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电算化论文

企业财务软件应用模式及其识别过程分析

2015-07-21 09: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目前,国内市场上大多数财务软件主要包括账务、报表、出纳、工资、固定资产、财务分析六大模块(不同品牌软件的模块划分略有差异)。应用模式是指对财务软件六大模块的使用策略与使用顺序,而应用模式识别过程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活动、运用一系列方法从众多的应用模式中筛选出适宜且可行的应用模式的过程。若企业具备了财务软件应用模式及其识别过程的知识与技能,则企业在推行会计电算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一、应用模式的分类

  从分析各应用模式的应用目标、应用前提、应用重点、选用模块、模块集成度等特征出发,可将其划分为五种不同层次:辅助做账模式、甩手工账模式、专项核算模式、一体核算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

  1.辅助做账模式。辅助做账就是财务人员采用某种电子表格软件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工资计算、成本计算等处理。在此模式下,虽然许多会计资料都可以使用电脑加工和输出,但是由于会计数据间的勾稽关系大部分由人工控制,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将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该模式不被大多数企业采用。在会计实务中,当企业已购置了电脑却因会计业务特殊或认识问题而未能选购到合适的财务软件,或财务软件只用于记录业务台账时,可以采用该模式。

  2.甩手工账模式。甩手工账模式主要采用账务、报表两大模块,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集成处理。此模式能够妥善地解决证、账、表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问题,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因此,该模式是目前会计电算化实务中应用最广的模式。

  3.专项核算模式。专项核算模式采用出纳、工资、固定资产三大专项模块,使用软件进行会计专项业务的核算与管理。例如:使用工资模块进行工资的计算与发放;使用固定资产模块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管理;使用出纳模块进行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以及银行对账单的对账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自动编制等。因此,该模式重点解决业务繁杂、手工管理困难的某些专项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4.一体核算模式。一体核算模式采用账务、报表、出纳、工资、固定资产五大模块,在保证证、账、表集成处理和各专项系统的核算与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各模块间的数据共享和控制,从而将五大模块糅合成一体。例如:出纳模块的出纳日记账与账务模块的会计日记账之间的稽核与控制;工资模块与账务模块之间关于工资计提、工资发放及其他与工资有关的各项税费计提的各转账凭证的生成与传递;固定资产模块与账务模块之间关于固定资产新增、变动、折旧等处理的各转账凭证的生成与传递等。因此,该模式是一种追求会计数据充分共享、保证会计数据相互稽核的核算模式。

  5.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账务、报表、出纳、工资、固定资产、财务分析六大模块,在一体核算模式的基础上加大财务分析与预测,运用各种模型加强财务管理与控制,从而将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与事前预测通过电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利用财务软件实现大部分财务管理职能的目的。

  二、应用模式识别过程

  初次使用财务软件固然存在应用模式识别问题,日后升级或完善会计电算化时同样存在应用模式识别问题。因此,应用模式识别是一个贯穿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始终的重要的过程。软件实施可以参照IDEAL模型,它是一个单位用于启动、规划和实现过程改善措施蓝图的模型,概括了建立一个成功的过程改善项目的必要步骤。其中,I代表Initiating(启动)、D代表Diagnosing(诊断)、E代表Establishing(建造/建立)、A代表Acting(实施/行动)、L代表Learning(学习)。参照这一模型,笔者认为,应用模式识别过程可以划分成启动、诊断、建造、实施和学习五个子阶段,并且这五个子阶段呈现出一环扣一环、一层套一层的螺旋式上升趋势。

  1.启动阶段。启动阶段安排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结合企业现状进行优势、劣势分析,从中寻找改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契机,制定总体工作计划。简言之,启动阶段主要解决企业“要什么”的问题。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有:①成立会计电算化工作领导小组;②获得启动资源;③形成问题发现小组并研究有关议题;④阶段性确立包括人、财、物在内的资源需求清单和总体工作计划书。

  2.诊断阶段。诊断阶段要建立当前会计电算化工作状态说明、改进措施等,启动详细行动计划的开发。诊断阶段主要解决企业“做什么”的问题。诊断阶段主要任务有:①确定工作状态;②形成最低/最高工作目标;③措施建议;④结果展示;⑤与组织就最终结果和建议报告进行沟通。

  3.建造阶段。建造阶段要建立工作目标体系和优先级,完成详细行动计划的开发,成立实施小组。建造阶段主要解决企业“怎么做”的问题。建造阶段主要任务有:①选择和得到有关实施技术的培训;②评审工作目标;③评审行动计划;④确定关键改进点;⑤评审过去的改进工作;⑥说明改进的动机;⑦确定当前和将来的改进工作;⑧确定改进活动和优先级;⑨协调各方资源;⑩形成实施工作小组。

  4.实施阶段。实施阶段要研究和开发改进工作的解决方案,并执行解决方案。实施阶段主要解决企业“动手做”的问题。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有:①开发解决方案;②试验有潜力的解决方案;③选择解决方案提供商;④确定长期的支持需要;⑤开发首次实施模板;⑥整理改进模板;⑦首次实行解决方案;⑧转移到长期支持。

  5.学习阶段。学习阶段要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本次会计电算化改进工作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应用学到的经验教训完善当前工作,并为以后再次进行会计电算化改进工作提供参考。简言之,学习阶段主要解决企业“缺什么”的问题。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有:①收集学到的经验教训;②分析学到的经验教训;③修改工作方法及相关章程;④评审工作人员的工作;⑤建立高级的目标;⑥开发下一轮改进提议;⑦继续进行会计电算化改进工作。

  三、应用案例

  假设某企业从未有过财务软件使用经验,并且财务人员对电脑也较为陌生。现实中该情形也许已不多见,但作为一个案例极具代表性,因为该企业可以运用五种应用模式。

  当企业从未使用过财务软件且懂电脑的人不多时,宜采用辅助做账模式。企业可以先购置部分电脑,一方面减少财务人员对电脑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电脑完成某些简单的重复誊写的会计工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