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使得公允价值也成了“众矢之的”,美国通过的《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甚至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揭示了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和假设性两个显著特征以及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估计
1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层面。从雷曼兄弟破产到通用公司的破产危机,随着这场危机的发展,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呼声越来越高。2008年10月1日,美国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证监会,强烈要求监管者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而在10月3日众议院通过的《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第132条授权美国证监会可以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有权停止执行157号准则等规则。
本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经济问题而并不是会计问题,是信用消费监管不力、金融衍生工具滥用等诸多因素相加的结果。公允价值计量只不过提供了及时的价值衡量的方法,捕捉到了目前的市场波动。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市场波动的原因,但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公允价值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仍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2公允价值以及公允价值信息的特征
迄今为止,有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的。IAS32和IAS39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进行资产交换和负债清偿的金额。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是在SFAS 157中,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假设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这两个定义在表达上虽有不同之处,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暗含着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入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信息具有如下特征:
2.1公允性
公允价值是由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自愿形成的交易价格,以这样的价格进行会计计量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对企业各方利益关系人来说往往是最公允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金融机构利用会计计量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掩盖问题贷款。由于未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导致众多投资者判断失误,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发生了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使得投资工具价值得到公允的体现。公允性是公允价值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特征来源于公允价值形成的重要前提——公平交易。公平交易的基本条件包括:(1)买卖双方为平等自主的交换主体;(2)交易双方从事与财产转移和劳务提供有关的活动时,应按照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进行等价交换;(3)交换的目的出于正常的商业考虑,不包括关联方交易和企业清算;(4)交易双方均熟悉市场行情,且自愿而非被迫地进行商品交换。
2.2假设性
假设性指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后续计量的过程中,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假设交易基础上的交易价格。SFAS157建立了公允价值估计分为三个层次:Ⅰ级估计: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和负债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Ⅱ级估计: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但应调整相同和相似之间的差异。Ⅲ级估计:既无同类市场也无类似市场,当出现这种情形时,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估计所用方法是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3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应用的重新审视
(1)定义假设的不充分性。
此次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公允价值定义的一些缺陷。公允价值定义中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有序的交易市场或公平交易市场,但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运用的这一假设前提并不成立。如花旗、瑞银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uction-Rate Securities,下称ARS),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而从2008年2月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
(2)估值技术的不完备性。
公允价值分为3个层次,第1和第2层次的公允价值,只要存在活跃交易市场,关于公允价值的可观察参数能够随时获取,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是可以保证的,其可靠性毫不亚于历史成本。但对于第3层次的公允价值,因其估计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可靠性可能会低于历史成本。SFAS157中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必须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结果的主观性,从而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3)公允价值监管不完善性。
金融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对公允价值的监管不力,造成公司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利润粉饰的后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的规定,企业可以自己决定哪些流通在外的债券、贷款或其他负债采用市值计算公允价值。这给金融企业提供了粉饰利润可操作途径,2007年一年中美国金融机构在信用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居然“获利”120亿美元。对于公允价值的会计监管却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启示
(1)积极学习掌握国际最新的公允价值研究及相关领域成果。公允价值确定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规则的约束。目前我国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较为普遍,但是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指导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框架体系。理论界应积极学习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及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以更好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
(2)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完善会计准则。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严格规范利用会计计量操纵利润行为的界定,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净化会计环境。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选择空间造假,提供虚假会计报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造假成本过低,如果在建立完善会计规范的同时,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会计造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操控利润的行为发生。
(3)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管和自身素质。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是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一个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充分选择适合自身利益的公允价值,甚至伪造完全脱离实际的公允价值,从而做出损害国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为了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要在我国全面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从整体上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4)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市场信息平台。构建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系统,提供充分完全的要素市场信息;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反映市场行情的瞬息变化,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取得。这不仅有利于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判断难度,还避免了交易各方因不了解市场价格而被欺骗,从而有效防止了公允价值的滥用。更能为公允价值的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轨迹和足够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2]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
[3]李红霞,冷冰。修改前后国际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重分类规定与美国准则相关规定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8,(11)。
[4]石磊。FASB和IASB公允价值研究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