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理论论文

“模糊会计” 探讨

2015-05-27 13: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会计是一种价值形式的计量和管理活动。 会计思维中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寻求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公正性和效益性, 这同时也是各级各类管理必须重视的内容。 但许多的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并非都能进行精确的币值数据度量, 尤其在预测、决策以及绩效分析中常会遇到数据无法明晰、 行为的价值难以明确认定等情况, 需要运用模糊性思维予以估计和度量。 因这种考量与传统的会计明晰性原则相悖, 姑且将其表述为“模糊会计”。

  一、 观念的提出。

  模糊理论源于数学, 比较典型的有秃头认定以多少根头发为准、 从一块西瓜地里找寻最大或较大的瓜等模糊问题的思辨。 作为会计来说, 当把经济效益作为其根本目标后, 在人们面前同样存在大量不明晰的模糊计量问题, 譬如产出的多重价值或正负价值的综合权衡; 不同产出质量层次与成本的适当匹配; 组织或个人行为的客观净效用值估算等等。 这些单凭感觉或历史数据来判断显然不妥, 解决之道即权衡利弊、 讲求效益之道, 相应涉及到价值上的模糊计量问题。

  “模糊会计” 实际上是分析和处理事物价值上模糊性现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要求对于币值上不明晰的现象及行为后果通过相关数据信息的集合、 分解、 推算等, 分析估算价值得失、 从而在效益上相对定值。 其计算有特定对象和目标, 但往往难以精确核验, 目的在于权衡客观利弊并指导管理。 比方说, 要了解某不适当行为对社会形成的负面影响额度, 就需要在抽样调查基础上综合判断、 估计各种直接和间接损失或损害, 并为明确相关人员责任提供币值依据。

  模糊会计理论的形成基于模糊理论和行为“价值最大化” 目标的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价值绝非财务会计所记录的价格收付, 而是客观上的获益额, 更通俗地说要在价格收益或者说利润基础上进行加减。 因此其立足点往往不在于表面的得失, 而是深层次的利害权衡, 含从长远、从社会角度进行的计量。 例如需要从企业创造净收益中扣减的产出负价值可能包含: 产品或商品在价值交换中由于欺骗或垄断价格等形成的不等价的超值收人; 产品因劣质对消费者身心危害造成的受损值; 企业产出行为对生产者、 周围居民身体或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等等。 通过模糊计量的方法可发现收益与价值的差异, 并为调整不适当所得、 制约各种负值行为及社会的公平公正提供量化的依据。

  对于模糊会计的理解应明确的是: 模糊并非数据或结论的不可知, 而是指数据形成来源的泛泛或不明晰, 需通过调查分析获取信息, 并将许多非货币性数据或现象转化为币值量度, 以比较、权衡利弊和指导组织及个人的行为。 尽管计量得出的结论可能与最优、 最宜及精准等存在着差异,但差异是可控的。

  现代社会里, 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 人们生活色彩的多元化, 运用非精确计量进行管理和决策的地方很多。 例如现代会计中的行为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以及战略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等等均需运用到模糊会计的思维, 其应用相应十分广泛。

  二、 模糊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从企业角度来看,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重视货币上的得失, 然而其思维只是停留在账面上的收支盈亏是不够的。 理论上客户和消费者利益、 社会责任以及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均属应予考虑之列, 管理者和普通职工个人收益亦应依行为价值来科学认定, 而这些要求如果没有可操作的客观价值计量原理及方法的指导, 就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具体来说, 企业需要应用到模糊计量的有:

  1. 质量成本和综合效益分析。

  成本监控是会计的任务之一, 但绝对地谈控制成本很明显是错误或片面的。 成本控制必须与产出结合才有意义, 包括不同层次的质量其成本耗费的差别分析。

  以往许多教材将“利润最大化” 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这其实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导, 并给中国社会为赚钱不择手段现象的泛滥提供了理论支撑。 但修正只讲利润、 不讲质量、 不讲价值的观念就需要从人类理性角度客观计量得失, 就需要运用模糊会计思维。 例如设计选择一套产出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可列表如下:

  尽管任何企业都必须讲求利润, 但单一的思维极易走向片面。 作为政府部门则应从政策、 资金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对社会长远利益有利的行为, 打击“唯利是图” 特别是带来严重社会负面价值的行为,而这一切都基于客观价值的估算和计量之上。

  2. 行为正值和负值的计量。

  组织和个人行为均可能对社会、 对人们生存与生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也即形成正负价值, 这种计量并非易事。 譬如故意作弊和失误其负价值差异很大, 要求运用到估量、 推算; 当行为导致利弊两方面的后果、 或者效用产生由多人共同努力形成时, 其行为价值差异的具体分析也涉及价值上的综合、 分解等方法, 即模糊会计问题。 同理, 独创的价值比“踩着别人肩膀” 的成果其价值量至少要高出若干倍。 不了解价值本质就可能导致管理或决策失误, 或者在用人上、 薪酬方面等埋没表面可能不起眼的“钻石” 人才的价值而高抬外表华丽的“玻璃”。

  在环境会计中也常常涉及到模糊数据的处理。

  假如一个有利润的企业, 产出行为中存在严重的社会环境污染或对职工健康的损害, 影响数据可从其直接损失、 间接损害、 潜在危害等负价值表现入手, 模糊集合确认并用币值量化。 具体分析从略。

  上述之外, 企业未来效益预期、 经营风险及防控投入、 项目可行性分析等都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判断和估算, 直观、 明了的数字往往并不能在正确指导行为上起作用。

  三、 模糊会计在非企业单位的应用。

  政府作为公共秩序和社会公正的维护者, 其行为的绩效评估更涉及到大量的模糊计量。 政府(含司法) 部门必须承担制约严重背离价值的价格收益和各种损害公共或他人利益、 形成负价值行为的制裁责任, 重视企业等组织及个人行为可能或实际带给社会的价值利益或损失的分析。 对政府的投入应以价值上的需求为依据, 根据社会所得的估算判断财政拨款的适当性。 政府绩效评估则需通过对社会治理成效、 进步状况或普遍性问题的大小等业绩调查判断行为价值量, 将估算的社会获益额与财政预算内外投入进行比较, 以度量政府行为的净效用值, 并以此作为预算或人员调整的依据。

  评估政府行为业绩值是一项复杂的价值分析工程, 具体可采用的方法有: 直接估价法、 区间定位法、 价值分解法、 综合权衡法、 平衡分析法、 标准差异法以及排列组合、 概率分析等模糊计量方法。

  以平衡分析法为例, 这里的平衡主要指获取的收益额与消耗额要保持在一个应有的比例中, 或者说后者不应大于前者。 一般来说, 产出效果、 效能或价值越大, 付出的代价也应呈正比例增长, 这就需要结合作用与效果的分析来判断人力、 物力的必要消耗。 在制定预算时要考虑资源投入的重要性和消耗的必要性, 实际控制中则需依具体情况进行弹性调节, 以减少不适当消耗或避免投入不足带来损失, 使成本—效益始终处于最佳比值状况。 例如某区域欲配备公安干警, 该区人数多寡、 治安环境好坏和以往发案率等均为考虑因素, 同时要预估一定警力下的控制效果及相应的费用开支, 通过不同方案下的对比分析寻求经费投入与产出效果的最佳结合点 (或区域)。

  标准差异法则是根据部门或个人实际履行责任状况确定现实与绩效标准的差异, 判断有无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职责的情况, 进而从价值上确定其差异的额度,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价值责任 (或适宜的奖励)。

  教育等事业单位同样存在着价值和效益的模糊计量问题。 以高等教育为例, 其产出含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度量。 学生数量涉及到效率问题,需要与投入或耗费相比才可评价优劣。 教学质量则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增长上, 假定某人经过高等教育培养, 从能力和品格上都能够胜任较复杂的专业工作, 年创值能力由 1 万增长为 3 万元, 其 2 万元创值潜能的提升就包含着教育的价值。 学校总体质量评估可以根据学生普遍专业知识掌握的深浅、 社会应用能力的分析、 综合素质上优劣生比例以及毕业后的社会反响等模糊信息, 给院系教学质量估计出一个从 0.1 到 1之间的质量系数, 不同的质量系数直接反映出教育行为单位价值的高低。 将系数依产出层次换算成的单位价值与毕业学生人数相乘, 可得出产出值数据, 以此减去劳务报酬以外的耗费总额即可得出学校产出的净效用值或者说行为价值总额。

  个人行为值的模糊计算则关系到薪酬的合理性问题, 在度量中应建立一系列价值表现的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 以教师为例, 绩效工资的发放即应根据教学质量、 数量等的测评估算个人行为值并与薪酬挂钩。 本文恕不多谈。

  模糊会计还可应用到非组织个人行为的得失计量, 比方说要计算冒着生命危险拯救落水儿童的行为价值, 需要假设: ①该儿童在观念上的所值, 如十万或百万元; ②判断拯救行为的难度系数并与前者相乘, 这个系数在 0-1 之间 (没有难度则价值微弱); ③假设一定范围或程度的名誉能折算多少币值……, 有了这些估计后, 就可以大致确定出该行为的所值和应有奖酬了。 其他个人行为———特别是对社会造成负值影响或损害后果的行为, 均可运用模糊计量的方法大致确认其应承担的责任额度。

  四、 模糊会计与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知识体系也不断发展, 并大踏步地向各经济管理领域渗透。 当我们把目光投注到以货币为尺度的价值得失计量或估算时, 实际上就已步入会计的范畴。 狭隘的计量只站在自身立场上考虑, 高端的会计计量则需要从客观价值和效益角度来思考并指导管理、 控制和决策,相应无可避免地涉及到运用模糊性材料和数据进行利弊权衡、 效益比较等价值分析问题, 这也是行为科学、 绩效管理等和会计思维的融合。

  模糊会计实际上是管理会计思维方法在各领域的延伸应用, 主要为科学管理提供思路。 许多情况下, 客观的效用比账面的收支更值得管理者关注。

  我们的管理应从机械式运作、 依葫芦画瓢或凭感觉办事等简单思维中走出来, 针对各单位、 各部门不同情况, 以价值为导向、 效益为目标正确处理各种事物, 履行各种管理职责。 僵硬、 思维单一和只重表面文章属于管理的“愚昧”, 把握住最终的客观效益并实施动态的分析和管控才抓住了根本。

  模糊会计只是科学管理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它虽不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但却提供给我们一种理性的分析思维方法, 告诉我们如何抓住管理要点, 把复杂的事情理公平、 理简单。 模糊会计并非会计学分支, 也不可能建立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准则。 它要求立足现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客观价值上的得大于失, 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利益,需要从一个较高层面上去正确度量。 模糊会计的把握和应用状况与操作者的态度、 能力有关, 或者说价值思考层次上的差别表现着管理者能力、水平和品质上的差别。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模糊会计思维的运用除专业知识和才能外, 还需要管理者个人的优良品格。 否则, 当管理者思考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局部甚至是个人利益时, 则很可能因自利性形成效用计量上的自我中心乃至欺骗、 虚构或对不当得利的掩饰, 导致管控的结果变味, 并带来实质上的价值损害。 人性中的道德品质问题亦是现代管理研究中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 当另文探讨。

  [参考文献]

  [1] 模糊数学[DB/OL].百度百科,2009. [2] 阎达五。 阎达五文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