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控制论文

论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

2016-04-19 13: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对于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1)控制论,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会计是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会计人员应致力于企业管理》监督不是会计的职能,让会计人员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利于会计人员工作的开展(2)双重责任论,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一方面应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_另一方面要参与企业管理。这种观点多侧重于监督,认为监督是首要的,甚至提出会计人员应由国家统一委派,以便进行更有力的监督,(3)认为控制和监督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是会计的职能,没有必要进行明确的区分。这种观点较为含糊。

  

  综合各种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控制和监督哪一个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并由此得出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是以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为重,还是以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为重。这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际工作中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基本概念浅析。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就要先搞清什么是控制和会计控制,什么是应督和会计监督。控制是主体为达到某种目标,实现某种目的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客体的行为,也就是规定或影响客体的运行轨道。监督是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或实现某种目的而对客体的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监督需要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上,没有双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产生和存在监督。而控制则不一定,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主客体利益是完全-致的,也同样存在控制。另一方面,控制的行为性较监督要强,也就是能动性较强。实际上,监督应该说是控制的一种或一部分,控制不-定是监督,而监督则属于控制范畴。会计控制是指会计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连续、完整、系统的反映,并进行预测、决策等,从而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控制。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凭借特殊的位置和职权对企业或职工的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犮真实性进行的监督。

  

  对“过程的控制”的理解。对会计职能问题的争议,多源于对马克思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因此,如何理解这里的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的同志将其解释为会计监督,有的同志认为就是会计控制》笔者同意后一种意见,将这里的控制解释为监督至少有以下三个缺陷:(1)概念不符。对“过程°来说,用控制一词显然要比用监督更为恰当。这句话从来没译为过程的监督。根据上面对概念的理解,将控制说成是监督,未免过于狭窄,监督属于控制范畴,却远不能包容控制,控制是无法用监督一词来代替的,尽管有些同志极力扩大监督一词的含义。(2)改变了利益主体,会计控制是会计人员代表企业本身的利益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会计监督则多指会计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会计也可以从企业利益出发对职工个人或企业内部所属部门进行监督,但这不是问题的争论点,这将在后面述及。(3)与会计实际不符。从马克思所研究的会计来看,这里不会是指代表企业以外的利益,会计自产生以来,一直都是作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而没有代表国家或其他外部利益对企业进行监督的。只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产生后,才賦予会计这种职责的。就是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财务会计被称为对外会计,但只是提供报表,而不存在监督责任。马克思也没有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会计应具有监督的特殊职能。因此,这里所说的“过程的控制”应理解为会计控制,而不应解释为会计监督。当然,这并不是说,因为马克思没有指出,会计就没有监督的基本职能,而是应该正确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

  

  从会计的本质来看会计的职能。即使对于会计的概念,目前也有多种观点。但无论将会计说成是管理工具,是管理艺术,是信息系统还是管理活动,都意味着会计的作用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功能,作用是职能发挥的客观结果。因此,有关对会计本质的不同理解,都没有否认会计职能的发挥在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而不是面向企业外部,这是很明显的。工具论、信息论、管理活动论及管理艺术论,尽管相互间有着重大差别,但共同的基本点是都确认了会计首先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会计即使有监督职能也不应该是代表企业以外的利益进行的监胬•在企业管理系统中,会计是一个子系统"会计可以称为控制系统,会计的监督性能只是会计控制过程中的小部分。而且这种监督也是在企业本身利益基础上进行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只能是反映和控制。

  

  那么,会计有无监督职能呢?有,但不是基本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代表企业利益进行监督,而不是代表政府进行监督,区分开这点是十分必要的。会计的监督职能来自于会计本身。会计处于财务收支关口,凡是能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活动都要通过会计,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会计,这些经济活动都将被会计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反映,并且会计还要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系列的管理活动,有效地控制整个经济过程。会计有完整的体系、制度、准则。这样,在反映和控制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监督的成分,具有一定的监督性质。实际上这也是有些同志将会计的控制职能混同于监督的根源。这种监督是建立在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之上的。不能否认,目前我国会计监督的内容中包括企业利益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冲突的部分,但这是通过特定的法律和制度陚予它的职责,不是会计本身的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无论在范围(内容)上还是在效果上都是十分有限的,与其控制职能是远不能相比的。

  

blob.png

  人为地賦予会计职能,不但不能增加会计的职能,且必然导致会计职能不能正常发挥0建国以来,我国会计一直担负着双重责任,一方面是对内进行会计核箅,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结果是会计人员常常无所适从,两头作难《这并不难理解,只要厂长乌纱帽不丟,会计人员的一切个人利益及作就逃不出其掌心,少数敢作敢为者,到头来被搞得十分凄惨。虽有法律作后盾,但县官不如现管,而监督不力,又要负重大责任。另外,无形之中,会计与企业之间就形成隔阂,必然影响其管理活动,在经济管理上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这賦予的监督职能不但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反而使会计本来具有的控制职能也不能正常发挥。这几年进行的各种检査及审计结果表明,许多企业违纪金额都不在少数,人们不能不对此提出疑问I会计有能力担负起这监督的任务吗?而这又的确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有些同志建议会计应由国家直接委派,实行垂直监督,以便使会计由内转到外,增强监督力。这样做对会计发挥监督作用的确是有利的,但实在是得不偿失,非明智之举。这样做无疑将大大限制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利益基础的冲突,对会计核算也是极为不利的。这实际上是将企业的会计管理权剥夺了,这与当前的改革方向也是不—致的,让企业的领导人代表国家利益进行监督岂不更有力?马克f曾指出,经济越是发展,会计就越是必要,失去会计控制,对企业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企业经济效益不會i提髙,监督又有何意义?当然,委派的会计也可以或有责任参与企业管理,但那时就与企业内部管理有本质区别了,效果也是无法相比的。这样一来,监督所得到的效益与失去的效益相比,自然是得不偿失的,何況所起到的监督作用,审计机关也未必就做不到,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本来就是属于审计的职能。

  

  国家、企业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这我们已经承认。经济责任制_立与发展正是基于这种矛盾性。责任制所起到^积极作用也正是因为符合了这种客观事.实。要求会计人员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也同样是基于这种利益上的矛盾性,但由于会计本身就是代表企业利益的内部经济管理活动,所以就把会u人员置于了双方夹缝中间。把这种矛盾性统一于会计人员身上,让会计去利臟酿矛雜,撕上針在承认矛盾性的基础上去否认矛盾性,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会讨当然就难以做到两全其美,反而使自己进退维谷。

  

  由内审、外审、会计的相对内外来看,监督只能是外部的,否则是十分有限的、软弱的。(1)-计相对于企业来说属于内,但相对于各车间、科室来说,则又属于外。会计所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的就是对车间、科室或个人的监督》对厂长的监督则是无力的或非常有限的。(2)内部审计对企业来说也属于内,相对于企业各职能部门来说则属外。实际情況也证明,内部审计对厂长是难以进行监督的,只能为其服务,所能进行有效监督的对象只能是其他各职能部门,比会计多出的就是对会计也进行监督。(3)国家审计机关在业务上是垂直的,但在行政上则是隶厲同级政府领导。审计机关对各企事业单位来说属外,对本级人民政府来说又属内,审计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督力是较强的,但对涉及到政府领导的事项,其监督力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并非是因为监督机构或人员的素质差,而是有其内在的决定性。会计、内审、&审都有自己的权限和固>有的功能,崮有职能也要有基本条件的廣证才能有效发挥。

  

  综上所述,会计监督不等于会计控制,更不能代替会计控制,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不应该将监督过分地寄希望于会计>从监督的行为动机上来说,会计人员与其他千部职工是相同的。应当恢复会计的本来面目,以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髙经济效益。监督的有效性不在于监督的多重性,而在于制度、法规的健全和执行,‘以及监督体系的完善及基本职能的有效发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