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职学校的德育就成了无源之水。中职学校德育的现状告诉我们,德育尴尬迭出、德育困境重重,只有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到不可违避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焕发其育人魅力、彰显其德育活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对策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现代德育陷入了失节于功劳主义大潮,屈服于政治压力,迷失于科学主义惯性与生活相疏离的困境。所以我们在实际中却看到学校德育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一德育无能。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实效性偏低。中职学校近些年来因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等缘故生源受到影响,有时被迫降低招生标准,导致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职学校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重新散发其育人魅力和显示其生命力。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知性德育还在大行其道。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旗也举了不短的时间了。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应试教育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也很管用。势必造成德育在知识化的教育中,由“属人性”抽象成为各种规律、规则、制度以及这些知识的载体——德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这种课程还在不断地被边缘化,形式化,评价体系表面化、虚拟化。道德知识也许是可教的,道德情感却在灌输中麻木了,道德行为更是在想象中虚构出来。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心里的“不能承受之重”。WWW.133229.CoM杜威对作为“直接道德教学”的德育课程的有着著名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指出“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这样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而传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当下的德育课程固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学,但也只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为平等而自由的对话方式。
2.德育方法传统化、单一化。目前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德育工作还多采用传统方法,就是责之、禁之、压之多,而导之、引之少,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多以说教为主,方法比较僵化,德育效果也就不明显,有时只起到了扬汤止沸的作用,不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和践行。
3.德育工作缺乏个性,没有特色。一是模仿型,自己没有创意,喜欢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照葫芦瓢。二是任务型,上边布置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来开展育人,德育工作缺乏长远的打算和统筹安排。三是集体型,经常以集体活动,集体会议、集体讲座牵头,内容单一,形式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共性问题,不注重学生道德认识与觉悟的个体差异,缺少针对性。
4.对网络等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冲击缺乏良策。在当今信息与通信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学校不是世外桃源,中学生会玩电脑、上网是好事,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但网络是柄“双刃剑”,带来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虽给中职学生多彩的天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许多中职学生沉醉于网络这个无边的世界,网络中的多元文化、思想观念、对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影响了学习成绩,还对其人格健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5.法制意识淡薄,遵纪守法教育力度不足。对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多次接受法制教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每学期都有接受法制教育,但难以人心,影响不深,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虽接受过法制教育,但不信任,表示对司法机关的办事公正性存在怀疑;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及学校规章制度一般了解,执行也一般,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了解,并能认真执行,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太受其约束。
二、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对策
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炎_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1.德育目标要贴近生活。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米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解决人的思想实际,使人生活在世界上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倡:“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
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网归生活,从政治说教里走出来,有静态变为动态,由“高、大、虚”变为“近、小、实”,由抽象变为具体。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生理实际和心理实际,缺乏感召力、凝聚力和内动力。只有让德育目标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使德育内涵具体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之中,通过个体生活经历的丰富,依据个体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感受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选择、确定自己所要遵循的道德。切忌用同一目标培养学生,用统一模式教育学生,用同一标准评价学生。要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2.德育内容要缘于生活。①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先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做到追根溯源,寻求根本,不仅治标,更要治本。②德育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其心理特点,只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消化、接受。③德育内容更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职校学生不久就将进入社会,他们更多的是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是个大熔炉,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正面的、负面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我们既要把握住正确的方向,用社会中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来感染学主、影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辩证的分析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的诸如行贿受贿、腐败等消极、落后甚至是丑恶的不正常现象,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德育活动要承载于生活。
(1)做好德育导师制工作。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居高临下,扮演着道德法官的角色,他们高高在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传统的德育方式比较注重说教,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道理。
如果您想使他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表示它”其实任何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只能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进行。
第一,建立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习跟踪档案,建立受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受导学生的改进和发展日标并指导其完成。
第二,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德育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求教育方法。
第三,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第四,建立小组活动制度。每个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与小组之间将由德育导师组织定期(每月一次)进行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上一周期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如实讲出来,导师与其他小组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浓厚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心沟通氛围。在交流中德育导师要放下“为师”的架子,摈弃专制,发扬民主,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和对立情绪。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能俯下身子和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的伙伴,真正达到教育的和谐。
(2)注重心理健康辅导。针对目前在校职高学生焦虑、自卑、孤僻、厌学、逃学、自杀、越轨违法行为、心理精神疾病成明显增长趋势的现状,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环境的日趋复杂、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青少年个体心智模式的更变,职校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因此,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第一,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主要渠道之一。主要以职校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问题为内容,以班级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心理辅导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趣的情境活动,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民主的方式,疏导聆听的学习活动、讨论、小品等文艺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环境,达到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发展、心理和谐之目的。
第二,团体辅导:通过专题讲座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分析解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关心,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辅导次数不宜过多。虽突出了普遍性,但缺乏针对性。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的重要场所。通过与个别学生单独交谈、观察、测量、训练等方式,了解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及时纠正思想上的“跑偏”。对那些因家庭或者小时候受到过心理和生理刺激、伤害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个别辅导尤为重要,通过循循善诱、推心置腹的朋友式的沟通、倾诉,民主、平等的交谈,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惑,解决其心理矛盾,排除烦恼,形成健康人格。
(3)开展类似感恩教育的德育主题活动。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感恩是美德,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抓住当前市教体局部署的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契机,适时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德育教育系列活动。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营造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比如:举行感恩内容主题班会、利用好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视作品,结合中秋节、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了每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体验,从而实现情感共鸣,达到修炼学生德性的效果。
(4)发挥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功能。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只有同步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就会出现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再加上家庭教育不合理,甚至诋毁学校教育,这些都起着负面作用,甚至会出现了5+2=0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进行。作为学校和德育教师要努力营造、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情境,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德育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修正教育态度和教育观念,消除一切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德育障碍,而且可以对学生产生隐性和显性的德育综合效能。
(5)构建红色、绿色网站,创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使地球成为了村落,人与人之间一下子缩短了距离。学生同时接收着多种多样的信息,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无疑是一种考验。
第一,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正确对待网络游戏。计算机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一种娱乐工具。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对于网络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课,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那现在开始就耍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没计师。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二,谨慎网上交友。用网络上的qq交友以变成了青少年学生的最爱,这些学生因迷恋上网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如果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有的甚至陷于不切实际的网恋而不能自拔。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看待网络,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习惯说假话、空话,有的对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别人就会编你”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所以从我做起,真诚交往,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
第三,合理取舍网络信息。知识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过互联网络,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有用信息。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尤为重要。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真正使网络信息为我所用。
总之,德育的出发点,不因是禁锢人,约束人,束缚人,而是发展人,德育的使命是陶冶人生,铸造人格,教给学生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而要达到德育的目的,就要知道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德育。德育应该彻底从书本走向生活,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进入德育,塑造完美人格,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