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国际会计论文

我国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

2015-07-09 1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会计国际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术界广泛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会计改革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和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出发,讨论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问题,并提出我国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的研究方法。

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与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

1.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会计学界就已经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达成对会计准则性质的共识———经济后果观。所谓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各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转移而带来的经济后果。这种财富的转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割,表现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员工、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即根据经济后果学说,会计准则除了能对会计核算作出具体的技术规范外,它还具有经济影响性,不同会计准则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

会计准则制定对经济的影响或者说是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表现有三个方面:其一,对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的接受者如公司股东和其他投资人、债权人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报告信息,使用者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实施不同的决策行为。其二,对“搭便车者”的影响。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在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时,不仅法定使用者会获取信息,而且他的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雇员、中介机构、媒体等非法定使用者也可无代价地获取信息。其三,对报告公司自身的影响。报告公司为了获得良好的市场形象,可以选择使财务报告更“漂亮”的经济行为。这些影响的直接结果是可能有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

2.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会计国际化是指国际间会计处理的趋同化、标准化,以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般来说,会计国际化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因此会计国际化的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关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学者普遍认为是指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或规则,并且倾向于国际会计准则或英、美会计惯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遵循“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方针,于1992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公布了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多个具体准则。从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实践来看,我国会计国际化正是以会计准则国际化为核心的。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必然导致会计国际化具有经济后果。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的必要性

1.从我国会计改革历史经验来看:会计准则直接影响公司净利润,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由财政部来担任,会计准则制定前公众几乎没有发言权,对会计准则的不满体现在实施过程中阳奉阴违,这使我国会计改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例如我国于!""%年颁布和修改的具体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首先是强调公允价值的运用,然后,却规定尽可能回避按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在公允价值运用的两年实践中,竟发生如此大的政策震荡,究其原因,在于公允价值的改革是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追求会计国际化带来的良性经济后果,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分享其利益并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但这项改革没有对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进行深入研究、预测,在我国目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追求个别会计计量属性的国际化,不仅会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降低会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而且会扰乱尚不成熟的市场体系,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能力,进而阻碍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1998年之后,随着我国会计日渐与国际会计接轨,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但按照两种会计准则编制得出的盈余数字差异却在扩大,表明尽管我们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已经越来越接近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实际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有关研究表明:从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关系来看,1994~1999年,以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相关性并不比以国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相关性高。经过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的财务报告并没有为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而且境内外审计得出的利润差异越来越大。这不能不说明我国会计国际化改革存在着重大问题。以上实践证明:我国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为了使我国会计改革更顺利,迫切需要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2.从世界各国会计国际化的历程来看:各国在会计国际化协调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目前唯一的国际会计协调组织,在国际经济联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理事会、顾问组和筹划委员会。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来看,理事会掌握了会计准则的实际制定权,不同理事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他们不可避免地要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因此我国不应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后的结果,而应该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研究我国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从而获得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的研究

笔者认为利用经济后果学说的观点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分析会计国际化对国与国之间和国内有关各利益主体产生的经济后果,应该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会计国际化后将产生的经济后果。

1.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应该对会计国际化在国与国之间和国内有关各利益主体两方面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会计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从世界范围来看,会计国际化的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从而直接导致国际间财富的转移,即会计国际化具有影响国与国之间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具体来说有三个经济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会通过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主导权,制定于己有利的国际会计准则并附加于各种国际合作机会之上,以便从发展中国家转移财富,如世界银行就要求“五大”国际会计公司在审计亚洲公司时,必须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否则不予签字,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亚洲公司拒绝国际会计准则,则很难获得世界银行贷款。二是各国政府在进行本国的会计改革时,特别是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制度变迁成本,而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从而缩小制度变迁的幅度。制度变迁的成本主要是指变迁主体为发起变迁所耗费的各种支出和时间。三是会增加国际会计准则被认可的难度,尽管有一些官方的声明表示支持,但利益受损的国家会以种种借口拒绝接受,增加摩擦,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资源的“租值耗散”,造成消极的经济后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