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浅谈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背

2015-07-09 0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 背景研究 动力分析
  论文摘要:自2005年国务院提出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以来,这项令人神往的改革创新事业日益受到教育界和经济界人士的认同。许多学者用“集团化办学”加以概括。并对其性质、特点、类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战略进行了广泛研究。梳理和归纳这些研究成果,并对其历史演进、时代背景、理论内涵与内外动力等进行多角度研判。有利于对该事业发展的深邃把握。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步伐。
  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的一项发展战略。然而,我国为什么要提出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有许多论文与课题踊跃荟萃,研究成果深浅交融。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职教集团化办学历史演进的梳理、时代背景的研究、理论内涵的解读和内外动力的分析,试图导出判断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成功与否的一些关键问题,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职教集团化办学历史演进的梳理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简史,我们发现,境外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历史起步较早。在上世纪中叶.它以私立学校连锁网络或者大型教育机构的形式出现。进入90年代后,职教集团化办学以更多元化的形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tech-prep)、青年学徒制(youthapprentice-ship)、职业生涯教育公司、高级技术教育计划(ate)、阿波罗集团,英国的现代学徒制(modemapprenticeship)、基础学位(foundationaldegree),德国的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技术转移中心,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鹿特丹航运中心(stc.group),澳大利亚的学校本位的新学徒制(schoo1.basednewapprenticeship)、职业技术教育院(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日本的综合学科、技术教育一体化、日本模式的双元制,印度的niit。Www.lw881.com中国台湾的建教合作、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等,各种办学模式各具特色,大放异彩。
  笔者以为,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进程可简分成“自主活动”和“政府主导”两个阶段。“自主活动”阶段始于20世纪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以广东信孚教育集团(1989)、浙江万里教育集团(1993)等为代表的“院校集合型”的教育集团,这类集团以“教育集团”冠名,并以民办和普教为主;二是以行业企业系统内多种资源(职大、中专、技校、党校等)整合成“一套班子、多块牌子”为代表的“资源集约型”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如笔者供职的集合体,又称“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教育中心”;三是以北京西城区旅游职教集团(1993)和河南、天津、江苏等地的职业教育集团为代表的“校企集合型”的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以“职教集团”冠名,并以公办和职教为主。应该讲,上述集合体职教模式的优势和绩效各有特点,它是我国“政府主导”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集团化办学由“自主活动”上升为“政府主导”的办学行为。据中国职教学会统计,至2009年,由“政府主导”已建和在建的职教集团数量将达到325个。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教处2009年对由市教委批准组建的职教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由市教委批准建立时职教集团就有7个,其组建情况见表1。

  目前,由“政府主导”建立的职教集团,其数量还在逐步增加。从其运作实践看,不乏成功的案例,更有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二、对职教集团化办学时代背景的研究
  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是改革发展中的新生事物。这项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笔者以为,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与推动,其核心要素为:
  1.“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动
  21世纪以来。全球化已成为国际视野中的主导性话语。正在广泛、深刻、凶猛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正如英国政治学家约翰贝里斯(johnbayhs1和史蒂夫史密斯(sievesmith)所说:“全球化就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效果越来越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过程。”全球化对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大国的职业教育也带来了全方位的强烈冲击。它要求我国职教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调整单一的办学模式,推动教育制度的创新,使职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多样。
  2.“国外集团化办学”的成功范例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成功案例,我们发现,职教集团化办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职教资深专家石伟平教授分析,当经济发展走向工业经济的成熟阶段,以及向知识经济过渡的阶段,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专门性人才,个体的学习具有终身性特点的时候,集团化办学是各国和地区职教发展的一种理性选择。笔者以为,境外集团化办学的成功范例,将在较长时期内影响和推动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进程。
  3.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内在诉求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职教模式,从90年代起,尽管有较大变革,但现态的职教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体制、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等,依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深化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职教办学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4.“半壁江山”的严峻挑战
  2l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前所未闻的突变。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据教育部统计,中等职业教育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扩招100万,2007年再扩招60万。招生规模已达81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为49:51,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也在扩大,2007年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的一半;各种形式的培训1.5亿人次。笔者以为,迅猛拓展的职教招生人数,急切呼唤着“质”与“量”统一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出现。
  5.“资源集聚”的迫切愿望
  按教育部职教司课题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职教综合实力尽管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而言,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核心问题是:社会上还存在鄙薄和忽视职教的倾向;职教投入和生均资源严重不足;职教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力度不够;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教机制还没有形成。现行职教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6.“发展失衡”的巨大压力
  按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经济法博士后刘厚金副教授分析,长期以来,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非均衡的道路,通过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片面的经济建设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笔者以为,这种失衡的突出表现是:经济发展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调整过来。就职教而言,仍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模式的影响,规模扩大了,但量不能替代质,局部和个别不能替代整体与大局,职教办学模式转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对职教集团化办学理论内涵的解读
  教育部“重大课题”对“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诠释,是现阶段对其“组织”和“行为”的描述性定义。即:“所谓职业教育集团.是指以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联合相关的行业企业,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目的,以资产联结或契约合同为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而构建的多法人联合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则是具有职业教育集团特征的多法人联合体的办学行为。”随着改革的深化与实践的深入。该定义会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本文以“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为题.旨在延伸和强调集团化办学“规模化”量的要求和“连锁化”质的规定。

 对职教集团基本特征的解读.目前学界似乎形成一定的共识。即:职教集团的成立应以扩大职教发展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加效益、共同发展为目的;职教集团是多个独立法人主体着眼于长期目标的资源整合、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的合作联盟;职教集团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章程:职教集团具有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同的市场和众多的合作伙伴;职教集团具有一定的联结纽带,如资产、契约等,内部各单位合作紧密。当然,这些共识也有待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完善。
  对“实践先行、理论后发”的职教集团化办学。笔者对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持赞同观点,它有深厚的多学科理论支撑。作为一种体制性和制度化的变革,以及强调规模和质量并举的变革,笔者以为,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主义”等交叉和边缘学科似乎更易找到一些立身之据,但作为职教集团举办者和参与者,更应对其成熟的理论依据有所把握。
  首先,从经济学角度看,集团化办学有“市场竞争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支撑;其次。从组织学角度看,集团化办学组织结构有“社会化大生产体现了高度专业化分工与更加密切的社会化协作的社会发展规律,庞大的企业集团或大公司是企业组织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再次,从系统论角度看,集团化办学有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是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组成要素的新的功能和属性”等理论的支撑。总之,职教集团化办学是我国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大举措。
  四、对职教集团化办学内外动力的分析
  当前,我国职教办学模式向集团化办学范型的全面转型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改革攻坚时期。理性地分析职教改革转型的内外动力与阻力,对于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教办学模式成败攸关。
  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分析。任何社会变革都存在两种力量同时发生作用,即驱动力和抑制力。当驱动力大于抑制力时。变革发生并且能够持续下去;反之则不能发生;当两种力量相当,相互抵消时,组织则会维持现状。所以说,变革的过程也就是两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作为带有上层建筑属性的职业教育。它的改革动力源于改变职教领域现状,包括完善职教办学模式的需求。

  就职教改革转型而言,也存在动力与阻力的问题,其相互博弈的过程也就是职教改革转型的过程。笔者以为,这种改革转型的动力,来自外动力和内动力的影响。
  其外动力主要包括全球化浪潮冲击、国外集团化办学的成功范例、经济社会转型的内在诉求和发展失衡的巨大压力等。其中,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是核心外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直接外动力,全球化浪潮冲击和国外集团化办学范例是外动力的两个侧翼。这是职教改革转型外动力的逻辑结构。
  其内动力主要来自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自身。因为,作为集团化办学“三位一体”中的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自身,他们既是集团化办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又是集团化办学的责任者和利益奋斗者。其中,政府主导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内动力。职业院校的加入是集团化办学的直接内动力,行业企业参与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关键内动力。这是职教改革转型最基本内动力的逻辑结构。
  在外动力和内动力的动态作用结构中,笔者以为。值得强调的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施政纲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党和政府在对国内外执政环境做出科学判断。广泛吸纳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指明的方向。作为党和政府的施政纲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落实必然要求我国职教改革随之转型,也必将成为我国职教改革转型的动力源泉。作为职教改革转型的精神动力,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落实成为外动力和内动力的关联结点,它能够促进外动力向内动力的转化,进而强化内动力的增长和延展。
  职教改革转型的顺利进行应该有效规避阻力的干扰和羁绊。只有正确认识阻力,才能成功克服阻力。与职教改革转型的动力来源不同,职教改革转型的阻力主要来自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体制内部。来源于传统职教理念和既定的利益结构。这种阻力的具体表现,按教育部职教司课题组的分析。即:我国现态的职教集团化办学还处于各地自发探索、各自为战的阶段。职教集团化办学比较规范、明晰、有力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职教集团组织比较松散,缺乏能调动各方积极性、集聚多方优势的内部运行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机制不够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集团化办学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等深层次方面的问题有待突破。
  五、结论
  职教改革转型的难点是对阻力的克服,对阻力的克服就是对动力的增强。从改革转型的阻力考虑,以及从改革转型的动力着眼,我们可以导出目前为学界、以及职教集团举办者和参与者所认可的结论。即:职教集团办学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企业参与的程度是职教集团化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政府如何调动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如何使得企业在集团化办学中取得效益,如何使得集团化办学效益最大化,这些因素是决定职教集团化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是协调职教集团内部相关利益,均衡各实体的社会责任是职教集团化办学之路能走得长远的关键。有些集团能生存和发展几十年,至今还存在,有些集团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是否处理好集团下各实体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分工。
  三是能否吸引游离于集团外的机构加入集团,是职教集团社会效益最大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如果政府给予集团内的实体以倾向性的优惠政策和更具优厚的办学条件,就能吸引集团外的机构纷纷提升自己的水平争取加入,这是职教集团化办学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最后,笔者以为,要推进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建设步伐。要对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绩效评价有一个理性的研判,必须以上述“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为集团化办学绩效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