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这不仅是因为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正在向国际会计惯例和准则接轨。在这种新旧模式和运行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出许多以往会计研究不曾涉及的新问题,将给会计理论研究带来许多新变化。本文试图就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背景、研究起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些探讨。
一、研究背景的转变
从历史上看,会计理论是为了配合会计实务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会计实务必须与不断变革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以及不断变革的会计目的相适应。因此,研究会计理论必须将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与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两权”不分立,是这一时期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企业缺乏必要的经营自主权,它的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因此,反映国家计划的执行情况就成为会计的目标。这样,会计目标仅局限于为计划、统计、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数据资料。这种单纯地核算型会计模式使人们不重视会计理论研究,也忽视了与会计具体实践有关的应用和操作理论的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要求赋予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由此而引发的筹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要求会计一方面要提供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利用信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服务。这样,就促使人们从对会计概念、定义的解释中走出来,转向对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制度及其基础观念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如何构建一套完整地、能充分解释和说明市场经济下会计实务运行机制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起点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是以会计本质为起点,逐一阐述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作用、会计任务和会计方法等理论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独特方式。这与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有关。改革初期,会计实践开拓了许多新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会计观无法反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会计实践。所以,客观上要求人们首先对会计是什么,即会计的本质作出重新认识,于是会计本质便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在这种研究起点的引导下,派别之间的争论,学术界的活跃,均源于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表述,形成了偏颇的学术繁荣。
笔者认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应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反映会计领域中必然的内在联系,并成为会计理论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会计系统的导向。也就是说,会计研究起点除与外部环境保持直接联系外,在会计理论和实践上应具有同一性,从而成为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显然,会计本质作为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不具有这一特性,在会计领域中,唯一具有这一特性的是会计目标。因为:首先,外部环境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会计系统通过会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这就使得会计目标具有连接外部环境和会计系统的特性,以此为起点能将外部环境与会计系统有机地协调起来。其次,会计目标不仅是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决定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技术等会计理论要素的基础,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会计目标具有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特性,以此为起点能使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当今我国的会计正在进行一次重大变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是这次变革的目标之一。为达此目的,重新选择研究起点已成为必要。人们在已认识到“本质起点论”不足的同时,纷纷把眼光投向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目标起点论”已经取得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现实条件下,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正由会计本质向会计目标转变。
三、研究方法的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研究者比较偏重于会计学基础概念的研究。会计界最为关注的是社会主义会计的含义、对象、性质、职能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般都是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如国家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产品经济理论、计划经济理论等)为前提和出发点进行演绎而得出理性认识和判断的。因此,传统理论研究一直采用的是演绎法。这种方法曾在相当长时期适应了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需要,在解释国家有关会计政策和制度上,在规范会计实务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种纯粹的演绎法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1)以规范性的演绎法排斥实证性的归纳法,使会计理论从理论走向理论;(2)以哲学思辩取代科学分析,使会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可验证性特征;(3)以理论推导代替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特别是对会计发展方向的把握,使会计理论失去了解释效力和预测功能;(4)坚持理论模型的一元化,不了解理论模型多元化的合理性及其意义,使会计理论缺乏活力。
因此,在会计变革的浪潮中,继续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不仅不能适应会计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会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严重脱节。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研究方法进行突破,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演绎法,而应是一个由演绎法、归纳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实证法等多种方法组成的集合体。应用演绎法从有关财务报告目标、假设或其他概念为前提,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应用归纳法从大量会计实务的观察、计量、分类中概括出一般性关系或结论,将其加以验证,从而推导出对实务具有指导意义的一般概念或原则;应用社会学法把“公正性”概念扩展到社会方面,研究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应,研究会计信息如何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或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用经济学法研究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如何反映经济现实;应用实证法去解释会计实务对人们和社会资源的应用产生的影响。在这些方法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会计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
四、研究内容的转变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物”,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国家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因而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与当时的政策和制度连在一起的,是对制度的解释、说明。由于缺少对会计工作深层结构和内在规律的探索,使得会计理论研究内容单调,范围狭窄,过多地集中于对定义和概念等纯理论的研讨,未能触及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造成我国会计理论结构体系迟迟未能完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