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预算会计论文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2023-12-07 23: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发挥预算会计的作用,需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然而,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管理上有着较大差距,有关人员缺乏管理理念,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监管机制弱化,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


  与企业会计、管理会计不同,预算会计主要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服务,加强财政资金的拨付管理及用款监督,保证其发挥最佳的使用效果。预算会计应当发挥应有职能,围绕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强化预算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对预算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要与公共财政改革相适应,转变管理观念与核算方法。传统的预算会计管理难以适应这一需求,必须进行变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对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与国际对接,必须根据国际规则对国内规则进行变革,使之与国际发展趋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国际形势,加强政策研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使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与国际对接。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不注重管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单位的目标和重点总是放在职能方面,很少关注财务预算问题,致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也不注重会计机构的构建与有关职能的发挥,预算会计缺少独立性,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要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所处地竞争环境十分激烈,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预算会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保持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较为复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差别,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这就增加了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难以保持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如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實施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要求和管理办法,保证会计信息实现了共享,从而解决了事业单位财务处理不协调的问题,使会计信息做到了对接,会计规则实现了统一,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1]。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没有更新,管理方式较为守旧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适应改革的需要,在管理理念上没有进行更新,管理方式比较守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于预算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财务管理方面管理方式仍然处于收支管理状态,没有财务效益观念,不重视资金使用的效率。二是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管理水平难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差,没有财务管理经验,不懂得财务预算,仍然依照传统的收支管理进行财务核算,不能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在会计制度改革后,对于会计核算变更的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权责发生制的精神实质,预算会计工作局限于会计核算的范围,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预算会计的管理质量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管理质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提升。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质量不高,难以发挥职能作用。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科目设置不齐全。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付方式发现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相应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科目增减,保证科目与管理要求相适应。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遵循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一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的科目进行设置,有的单位自设会计科目,不能保证会计科目的统一,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统一。二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做好会计核算,有的单位没有规范的会计制度,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真实性不强。三是没有完整的预算会计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会计报告的编制与管理,制作的会计报表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资产债务情况不全面,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处理较为简单,没有进行全面分析,缺少下一步的财务预算规划与措施,无法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对于上述管理状况要进行整改[2]。


  (三)预算会计监管职能弱化,部门配合不力


  做好预算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发挥监管职能,这样才能促进会计管理效益的提升。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监管上存在很多问题,监管不全面,管理漏洞大,预算编制不严格,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追加情况较多,预算执行效果较差,影响着预算会计职能的发挥。同时,在预算管理上,部门之间各成一体,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积极配合,导致预算会计的精确度差,部门预算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导致预算会计工作习惯于遵循“传统”,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改进。同时,由于监管存在较大漏洞,导致预算会计把关不严,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规操作,增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存在较大的财务安全隐患。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改革措施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简称《政府会计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重新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和财务的会计功能,以及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功能,以便充分体现政府会计主体的全面信息。所谓“双互衔接”,是将政府预算类要素和财务类要素相互协调,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相互补充,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信息,以达到信息公开化。《政府会计制度》全面体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针,同时也体现了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向性,相对于原有制度,新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具有如下创新点。


  (一)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重组


  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利弊的基础上,《政府会计制度》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使财务要素和预算要素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在制度层面上真正落地。


  (二)统一各类单位的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有机整合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中的跨级制度内容,主要体现在科目及报表项目的说明中,一般情况下,取消了各项制度中的通用制度,同时,根据改革需要,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共性制度;在会计政策方面,对同类业务依照相同会计处理规定执行。


  (三)强化财务会计的功能


  《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财务相关会计核算,参照了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主要是强化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例如,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增加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核算内容,同时引入了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


  (四)扩大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


  这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在资产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核算内容,大大提高了核算单位对各类资产的控制性;在负债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应缴财政款、其他应付款等核算内容,主要反映单位所承担的现时义务。


  (五)完善预算会计的功能


  对于预算会计,在核算方面仅需要核算预算三要素。一般情况下,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可避免虚列预算收支的问题。


  (六)整合基建会计核算


  在《政府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在会计核算上不再单独建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简化单位的基本建设业务会计核算程序,充分体现了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七)完善报表体系和结构


  《政府会计制度》调整和优化了报表结构,增设了报表类别,如资产负债表、预算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中仅需填写各项目“期初余额”,调整和优化后的报表体系,充分体现了单位内部信息的透明度。


  (八)强化制度的实用性


  《政府会计制度》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列表表述簡化了会计文字的描述,更能直观体现会计具体账务处理及新旧制度的比对。


  四、结语


  《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史上的一件大事。会计制度的统一,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公开性、完整性及可比性,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和逐级汇总编制部门决算,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