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电算化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

2015-07-08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演变成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并实现其管理型与网络化,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这对现行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带来了巨大的甚至革命性的影响。一些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问题,需要迅速地作出相应的研究与解释。文章回顾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历程和会计软件发展的五个阶段,指出未来会计的新变化将表现在会计的反映与控制空间的拓展,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和多计量属性的实现等方面。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价值链;经济增加值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lectronicNu 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问世到现在已半个世纪,50余年来随着这种高速和超高速运算技术、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数字通讯方式的运用,电子数据处理不仅显示出其在管理中的高效能与高效益,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人工智能后,使其具有极强的辅助设计、辅助决策和管理控制等功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技术不断扩展,使电信、传真、数据和声像在内的电信与计算机完全融为一体,以至于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商务和人类生活将因此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影响虽不能改变会计的本质,但我们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现实,对一些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迅速地做出相应的研究与解释。

  一、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的产生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过软件第一次在电子计算机上处理工资,使电子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电子计算系统(ElectronicComputingSystem)通常被称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EDPS: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会计数据的处理因采用了EDPS,故称“电子数据处理会计”(EDPA:ElectronicDataPro cessingAccounting)。由于EDP会计刚起步,当时只是用于个别或少数孤立的单项业务模块,如工资计算、编制请款单和销售统计,等等。1965年以后逐渐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如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工资计算和财务报表等。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决策支持系统,为会计单位的预测决策提供了工具,如“购买管理”、“存货管理”等。20世纪80年代将人工智能引入管理会计的支持系统,进一步增强了会计对整个会计单位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功能,如“物料需求计划”、“销售计划”、“资金及财务管理”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向企业内部一体化、综合化、智能化和满足局外网户有关信息需求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会计(电子)信息系统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网络的核心部分,出现了MRPⅡ和ERP全面企业管理型软件。

  “电子数据处理会计”在我国开始引入时称之“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编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9月审定的我国公开出版的第一本EDPA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就是称之《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此后,正式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有了单项业务的处理。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原始凭证输入、编制记账凭证、审核、登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系统。1988年先锋和用友软件公司率先推出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使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和局域、广域网络的出现,会计方面的电子数据处理,有了决策与控制的支持系统,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与效益,而且也有力地加快了会计电子数据处理自身的发展和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电算化”,强化了企业经济核算和企业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已达20%以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无论是深度和广度上都将出现更新的局面———实现数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会计是经济最集中的管理和提供信息的系统的功能。

  (二)会计软件的发展历程

  软件是电子计算机的灵魂。运用电子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的能否有效地实现,关键在于其使用的软件如何。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其内涵就在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与运行环境,以及其技术的发展。我国会计软件结构与功能的发展,从20世纪开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单项业务处理软件阶段、核算型软件阶段、管理型软件阶段和融合于全面企业管理型软件阶段。

  1.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1979~1988)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并逐步建立其会计理论结构模型,出现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最早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工资的管理与核算,以及会计核算中的业务处理上。因而这一阶段的软件开发,不仅缺乏广泛性与一定深度,而且水平也有限。会计软件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当时采用和推行的是非商品化定点开发的初始性软件。其中最有影响是1979年财政部与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包括结算中心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资产台账子系统和货币收付子系统)的开发试点。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议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若干理论、政策、步骤、方法和具体技术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就是经这次会议倡议于1987年成立的,它是在中国会计学会领导下专门从事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和推广运用的学术团体,这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是首次,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树立了里程碑。

  但定点开发研究,除“一汽”是由国家组织以外,基本是自发地进行,缺乏长期稳定的技术开发队伍,其开发的软件的后续维护也无法跟上,加之财会人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等原因,多数定点的开发与应用无果而终。尽管如此,这些实践为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