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已开始影响实体经济。各国政府在掀起“救市潮”的同时,也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推向风口浪尖。本文分析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及公允价值计量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次贷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经济后果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讨论的焦点已由早期的“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转变为如今的“如何用好公允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得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能够被认可的计量属性。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已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会计及其他许多计量性经济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但公允价值因与经济环境联系紧密,涉及诸多假设和不确定性等原因,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难度极大。而这一不确定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空前放大,最终引发了全球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质疑。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加剧,触发了全球信贷及资本市场上危机的空前蔓延,并开始影响实体经济。针对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执行减税、刺激消费;实施银行间的兼并和银行国有化等等。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救市”方案是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7 000亿美元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该方案在10月2日经国会参、众议员通过后将救助资金升至8 500亿美元。在该救市方案中,第132部分重申了美国证监会(SEC)如果认定是符合公众利益以及能保护投资者的话,有权停止执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No.157)以市值计价(mark-to-market)或以公平价值入账的会计方式。这一特殊条款的设置,掀起了各国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浪潮。
2008年9月30日,SEC联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中称SEC允许公司管理层在市场不存在或资产以不正常价格出售的情况下,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10月3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征求意见稿,修订意见中除了肯定原有SFASNo.157准则的所有内容外,增加了一项案例,即对某一非活跃市场的资产,用现金流的折现方法确认其公允价值并用于财务报告中。10月7日,SEC再次发表声明,称其将根据救市法案的要求,联同联储局和财政部就“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报告已于2009年1月2日前完成。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声明中称:“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账的企业,将可依据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的结果”。10月15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产进行估值,从而避免它们的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
一直以来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迫于金融危机的压力被一步一步放宽。各国采取措施修改公允价值的背后是对该准则的质疑,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严重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各种指数愈下降,公允价值愈低,减值计提愈多,亏损愈大。以华盛顿互助银行为例,在2008年9月15日过去一周时间里,其市值缩水超过三分之一,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值下降92%。这种经济后果,特别是它的极度扩散,在令华尔街的政客们胆战心惊的同时,也将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推向“被告席”,从而将宏观经济与会计准则制定纠结在一起,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推向了争论的焦点。
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人们在会计准则发展的早期就已认识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但学术界对它进行充分研究,达成对会计准则的性质——经济后果观这一共识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7年美国学者Rappport在《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一文中提出:对规范公司必须报告什么和如何描述其经济活动的准则制定过程来说,需要以一个更宽的眼界,而不是从传统的技术会计角度来重新认识,即会计准则的制定需洞察会计在经济环境中的作用及会计决策对经济环境的影响。随后,1978年,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各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转移而带来的社会性后果。这种财富的转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割,而这种“社会后果”的表现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公司政策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产生的影响。换言之,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决策,而不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
另外,从会计准则的历史进程中也可以看出其经济后果的痕迹。从巴其阿勒的《簿记论》中关于物品计价“宁高勿低”的论述(以保证获得较高的利润),到英国《公司法》中规定资产负债表必须“真实与公允”的揭示思想(以保证会计信息不偏袒某一方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再到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经济后果的直接感受(一些有权力的机构和团体,出于不同的利益出发,往往直接干预准则的制定,以期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后果,如投资减免税的处理、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的处理等),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会计准则具有鲜明的经济后果性。而近期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引起的关于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质疑让人们再次体会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三、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挑战
2006年7月6日,FASB和IASC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初步意见)。该框架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可理解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与决策有用观这一目标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该框架用“如实反映”取代了早期FASB和IASC都使用的“可靠性”这一信息质量特征。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
“如实反映”应当说更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而非形式。而在当前金融危机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没有恰当地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陷入了交易价格下降——提取减值——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继续加大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根据FASB和IASC联合框架中信息质量的“如实反映”这一要求,当前所谓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已无法客观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因此,FASB、IASC和欧盟成员国均放宽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决定。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风暴中所产生的这一经济后果,也许对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是始料未及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等于否定现实。当前,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坚持认为:“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也就是说,如果银行能够假装没有问题,或许真的就不会出事。因此,他们强烈要求取消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公允价值计价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遭受不公正的打击,一个特别原因是,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SEC和FASB真照做的话,金融危机或许就不会来得这么迅猛,人们也或许不会这样恐慌。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问题只会被掩盖而绝不会自动消失,而长此这样下去,病入膏肓时更为可怕。正如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Young LLP)全球副总裁贝斯布鲁克(Beth Brooke)所言那样:“这对投资者来说再糟糕不过,废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际上就等于否定现实”。
其次,改革“公允价值计量”压力与日俱增。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把“双刃剑”:在金融市场处于泡沫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令金融机构的资产以远高于其基本面的高昂估值入账,进而使相关金融机构在录得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进一步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而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一极端的市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增大金融机构交易风险;另一方面引发机构间互不信任,并由此导致信贷紧缩,牵连一连串金融机构陷入破产。会计准则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披露的透明度,令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投资决定,而“公允价值计量”在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在市场存在危机时又传达过于悲观的信息。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面临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
结 语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体现了决策有用观这一财务报告的目标,但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操作上却是有难度的。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活跃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体易于识别市场参与者并获得可观察市场参数,能保证计量结果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资产和负债项目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市场条件。今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改革的重点是否应当放在如何对非活跃市场中的资产进行计价提供更多的指南上,以更好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研究:性质、制定与执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Stephen A. Zeef.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于永生.IASB与F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6] 戴道华.“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第一财经日报,2008.
[7] 旷野.“温度太低就怪温度计,华尔街“会计门”直指公允价值计量标准. 21世纪经济报道,2008.
[8] 乔彦军.“诚信与后果:公允价值两面观”.会计博客,http://yjq.blog.esnai.com/index.html.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