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应用型 职教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就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结合实际应用的几项职教改革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目前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出现“本科硕士成堆,高技能人才难求”的局面,据统计,我国机械制造、信息等重要产业技师和高级技师占产业技术工人总数的4%~7%,而发达国家的比例达20%~40%,北京市钳工、车工缺口33万人,70岁退休工人返聘成“技术大拿”(来源:市场服务与人才高峰论坛)。可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Www.133229.Com而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1)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2)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实践设备投入不足,而且已有设备相对滞后,得不到及时更新;(3)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双师型”老师较少;(4)学校还没有摆脱传统本科的学科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习惯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且课程内容仍较陈旧、应用知识较少,轻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5)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践脱节,难以培养出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需经较长时间的工作实践,才能基本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职业院校的“教”与“学”都应考虑到这些不足,应该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出既懂理论,更能在实践中亲自操作、指导操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办出职业院校特有的教学特色,以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经历与经验,提出了结合实际应用的几项职教改革措施,以求达到改善目前职业教育不足的现状。
1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否科学是决定每一所院校能否办出特色的灵魂和核心。而作为培养社会直接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更是要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度。招聘“高级蓝领”的企业认为,职业教育应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办学。在专业设置上,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更具有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为,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来看,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突出社会职业能力培养,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才”。而高等教育在培养定位上与职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集中体现在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以培养“精英”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培养的是“通才”。为了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2.1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还基本处于脱节状态,社会“重文凭、轻技能,重科技人才、轻技术工人”不良倾向的存在,导致企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结构失衡。比如,目前江西省一些行业、企业就存在着技能劳动者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全省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47.6%,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0%(来源:新华网江西频道),所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迫使用人单位更多地参与当前的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和手段,所以职业院校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应该把企业的生产模式引入教学,把课堂搬进车间,避免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相互脱节。职业院校应与一切有益的社会活动相合作,与社会、企业建立充分的合作关系,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更新相结合,发挥学校和社会、企业的各自优势,培养出能为社会需求所直接接纳的学生。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活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举措就在于校企合作教育能否成功实施。几十年来无数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南昌理工学院模具专业和数控专业为例,学校根据专业的“对口性”,第3学年将学生合理地分配到龙记集团、宁波向阳集团、上海英业达集团等各家企业进行现场实地实习,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计划和要求协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毕业时,企业与学校相互沟通,确定录用人选,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2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举措,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要改革。它能够很好地实现学校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适应生产环境,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实践,让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储备一定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打好扎实的基础。
南昌理工学院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工与学交替的方式安排教学计划。学校大力投资建立了电子电工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机械生产实训加工中心、模型产品观摩室等各种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在校3年期间,前2年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运作模式,确保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应用,保证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使学生得到了“真刀真枪”的历练,掌握了过硬的实践技能。
2.3岗前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启动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在学生学完本专业主要课程后,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让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学到岗位技能,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的良性对接,以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训计划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特点制定,培训课程广泛征求企业专家和教师的意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培训。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师人校进行授课,促进校、企融合交流,实现共赢。
南昌理工学院在第2学年下半学期会集中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岗前培训,比如模具设计专业,学校引入企业生产的实际产品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通过“产品工艺结构分析一用三维软件(ug、proe)设计产品及整套模具结构,并对主要零部件进行模拟加工一购买合适型号的模架一上机床进行实际加工一修模一装模一试模一修模一出成品”一整套流程的运用,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