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会计国际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身处其中,由此带来的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银行机构和银行业务跨国发展的今天,银行业的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银行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银行业会计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一、银行国际化呼唤银行会计国际化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在银行机构和银行业务跨国发展的今天,银行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是现代银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银行国际化过程中自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从事国际经营活动的投资者、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职业会计师、审计师等都极为重要。作为一家从事国际经营、参与国外投资的企业固然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的会计标准和实务,即便是一家并不参与国际活动的银行,有时也需要懂得一些有关各国的会计知识。例如,在国外借款利率较低或汇率变动对银行有利的情况下,银行认为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发行股票或债券划算的话,它就会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条件。有时也会利用国外较高的投资报酬率,将多余的短期流动资金在国外进行短期投资。为此,银行就需要了解国外的法津、规章、关税,也需要了解国内的有关法律、税务和对这些筹资业务的会计处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彼此相互依赖,财务报表使用者要看懂那些参与国际经营活动的银行的财务报表,势必要了解这些国家的会计标准及会计实务。职业会计师要提供跨国银行会计方面的服务,审计师要审核有国际经营活动的银行的财务报表,那就更需要熟悉和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标准及会计实务。
另外,随着近年来跨国银行的大量涌现,各国对跨国银行进行管制的要求亦相应上升。然而,由于跨国银行的经营业务比较复杂、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地且不同国家的会计处理千差万别,有效管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通过会计的国际化,制定一套统一的会计标准,不仅可以使各国管理当局按照统一的标准理解和引导跨国银行的经营活动,而且就跨国银行自身而言,如果各国会计实务相互可比,跨国经营的各分支机构都按照基本相同的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则既有利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对跨国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对比、分析和考核。
2.会计国际化符合我国银行业的自身利益
从另一角度来讲,银行业的会计国际化,也是为了我国银行业自身的利益,是为了银行业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国银行会计改革的历史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的会计制度是在不断地突破传统会计制度的束缚,不断地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中改革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的银行业会计制度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平衡公式为基础的资金平衡表,以资金收付记账法为记账方法,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金融体系日趋完善。1993年我国进行了以“两则”、“两制”为核心的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其中包括金融企业。这次会计制度改革,对银行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体现在:确立了会计要素体系;改会计记账方法为“借贷记账法”;建立了资本金核算体系,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平衡公式;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会计稳健性原则,如提取呆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允许金融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会计核算方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规定对外报表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利润分配表。这次改革,结束了我国银行业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会计模式,实现了我国银行业会计核算模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高了银行业会计信息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为银行业在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创造了条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众多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使会计信息透明度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我国也参与到了实施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计划的行动中,并重新审视我国银行业的会计制度,发现会计制度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一些已经不符合资产本质特征的项目仍作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等等。因此,为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近年来我国又进行了相应的会计改革,发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制定实施了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使我国银行业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和协调,使我国银行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为国际资本市场所接受。这一方面提高了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降低了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成本,特别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成本。
可以看出,多年来银行业的会计改革历程,也是银行业会计标准逐步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银行业本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正是会计国际化的好处。
二、我国银行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
从会计学角度来看,会计国际化应该包括的内容有很多,既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管理体制的国际化,也包括会计教育、会计思想、会计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国际化。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会计工作实际来看,实现会计国际化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金融体制尚处在改革之中,缺乏良好的与会计国际化相适应的环境机制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会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商业银行的会计国际化不仅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的影响,还要受到商业银行自身体制改革、法律、文化等环境的制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责权利关系模糊、效率低下、市场兼容能力差,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其市场行为不可能完全符合市场竞争规则。加之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组织的自律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监管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对违规操作的处罚规章相对欠缺,国家刑法改革相对滞后,加之执法不力,以致在实践中出现许多虚假年报、信息误导和操纵利润的案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与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在外汇市场上,汇率虽然已经并轨,但国家对外汇仍实行管制,虽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仍未放开,外汇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仍将继续进行。货币市场上,利率市场化仍未得到解决。可以说,与会计国际化相适应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并不理想,这自然成为我国银行业会计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2.金融业的会计实务、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实务、会计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应该说,近年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陆续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十几项,使得会计标准的内容有所突破。但这些改革主要针对工商企业,对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关注不够。银行业的会计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点从我国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结果可以看出。
根据证监会的要求,不含B股的境内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在经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时,还须经境外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从3家上市银行已公布的审计报告来看,在许多报表项目上存在着较大的境内外审计差异。这些差异是全方位的,既涉及财务状况方面的差异,也涉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专业判断是一个方面,我们不能忽视我国会计准则制度设计上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异,以及会计准则制度运行中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异。这就是说,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财务会计政策已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但必须承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着不够谨慎的财务政策,已使商业银行积累了沉重的包袱,导致的后果就是银行收入虚增,无形中多缴纳营业税。对于已经遵循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上市银行尚且如此,其他商业银行,特别是资产规模巨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是可想而知。谨慎性会计原则运用不足、呆账准备金长期计提不足、呆账贷款长期挂账、呆账损失核销不及时,损益核算严重不实,是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非常突出的问题。如果不尽快改革我国现行的制度与做法,继续按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金融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金融企业的信贷资产风险积聚增加,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与稳健经营水平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3.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素质人才尽管目前国内会计专业人才济济,而且确实存在一些业务素质过硬的会计师。但从银行业来看,会计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银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可以说,我国银行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许多会计人员在指导思想上往往过于偏重实务操作,忽视自身理论修养的培养。这些年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会计准则和新制度,内容变化很快,但银行的会计人员真正了解掌握的并不多。造成这种现状原因,一方面是会计人员自身造成,整天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或是满足于现状,没有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则是银行业管理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新准则新制度的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从而使得不少会计人员理论基础不扎实,对国际会计惯例知之不多,对银行国内业务勉强应付,而对于涉及国际业务特别是创新业务则难以胜任。
三、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对策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商业银行会计国际化构建良好的环境适应机制
健全的金融体制及良好的经营机制是商业银行会计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银行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体系。从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改革的实践来看,只有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制度,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才能够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才能从企业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出发,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国家正在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依法经营,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在利益分配上,应建立一套适合商业银行特点的、有效调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减亏增盈的“绩效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减少和化解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要在法律规定的经营范围内,适应市场要求和客户需要,积极拓展业务种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这是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是银行业会计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2.提高我国银行业会计标准的制定质量,加快与国际惯例的对接
为规范和引导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降低金融风险,我们一定要树立会计准则及会计管理制度先行的思想,要高瞻远瞩,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加大银行业的会计准则研究力度,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异,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国家有关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使我国银行业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并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根据我国银行业会计准则及制度的现状,区别对待。对于直接关系到银行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所需了解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应优先加快制定。
3.培养精通国际会计实务与会计标准的人才
要实现银行业的会计国际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保证。应该说,银行业的会计国际化对我国来讲需要较长的时间也充满难度,其中能否培育出精通国际会计实务与会计标准的人才事关重要。为了让银行业的广大会计人员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体系,使会计法规体系真正得以贯彻实施,有意识地培养国际会计人才或国际会计学者,并据此推进会计教育,强化会计研究应当是极为关键的。为此,商业银行应当确立以金融会计人才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将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在银行内部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要建立和完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使一大批知识渊博、工作创新能力强的会计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还应从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入手,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始终,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如业务辅导、岗位培训、业绩考核等方式,选拔培养一大批思想境界高、知识面广、专业造诣深、适应能力强、业务过硬的高素质会计队伍,使我们的会计工作真正适应银行国际化的需要。
4.在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特色
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规范是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会计规范的改变,如果不是基于对自身环境的准确把握,难免导致历史教训。为适应银行国际化的需要,我们在发展本国会计规范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需要权衡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协调程度和进度上的利弊得失,但更应当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的特殊性及其与国际银行业的差异,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体制上与经营机制上等限制性因素。正是由于这些限制性因素,决定了我国银行业的会计发展不能一味地强调国际化而忽视本国的特色。我们既要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框架和核心原则,又要满足中国银行业特有的这些要求。过分强调国际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而过于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曲晓辉,《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会计研究》,2003.1.
2.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
3.冯淑萍,《积极参与推动协调为我所用》,《会计研究》,2001.10.
4.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会计研究》,2001.11.
王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