC的远程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中心)设计风/柴互补供电系统并网模块的系统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FIR滤波器的设计基于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信号发生器设计基于FPGA语音信号LPC参数提取系统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频率计的设计小型无人机地面站软件虚拟飞行仪表模块设计汽车防盗报警设备中的无线遥控器设计电话机中的语音邮箱指示系统设计高频雷达二相编码信号的设计与仿真基于模式识别的手写汉字识别系统设计数控直流电源的设计基于DSP的语音采集与回音效果的系统实现低速语音编码算法的研究汽车防盗报警设备中无线遥控接收模块设计与实现光电板自动跟踪系统软件设计基于QuartusⅡ平台实现FSK调制解调基于FPGA的HDB3编码系统设计与实现语音信号的抑噪电路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的设计组合式多幅面广告装置的主控制电路设计基于MATLAB的光纤通信系统中的脉冲可视化研究语音录放系统的FPGA设计与实现基于FPGA的HDB3解码系统设计与实现车牌识别中的图像提取及分割算法基于MPEG-4的嵌入式多媒体监控系统中压缩/解压卡的设计与实现风/光互补系统蓄电池保护装置软件设计楼宇可视对讲门禁系统分机部分设计基于DCT变换的心电信号压缩算法的实现基于CPLD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抢答器的设计AM超外差式收音机的SystemView仿真GPRS数据业务测试及应用分析基于MATLAB的家庭保安系统设计低频数字相位测量仪设计数字图像缩放的研究数字音效器的DSP设计与实现用CS43L42和EP7212设计的MP3文件播放系统液晶显示器模块与单片机接口电路的设计煤气计费系统硬件设计基于ATmega16单片机LED点阵显示屏电路设计基于语音录放技术的工业现场故障告警电路的设计基于LabVIEW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直流调速系统中的单片机控制电路设计基于CPLD的显示系统设计基于ARM的风机控制终端设计本地交换网网管系统中话务统计分析子系统的实现基于DSP的视频图像压缩系统的设计智能型电子防盗系统设计基于ARM和GPRS网络的风机远程数据传输系统设计煤气计费系统硬件设计小型无人机姿态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模块设计图文叠加及其DSP实现信号发生器的FPGA 实现基于SPCE061A芯片语音信号实时采集系统FFT算法的DSP实现基于软交换的NGN试验网设计基于数字语音技术的电子导游系统设计倒车雷达-语音报警设计基于FPGA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实现GPS信号接收解析与.NET实现灰度阀值处理算法及其DSP实现基于FPGA的数字相位计的设计与实现指纹图像二值化算法的DSP实现彩色图像对比度增强算法及其DSP实现可编程逻辑器件边界扫描测试电路的设计随机灯光发生器的FPGA 实现水电站自动同期控制器设计基于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调谐系统设计风/柴互补供电系统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模块的硬件设计基于ATmega16单片机的直流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基于VHDL的数字闹钟的设计基于FPGA的FSK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触摸式LCD人机接口设计湿敏传感器元件测试系统设计小型无人机大气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GPS车载图像传输系统硬件的设计基于Verilog HDL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基于FPGA的数字调频发射机设计基于FPGA的(15,6)循环解码系统设计与实现多点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设计风/光互补系统蓄电池保护装置硬件设计指纹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小型无人机地面站软件虚拟飞行仪表模块设计银行Java终端系统设计小型无人机无线遥测数据通信方案研究与设计基于PLD的点阵LED显示装置设计FIR数字滤波器的DSP实现图形均衡器的DSP设计与实现组合式多幅面广告装置的单元控制电路设计小型无人机动力系统状态监测模块设计基于CycloneⅡ的视频接口设计基于网络的点对点通信新建小区G/C网无线信号覆盖的设计与实现基于JSP的教学管理系统风/柴互补供电系统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模块的软件设计DE2视频接口技术研究数字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及实现无线短信业务在行业中的应用基于可编程器件的数字相位计设计51单片机串行口扩展设计DE2的LCD字符显示技术研究信号发生器的FPGA设计与实现运动员号码牌的校正方法研究DE2音频接口技术研究非接触式IC卡应用系统设计说话人识别中自适应系统的设计基于FPGA的乐曲演奏器的设计

1) 30kHz高频开关电源变压器的设计 2) 48V50A开关电源整流模块主电路设计 3) 12232液晶显示程序 4) A题直流稳定电源 5) ISD2560芯片在汽车报站器的应用 6) ISD2560语音芯片在排队机系统中的应用 7) LC振荡器制作方案 8) 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9) RCC电路间歇振荡的研究 10) RCC电路间歇振荡现象的研究 11) UC3842应用于电压反馈电路中的探讨 12) UC3843 是高性能固定频率电流模式控制器专为离线和直流变换器应用而设计 13) UC3843A的内部等效电路框图 14) VHDL基本语法单元 15) 八路抢答器 16) 别墅区可视对讲系统 17) 波形发生器(A题) 18) 采用CoolSET-ICE2B265的30瓦开关电源设计 19) 出租车多功能计费器的设计 20) 出租车计费器设计与实现 21) 单端反激开关电源变压器设计 22)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教学大纲 23) 单片机游戏设计 24) 单片机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25) 低成本DC-DC转换器34063的应用 26) 电压 控 制 LC 振 荡 器 27) 电源输入端口的电磁兼容设计 28) 调频收音机设计 29) 调频无线话筒接收机电路 30) 对“C51语言应用编程的若干问题” 31) 发射三极管 32) 高频高效DC-DC模块电源 33) 高频开关电源 34) 高压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设计 35) 红外电路 36) 基于AT89C51SND1C单片机的MP3硬件播放器的实现 37) 基于AT89C205 1和ISD2560的录放音系统设计 38) 基于CPLD/FPGA的出租车计费 39) 基于CPLD/FPGA的出租车计费器 40) 基于CPLD和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图像采集系统 41) 基于CPLD控制的DDS数字频率合成器设计 42) 基于D类功放的宽范围可调开关电源的设计 43) 基于GPS的高精度无误差倒计时牌的设计 44) 基于μPD78F0034单片机的出租车计费器的设计与实现 45) 基于大容量IC卡AT45D041的出租车数据采集系统 46) 计算机控制灯阵列 47) 开关电源EMC设计 48) 开关电源保护电路的研究 49) 开关电源测试参考 50) 开关电源冲击电流控制

芯片类期刊

自然杂志近年来发展的很快,出版集团还出版了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医学》,《自然免疫学》,《自然遗传学》,《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学》、《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评论》,《自然化学》,《自然物理学》,《自然纳米技术》,《自然材料学》和《自然综述系列》,总共37个子系列杂志,另外还有其他语言版的《自然中国》,,《自然印度》等系列。应该说自然是乞今为止世界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学科最齐全,相对来说最为公正的科学杂志!其中的《自然医学》, 《自然免疫学》,《自然遗传学》三份的影响因子已和《自然》《科学》一样高,在专业领域里威望很高。《自然》杂志不光关注生命科学,还积极跟踪新兴科学像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个人的感觉是自然杂志以其亲民扑实的作风,敏锐的目光和分析和最其全的学科复盖面,大有一统科学文献江山的气概和实力。

《科学》(Science) 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杂志 。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约翰·麦克尔创立了《科学》杂志,这份杂志先后得到了托马斯·爱迪生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的资助。此后,由于财政困难《科学》于1882年3月停刊。一年后,昆虫学家Samuel H. Scudder使其复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到了1894年,《科学》重新陷入财政危机,随后被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James McKeen Cattell。1900年,Cattell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Leland O. Howard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1944年Cattell去世后,AAAS成为《科学》新主人。这本杂志主要刊登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科学》也刊登关于科学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科学》刊登各个学科的原创论文。目前,《科学》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像自然一样,《科学》杂志也是周刊,稿件学术水准和质量和自然比肩的,所不同的是科学没有子刊系列,也没有像《自然》那样的定期发表综述的刊物。因为这一点,《科学》杂志的影响力是不及《自然》的。

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Cell)杂志为另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是一分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一样,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单从其影响因子来看,它一直高于《自然》和《科学》两杂志,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细胞》是由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细胞》杂志主要以美东学术重镇波士顿为基地,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生命科学家为后盾。《细胞》杂志前主编Benjamin Lewin不光主导这份生物学中最有份量的杂志,而且亲自主编教课书《Gene》,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被殴美大学列为生物遗传学的第一首选教课书。 Lewin先生的知识也更新的很快,该书差不多每两年再版一次,现在已出版到第8版了。DNA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教授也写了一本《Molecular Biology of Gene》不过,没有Lewin先生的书流行。《细胞》杂志也有许多子刊系列像《Cancer Cell》,《Stem Cell》,《Immunity》,《Neuron》和《Molecular Cell》等都是生命科学中的重量级刊物。再加上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拥有的大量其他刊物,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也是在生命科学文献界能够呼风唤雨的出版公司。

个人对这三份杂志的感觉是,全世界的科学家对《自然》要略微青睐一些,自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稿都比较友好,编辑会对来自英语国家的稿件进行英语修改和完善。编辑部的原则是科学第一,语言第二。《自然》杂志幅盖面很广,应该是龙头老大的地位。《科学》杂志也许一直会保留其风格,即在学术水平上跟《自然》争风斗艳,但是刊物还没有要扩张的迹象。

《科学》即是《自然》的对手,又和《自然》一起协手并肩统领报道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进程,比如当人类历史上耗资最大的人类基因测序工作完成后,《自然》发表了由Landers博士领导的学术界的人类基因测许结果;而《科学》则发表了由Venter博士领导的工业界完成的人类基因测序结果,可谓比翼双飞,也显示了英语在世界科学的领导地位。《细胞》杂志在生命科学界则是独树一旗,跟《自然》和《科学》的以短篇报道方式科学研究中的突破和进展不同之处是《细胞》的每篇文章都要求是长篇大论,文章必须要叙述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每期《细胞》的文章总数一般不超过15 篇。此外《细胞》跟其名一样,文章的角度也多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展开,相对来说,较少从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出发。

这三份DJ学术期刊不仅是各大学和研究所的必定刊物,而且欧美大学许多教授,科研人员都自己定阅这些刊物,其中《科学》个人定阅价是140美元,《自然》是 199美元一年。像其他许多杂志一样,欧美杂志的做法是定阅者交的费用只是像证性的,杂志主要靠名气和发行量后面所带来的广告费挣钱维持生计,杂志越有名,发行量越大,越容易生存。但是像爱尔塞维亚(Elsevier) 这样拥有众多杂志的出版公司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拢断行为,曾几何时,以波士顿地区哈佛麻省理工为代表的新英格兰派系的《细胞》杂志的学校、研究所定阅费(往往是图书馆的定阅杂志,全校师生可以下载文章)昂贵的连美国的公立大学都感到难以承受,以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为首的几十所公立大学曾经罢投《细胞》杂志的稿件,以表达他们的不满,双方的挣执曾使牛气十足的《细胞》杂志降下身段接受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稿件,中国也有了事隔二十几年得以重返《细胞》杂志的大事记!

这几份牛气的DJ学术的垄断行为和昂贵的订阅费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烦感,终于有一些人站了出来,他们决心创办一份真正免费的生命科技杂志,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就是这样诞生的产物,它是完全开方的,免费阅读, 免费打印!只有发表是收费的,多完美的主意!记得几年前我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后时,有一天所里来了一个讲座,就是关于Plos杂志,题目就是介绍一份全新的杂志Plos-公共科学杂志,当时听讲的人并不多,比起一般的学术讲座真可谓廖廖无几,主持人开场白介绍-讲演者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她在博士博后期间有7篇论文发表,文章包括《Nature》,《Gene Development》《JBC》,《Molecular Cell》等,后来她加入了《自然》杂志的编辑行业。她讲到在她做编辑的时候才感觉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的财力无力订阅全《自然》家族的杂志,因为稿费昂贵的原因,一些优秀的稿件也不能送到《自然》这样的DJ刊物,这种情况被诺贝尔奖获得者NIH前院长Harold E. Varmus,博士也知道了,他和斯坦福大学的生化教授,基因芯片技术的殿基人之一Patrick O. Brown,博士,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遗传学教授Michael B. Eisen博士共同发起创办了一份属于大众的科学杂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杂志!这样2000年10月Plos终于诞生了。如果你能细看一看Plos杂志的核心原则,就就会明白它是一份百分之百的大众的科学学书杂志!对于发展中国家,Plos给予了最无私的优惠政策:

可喜的是Plos杂志今天已成为了仅次于《Nature》,《Science》和《Cell》的有极大影响力的刊物,并且成为了拥有Plos-one和Plos生物,医学,遗传学,计算生物,病原学,热带医学7个成员的大家庭, 虽然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少数几份杂志也是免费的,但都没有Plos这样有高的引用率和影响力。

《Plos》杂志的成功和贡献再一次告诉我们,发展科学技术一定要有一套体系,从科研基金的建立和管理,到建立世界顶尖大学及研究所,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发表科学技术成果的平台和媒体-科技杂志,每一样都极其重要!中国以人数众多的科技人才,庞大的接受了西方教育的海外人才库和飞速发展的经济为后盾,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的现实只是时间问题,要想在这个问题上不走弯路,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创办一份成功的类似于《自然》或《Plos》这样的科技杂志是比不可少的,也是绝对需要的。

核心期刊价格太高了,奖学金评定国家级就够了,如果是9月评定的话你现在要抓紧了,因为高校要求必须在知网等数据库上可查,从文章录用到网上收录都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我这边有半导体芯片相关的期刊,联系我吧。

1、Nature子刊名

(1)Nature Cell Biology 19.122

(2)Nature Immunology 27.586

(3)Nature Medicine 30.550(03年创刊)

(4)Nature Genetics 26.494(03年创刊)

(5)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2.000(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6)Nature Materials 13.531

(7)Nature Biotechnology 22.4

(8)Nature Chemical Biology 16.058 (05年创刊)

(9)Nature Physics (05年创刊)

(10)Nature Neuroscience 16.98

(11)Nature Methods (04年创刊)

临床医学类期刊

(1)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3)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4)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phrology

(5)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urology

(6)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Oncology

(7)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8)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Urology

2、Science子刊名

(1)Science Advances

(2)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Science Signaling

(4)Science Immunology

(5)Science Robotics

3、CELL子刊名

(1)Molecular Cell:1997年创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2)Developmental Cell:2001年创刊。发育生物学。

(3)Cancer Cell:2002年创刊。癌症领域。

(4)Cell Metabolism:2005年创刊。代谢领域。

(5)Cell Host & Microbe:2007年创刊。感染症领域、微生物学。

(6)Cell Stem Cell:2007年创刊。干细胞领域、再生医学。

扩展资料

Science期刊发展历程:

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约翰·迈克尔斯(英语:John Michaels)创立了《科学》,这份期刊先后得到了托马斯·爱迪生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的资助。但由于从未拥有足够的用户而难以为继,《科学》于1882年3月停刊。

一年后,昆虫学家Samuel Hubbard Scudder使其复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到了1894年,《科学》重新陷入财政危机,随后被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James McKeen Cattell。

1900年,Cattell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Leland Ossian Howard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

在20世纪早期,《科学》发表的重要文章包括托马斯·亨特·摩根的果蝇遗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引力透镜以及埃德温·哈勃的螺旋星系。1944年Cattell去世后,AAAS成为《科学》新主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百度百科-CELL (《细胞》期刊)

百度百科-科学 (美国科学促进会官方刊物)

毕业论文芯片

真的很可笑,相同的题目,设计说明肯定大同小异,又不是研究成果,哪有什么新东西,重复率很高是正常的

单片机自身的资料,一般,在课程中都学过。既不是你设计的,也不是你搜集的。这就不应该写。写,题目要求、设计目的,你都是怎么分析的,写,你的设计思路,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写你自己的,肯定不会查到。

不行的哦,这个我在行

文数据只有芯片的结果可据了解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