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与就业紧密结合,实施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是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来源于《工业会计》课程,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传统的生产环境发生了改变。自动化的制造程序、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行业,这样,仅针对传统制造环境下的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知识体系条块分割。《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产品成本核算,通过对不同成本项目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最终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传统教学模式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体系相互割裂,导致学生知识掌握条块分割,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单某一部分计算方法掌握较好,综合运用束手无策的现象。
(三)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模拟实验和专业综合实训。模拟实验往往是模块实验,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不能有效地将《成本会计》知识联系到企业的具体实践。如产品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中,分步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最大,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对产品制造有了直观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结转分步法和逐步结转分步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滞后,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的表格很多,教师讲课很不方便,只能针对书本上的表格解释数据的关系,学生兴趣不足,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尽管有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将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大量表格和数据直接呈现给学生,但因为没有过程体现,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成本会计》课程设计
《成本会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成本核算、控制、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然而,目前的课程教学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的目标要求。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的主流方向,日益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就是以完成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要依据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行业成本特点,分析成本核算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典型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最后按照成本会计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首先,依据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行业特点,课程按顺序划分为五个学习情境,呈现了常见的工业企业五种典型生产类型:大批量单步骤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大批量多步骤连续式生产、大批量多步骤装配式生产和多品种生产。
在确定学习情境之后,按照每个情境的真实工作过程分别划分为若干环节,如在大批量单步骤生产企业划分为:设置账簿体系、材料费用核算、外购动力费用核算、人工费用核算、折旧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分析等。根据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推导出学习任务,并把每个环节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这样,《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序地落实到了各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重构后的教学内容符合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且由简单到复杂,将企业成本核算过程贯穿全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源于实际工作任务或接近于实际工作任务,融实践、理论、技能为一体,使教学做紧密结合。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为了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与实际成本核算分析工作紧密结合,《成本会计》教学中应大量运用案例教学。为此,要建立全方面、多角度的案例库。多渠道收集资料,使案例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覆盖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问题,并注意加入实务界最新内容,以贴近企业成本核算实务。通过案例设计,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融入案例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案例设定的任务,实现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成本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思考其处理方法,将相关知识变抽象为直观。
(2)以角色扮演为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课程教学中,围绕情境或单元的主题,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应积极组织分组教学。对于较为综合的项目,将学生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岗位的不同角色,按照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与训练。如在每组中选出仓库保管员、车间主任、财务人员、成本核算员等,模拟他们之间的成本资料传递、审核、整理、计算、核算等工作内容。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亲身体验成本会计人员的职责与任务,以更快地适应成本会计实际工作。
(3)考核方式改革
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时应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成本会计》课程考核应将平时实践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并突出实践考核。平时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般在每一个情境的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采用分岗实践考核的方式。每个学生需要在岗位实践考核中担任不同身份人员,以保证学生在《成本会计》的相关原始凭证审核、会计账簿登记等环节的能力都进行了考核。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到期末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核一般按照统一考试时间安排进行,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学会”的知识和“做会”的技能,其中,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各占期末考核的50%。期末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
综上所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符合《成本会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但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既要精选教学项目,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企业调研、资料收集、分析等,也要掌握成本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和动向,增强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以应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胡颖森 彭锐,浅析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月刊,2009(8)
[2]张素云,高校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设计[J],会计之友,2009(3)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