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中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而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利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成本会计教学进行改革。基于PST-CCE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成本会计学科特点,通过分析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后,提出了深化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等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其特点是其实务性强,特别强调实际应用。但是,我国许多高校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侧重于成本核算知识的介绍,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本文试从通过分析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着的不足,基于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成本会计学科特点,提出深化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2 深化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忽视岗位能力培养
许多高校对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通常强调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控制、分析的知识,大多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培养目标具有导向作用,直接决定着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也深刻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当前,成本会计的课程培养目标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协调。因此,需要重新界定成本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紧紧围绕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科学地设计课程内容,重视知识转化为能力,采用多种实践化教学方式,以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2.2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存在脱节,实践教学内容偏少
成本会计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其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具体实践的配合。但是,大多数高校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一直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毕业前到企事业单位短时间实习,返校时写一篇实习总结。这样人为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成两块,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无法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同时,不少成本会计教师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历,缺乏成本核算和分析的实战经验和能力,直接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本职工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2.3 现有教材侧重知识介绍,不利于开展实践化教学
现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大多侧重于知识的介绍,首先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含义、内容、产生、发展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然后介绍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包括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方法。但缺少对产品制造环境的介绍与体验,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经验不匹配,学生对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并没有切身体验,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各章节知识互相脱节,学生也不知道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企业中,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重构。沈阳城市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多年的学习、借鉴和总结后,提出了PST-CCE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已基本总结出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领。本文基于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3 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PST-CCE的全称是“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教学”。PST-CCE是基于国际著名的CDIO教学理念,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实际创造性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人才培养理念。
PST-CCE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基础,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采用以项目驱动、问题情境为导向的实践化教学方法,来促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不单纯是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能较早地了解企业实际和感受企业情景,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快地融入和适应工作环境,“上手快、接地气”,以更快更好地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4 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4.1 研发适用于PST-CCE教学的成本会计教材
目前,大多数的成本会计教材侧重于理论介绍,高质量的、符合应用型教学需要的新编教材难以觅到。当然,这种适合PST-CCE教学用的成本会计教材,绝不是将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知识加以简单的综合,而是在深刻领会PST-CCE教学理念后,不断借鉴国内外高水平的教材,并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适用于PST-CCE教学用成本会计教材的编写,应当立足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技能训练,适合于实践化教学,在整合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以有利于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沈阳城市学院正积极研发适用于PST-CCE教学用的成本会计教材,已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教材编写,现已完成成本会计讲义的编写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成本会计教材。下一步,将该讲义进行修订后出版,以建立科学、合理、完备的适合PST-CCE教学用的成本会计教材。
4.2 开展以项目驱动、问题情境为导向的实践化教学方法
目前成本会计教学,多数是教师在前面教,学生在下面学,基本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项目驱动、问题情境为导向的实践化教学方法,将课程的知识模块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以岗位为依托,通过提出问题来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求解问题,完成项目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活起来。
具体来说,首先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整合为若干个项目,如:认识成本会计、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等。然后,对于每个项目,以任务驱动、问题情境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项目题设定教学环境,以会计电算化为手段,组织开展教学。必要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3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打造一支素质高、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这对实务性强的成本会计课程来说,显得更为尤为重要。“双师型”是指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技能。如何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从外部引进“双师型”教师,主要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高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比如通过培训、帮传带、挂职锻炼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素质,逐步提高双师型师资比例。此外,应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措施,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脱产进修、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
4.4 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及时有效检验教学效果,也是实现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侧重于结果考核,甚至以期末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往往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临考抱佛脚现象的发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施PST-CCE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实践化教学方法,需要改革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而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方式。对于成本会计课程来说,过程考核可以选择出勤情况、课堂表现、随堂测验、项目操作等作为考核指标;对于结果考核,通常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结果考核依据。关于考核权重的设定,过程考试的权重可以设为40%-50%,结果考核的权重可以定为50%-60%。具体考核方式可以参照表1所示。
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的课程考核方式后,大大改变了学生单单通过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来应付期末考试的不良习惯,使得学生更注重于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促进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5 结论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实务性非常强,但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大诟病: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忽视岗位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存在脱节,实践教学内容偏少;现有教材侧重知识介绍,不利于开展实践化教学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现行成本会计教学进行改革。
本文基于PST-CCE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深化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即:通过研发适用于PST-CCE教学的教材,开展项目驱动、问题情境为导向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打造一支素质高、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更好的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吴雷 时晓晖 郝桂岩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