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管理会计论文

以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体

2015-10-09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人价值会计核算体系,是根据企业的经济剩余扣除企业的消费者剩余等于人力资源创造的生产者剩余的理论,将生产者剩余作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的体系。

  一、 消费者剩余、经济剩余和人力资源使用价值

  (一)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所得大于所支付的代价,即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总效用量与其总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商品的总效用是指商品的总使用价值,其使用量则表示为消费者从某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有用性或满足的量。 商品的总市场价值是指商品的总交换价值, 即商品所包含的物化劳动量。消费者剩余应归消费者所有,与生产者无关。

  (二)企业的经济剩余

  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企业作为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创造财富和价值。企业作为消费者在其生产过程中不断消费各种资源包括厂房和设备、各种材料以及劳动力等。企业消费的目的是生产产品创造超过其消费价值的剩余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看成是企业的经济剩余。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剩余价值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但对于个别企业来说,企业的剩余价值并不都是由该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企业的经济剩余实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者剩余,另一部分为生产者剩余。 企业的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获得超过其生产成本的收益,是由企业劳动者创造的。

  企业的消费者剩余是指各种生产资料、厂房设备等对于消费者的价值或效用超过这些商品的购买价格。企业的消费者剩余实质是投资者所买入的,由其他企业创造的,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经济剩余。企业的经济剩余是企业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它表示企业经济所得的总效用超过其生产成本。企业的经济剩余的大小不仅与企业的各项资源有关,而且与企业各项资源的投入比例和利用效率有关。

  (三)人力资源使用价值

  从上述对企业经济剩余的分析,可知企业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经济剩余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人力资源使用价值是由人力资源交换价值即工资性收入和人力资源创造的生产者剩余构成的。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和使用的厂房、设备、工具是以市场价格购买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计入生产成本的费用是由企业各种耗费的购买价格而不是其使用价值构成的。会计所反映的生产过程的物质等价转移实质上是“等价格”转移,而不是“等价值”转移。在企业按照历史成本和销售收入计量的企业增值中实际上隐含了企业消费这部分物质的消费者剩余,即企业的增值有一部分是购入的。因此,某企业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除用企业全部收入扣除生产资料的历史成本即生产资料的价格外,还应扣除企业的消费者剩余,企业全部剩余价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资产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资产对企业全部剩余价值的作用完全显现出来,则需计算每类资产的等效价格或以生产要素表现的资产的等效价格。

  (四)资产的等效价格

  从生产的三要素分析,企业的生产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构成的。具体到一个企业生产三要素可分为劳动力、厂房设备、各种生产材料,在会计核算中生产三要素则表现为货币形式的劳动者工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

  从经济理论研究可知,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改变企业的经济剩余。各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影响,都可以用边际产品的方法进行分析。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是指其他要素不变时,每单位该种要素的追加投入产生的物质产品单位。

  在使用货币计量的条件下,三种要素的投入单位均可用等效价格来计价。因此,每一个会计期间劳动力的交换价格是市场平均工资;固定资产的交换价格可以是折旧或租金(如果企业租入土地使用,则土地的使用价格是土地使用费);流动资产的交换价格可以看成是企业使用该流动资金的利息。

  分析消费者剩余、企业经济剩余产生的原因,得出人力资源使用价值内涵的结论,是建立以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理论依据。

  二、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等式

  生产者剩余是属于生产者所有的,是生产者的权益,生产者应该享有对它的要求权。因此,生产者权益应该是生产者作为人力资源所有者而享有的对企业占有的生产者剩余的要求权。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每年的人力资产价值、人力资产投资成本、生产者剩余应符合以下等式关系:年人力资产实现价值-年人力资产投资成本摊销=年度实现的生产者剩余。

  年人力资产实现价值是每年末根据本年资料计算出来的人力资产实际价值,即本年企业人力资产创造的全部使用价值。年人力资产投资成本摊销是每年末根据本年资料计算出来的已经摊销的人力资产投资成本,即企业本年度对其人力资产的投资。每个年度末所计算出的本年人力资产实际价值减去本年所摊销的人力资产投资成本是企业人力资源本年所创造的价值即本年实现的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创造的增值部分,其中包括用于职工集体福利部分和用于扩大再生产两部分。用于职工集体福利部分相当于企业公益金,这部分不能用于职工分红,也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者剩余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部分,过去被投资者、债权人无偿占用,实际上它是属于生产者未从企业拿走的剩余,相当于生产者对企业的投资,是属于生产者的权益。这部分用于企业积累的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企业计算年度生产者股本的理论基础。则上述公式可以改写如下:

  年人力资产实现价值-年人力资产投资成本摊销=年度实现的生产者剩余=年度实现的生产者权益=年度生产者福利+年度生产者股本等=年度企业公益金+年度生产者股本等

  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等式则为:

  资产+人力资产投资+人力资产价值=负债+生产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三、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账户体系

[责任编辑:编辑部]



  该会计账户体系应该以上述会计等式为基础,分为资产、负债、生产者权益、收入和成本费用六类。可以利用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生产者股本,会计账户设置应以人力资源价值和生产者权益为主线设计如下:

  资产类――流动资产类
     ――非流动资产类
     ――人力资产类
     ――人力资产投资
     ――累计人力资产投资摊销
     ――人力资产价值
     ――累计人力资产实现价值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

  负债类――流动负债类
     ――长期负债类

  生产者权益类――人力资本预测
        ――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应付奖金
        ――生产者福利
           (公益金)
        ――生产者股本
        ――生产者分红
        ――生产者奖金

  所有者权益

  收入类

  成本费用类

  四、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通用公式

  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价值可以表示为以工资为基础的修正值。则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通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人力资源价值=S(t).K(t) (公式1)
  [K(t)={K1,k2,k3,…}]

  其中,K(t)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调整函数,S(t)为工资收入函数。S(t)和K(t)都是时间的函数,而K1,K2,K3,…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信息需求选择不同的值。S(t)和K(t)取值不同,得到的人力资源价值不同。

  工资函数S(t)取值时,应该考虑基础数据选择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 一贯性等原则。价值函数K(t)取值原则是相关性、必要性,即K(t)取值应与人力资源价值理论相关,是某种人力资源价值理论所必须的。以企业生产者剩余为基础选择人力资源价值函数K(t)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新增产值 K (t)= 企业新增产值/资产使用价格
           = 企业新增产值 /(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折旧+流动及其他资金利息+资源使用费)

  考虑到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是一个多变量的随机过程,则应利用随机模型计量单个人力资源的预期附条件价值和预期可实现价值。其公式如下:


  式中:E(VC):表示某个人预期附条件价值
     i:   表示一系列服务职位
     m:   表示离开职位
     Si:   表示该职工从所占据的各种职位i中得到的工资
     K(t): 该职工第t年的价值调整函数
     P(Si): 表示某人担任某种职务的概率
     t:   表示时间
     (1+r)t: 表示折算成现值的贴现因素

  在某职工全部服务期内绝不离开某组织的情况下,个人的预期附条件价值等于个人预期可实现价值。由于职工有自由离开组织,因此个人的预期附条件价值一般总是大于个人预期可实现价值。上述公式也可以用来计量群体人力资源价值,或某企业全部人力资源价值,但在使用时应该考虑影响群体和企业人力资源整体价值的特殊变量。
财务与会计·刘仲文
[责任编辑:编辑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