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业成本管理(abcm):精简作业、提高效能
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学和流程管理的企业,一定要以客户和作业流程为中心来对工作任务进行管理,即开展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如惠普公司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领先型制造企业如许继电气集团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将重点介绍作业成本管理中的核算要素及实施的主要方法。
二、abcm的核算要素体系
了解和掌握abcm的核算要素是掌握生产作业成本管理知识的基础。www.133229.coM为开展作业成本管理,构筑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就需要对作业成本进行计算。作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四大核算要素是: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其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成本动因则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参见图1.
(一)资源
资源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包括物料、能源、设备、资金和人工等。但在作业成本管理中的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换言之,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或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资源如果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二)作业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作业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根据企业业务的层次和范围,可将作业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
(1) 单位作业:使单位产品或服务受益的作业,它对资源的消耗量往往与产品的产量或销量成正比。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件、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 (2) 批别作业: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常见的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
(3) 产品作业: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例如零件数控代码编制、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
(4) 支持作业: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例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等。通常认为前三个类别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三)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在顾客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这里的每个顾客就是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核算结果主要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包括各种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四)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好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
(1)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例如设备调整次数、定单数目等。当所有的产出物对作业的要求基本一致时,可选择交易性成本动因,以家电制造企业 为例,安排一次某型号冰箱生产或处理同一型号产品订货,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与生产了多少产品或订货的数量无关。
(2)延续性成本动因,它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不同数量的产品所要求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显著不同时,则应采用更为准确的计量标准。例如,工艺流程简单的产品每次所进行的设备调整时间较短,而工艺流程复杂的产品所需要的设备调整时间较长,如果以设备调整次数为成本动因的话,则可能导致作业成本计算的不实,此时以设备调整所需要的时间为成本动因更为合适。 (3)精确性成本动因,即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在每单位时间里进行设备调整消耗的人力、技术、资源等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则可能需要采用精确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
三、八大实施步骤:助abcm成功
企业在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步骤的实施。但不同企业的应用也有相当多的共性因素所在,我们将之归纳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八大实施步骤。参见图2.在实施生产作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在这八个步骤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应用,是实现abcm成功的关键。
(一)作业调研: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收集作业信息
目标是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和作业过程,理清企业的成本流动次序和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了解各个部门对成本的责任,便于设计作业以及责任控制体系。 (二)作业认定:掌握作业流程并分解归并
作业往往分散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随着企业的规模、工艺和组织形式的不同而不同,认定作业可采用几种方法,一是绘制企业的生产流程图,将企业的各种经营过程以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个流程都分解出几项作业,最后将相关或同类作业归并起来。另一种办法是从企业现有的职能部门出发,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各个部门的作业,再加以汇总。最后一个办法是召集全体员工开会,由员工或工作组描述其所完成的工作,再进行汇总,这种办法有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加速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而前两种办法可以较快取得资料,准确性高,不会对员工造成干扰。
(三)成本归集:汇集和分析相关成本和成本动因
各类的资源成本在发生时,已由传统会计进行了记录,反映在应付工资、应付账款、存货等日记账中,在本步骤要找出与各项作业相关的资源成本,可以通过现有的计量指标直接进行分配,例如将材料成本归集到消耗材料的加工作业中,也可以通过分析某一职能或某一员工的工作时间在不同作业上的分配来估计该职能部门的成本或该员工的工资如何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而后,根据作业的类型和资源成本的性质来确定成本动因。
(四)建立成本库:按照同质的成本动因将相关的成本入库
一旦选定作业成本动因后,就可按照同质的成本动因将相关的成本归集起来。每个成本库可以归集然人工、直接材料、机器设备折旧、管理性费用等。如设备调整人员的工资、福利,调整所用的物料、工具的损耗等。有几个成本动因,就建立几个成本库。建立不同的成本库按多个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是作业成本计算优于传统成本计算之处。
(五) 设计模型:建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在对企业的运作进行充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主要确定以下内容:企业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的确定,包括他们的分类,与各个组织层次的关系,各个计算对象的责任主体,资源作业分配的成本动因,资源到作业的分配关系,作业到产品的分配关系建立。
(六)应用软件:选择/开发作业成本实施工具系统
作业成本管理中需要的比传统会计更丰富的信息,是建立在大量的计算上的。因此作业成本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工具有助于完成复杂的核算任务,有助于对信息进行分析。作业成本软件系统提供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造工具,可以帮助建立和管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并完成作业成本核算。
(七)运行分析:作业成本运行和结果分析
在建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输入具体的数据,运行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如成本偏高的原因,成本构成的变化等;
(八)持续改进:开展相关改进工作以实现增值作业 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如考核组织和员工,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業运行效率等等。
美国管理会计学会90年代以来,一直通过调查了解美国企业中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情况,数据表明,实施和采纳作业成本管理的企业从90年代初期的11%(1991),中期上升到49%(1996),目前评定并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的企业比例已超过70%.这些企业将作业成本管理用于战略决策和作业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相信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在了解和掌握作业成本管理的知识技能之后,利用abcm提高管理效率、控制成本、精简作业的未来也会是十分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