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管理会计论文

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

2015-10-12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战略、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学科的概念,接着提出了战略管理研究的业绩—内容—过程框架,并分别对其中的各个学派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环境因素、研究对象、战略内容、战略过程、理论基础五个方面展望了战略管理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战略,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学科

  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国外战略管理学科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也已有近20年的历史。可是,当前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战略、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学科仍然缺乏全面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国外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其发展趋势是有意义的。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

  “战略”一词的希腊语是strategos,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原是一个军事术语。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并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

  什么是企业战略?有关说法纷繁芜杂,形成了所谓的理论“丛林”。如果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此外,战略也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采用的一种计谋(Ploy)。这是关于企业战略比较全面的看法,即著名的5P模型(Mintzberg,et 1998)。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通常倾向于把战略定义为一种计划或者谋划。

  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形成(Strategy Formulation/formation)与战略实施(Strategy Implementation)两个部分。按照Ansoff的说法,它是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

  二、战略管理学科

  (一)战略管理学科的内涵

  美国战略管理协会(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SMS)于1994年召开会议,研讨战略管理的发展前景。受到斯密和科斯的启发,与会学者提出了战略管理学科面临的四个基本问题(Rumelt,et 1994):第一,企业如何行为?第二,企业为什么会不相同?第三,公司总部的作用是什么?第四,什么决定了企业跨国竞争的成败?

  如果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根据美国管理科学院工商政策与战略分部(Business Policy and Strategy Division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的说法,战略管理学科主要关心的是总经理的角色及其遇到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战略制定与实施;战略汁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激励;资源分配;多角化与业务组合战略;竞争战略;总经理的遴选及其行为;高级管理层的组成过程及状况。

  (二)战略管理学科的边界

  战略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它研究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和过程。与其它工商管理学科不同,战略管理着重从总经理的角度,把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而其他工商管理学科仅就企业管理的某一职能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它们是战略(Strategy)与策略(Tactic)的关系。战略是长远的、全局的,而策略是短期的、局部的。战略与策略相比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先有战略后有策略,策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战略。战略管理学科与基础学科、其他工商管理学科、咨询机构和企业的关系,可以描述为图1.

  图1战略管理的学科边界

  如果把战略管理领域的知识创造与开发的过程看作一个学科研究的链条,那么基础学科大致相当于基础研究,战略管理相当于应用研究,战略咨询相当于开发研究,最终是要满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需求。

  三、国外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现状

  战略管理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提出了一个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业绩—内容—过程模型(Performance-Content-Process Model,简称P-C-P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

  在P-C-P模型中,业绩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按照战略管理研究的不同着眼点,企业战略可以分为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和业务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两个层次(Porter,1987)、,前者旨在获取并保持公司优势(Corporate Advantage),后者旨在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也就是狭义上的竞争战略。

  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分为两个领域:战略内容(Strategy Content)和战略过程(Strategy Process)。前者旨在揭示什么因素构成或支撑了企业的战略优势,有结构学派和资源学派之分;后者旨在描述企业战略如何形成、如何实施的过程,形成了十大学派。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良好的战略管理过程也会形成一定的战略优势。

  (一)战略层次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通常分为两个层次:公司战略和业务战略。公司战略的概念首先由安索夫提出,它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公司经营什么业务;第二,公司总部(Headquarter-HQ)应如何管理多个业务单位(SBU)来创造企业价值(Porter,1987)。业务战略(Business Strategy),起源于Andrews的论述,主要关注企业经营的各个业务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中通常把企业战略分为三个层次: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Functional Strategy)。职能战略是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在企业各职能领域的体现,是连接战略与企业职能活动的桥梁。由于职能战略通常是短期的、局部的,因而称为策略更加准确。职能策略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策略、财务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策略、企业文化策略、生产制造策略等。因此,职能策略是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个层次,但不应该属于战略管理学科的范畴。在学术界,职能策略的内容通常由工商管理的职能学科研究;在企业界,职能策略通常由企业的职能部门参与制定并负责实施。这其实也反映了战略管理综合集成的学科特点。

  (二)战略内容

  战略内容研究的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及其业绩之间的关系,是解释性的。战略内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经济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简称IO经济学)。

[责任编辑:编辑部]

  在竞争战略方面,1980年前后,波特把IO经济学结构学派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模型(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简称SCP模型)引入战略管理,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产业的经济特征决定了SBU的业绩。具体来讲,SBU所在的产业及其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决定了它的竞争优势,进而决定了它的业绩。遵循S-C-P模型,波特提出了产业分析的竞争力量模型(Competitive Forces Model):供应商、竞争者、购买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竞争战略(Generic Strategies),即成本领先战略、别具一格战略和集中战略(Porter,1980)。

  在公司战略方面,对于公司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业务,波特提出了三条测试的标准,即吸引力测试(Attractiveness Test)、进入成本测试(Cost-of-en try test)、相得益彰测试(Better-off Test)。对于如何管理公司的多个业务,波特也提出了四个重要方面,即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重组(Restructuring)、转移技能(Transferring Skills)、活动分享(Sharing Activities)(Porter,1987)。

  受到波特成功的启发,芝加哥学派的IO经济学家们也很快在战略管理领域找到用武之地,并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巨大的资源学派(Resource-Based View,简称RBV)。

  1984年,Wernerfelf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基于资源的企业观”一文,这是资源学派的奠基之作。但是直到1990年,Hamel和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RBV才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资源学派的核心论点是:企业以及企业的战略优势都建立在、而且应该建立在它所拥有的一系列特殊资源以及资源的使用方式之上。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来看,只有那些战略资源才能产生竞争优势。战略资源需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价值性:战略资源必须指向业务的关键成功要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保证为最终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种价值还要耐久;

  优越性:战略资源必须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强;

  独特性:战略资源必须是独特的,难以转移,难以复制;

  占有性:战略资源必须为企业占有,保证企业能获得相应的租金。

  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RBV认为企业选择经营什么业务应该建立在企业战略资源的基础之上。科林斯和蒙哥马利指出了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经常犯的两种错误:第一,高估了企业战略资源的转移能力;第二,高估了企业一般资源对于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Collis,Montgomery,1998)。

  (三)战略过程

  战略内容试图揭示造成公司和SBU业绩差异的原因,关注“是什么(What)”的问题。战略过程则关注“怎么做(How)”的问题。战略过程研究的是战略如何形成并得以实施的问题,是描述性的。明兹博格把战略过程研究的有关研究归纳整理为十大学派。

  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001)认为战略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化过程。设计学派把战略管理分为战略制定和实施两大部分。战略制定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比较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的过程中,按照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著名的SWOT方法。

  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的思想,但认为设计学派的分析方法过于主观,因而引入厂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数量分析方法,强调战略是一个正式的计划过程。

  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的代表人物是波特,认为战略制定就是一个企业在产业中进行定位分析的过程,即首先选择产业,然后在产业中谋求有利的竞争地位。后来,定位学派的思想有两个重要发展。其一,夏皮洛等人认为SBU在产业中的地位难以持久,因而定位很难实现,战略实际上是一场不断定位、不断争夺的游戏。其二,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拓展了定位的概念,认为定位不仅要考虑产业的经济特征,还要考虑环境的文化、制度、外协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企业家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发现许多企业没有系统的书面战略,而是靠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来预见企业未来的发展,并通过他的价值观、权力和意志来约束企业的发展。因而,战略是一个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

  认知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战略制定不仅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思维,并且后者常常更为重要。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

  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认为环境是复杂并不可预测的,通过学习,尤其是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企业才能应对不确定性。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不是制定战略,而是管理组织学习的过程。因而,战略是一个学习及自然形成的过程。

  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认为企业内外存在着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利益团体,他们会用各自的权力对企业战略施加影响。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权力谈判及平衡的过程。

  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认为企业文化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对于战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基于企业成员共同的信念和理解的社会交往过程。

  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认为环境对于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领导就是企业积极地理解并适应环境,结果使企业形成了某种群落。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反应过程。

  整合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认为企业战略应从两个角度来认识战略,一方面战略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相对稳定,形成某种需要从多个角度认识的架构(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战略变革穿插于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战略状态之间。因而,战略是架构也是变革。

  四、国外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战略环境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日益增强的市场力量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把人类社会推向后工业社会。SMS识别了十种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全球竞争、技术突变、管制解除、保护降低、收购兼并、顾客期望的变化、环境保护的压力、贸易板块的形成、能力过剩以及结构变化(Prahalad,Hamel,1994)。

  企业在这种战略环境中经营,其面对的复杂性与日俱增,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企业战略决策需要考虑越来越多的因素;其二,这些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快。战略管理作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的学问变得愈加重要。

[责任编辑:编辑部]

  (二)研究对象的发展

  首先,竞争的概念得以扩展。过去的一般认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发生在业务层面,公司之间不直接竞争(Porter,1987)。最近,有的学者认为公司之间同样存在竞争,表现为能力之争和标准之争等(Prahalad,Hamel,1994)。其次,信息化促使了“3C”的变化,即企业的顾客(Customer)发生了变化,竞争(Competition)成了动态竞争,变化(Change)本身也在变化。因而,战略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研究问题,比如,网站和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管理等。再次,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巨大,并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比如超大型的跨国公司和小型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与国际管理(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的联系日益紧密。最后,企业群落正在进入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围,比如虚拟企业、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企业集聚等。

  (三)战略内容的发展

  基于资源的观点从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是战略管理领域当前最引人入胜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比如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s)与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动态竞争(Dynamic Competition),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管理(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等。

  (四)战略过程的发展

  首先,十大学派的融合。基于理性主义的战略过程将相对衰落,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结合的战略过程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其次,新的战略过程将围绕设计、演进、变革三个主题,而战略演进与战略变革变得愈益重要(Heene,1997);再次,如果把战略过程分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两个部分,战略实施的研究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此外,战略过程与战略内容的研究相互交织,逐步深入到战略智慧、管理哲学层面。

  (五)战略管理研究理论基础的发展

  战略管理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斯达巴克认为所有与组织有关的文献都对战略管理研究有所贡献,明兹博格甚至把这一范围拓展到所有学科领域(Mintzberg et,1998)。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比较密切,构成其理论基础的学科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产业经济学,尤其是建立在博弈论之上的产业经济学,可能是今后战略管理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进化经济学估计也将产生较大影响。其次,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仍将对战略管理研究产生巨大影响;此外,有些学科正在逐步渗透到战略管理领域,包括人类学、伦理学、复杂理沦等。

  参考文献:

  [1]刘冀生,金占明,吴维库,朗立君,李东红。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部教材,2000.

  [2]成思危。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1998,(1):8—14.

  [3] Aime Heene. The natur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30. No. 6, pp. 933 - 938, 1997.

  [4] C.K. Prahalad. Gary Hamel. Strategy as a field of study: why search for a new paradigm? SMJ, vol5, pp. 5- 16, 1994.

  [5] Christopher A. Bartlett, Sumantra Ghoshal.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impact on the frontiers of strategy re search. SMJ, vol. 12, pp. 5-16, 1991.

  [6] David J. Collis, Cynthia A. Montgomery Corporate Strategy: a resource-based view. McGraw- Hill Company, 1998.

  [7] Derek F. Channon. Blackwell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9.

  [8] Henry Mintzberg, Bruce Ahlstrand, Joseph Lampel. Strategy safari. The Free Press, 1998.

  [9] Michael E. Porter. 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 HBR, May -June, pp. 43 -59, 1987.

  [10]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The Free Press, 1980.

  [11] Richard Rumeh. Dan Schendel, David Teece . Fundamental issues in strategy.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12] http: //www. aom. pace. edu/bps/bps, html.

梁江、刘冀生
[责任编辑:编辑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