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运行状况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目标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运行全过程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预算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具备核算和监督职能,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更是国家监督预算执行的重要手段。我国预算会计共分为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预算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用;中级目标是实施合理、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高级目标是解除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受托责任。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特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会计核算基础不同。收付实现制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可以采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权发生制。而企业仅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其次,会计要素构成不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由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组成,而企业会计要素则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利润组成,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范围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三,会计核算内容具有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对外投资与投资基金相对应;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部分事业单位采取内部成本核算;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核算;不涉及利润和利润分配核算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运行现状1998年,我国颁布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为规范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运行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预算制度与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相脱节,预算会计的问题和缺陷逐渐暴露。为了促使预算会计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会计信息不实预算会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预算编制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均采用“基数法”进行预算编制,这种编制方法无需过多的会计信息,使得传统会计核算基础的弊端并没有显露出来。然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正逐步推广使用‘‘零基法”这种编制方法一切从“零”开始,需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具体情况对资金使用额度进行最终确定,进而编制零基预算,这就要求预算编制部门必须通过可靠的会计信息掌握各部门资源的占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资产变动情况反映不全面等问题,从而使得预算编制部门无法根据会计信息准确掌握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在以往的财政资金拨付中,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工资和固定资产的资金均是由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向用款单位拨付,而当前的财政资金拨付是由财政部门通过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直接拨入,这使得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仅仅表现为货币资金。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财政资金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却没有做出相应调整,使得会计信息难以客观反映本单位实际收支情况。尤其对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言,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营,而是存在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若仍然采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势必会造成资金核算的会计信息失真。此外,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对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将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平均摊销,并将摊销计入经营支出;没有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将无形资产一次性计入职业支出。这样一来,在一次性核销金额大期限长的无形资产时,难免会存在估值偏差,从而降低无形资产核算信息质量。
(三)预算会计监管不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监管不严,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信息不实、公共资金流失等问题。
1.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不足原始凭证作为发生经济业务的基本资料,对其开展审核工作是判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会计中心人员并未直接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根据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法、规范来判断票据在会计核算中的有效性。在会计核算缺乏有力监管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可能会出现弄虚作假、贪污腐败、公款私用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而造成财政资金流失、浪费。
2.预算会计目标定位设计偏低行政事业单位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将预算会计目的定位于公共资金流动的有效记录层面,而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也没有落实经济责任制,无法通过预算满足公众知情权,从而使得预算会计缺乏有效监控。
(四)预算会计地位的局限性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预算会计的核心任务是为预算管理服务,而不会直接参与物质48生产。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组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对于兼具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而言,可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甚至如民办学校等一些事业单位,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促使事业单位由公益性向营利性转变,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预算会计的非营利性与部分事业单位的营利性经营性质出现了矛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预算会计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地位,为此必须重新界定预算会计的地位。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行政事业单位要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编制综合部门,细化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出现重复性编制;准确界定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做好各项业务的账务处理工作;通过优化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准确区分财政拨款与预算外资金,将财政返还纳入到预算外资金,经营性收入计入事业性收入;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将单位各项实际收入与支出均登记入账,缩小会计违规操作空间,使预算会计能够客观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现金流量,为成本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为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应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预算会计核算方式,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首先,完善预算会计科目设置,按部门设置一级预算会计科目,使预算科目分类能够满足部门预算制度的需求。增设二级和三级预算会计科目,细化预算会计核算事项,拓展预算会计核算范围,使预算会计核算能够全面反映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其次,创新预算核算方式,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明细核算项目,将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完善固定资产、“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的核算方法,建立健全预算会计管理体系。
(三)加强预算会计监管为了实现预算会计目标,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监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首先,加强预算执行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将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体系中,避免出现预算外资金流动。财政部门要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内容,对重大的支出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实行跟踪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当借助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经费使用情况,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其次,加强会计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落实会计集中核算,认真实行收支两条线。报账会计必须持有会计上岗证,做好会计台账登记工作,定期进行核对,在事先审查完原始凭证的真正性、合法性之后,再上报到会计中心。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财政稽查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并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升财政监督的威慑力。财政稽查部门要通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年度财政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比较,查找异常部分,分析造成财政经费支出异常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正。
(四)明确预算会计地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事业单位转向营利性事业单位,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预算会计非营利性的特征,应当加快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制,针对已经具备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应采取企业会计制度,而不能继续适用于预算会计制度。我国应当结合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新特点,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且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实际使用需要的会计制度体系。在该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现状之外,还应当确保体系能够与国际接轨。为此,可以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进行简化,打破行业壁垒,制定出适应新形式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同时,可按照不同的预算主体,实行与之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并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制定统一的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以此来提高会计核算的统一性。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我国应加快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步伐,有效解决预算会计出现的问题,确保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预算会计环境的新变化,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预算会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