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理论论文

企业本质、公司管理 与财务会计理论契合的经济

2016-05-16 08: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加拿大着名的经济学家WilliamR.Scott先生在他编写的《会计学原理》中提道:“企业不应当单纯依靠生产功能独立存在,而应当作为一种公司的管理的手段出现”。那么公司的管理与企业的本质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笔者将企业的本质概括为不同的资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不完备契约组合,这些不同的要素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归纳为财务成本、人力资源、组织成本与社会资源这四个要素。公司管理就是确保这一不完备契约组合的各项制度有效的建立和运行(王仲兵,2005)。那么,财务会计学理论与公司的运营和发展究竟有什么内在关联呢?怎样才能将财务会计学理论、管理公司、以及企业的本质融合到一起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企业本质与公司管理

  

  公司不完备契约组合中各个资源要素使用权的转让形成了公司契约组合中的原始契约,而原始契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保本理论,即在各项投入要素增值保值最大化的过程。然而,由于公司初始契约本身存在不可预测性、不完全性等特征,依据阿宏-博尔顿模型,如果无法预期复杂的投资行为而无法明确各权责,那么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控制权的配置来达到管理企业的效用最优,即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将公司管控权适当的分配给管理层、投资人,或根据情况制定相机政策。然而,获得了管理公司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这项权利能够有效落实,这就需要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予以保障。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能够做到优化配置各个资源要素管理公司的权利,不同本质的企业,其资源要素在公司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本质就是公司管理的逻辑出发点,是探究如何更好地发展企业的理论基石。

  

  企业中的每一个要素所有者都追求着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的本质取决于哪种要素所有者占据公司的主导地位,即公司的管理权分配问题。学术界给出的企业演进过程是: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股东权利至上的观念,将公司的主导权变单一集中制为多种资源所有者共享制,即让财力资本所有者证券化、虚拟化。随着发展模式的成熟,一直附属于人力资源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源必将凸显。资本裂变的过程体现出了企业本质的变迁。古典企业的本质表现出股东权利至上原则,其余资本依附于财务资本。传统的公司契约组合体现出财务资本所有权和非财务资本所有权相分割,并形成了独立的资本要素;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成熟,财务资本从公司管理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证券化、高虚拟化特点。新的公司经营模式不但让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功能更凸显,组织资本所有者的作用更显现,社会资源也开始在企业的边际动态中体现出来。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公司本质的认识也将越加的深入,企业也将以动态的管理模式来治理集团公司,治理动态的发展就是新时期对资本观念的深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资本裂变的各项要素的不完备契约组合,利益链当中的相关人更加关注公司的运营状况和收益水平,即确保投入资本在保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获益,这种现象可以用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斯最优理论”来解释(强以华,2006),如图1所示。

  

blob.png

  把图1中切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0A0B,即由两种资源要素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组成的曲线就叫做交换契约线。在交换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交换处于均衡状态。若沿着契约线进行交换,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减少为代价。若离开契约线进行交换,总效用将减少。在交换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MRSXY(A)=MRSXY(B)。

  

  企业本质与财务会计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90)曾经在其学术着作中写过:“财务会计理论的进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蕴含着需要深入讨论的理论问题:财务会计理论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及财务会计理论的进步与企业发展的逻辑对应关系。应当从企业本质的角度来看待一些问题。

  

  WilliamR.Scott从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角度将公司描述成由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源四个不同的资源要素的不完备契约组合。这是对企业本质的宏观性描述。实际上,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将会对应着公司不同的特性,也决定着不同的资源在不完备契约组合中所处在怎样的地位,并借助财务会计的信号理论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内涵与财务会计有着本不离质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企业本质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进程有着相对应的关系。

  

  从深层剖析,财务会计信息衍生于资产所有权,是资金标价分工和专业化的成果。在资本市场上资源要素拥有者通过权益的形式体现于不完备契约组合中。这种约定通过货币计量方式对公司财务以及资本形成了初始合约。这种不完备原始契约的出现也使社会流动资本转化为固定资产并予以标价,同时也出现了专用性资产。显然,最初的各类资源要素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若仍未落实物质形态或货币标价计量的可借助资本市场的拆分。其资源的拥有者将会变成企业的实际出资者,来拥有公司的实际掌控权。很明显,在这种控制理论下,对资产定价及考评的要求衍生了按照资金、资源拥有者的意愿确定和计量属性传达的财务会计消息.,归属于单方面私有契约属性。企业所有.者的核心目标就是所投入的资本和公司资产在保本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获得收益,与此同时,以企业资产拥有者利益为核心的企业中的会计理论体系,就是财务会计理论传统上的‘‘资本基本主义原则”。

  

  但是,现阶段企业理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人力资源的特征和功能不断地被发掘,找到了创造公司剩余价值产生的动力源泉。当代的公司契约组合中,财力资源已经表现的越来越虚拟化、被动化。而公司发展的前途终究还需依靠于人力资源的推动。因此,不应该把人力资源结合与企业剩余的关系简简单单用“激励”二字来形容。更应该是让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取得公司所有权。

  

  因此,随着对企业本质的深入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司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政策安排,而机制的核心就是确认哪种要素的所有者在契约组合中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简单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为主导的公司掌控权集中制度逐步将要素分裂成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以及社会资源,并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不完备契约组合,单独的核心资本理念在公司中难以分辨,因为不同要素的所有者在企业中逐步建立了所有权共享机制。然而,精确确认与计量企业剩余以及在各个资源所有者配置之间需要一个计量方式或者量化部门,这无疑就应该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专长。

  

  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理论

  

  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理论密切相关,因为自愿性披露体现出不同资源所有者相互制约的财务会计职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模型理论的实现程度,简而言之,企业持久性经营的良性发展依赖于财务会计的披露。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管理可以被看作是为了公司持久性经营而贯彻信息披露的一种政策性安排。合格的财务披露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公司管理的目标,换而言之,企业财务披露是管理公司的一个重要的项目。财务会计披露的优劣影响着公司的运营。同时,公司治理的好坏也影响着企业财务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优化、相互推动。许多实证性分析都予以了证明。

  

  从实证性研究的角度而言,许多国外学者以外国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审计委员会和企业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发现合格的企业财务报告大多是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经常沟通交流、监督评价的结果。并通过研究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公司财务报告的关系,发现越是处于困境的企业,其非独立性的董事成员就越多。这两个研究都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利于公司财务报表质量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群教授等(2009)以亚洲1000家企业为单位研究了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与企业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发现了集中的所有权形式和金字塔模型的交叉控股结构导致了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破坏了财务报表的高质量性,使得企业财务会计披露的信息量降低,这无疑损害了外界投资者的利益。由此来看,公司管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更加依赖于财务会计理论。因为公司的持续经营依赖于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相互制衡,而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恰恰能体现出这一点。换而言之,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是管理公司过程中的一项制度安排。

  

  企业本质、公司管理及财务会计的逻辑契合点:资本保全理念

  

  笔者已用实证性研究分析了企业本质与公司管理、企业本质与财务会计以及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间的逻辑契合点,那么,企业本质、公司管理和财务会计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又如何呢?着名经济学家WilliamR.Scott先生的资本保全观念将这三大板块融为一体,并归纳为以下三点:

  

  资本的价值要借助企业这种不完备契约组合才能实现增值保值。对于当代企业本质的了解也从过去传统的资本观念向现代的观念演进,简单的财务、人力资源二分法在逻辑上有着明显的缺陷,然而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社会资源的分权掌控企业的理念则是解决企业现有问题不足的方针。资本演进从过去到现在巳经演变成为现如今的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社会资源。它们虽然有各自的内涵和范畴,然而对于不同治理理念的企业来说,它们四者在企业表现的地位也不同,并且相互间存在着依存关系。具体表现在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源权重的优化配置问题,以及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本、社会资源的内联性,即人力资源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基础,而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创造条件的前提是人力资源发展具有成熟性。

  

  公司运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令各要素所有者在保值的基础上增值。因此,现代许多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自己在保本的基础上利益最大化,而这其中必定存在着不同资源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博弈现象。而博弈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企业管理制度安排和落实。换而言之,公司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本质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寻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公司管理的核心目标。基于不同的公司对资源概念看法上的差异性而导致了两种公司管理模式的发生,即“股东至上”理念与“管理掌控共享化”的理念,WilliamR.Scott先生的资本保全理念也恰恰衍生于传统保全思想和现代保全思想之间,而传统保全思想和现代保全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平衡发展的,这也是企业掌控权分享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资源为核心的企业必然有着与之对应的资本保全理念。

  

  从经济学与法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学和法律的进步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资本保全观念内化到企业的发展,使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受到巨大的挑战。因而,公司财务会计模式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保全理念内化与企业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本质与会计模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因为,各资源要素在企业中的地位是会计模式的核心特征之一。

  

  陈奕玮马永双通讯作者(浙江农林大学杭州3113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