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电算化论文

必须强化财务总监在ERP实施中的作用

2015-08-04 1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编者按:企业实施ERP的目的是提升和解放生产力。但是,由于新技术发展中的不完善性,当前企业实施ERP中的风险很大。相当一批企业拿钱打了水瓢。这其中固然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强化财务总监的作用。

    ERP在中国已经实施了近20年。这期间,中国企业种种ERP的实践,可以说“无一成功”。应用ERP的企业达2600多家,近80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

    可惜,八十亿元买来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警觉。

    自2002年的春天以来,中国的ERP市场又一次火了起来。

    刹时间,ERP似乎成了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支强心剂;一根救命稻草;一种最时髦的招牌。

    在这种对新技术的燥热中,许多人只讲500百强中采用ERP的成功案例,不讲大量失败的教训。只宣扬ERP体现的先进管理理念,不介绍ERP实施中的巨大风险,誤导了很多企业家。他们怀着能够进入ERP仙境的真诚愿望,倾其所有,上马ERP.其结果,多数成为了ERP神坛上的祭品。

    惨痛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研究配置核心技术过程中的风险。

    ERP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从ERP自身看:存在着潜在不成熟风险

    软件的成熟性是软件商业化的基础。国际上,工业研究表明:ERP项目70%以上都不成功。成本平均超预算240%,调试时间普遍超计划。经过这些年的探索,ERP的成功范例开始增多。但就整体而言。成功率依然只有三成多。七成的实施单位依然在交学费。这表明:ERP软件就整体而言,并未完全成熟。

    这种不成熟性,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功能可用性不足

    软件工程学告诉我们:任何软件必须具有可用性。可是70%以上的ERP系统,没有达到软件商预定的可用目标。

    福克斯。梅亚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药品分销商之一,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美元。该公司投入了两年半的时间和一亿美元资金,上马ERP,不但没有使业务取得改进,还带来了信息处理上无尽的问题,公司最后不得不宣告破产,留下的只是合作双方未结的官司。

    当前,国内ERP功能先天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财务软件和供销存软件,“一变脸”,就愣说是ERP.根本没有对生产或管理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和“过程管理”的逻辑设计。甚或有的ERP的设计和编程人员还不懂得软件工程学和ISO9000的过程控制理论,因此,推向市场的ERP软件必然具有先天性的“营养不良”症。在这种情况下,软件商种种满足企业需求的承诺,只能成为虚假的大话。

    其二:软件自身缺陷过多

    按理说,像ERP这样的资源计划管理软件,必须经过应用考核和验证实验。但是,我国尚没有相应的市场准入前严格的质量审查。因此,一些ERP软件进入市场时,就“胎里带”了相当多的不足和缺陷。例如,有的竟然没有事务处理程序;再如,某ERP软件,却不能正常的处理应收、应付款。国外进口的ERP软件,不仅也有把酸枣说成蜜桔的情况,更有的根本就没有“先行付货,销后逐步结帐”这样完全中国化的处理程序。企业买了这样的软件,只能成为无尽修改的实验厂,反复掏钱的倒霉蛋。

    2、从运行环境看:存在着运行期风险

    ERP进入运行期,并不是项目风险的化解,而是项目风险的重点转移和延续。无数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约一半左右的项目会在实施中流产或失败。

    新产品在安装使用中需要一个调试期。但调试周期过长等于把软件生产中的调试阶段转移到用户身上,使生产和销售过程成了实验和研发过程。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承受的。然而资料显示:当前,ERP软件的平均调试周期在6-18个月。这样长的调试过程,已经接近或超过了软件的生产过程。突出的反映和表现了ERP软件的不成熟性。

    长春市某汽配厂,年产值超过12亿元。花了一年半时间,耗费了近千万资金,引进了ERP后,即陷入了调试的“马拉松”之中。不但没有改善经营,反而使产值、利润下降了39%.以至该厂领导人叹息地说:“是ERP拖垮了我们”。

    德勤在对财富500强中的64家公司的调查中发现:四分之一企业的经营业绩,在ERP系统运行后,曾经历了一个下滑期。

    特别是:许多的ERP系统,需要在“二次开发”中“改程序”。在保持原程序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又进行必要的、有限度的修改,修改后又要继续保持其稳定性,是很难的。

    企业中许多信息孤岛,在和ERP集成时,也会发生很多接口上的困难。

    再加上,长期以来,外国公司负责实施的员工,往往外语水平高,实施技能低。国内公司的员工,多有较强的编程能力,管理整合能力又不足。这两种倾向造成的ERP实施人员素质缺失的情况,就更加无法去把握ERP项目的进程。造成项目超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3、 从实施主体看:存在着领导思想错位风险

    在ERP实施中,相当多的企业领导认为,ERP项目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大懂,只需要做好配合就行了。其实,这样的想法和作法都潜在了巨大的风险。

    企业是实施ERP项目的主体。必须在项目实施中处于主导的地位。真正发挥领导、组织、调度作用。可是,相当一部分应用企业大权旁落,只是签字掏钱者。以至“项目方案无审定,项目进度无要求,项目延期不过问,项目超支无考评”。使ERP项目变成了“稀松工程”,“马拉松工程”。这种主体领导能力的不强,也是相当一些企业ERP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企业主体地位的转变。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正由被动消费变成主动消费。正昂首阔步的成为信息消费的主体。

    反应这种变化的典型案例是奥克斯集团。奥克斯在ERP失败案例的警示声中,毅然投资2500万上马ERP并一举获得成功。其秘密武器和基本经验,就是信息化项目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战略定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