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

2015-07-09 08: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健词: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评枯体系 弹性学分制
  论文摘要:鱿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就业率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两大任务.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鱿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紧围烧高职办学的培养目标,密切高职教育与市场、扰业、岗位能力的联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到2004年,我国各类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已达1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超过1001)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50%以上.2004年7月走出校门的280万名内地高校毕业生中,有147万是高职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总的形势是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的毕业生总供需比为1:1.02,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2004年的总供需比仅为1:0.85,出现大幅下滑,特别是高职(专科)生的供需比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1准确定位,坚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准确定位,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目前存在三对矛盾—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由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度提高,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出现了许多要求劳动者既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蓝领、灰领岗位.资料显示,中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高级技师仅占0.41%、技师占3.1%,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2.0%一40%.也就是说,中国至少还缺三、四千万灰领.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调查显示,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技师、技师,分别为2.59和1.84.白领、蓝领与灰领的比例将成“菱形”,即白领和蓝领的比例逐渐减少,灰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成为吃香的“银领”.
  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大动力.高职院校只有定位于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四得”人才,定位于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高级蓝领、灰领,才会有生机与活力.

  2加强考核.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估体系
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周济部长在2004年的一次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就业状况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要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要予以撤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类院校教育质量良秀不齐,因此有必要由权威部门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已经逐步走上正轨,每五年一个循环,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档.合格高校将限制招生,不得超过去年的招生指标.不合格的高校将停止招生,限期整顿.每年由教育部负责向全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有效地促进和规范了本科院校扩招以后的教学质量.最近几年,一些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相继升格为高职学院,这既给高职教育增添了不少活力,同时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一定的混乱.因此有必要以某一评估体系为标准,对所有的高职院校进行一次大检阅,优胜劣汰.对现有的高职院校队伍排排队,也给考生一个报考的参考.依据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提高就业率及改善就业状况,准确评价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应该是高职院校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
  3校企合作,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切人点.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一面是高职生就业难,另一面却是某些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暴露出高职教育与岗位需求的不相匹配.
校企合作要根据区域特点、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模式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可以是经济开发区和职业院校合作,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可以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共建家电培训中心;可以是学校和行业、社区或企业群合作,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同时,为适应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企业的要求,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建,使高职院校成为企业继续教育的基地、岗位培训的基地,成为企业员工学习培训的平台.
如某铁路职业院校在铁道部实行主副分离后,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我国地方铁路的蓬勃发展,如三茂、广梅汕、金温等地方铁路急需大量的铁路专业技术人才.于是他们在2000年铁道部取消定向招生计划后,先后和广西沿海地铁公司、泉州地铁公司、淮北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计划,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二年级之后,按企业实际需求编班,最后一学期在企业实习,通过了企业的专业技能考核后,直接到企业报到.目前他们又瞄准了大城市的地铁热,又与广州城铁、上海城铁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城市轻轨和地铁的专业技术人才.

高职学院与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与服务合作协议,开展人才配送、“订单培养”等系列合作与服务,使学生的在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紧密衔接,有利于院校推进开放式办学,也有利于企业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双烹.
  4增设第二课堂学分,积极推行双(多)证书制度
截止到2003年,我国已对92个技术性强的职业实行就业准人制度,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现场上告示,需双证上岗.市场向求职者发出了明确信号,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成为职业准入的又一道门槛.
推行双(多)证书制度,势在必行.要改变过去单工种的技能鉴定为面向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业准人标准同高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掌握了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具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综合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将“双(多)证制”纳人职业院校的正常教学计划,是高职教育全面推行双(多)证书制度的必然趋势.规定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几个第二课堂学分,其中包括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小发明、小设计,省、市、国家级竞赛获奖等等.学校要把毕业实习和专业技能鉴定合理地组合起来,为学生的技能鉴定提供必要的机会和场所.校企合作成功的高校,一般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组织专业技能鉴定.事实证明,就业率高、就业状况好的院校也正是双(多)证书工作走在前列的院校.
  5加强职业规划.全程指导学生就业理念
学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到就业能否实现.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学生充分就业的前提.
哈佛大学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内容的指导.对一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尽量熟悉了解学校的全貌,尤其是各个院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为以后选专业和选课做准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测试,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以实现兴趣、价值、个性和职业的匹配;为三年级考研的同学提供美国各研究生院的咨询服务;对于准备工作的另一部分学生,职业中心根据他们的职业意向,为他们提供兼职工作信息,为以后求职、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和经历.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职业指导中心从职业的选择、求职的准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确保学生从心态到行为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设有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造成当前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定位不准、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主要原因之一。Www.133229.cOM
建议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必修课,它是帮助学生加强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所谓职业规划就是确定聊业发展的大方向.它应解决的问题是: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适合选择什么目标和道路?我有哪些优势,还需要弥补什么?以我的能力,我能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的院校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普遍实行职业能力测试,它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出每一位同学的职业能力以及从业适应范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觉规划.
大学阶段的职前生涯规划关系到职后人生发展轨迹,早规划就会燕得主动.有条件的学院应参考哈佛大学的经验,将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引导学生接受现代就业新理念.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实用人才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持续健康地发展高职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及改善学生就业状况为前提和保证,“就业才是硬道理”.值得指出的是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系统工程,尚需要高职院校、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关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