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历史背景
财政部对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有关的规范至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自1998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二、1999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三、集中体现在颁布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从2001年起在股份公司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研究
(一)决策有用观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什么?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它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可靠、精确。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决策有用观”的支持者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必须能够使决策者的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有所不同。决策有用观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对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在计量上,决策有用观要求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
资产减值会计试图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如果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是企业价值的函数,那么,资产减值会计应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因为,资产减值会计力图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量度。正缘于此,笔者认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
(二)资产的会计学概念向经济学概念转移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价目的: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的资产计价观,如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将资产定义为成本,他们认为,“存货和工厂设备不是‘价值’,而是处于尚待转化为费用的累计成本”。这种观点以利润表为重心,置资产负债表于次要地位,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一旦成本与收入总额弄清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将它们在现在和未来的会计期间之间进行分摊。由本期负担的费用结转到损益账户,其余的费用和所有资产统统当作未来收益的递延成本”。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挤进了许多不纯的项目,实际上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真实价值和财务状况,引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降低和账面价值与市价存在巨大差异便是很好的说明。
其实,从会计学变革的历程看,其理论与概念基础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论与概念基础有着极深的渊源。正如“会计理论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因此,斯普瑞格、坎宁、斯普路斯、莫尼茨等学者引人了经济学的思想,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把资产的本质从会计学概念向经济学概念转移,财务会计的重心由损益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研究
(一)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以决策有用观为逻辑起点的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其确认主要是面向现在和未来。因此,只要某个项目的价格或价值变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有关价值的变化。但如何确认资产减值?这涉及到确认标准的选择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
所谓永久性标准,指只有永久性(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资产减值损失才予以确认。支持这种标准的主要理由是可以避免确认暂时性减值损失。反对者认为要分清什么是暂时性减值、什么是永久性减值是困难的,采纳这种标准,可能促使管理当局故意递延减值损失的确认;而且,永久性标准不符合“资产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观念。
可能性标准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美国等一些国家在使用可能性标准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不一样的,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计量时使用公允价值。因此,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大于账面价值,那么,即使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框架保持一致和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
经济性标准指只要发生减值(比如,当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由于经济性标准估算在用价值、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已考虑各种可能性因素,不再要求对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可能性进行评估。IAS第36号等广泛采用这一标准。
我国的投资准则使用了可能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标准,一方面将确认基础与计量基础统一,都使用可收回金额。另一方面不要求对可收回金额进行贴现。按照资产的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资产减值可以可靠的计量,并且提供相关的信息,那么,资产减值确认的最佳标准是经济性标准。支持确认资产减值时考虑折现因素,理由在于:(1)当企业发现资产己经减值时,企业将决定是继续使用该资产还是将其予以处置。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企业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2)如果不考虑时间价值,那么,现金流量相等但分布时间不一致的两项资产,将在资产负债表中以相同的金额反映,而实际上,它们的市场价值是不同的,因为,市场上所有理性的经济交易都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当然,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可能性标准较经济性标准更加节约。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性标准未尝不是一种可资选择的标准。
(二)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
由于内外因的作用,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就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确认资产减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备抵法,即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长期资产的减项;另一种是直接冲销法,即直接调整资产的账面金额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FASB和IASC都是采用的直接冲销法。备抵法具有体现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优点,但相对繁琐;而直接转销法优缺点正好与备抵法相反。相对而言,备抵法更为体现其披露目的,选用它更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