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确认的含义
对会计确认首次作出权威性定义的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它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种认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① 而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在1989年发布的文告《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也对会计确认进行了定义,认为“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第83段规定的确定标准项目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它涉及到以文字和金额表示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文告第83段如下:如果符合下列标准,就应确认一个符合要素定义的项目: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或流出企业;②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②我国对会计确认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葛家澍教授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所谓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予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入会计报表和如何列入会计报表”。同时还指出, “会计确认实际上要进行两次,第一次解决会计的记录问题,第二次解决报表的揭示问题”。③根据上述对会计确认的解释,可以认为:(1)会计确认是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2)会计确认是针对一定的会计对象而进行的;(3)会计确认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财务报表。其中,葛家澍教授明确提出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这一含义虽然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中已包括,但尚未予明确表达。
然而,我们认为上述定义将“进入财务报表”作为会计确认的最终目标尚有可商榷之处,其原因在于:(1)财务报表是在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在中国,会计报告的发展经历了文字叙述式会计报告编制阶段 (夏、商至秦、汉)、数据组合式会计报告编制阶段(唐代至清末以前)、表式会计报告编制阶段(清末、中华民国)。④其中,表式会计报告才能算得上是财务报表。事实上,会计报告自会计一产生就已经是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会计报告就是那些账簿记录”,⑤而中国的财务报表从清末才开始出现。在国外,独立意义的财务报表是应政府纳税、合资者了解合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私人取得贷款的需要⑥而产生的,它并不是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的。而确认是会计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经过确认的事项,它才能进行记录并报告。可见,在财务报表出现之前,会计确认早已存在,“进入财务报表”显然不是它的最终目标。 (2)财务报表只是会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利润表、损益表或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是国际会计惯例。会计报告除了这三大报表之外,还包括用以补充财务信息和报告非财务信息的其他报告手段,它们所报告的信息也是经过确认了的。由上两点可见,确认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进入财务报表”,而是“进入会计报告”。另外,我们认为,会计确认贯穿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原始资料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要进行确认;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变动(如进行各种计提、摊配等)需要进行确认,会计信息的输出仍需要进行确认。
综上所述,会计确认是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对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辨认的过程。会计确认的真正目的在于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它是由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生作用的特性所决定的。
二、会计确认的标准
会计确认标准即为会计系统予以确认的会计事项所应具有的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认为,“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应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凡符合四个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标准是:(l)定义一一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2)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3)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在1989年发布的文告《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如果符合下列标准,就应当确认一个符合要素定义的项目:(1)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流入或流出企业;(2)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⑧从上述两个观点来看,一个会计事项要予以确认,它应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具有相关性,能够可靠地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它还应具有可靠性。对此,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为会计确认的标准之一,其前提是会计要素能把所有的会计对象进行具体化。显然,如果会计要素无法把所有的会计对象具体化,则必然会存在某些应予确认而未能予以确认的会计事项。目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会计的6大要素,它涵盖的仅仅是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相关的会计对象,它无法包括与现金流量表相关的会计对象。如果说现金流量表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以及会计账簿进行编制,那它也无法涵盖财务报表外的会计事项。因此,要将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为会计确认的标准之一,首先应重新确定会计要素,使之成为能够对所有会计对象进行具体化的会计要素。
(2)可计量性作为会计确认标准之一,它并不意味着只能采用货币计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其本身就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数学行为;而人类最初的数学行为,原本就是为进行经济计量记录服务的 ⑨。可见,会计从其产生起就是要进行计量的,因而会计事项应具有可计量特征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会计事项,其计量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历史性会计事项是已经发生了的,其计量是相当容易的;而未来的会计事项,⑩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对其进行计量便因而变得比较困难。货币是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但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⑾但是,从会计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会计计量单位经历了实物计量单位占主导地位阶段、实物量度与货币为统一量度阶段的发展过程。⑿这说明以货币计量单位代替非货币计量单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货币计量的优点在于它便于综合进行核算,对实物量度无法考核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深入地反映了经济活动及其过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2、13世纪的意大利北方的一些城市,银行业已较为繁荣,货币在量度中的作用已显示出来,然而,这一时期的某些账簿记录仍运用实物量度。⒀这一现象的存在,或是人们对货币计量作用的认识不足,或是会计计量理论与方法的缺陷所造成,但它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对某些无法或不宜进行计量的会计对象可以采用非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这是对货币量度的补充,而非对货币计量的否定。另外,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某些要素并没有通过交易,并且市场上不具有类似的参照物,这决定该要素一时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再则,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现价值也是可行的,在货币产生之前,会计信息就是借助实物单位进行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