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基于岗位导向“三双、四模块、四阶段”工学结

2015-07-28 18: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建设专业,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基于岗位导向的“三双、四模块、四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的职业面向和人才需求分析
  (一)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职业面向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掌握电气化铁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胜任电气化铁路变电所、接触网的运行、检修和日常维护等岗位工作,适应电气化铁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现场调研、企业专家访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铁路局供电段,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采用电气化铁道运输的工矿企业的供电部门,以及电气化铁路工程施工单位。主要就业岗位有接触网工、变配电值班员、变电所检修工、电力线路工。
  (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也由目前3万多公里增至6万多公里。据预算,未来8年全国铁路电气化铁道供电人才需求11万,年均1.38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未来3年电气化铁道供电人才缺口1.25万左右。从人才需求层次结构分析,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大专生的需求比例大约为10%、30%和60%,因此高职大专生是铁路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对象[1]。
  二、基于岗位导向“三双、四模块、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三双、四模块、四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分析,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所涉及的接触网检修、变配电值班、变电所检修、电力线路检修四工种对应的岗位任职要求各有不同,但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相同。根据这四个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岗位导向“三双、四模块、四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双”即为“双主体”“双导师”“双形式”。“双主体”,即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及校企文化融合机制。与企业建立联合制定计划、联合组织教学、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聘请教师、联合评价质量等制度,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确保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围绕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共同点,建立实训基地共建共用、科技咨询与服务、竞赛培训与鉴定、顶岗实习实训、“订单式”“定岗定向式”人才培养等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双导师”,即校企“双教师”联合培养。建立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采取“双教师”教学模式,成立“1+X+Y”课程组,由校内专职教师任课程负责人,多个校内专任教师和多个校外兼职教师组成课程组在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实训、3G实景课堂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双形式”,即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多岗轮换实践制度,在不同的合作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上完成专业综合实践,使学生对职业领域的多个岗位都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模块”,即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模块构成。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强化职业需求导向,突出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增加了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
  “四阶段”,即将三年的6个学期中的第3至第5个学期各分成2个小学期,这样总共有9个学期。其中第1~3学期为第一阶段,以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同时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开展专业基本技能项目训练;第4~7学期为第二阶段,以专业知识和专业单项技能、综合技能项目训练为主,并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第8学期为第三阶段,为拓展能力模块学习阶段;第9学期为第四阶段,为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阶段,通常为期半年。学校根据就业企业的分配安排学生对口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结合企业真实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建设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改革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团队,从接触网检修与施工、电力线路检修、变电所检修、变配电值班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制定四个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四个模块,岗位能力课程又分别由四个岗位的课程模块构成。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结构进行设计,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课程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突出项目式教学[2]。
  (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结构,课程全部以项目式结构进行设计,比如《小型电子产品制作》是由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小型防盗器制作、双声道音响制作、病房呼叫系统制作和电子脉搏计数器制作等5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包括学时、学习情境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环境设备与材料、作品和考核评价、学习过程分析记录、学习感受与信息反馈等。为保障项目化课程教学,专业系部建设了一体化实训室11间和铁路供电综合实训站场1个,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同时所有教室都能利用职教新干线,借助云平台实现“空间教学”。
 三、“三双、四模块、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机制
  借助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主动与集团内企业共同制订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聘请教师、共同制订评价质量等,确保合作企业全程参与 专业建设,形成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主体。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员工联合培训机制、专家和教师结对帮扶机制等,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二)构建基于岗位模块式课程体系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按照岗位及其工作任务,构建由综合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四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3],岗位能力课程又分别由四个岗位的课程模块构成。采用项目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使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项目与任务紧密结合,实现“边做边教,边做边学”。
  (三)建立全过程、多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具体要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过程监控和校内专业评估等措施实现[4]。由教务处牵头,系部具体负责教学质量评估,评价指标包括课程考核、专业技能抽查、职业资格证获取率、实习实训效果、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发展等。建立“学院、处室、系部、教研室”四级随堂听课,“督导室、系主任、同行、企业、学生”五方面评教,“期初、期中、期末”三个常规检查,所有信息共享的教学全过程监控制度和奖[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惩制度。组建专业评估委员会,从专业人才培养地位描述、专业调查、专业建设概况、专业教学师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设备设施、专业重点项目等方面开展校内专业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国联,何燕,张敏海.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建议[J].考试周刊,2013(91):152-153.
  [2]汤光华,周哲民,匡芬芳,等.“工学交替、三层三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9):53-55.
  [3]任津瑶,贾明昭,刘燕,等.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34-35.
  [4]蔡敏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9-11.
  
  收稿日期:2014-08-13
  作者简介:刘国联(1973- ),男,湖南衡阳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何燕(1976- ),女,湖南株洲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