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是“根据特定的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的活动。完整的计量活动包括三个方面:(1)选择计量尺度。(2)确定计量规则。(3)分配具体数量。综观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可以发现,会计计量活动贯穿会计系统的全过程:原始数据进入信息系统时,要经过分类确认并量化到具体类别中去;系统运行中要对这些初始分类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修正,作用在于区分毗邻会计期间的会计事实(即进行各种计提、摊配等活动);最终输出反映会计计量主体经营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时,还须进行再确认,这种再确认也涉及到会计计量——将价值量化的指标分配到各报表项目上去。会计计量是不断发展的,对会计计量的研究可分为两大流派:真实收益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前者要求计量的结果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而后者则要求计量的结果应能满足决策的需要。二者服从不同的会计目标,而且对计量方法差异产生相应的影响。对环境会计计量的研究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它需要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目前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实物单位可以解决暂时的需要,但是,最终还是需要运用统一的货币单位完成其计量使命。
一、环境会计计量理论基础
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的研究,将会深刻影响环境会计的发展。环境会计计量的创新要求从观念上和方法上都摒弃传统的束缚。
从观念上讲,传统会计中,“真实可靠”是一个不变的信条,只有真实可靠的交易和事项才能进入会计这一信息系统。如商誉,由于“真实、可靠”这一信条的约束,至今在会分信息系统中只包含外购的商誉,自创商誉的价值得不到适当的反映。辩证地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交易和事项的“真实、可靠”,是一种片面的、狭义的真实可靠,如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仅是取得资产的成本,而资产从本质上讲应是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目前在环境会计研究中的许多计量方法,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好像“不真实、不可靠”。但是,我们认为,只要对同样的环境会计事项,在不同企业间用同样方法来处理,它“不真实、不可靠”的缺点也就变得次要了。而其“相关性”的优点则明显凸现了。未来的会计计量更强调相关性是一个发展方向。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4年公布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在财务报表中陈报的各种项目,是用不同的属性来计量的,视项目的性质,以及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定”。在FASB看来,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信息计量的两个重要特征,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人们更强调可靠性,看中对过去事项的计量。现在对相关性的关注越来越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信息需求者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相关信息。使用者将相关性放在了首要位置。
研究环境会计的计量,必须从分析环境资源的特点入手。环境资源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性:(1)效用性,指环境资源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人类消费环境资源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2)稀缺性,指环境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3)替代性,在环境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要维持其效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替代物品,使环境资源具有替代性的特点。(4)非交易性,由于没有完善的环境资源市场机制,很多环境资源是不能够交换的。环境资源的效用构成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源泉,稀缺性决定了环境资源价值的大小,替代性决定了必须引进边际概念,非交易性决定了环境资源的价格必须借鉴数学方法。环境会计要素也有一部分可以用劳动价值的货币进行计量,如环境保护费用。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可以考虑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应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葛家澍,1998)。计量对象是指被计量的客体,具体到环境会计,就是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负债、环境效益等。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到会计要素,就是指会计要素可以用货币进行量化表述的方面。对于环境会计而言,较多的是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环境资源的效用有时是很难计量的,例如黄山风景区的价值。对于这些估计其价值有困难的资源,可以考虑采用机会成本。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通常可选择的量度单位有两种:一是名义货币量度单位,二是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对于环境会计而言,计量单位仍然采用货币单位。环境资源虽然不是劳动产品,但是它有使用价值,即有效用,把环境资源的价值归结为效用。按照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原理,效用可以用来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效用是用来表示人类在消费环境物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于是就产生了“满足程度”的度量,即效用的度量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以及基数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基数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以确定,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称为效用单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仍然是充当一股等价物的商品,可以作为计量单位,也可以作为效用单位的计量单位。
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
对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研究,是使环境会计从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的关键一步。环境经济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学科对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环境会计计量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机会成本法。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资源使用的成本可以用所牺牲的替代资源的收入来估算。如禁止砍伐树木的价值,不是直接用保护资源所得到的效益来衡量,而是用为了保护资源而牺牲的最大的替代选择的价值去测量。机会成本法涉及自然系统的选择性应用。自然系统的某些应用方案与系统的延续性有矛盾,其后果是不可逆的。以对某一自然资源的保护或开发为例。两种方案是相互排斥的,必须选择其中之一。开发工程可能使一个地区发生巨大的变化,以致于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系统,并使原有自然系统不能恢复原状。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工程的机会成本是在未来一段不定的时期内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而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反过来说,保护自然系统的机会成本是失去的开发工程的效益的现值。
[责任编辑:编辑部]
2、预防性支出法。是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作出的预防性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预防性支出法给出的是最低成本,因为:(1)实际支付可能受收入的约束;(2)预防性支出可能不包括全部效益损失。对于对我国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的水污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预防性支出法。由于水源被污染,很多人不得不购买矿泉水作为饮用水。购买矿泉水的支出可以用来估计人们对水源污染危害的评价。当然,这仅是水源污染危害成本的一小部分。
3、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环境状况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以货币衡量的有关损失主要有:过早的死亡、疾病、医疗费开支的增加、病体造成的收入损失、精神或心理上的代价等。疾病成本法以损害函数为基础。损害函数把人们接触到的污染水平和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联系起来,损害函数表示技术性关系。
在计算由于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时,常用人力资本法。这种方法用收入的损失去估计过早死亡的成本。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人失去寿命或工作时间的价值等于这段时间中个人劳动的价值。一个人的劳动价值是考虑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情况下,每个人的未来收人经贴现折算成的现值。根据Mishan1972年的研究,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到t年、由于污染而于T年过早死亡的人所损失的劳动力的价值可描述为:
Yt为预期个人在第t年内所得到的总收入扣除他拥有的非人力资本的收入,PTt为个人在第T年活到第t年的概率,r为预计到第t年有效的社会贴现率。这里假设活着就有能力和机会工作。
4、生产率变动法。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的影响的方法。生产率的变动是由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这种方法把环境质量看作一个生产要素。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化。如空气污染可能增加机器设备的腐蚀和损坏,从而降低生产率。
生产率的变化既包括现场的变化,也包括场外的变化。现场的变化是项目本身所引起的生产率的变化,通常包括在项目设计中。场外的变化包括所有的外在环境的生产率的变化、所有的外部设备经济效应。如三峡移民不仅可能影响移民的生产率,而且可能影响移民区原住居民的生产率。王华、董双全、赖红宁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