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经济生活和商业活动的复杂化而不断扩展的。对会计性质的认识,也是与时俱进的。制度经济学为研究会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把会计放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下观察,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会计是一种制度安排。
一、会计性质认识的历史回顾
会计的性质,是指能够彻底反映会计内涵、特征、职能的根本表现,这种根本表现是将会计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标志。对会计性质的认识,近几十年来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阶段下各有特色的理论阐述。通过对这些认识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会计性质的认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的过程;而每一阶段不同的理论也积极影响了会计实践的发展。
20世纪中期,关于会计性质论,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是工具论、艺术论等。同一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原因,我国流行的是“会计属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论”。在这样的理论下,对会计的认识服从于政治需要,致使会计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一种统治工具,无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严重阻碍了会计思想、理论及实践活动的创新和发展。WwW.133229.CoM
在工具论、艺术论等理论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系统论在西方国家流行起来。我国的会计学者迅速接受了这一观点,提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唐予华,1983)。而与此同时,另一种观点出现并与之分庭抗礼,这就是管理活动论。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管理活动”(杨纪婉,阎达五,1986)。这两种观点的出现,是在当时的经济、政治等大环境的改变下出现的必然结果,对会计性质的认识较之工具论、艺术论有了一定突破,并对会计工作有了积极的影响,使我国的会计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两种观点占据主导地位较长时间后,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新观点,即会计是“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管理活动”(李孝林,1997)。该观点将以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形成一种新的会计性质论。还有人认为“会计的性质是有关全面地、连续地、完整地进行确认和计量经济活动的方式,也就是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才是会计的性质”(谢志华,2003)。这些观点也只是在表述上具有新意,并没有形成认识上的根本突破。由于对会计性质认识的长期停滞,会计理论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甚至落后于实践,无法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应该看到,近几十年来对会计性质的认识过程凸显出会计对经济、政治、科技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展。人们对性质的认识具有阶级性、局限性,但不能因为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否定各种认识、理论的相对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因为,认识本身也要随着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改变,这是认识论上的必然性。“认识论的一个核心原则是,知识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知识永远特定于某一具体时间。”在对会计性质认识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受客观环境的重大影响,对会计性质和认识过程是递进的,认识结果在不断纵深化。②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性质认识的发展。比如,信息系统论就是受同一时期“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触发而发展并流行起来的。③前面所提到的会计性质观,基本上都是站在一个微观的角度,从会计最基础的操作层面上来研究会计性质,没有以一个开阔的视野来研究广义上会计的性质。④前文所列举的关于会计性质认识的理论,在现有的环境下已经显得过时,不能解释新形势下会计性质对全球经济的重大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外部环境并且借鉴新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会计性质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活动。
二、从会计的发展历程看会计性质的变化
20世纪末的10年间,世界经济的发展虽然遇到了一些障碍,但发展的势头和带来的经济增长都是前所未有的。会计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大。而连续发生的大公司会计造假案造成的影响以及涉及各主要国家的会计的改革和完善,充分说明了在新形势下经济增长与会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还用以前的会计理论解释新形势下会计的性质,无疑是削足适履,不得其解。所以,配合新的外部环境,对会计性质的理解和解释也应该与时俱进。
要深化对会计性质的认识,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会计为准服务;会计能够提供什么;怎样提供;为什么提供。下面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结合会计的发展历史,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认识来深刻阐释会计性质。
会计能够提供什么?也就是会计能做什么,使用会计的人能够从中获得什么?一般认为,会计能够提供一个特定会计主体在特定阶段的财务数据(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这种认识并无错误,但这只是认识到会计的表象或形式。实际上,数据或信息都只是会计运动的一种直接表现出来的结果,并不是过程和内涵。会计为我们提供了经济活动以及商务交易过程的影像,就像纪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下这段期间发生的活动,然后通过剪辑再向信息使用者播放。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数据并且从中获得信息。但我们不能把这种表象直接作为会计性质。就像看电影一样,表面上是看到人物、场景在银幕上的活动,实际上观众获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愉悦甚至启发。所以,我们认为电影的实质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而不只是一种工具或技术手段。那么,对会计性质的认识为什么还要局限于它的表现形式或者表现手段?会计本身能够提供比“数据”或“信息”内涵更深刻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理所当然就是“制度”。
现在来看看什么是制度,然后解释会计为什么能够提供“制度”。“制度”被定义为由人制定的规则。它们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当秩序占据主导地位时,人们就可以预见未来,从而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自己冒险从事创新性试验的信心。对于制度在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发现。只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实物,比如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硬件,导致人们对制度这种经济增长要素的软件的忽略。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并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运行时,人们才会意识到软件的作用比硬件更重要,这里就包括为安排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各种制度。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低增长经济和高增长经济之间的差异往往能用第三类要素来解释,这里所说的第三类要素就包括“制度”。制度经济学在近年来的发展壮大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证明。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因为会计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提供的就是一种“制度”。从会计发展的过程来看,会计是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规则,是围绕一个能产生利益的经济组织做出的有关价值记录、确认、计量、报送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定。正是在这种“制度”的提供下,会计数据所包含的财务信息才能够以一种有效率、有组织的方式出现并被人所用。也正是这种“制度”,使得使用会计信息的人能够按照同一种规律理解这些信息并运用于决策,可以合理预计其他相关人物的活动后果,降低经济交往的成本,减少行动的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仅仅把会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工具,则无法充分解释为什么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围绕着会计会形成那么多的政治团体、利益集团、组织机构、利益冲突和协调、经济后果,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需要国家机器的介入,以强制方式加以执行。当然,会计并非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它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所运用的其他制度一样,是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