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会展是一个极其注重实践性的行专业,会展教学也要加大实践力度才能培养市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由于会展业牵涉面太广,不可能建立全套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又缺乏参与的热情,这一方面需要政府扶持和政策的倾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挖掘、寻找、利用现有资源,大胆探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和锻炼。本文将从这二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会展教学 实践平台 政策扶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展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上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以及世博会的召开,给上海的会展业带来了大发展的契机。但是我国的会展业刚刚起步,目前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新入行的人员素质并不令人满意,行业内又无有效的培训手段,所以会展人才的缺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瓶颈。这使得近年来,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的课程,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会展人才以适应会展市场的需求。来自上海会展行业的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地区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的学校达44所,在校学生7904名,其中,本科9所,在校生1982名,大专24所,在校生4690名,中专11所,在校生1232名。2004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这几年每年的毕业生不下几千人,但对部分院校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的调查来看,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在会展行业的公司就职,既然上海的会展人才如此紧缺,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却没能在会展行业发挥优势,问题在哪?
通过了解,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一些会展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原因是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人才容量有限,而现在学校培养的目标几乎都是这类会展高端人才,而企业真正大量需要的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客户服务、咨询、设计等操作性实用性人才却少人问津,毕业生大多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这类又苦又累、收入不太高的工作。wWW.133229.cOM大专生普遍综合素质不理想,多数学生外语不过关、与客户沟通能力弱、责任心不强。
学生们却抱怨:上课讲的没有用,碰到的问题又没有讲过,不知怎么处理,企业也没有专门人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做,整天叫我们打电话,一个月二个月打下来没劲,学不到东西,不想干了。
学校的苦衷:由于会展专业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学科,教师多是半路该行,本身缺乏会展实践经验,较难延伸;教材不完善;缺乏实训基地;会展公司不愿意介入教学实习活动等。
确实,这些年会展业红火、人才短缺,巨大的社会需求催热了会展人才的教育培训,作为人才培养正规军的大专院校,更是当仁不让,大家一哄而上,而事实上我们没有准备好,从观念、教材、师资、实训各个环节都没有准备好,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要的标准有错位。问题的核心在哪?在此我们对数量最多的高职院校的会展教育做一些剖析。
会展行业牵涉面广、涉及行业多,因此会展人才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尽管上海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近400个,对会展的核心人才即会展品牌的策划和经营人才非常渴求,但这在总量上来讲是不多的,而我们的高职教育从观念上、目标上、教材上、教学方法上几乎都是培养这类会展高端人才,核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在会展行业摸爬滚打十年以上是不可能做好的,而且必须从电话招展、邮寄邀请函、展商服务做起,不经历基层的工作,是无法了解整个行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因此我们讲的会展人才更多的是涉及到会展各个细分行业如搭建、设计、美工、翻译、it、印刷、公关宣传、客户服务、导游、运输、营销等诸多行业。这些每个会展公司都需要的人才我们却无法满足,这除了目标的设立、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缺乏上有问题外,还出在我们的实践环节。会展业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操作的行业,没有眼睛向下,从最基础的打电话、贴信封等工作做起的精神,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是做不好会展业的。这些都需要实际的操作。然而作为一个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受资金的限制,很难就会展的全过程来规划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得到学习和锻炼。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所以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这里,让我们来看看会展最发达的、会展教育最有成效的德国是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会展人才的。同样是三年制的职业教育,一年半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半参加实践活动;通常是上三个月理论课,接下来三个月就是实习,再回去学习,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动手能力,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的理论再经过相应的实习,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而且,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每次实习活动都有特定的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与刚刚结束的若干课程相关,这一点与国内的走马观花式的会展专业实习大相径庭。而我国高职目前流行的2+1的模式,二年集中在校学习理论,学生因为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总是云里雾里,觉得老师讲的东西离他们很遥远,即便案例举了很多,还是没有感性认识,最终也没听进去多少,听了也消化不了,最后一年的集中实习,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已经想不起以前老师是怎么讲的了,即便是老师讲过如何电话沟通,但在实际操作中被拒一百次,很少会有人用心地去分析总结,改变方法,努力说服对方。企业方面也没能及时解决和实地讲解,再加上学生缺乏责任感,得过且过,不久就心生厌倦,企业也摇头不欢迎。因此,在实践中讲是最有效、最深刻、最实用的。德国的这种三个月理论三个月实习,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脱离实际。我们目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我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应该一半在学校一半在企业,如能在一线上课,边上边做,边做边讲、边讲边做是最有成效的,而且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毕业后直接就能在岗位上工作了。看来会展教育的实践问题比较突出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首先,完善法律和制度,校企双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如开征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税,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的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同时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职业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这样才能持久、稳定地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形成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共同参与考核。
在会展教育发展之初,我们需要有政策倾斜和具体办法来激励企业参与,让会展教育更贴切市场、企业的需求,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我们的教育等不得、我们的学生等不得、市场的需求等不得,在没有完善之前,我们只能不断发掘、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尽量接近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的老师不能等、要、靠,改变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创新、去尝试,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实,每个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活动本身就是会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策划、组织一项大型活动同样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尝试在身边找机会,例如,本学期我院组织了首届科技节,由于是第一次举办,大的思路和框架由院科研处来制定,与教师相关的活动由学院策划安排,凡与学生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主策划,老师按照事先制订的原则和思路总体把关就行。根据职业学院的特点,首届科技节以“技行天下”为主题,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从科技月的logo设计到举办了职业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生活能力、艺术能力五大板块的大比拼,由学生来策划、组织。为了发动全院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策划了很多方案,例如对入围的前三名,在科技月闭幕式上进行颁奖,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荣誉感,对学生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在职业能力竞赛中,根据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技能大赛,并由邀请企业专家现场评比,夺得第一名的选手或作品也将在闭幕式上亮相并加以奖励。比如:国商学院的酒店专业进行折花、铺台、斟酒、现场顾客服务等比赛,服务人员和顾客都有学生表演,不仅充分展示了职业技能,还发挥了学生出色的编剧、表演、语言才能,着实令现场师生大吃一惊,为了显示比赛的权威性,特别邀请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餐饮部经理做嘉宾评委,整个活动紧张又好看;还有护理学院的病房服务和急救演练;工程学院汽修和车床技能比赛;美术学院服装设计和室内装潢设计大赛等更是吸引了众多的眼球。
另外,生活和艺术能力的比拼设计成一个展会,并进行现场评比和售卖,这完全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展会,为了征集作品参加展示,同学们设计了最佳创意奖、最实用奖、最受欢迎奖、最佳展台奖等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获奖者有机会在全院师生面前阐述作品理念和设计思路,展品能在现场进行售卖,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热情。组织者还要跟美院的学生去沟通,邀请他们根据作品来设计展台,并配合其进行展台搭建布置,媒体组对各类活动进行及时报道,并对嘉宾和获奖者进行现场采访、全面报道科技月信息和参赛者对活动的反馈,这次展会,把会展实务从前期准备、筹划、招展招商、宣传、评估、现场管理等实务操作来了一个大演练,对会展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书本上无法例举的真实案例,学生们收益非浅。此外,还在实践中学到了如何沟通、如何合作、如何控制过程、如何分工协作责任到人等等,尽管展台设计还显简单、展商的推广介绍还显稚嫩,展示效果艺术性不强,但毕竟这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成果,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这里我想说,在大环境、客观条件没有具备的时候,我们要创造条件,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这样的科技月活动和展会一样,每年一次,我们每一届会展专业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而且能在前人的基础总结经验教训,有所提高。
有了这样的尝试,我们还打算做得再大些,做跨院校的合作,这个难度更大,对学生的挑战更强,也更接近真实的展会,比如:每年的六月份学校都有毕业生,很多学生的学习用品、学习资料、生活用品如自行车、床上用品等不一定需要或不方面带回或无法处理,可以搞一个大展示、大拍卖,物尽其用,不浪费又方便了学弟学妹、帮助了贫困生,对捐助捐赠予以褒扬。一个学校做规模小、影响不大、效果不佳,每个大学城一般都有六七所大学,整个大学城都积极参与,影响面、展品数就更多,以后也形成惯例,每年一次在六月中下旬。从场地的租赁、校际沟通协调、人员的分工职能、宣传、招展等工作内容更多、规模更大,更锻炼工作能力。
会展是个实战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会展教育一定要加强他的实践,在此希望政府给予支持、政策给予扶持、让企业有积极性参与进来,让企业、学校、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另外我们不能坐等,要积极开发现有资源,努力根据会展的职业技能要求创造条件来锻炼。学校也要有扶持政策,例如:参与这样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在成绩上、在就业推荐上给予加分,对活动达到的规模、现场效果等给予奖励,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在会展实践中的一点探索。
参考文献:
[1]就业导航台.浅谈“会展人才”的就业市场.2009-12-13.
[2]德国教育会展模式. 2007.3.
[3]中国旅游报.适应会展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最早设立的会展系酝酿“变脸”. 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