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重构
一、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成本会计》是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该门课程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普遍不理想,这既与课程本身的难度大有关,也与教师的授课方法、考核方式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但究其根本还是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合理。
(一)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条块分割 从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成本会计教材来看,基本上是按照“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这样一条主线来组织内容的,有些教材增加了其他行业成本、联产品及副产品的核算、成本控制等内容。按照这样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往往是学生学会了材料、人工与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也学会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计算,熟悉了报表的结构,却不明白要素费用的核算和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后续报表的关系,从而无法对成本会计工作形成整体认识。
(二)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的计算公式多,不易区分,仅制造费用就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机器工时法、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等多种方法,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及其他核算环节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这样的课程特点加上总课时的限制决定了教师必须要花费较多的课时进行理论讲解,留给学生模拟实训的课时就很少,其结果是学生只学会了计算,对各个表格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并不清楚,没有真正掌握核算方法,面对综合的实训任务无从下手。WwW.133229.Com
(三)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教师主要采取单一讲授方式给学生讲解各种计算公式及成本核算流程。由于各种表论文联盟http://单容量大,难以通过ppt进行演示,教师更多依赖教材,学生感觉气氛沉闷,提不起学习兴趣。
要想改变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真正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技能,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考核方案的全面改革。
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重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是雇主需要其雇员具备的职业胜任和发展能力。经过调研分析,确定了《成本会计》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是——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员,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可基于成本核算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来考虑,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及成本核算员岗位职责;成本要素费用的核算;成本计算单的编制;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与控制。将这些工作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转化为学习任务,设计出学习活动。重构后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见表1。表1给出的是基本框架,可根据课时及学生情况增加各行业成本、联产品及副产品核算等任务。
从表1学习任务划分及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看出,重构后的课程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强,能够形成全局观念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以成本核算方法为例,不管是哪种核算方法都离不开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要素费用的核算。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流程,也就自然把要素费用核算和具体核算方法之前的关系弄清楚了。完成五个任务以后就对成本核算员的工作有了全面理解和认识,能够形成全局观念,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再是互不关联、条块分割的知识。
(二)由简到繁,职业技能逐步提高 任务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总体上看从成本认知到具体核算方法,再到成本分析与控制,是螺旋上升的,难度逐步加大;具体到核算方法也是依据单件、小批量生产-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核算这样的顺序安排,企业的生产组织由简单到复杂;相应学习活动安排也是如此,比如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核算没有涉及到辅助生产的核算,到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安排了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等到经过这两个任务学生对要素费用的核算已经熟练掌握时,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核算就不再安排要素费用的核算,更多地关注成本计算单的编制。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更加灵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增减,如成本核算方法的任务,等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要素费用的核算以后,教师可以增加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三)学做合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重构后,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方式,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企业参观、课堂讨论、项目实施等学做合一的授课方式。以往讲授企业的生产流程、成本费用的相关概念时,主要在课堂上,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课程内容重构后,在成本认知环节,可以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对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个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的任务时,将学生分组若干小组,小组内部再对综合性的任务细分,每次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有所提高。
三、重构后的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评价应结合工作场所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以往的《成本会计》课程多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题型分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账务处理题等,更多地考查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单一核算方法的掌握,综合性的业务题因为受时间限制很难考核。课程内容重构后,与课程改革配套,考核方案也做了调整:
(一)平时任务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并重 平时任务重在考核学生的与人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以及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综合技能的掌握,平时考核中至少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评价一次;期中期末重在考核学生的方法能力和具体成本要素费用归集、分配的专业能力。根据课程目标共划分了5个项目,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均要提交项目报告(可表现为成本要素的计算及会计处理,也可是编制好的成本计算单和成本报表),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报告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每个项目的得分,期末算出5个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平时任务考核成绩。同时考虑到项目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搭便车”现象,为避免仅凭项目评价引起的不公正问题,在任务1、2完成后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在任务3、4、5完成后安排一次期末考试。
(二)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并重 课程改革后建立《成本会计》习题库和技能测试题库,其中习题库侧重知识考核,主要用在期中期末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成本相关术语、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技能考核主要用在平时任务考核,考查学生的成本计算、账务处理、成本报表编制等综合技能。内容重构后,做平时任务时,可以用一套基础资料,为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如同样是分批法的考核,材料费用的分配有些小组采用定额消耗量比例法,有些小组采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制造费用的分配可以分别采用直接人工比例法、直接人工工时比例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可以选取按直接材料费用计算在产品成本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等。修改一个小的条件,最终结果会大不相同,从而避免了以往一套题计算结果唯一、互相抄袭借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