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控制论文

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

2015-07-16 11: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部控制评价在西方审计实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审计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审计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改进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拓宽审计范围,使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目前在我国审计实务中,推广应用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研究探索出一种称之为“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这种有别于以经济业务检查为基础的科学审计方法,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保证审计质量,成为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一项重要标志,使现代会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我国有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其中指出:“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经修订的《会计法》,新《会计法》又对企业内部控制作了新的规定,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会计法》的修订为我国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审计当中奠定了法制基础,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一)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审计人员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健全性测试和评价,即调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记录;第二步,符合性测试和评价,即实施一定的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效果;第三步,综合性评价,即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并确定在内部控制薄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

  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健全性评价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完善的,就可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评价;否则即执行全面的实质性测试。如果符合性评价认为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是有效的,就可汇总以上评价的结果,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然后进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否则即执行全面的实质性测试。

  (二)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应用

  审计人员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根据具体审计项目评价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

  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应用于审计工作,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审计项目评价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以修补具体审计方案,指导实质性测试的正确实施。

  (1)确定审计范围。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依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范围,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将综合性评价所认定的失去控制和控制薄弱的业务系统或业务环节,包括健全性评价认为审计不完善或较不完善以及符合性平均认为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系统和环节,列入审计范围。二是将特定时间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业务系统和业务环节,列入审计范围。三是固有风险较大的经济业务。

  (2)确定审计重点。通常情况下,凡列入审计范围的失控环节和控制弱点作用下的业务及资料,都应列入审计重点。具体讲,凡与下列情况有关的经济业务都应列入审计重点进行审查:一是内部控制系统中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环节设置很不够健全;二是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环节的某些控制措施设计得比较薄弱;三是某些控制措施未被执行;四是某些控制措施执行不力,功效不强。

  (3)确定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确定以后,审计人员就可以根据审计计划的要求和必审项目及经济业务的性质特征,确定采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对于列入审计重点的项目,一般应采用详细审计方法,进行全面审查;对于列入审计范围的非重点业务,一般应采用抽样审计方法,选择较大规模的样本进行审查;对于未列入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的业务,一般可以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选择较小规模的样本进行略查,或者不作检查。选取样本后,可以根据样本特征,进一步确定审阅法、查询法、盘点法、复核法、调查法、分析法等技术方法。

  2、根据具体审计项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

  审计不仅要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结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管理,以及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在测试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审计人员恰好可以根据在健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中发现的失控环节和控制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

  (三)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的局限性

  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其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才是刚刚建立,还有待发展和完善,虽然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可以指导我们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但这种指导仅仅局限于在质上的范围范围划定,也就是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业务中项目的范围和重点,但是在具体项目的审计中,评价结果却无法从量上指导审计人员对审计范围的确定。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处理这种情况还只能是依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制约判断,这样必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扩大,与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初衷相违背。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审计方法的不断改进,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程序必然得到完善和健全,这个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从而在更大程序上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国财经报》·弓剑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