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管理会计论文

国外银行业对在银行业中应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态

2015-09-17 11: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0号、第32号和第39号,要求对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某些特殊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例外,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只是进程快慢的问题;在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损益处理上,尽管也有例外,但原则上要求计入当期损益。

  一、银行业对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态度

  上述规定在银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国际上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各银行机构对银行业应用公允价值会计均持谨慎乃至反对态度,这是由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2000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在其《就国际会计准则问题向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的报告》中表示:“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带来的收益还不是很确定,而且缺少计量公允价值的指南,……所以,本委员会不认为,对所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实施完全的公允价值会计的时机已经到来。”该报告,虽没有完全否定公允价值会计,但显然,巴塞尔委员会对公允价值会计在现时的应用持谨慎态度。

  2000年5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Laurence H Meyer在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封信中谈到:当资产负债表中的大量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那就意味着有意或无意的偏见将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报告公允价值将有可能导致管理部门的自我吹捧。其结果是企业只需通过对估价程序进行表面看来很小的更改就可以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纵。作为金融机构的监管者,多年来,我们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的经验表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要求大量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很细微的改变都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出于上述考虑,我们不认为在当前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编制主要的财务报表在本质上比历史成本更优越。由此可见,美联储对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持支持态度。

  1999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的David Swanney撰文到:“在考虑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所在。我们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还是历史成本会计的目的何在,是为了计量银行的利润或损失还是为了在资产负债表上报告银行的价值?伴随着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大量的问题应运而生。我们是否在计量经济收益?如果是,那将意味着对会计的巨大变革,将要求对报表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的方法做巨大变革。投资者和债权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理解这一点吗?公允价值对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而言是否同样有意义?我们能辨别出经济收益吗?经济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公允价值基础上,如何计算资本充足率?”David Swanney的这段话,充满了对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忧虑。

  类似的言论还很多,但归纳起来,银行业人士对于在银行业实施公允价值会计,总体上持谨慎态度,认为目前时机尚未成熟,甚至少数人持反对态度。

  二、银行业对公允价值会计持谨慎乃至反对态度的理由

  1、银行职能的发挥问题。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是修正的历史成本模式,由于对不同资产、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因而具有很大的不规则性,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由于要求所有资产和负债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故可以减少这种不规则性。但银行业人士认为,修正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可以更好地反映银行业绩。因为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作为长期资金的提供者,这就要求对收益的计量不能只看资产一时的价格波动,还要看其长期的获利能力。而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资产和负债在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因此导致的收益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没有反映出银行在长期资金提供上可能带来的收益。银行长期贷款业务的利润是建立在对借款人的信誉以及客户关系的培养上的,是在整个交易期间逐渐获得的,不取决于短期的变化。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银行的放款决策将不再根据借款人的信誉或出于对客户关系的考虑来做出,而更多考虑的是短期因素对银行利润的影响。由于长期内不确定因素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长期贷款显然是不明智的,银行将会减少自己的长期贷款,因此将有损银行作为长期资金提供者职能的发挥。

  2、信息的可靠性问题。许多银行业人士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被认为是必要的,是因为现行的混合计量会计模式本身所固有的不同计量项目在计量属性选择上的主观性,以及与之相连的在衍生金融工具上按两种不同基础进行计量所带来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当缺少相应市场信息时,对银行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包含了过多的主观估计,包括对流动性、信用状况、抵押和客户行为的估计。这些主观估计损害了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使其相对于现行会计模式的优越性无法得以体现。许多银行业人士认为,公允价值仅仅是概念上比较优越。公允价值被看作市场对现实经济状况的反映,但假定条件是在一个公开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而这种市场并不总是存在。

  3、盈余管理问题。如前所述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极有可能导致重大的企业盈余管理问题。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只要对估价程序作些许改动就可能对计量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与历史成本模式相比,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来进行盈余管理变得更容易。

  4、银行形象问题。银行的经营活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们对其经营业绩的信心的基础上。这就要求银行的业绩应当相对稳定,不要大起大落。而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由此产生的收益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银行收益波动,不利于稳定经营,有损其财务形象,加大经营风险。

  5、资本充足率问题。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但该比率的确定是建立在现行会计模式之上的。实行公允价值会计,意味着许多银行现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将有很大变化,8%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还合适,如何应对由此可能带来的资本不足问题,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也是许多银行业人士对实行公允价值持谨慎态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实施公允价值会计不仅是银行业、而且是整个会计界所面临的问题。一般认为,会计模式由现行混合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转变是必然趋势。需要讨论的只是何时转变、如何转变的问题。

  尽管各国银行业人士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心存疑虑,但是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在内的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几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已经明确表示了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支持。而对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说是为全面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积累经验的一个步骤。

  所以,我国银行业应当认识到这一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允价值会计问题。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一旦国际银行业完全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我国银行业将无法置身事外。因此,从现在开始,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做好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准备工作,如尽快解决坏账问题等。

刘刚、杨俊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