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呼唤着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式接替过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而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在世界范围内骤然加速,全球会计准则时代即将到来。
一、学科背景与研究目的
早在20世界70年代,在国际会计领域就已经存在"世界会计观点”与”国别会计观点”之争了,虽然这两种观点的辩论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果,会计国际协调的实践却在不断向前推进,并逐渐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协调,也可称为协调化。著名国际会计学家弗雷德里克乔伊将其定义为:”协调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协调后的准则减少了逻辑上的冲突并改进了国家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由此可见,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能够减少会计实务的差异,促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国际协调包括会计准则协调和会计实务协调。准则协调旨在消除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实务协调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而在近几年国际会计准则变动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会计准则协调进程,从而需要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行一定的研究。
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全球把目光都投向中国。在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下,我国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全面的伟大复兴。与此同时,会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在会计改革过程中,会计国际协调始终是我国准则制定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开展关于中国国际会计协调化研究现状评估就显得很有意义。
二、评估方法和样本
这项评估运用档案研究的方法,以《财会月刊》和《会计研究》上发表的论文为样本,以各刊2000年第1期至2007年作为这项评估的时间范围。这样选取时间范围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我国于2000年加人WTO后,在各方面都需要积极与国际相结合,当然会计也不能例外。因此主要是考虑了最近八年的数据。
为了得到在期刊范围和时间范围内的所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论文,我们首先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牖要”为检索项,以”国际会计”“会计协调”“国际会计协调”等为检索词,进行了"模糊匹配”检索。较宽松的检索条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论文的漏选。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了一轮甄选。首先剔除了诸如《刍谈我国会计市场发展态势》此类形式和实质不相关的论文。接下来,还以较严格的甄选条件剔除了两类间接相关的论文:一类是以具体会计要素等相关命题检验,但不直接研究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论文,诸如《刍议规范资本公积会计核算》《或有事项会计政策问题探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枸建及其经济分析M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另一类是以虽有与国际上的会计处理比较,但是并没有提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论文,诸如:《论统一会计制度》《我国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基本问题I因为这两类论文,都只是在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背景下,主要研究其它命题。此外,按照档案研究的惯例,我们同样剔除了短讯、会议综述、书评、国外文献编译等形式的论文,诸如《积极参与推动协调为我所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有关情况及体会》。
三、评估发现和分析
1、发展轨迹
对最终选定的46篇论文,以年为单位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在2000年时对国际会计协调化方面的文章还比较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但从2001年开始对这方面研究论文就比较多,最早的研究见于刘玉廷的《〈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国特色及与国际惯例的协调》(2001年3月《会计研究》),而《财会月刊》直到2002年才出现相关论文,此后每年都有几篇,近年来论文数量又有较大幅度增长,如表1所示。
国际会计协调化在我国从少人研究,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是与我国加人WTO后不断在各方面与国际接轨相对应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资本流动迅速扩大的今天,加强会计国际协调势在必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既为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物,使我们赢得了时间,同时还节约了我国制定会计标准的成本。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国际会计协调研究的高潮亦在情理之中。
2、研究内容
我研读了全部46篇论文,并按研究内容把它们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对我国会计协调的论文,有12篇,占28.6%;第二类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的论文,也有15篇,占35.7%;第三类是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论文,有15篇,占35.7%;此外还有3篇研究我国会计实务协调的论文以及1篇关于我国会计会计要素构架重建。这种分布和结构反映了我国国际会计协调化研究巳具有相当的深度,其关注域主要集中在会计准则的协调化部分,因此可以说我国国际会计协调化尚存在着一定局限。
首先,中国特色少了一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资本流动迅速扩大的今天,加强会计国际协调势在必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既为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物,使我们贏得了时间,同时还节约了我国制定会计标准的成本,但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究竟应多一些还是少一些,是一个持久争论的话题。但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进程中,根本性的”中国特色”其实是很少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国实施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来,资本市场得到了明显规范,推动了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充分披露、透明、可比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如果这个时候过分强调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只能贻误时机,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此环境下,对我国本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在国际中的研究明显不是很多。
其次,国际影响多了一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改组和机制调整,改变了世界各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力量对比,而各国也积极地投身于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我国也不例外。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对现有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各国的会计准则积极地进行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制定出适合国际的会计准则。因此针对这方面的情况,就有许多关于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研究的文章出现。
3、研究方法
总体说来,关于国际会计协调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多以规范研究为主,而以实证方面的研究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也跟我国会计研究方面的现状有关。实证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同时由于很多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主要可以获得的数据主要是上市公司,因此目前我国的会计方面实证研究的数据大多是集中于上市公司,所以对于国际会计协调化方面的实证研究只有一篇王建新的《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其效果研究 基于沪深AB股的经验证据》,而且数据仍然是取自上市公司。
四、评估总结
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国内专家学者对会计协调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一种是过分强调有中国特色,过分强调自己的做法;另一种是过分崇洋,考虑问题时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认为国外会计什么都好,我们自己的什么都不行。其次,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存在单向协调倾向。表现为一味地学国外的而不考虑把我国好的东西介绍到国外,其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依靠别人,总给人一种会计落后的形象,不利于我国会计自身的发展。
再次,我国目前缺乏对国际会计进行系统和有效的研究、介绍的组织者。国内虽然有不少会计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西方的著述,但是几乎完全是靠个人兴趣,研究结果零散、不系统,很难普及推广。
最后,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会计惯例方面存在片面的倾向,表现为只注重发达国家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只注重英语国家而忽视了德、法、日等国;过于注意企业会计方面的经验而忽视了宏观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偏重传统会计和报告而忽视了包括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许多国外会计方面的新兴领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会计的全面发展。
李 抗(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61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