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

2015-07-09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加强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农牧村干部综合素质,加快农牧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牧村干部 问题 对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各级培训机构和主管部门,结合各民族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教育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对提高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素质,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变化和发展,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牧村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农牧村党员干部认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无关紧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的培训任务不得而为之,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性。二是对农牧村党员干部在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尤其是乡(镇)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长远规划还不够完善,年度计划还不够具体,培训任务还不够细化,难以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在培训内容上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对农牧村党员干部的队伍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以会代训“一锅煮”的现象。WWW.133229.COM四是在培训方式上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多、现场示范少,书本学习多、实践操作少,学员被动适应多、师生互动和学员主动参与少,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五是资源不足。在培训的师资力量、阵地建设上投入精力还不够。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集体财力普遍减弱,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要加大党员干部培训投入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经费的不足,一些好的设想和计划也只能成为空谈。
  
  二、正确应对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科学确定规划,增强教育培训的前瞻性。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各级党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相应的制订出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各主管部门和各级培训机构要围绕新农牧村建设的主题,从培训观念、培训资源、培训主体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构建,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规划。在培训规划的制订上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内容,真正取得“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成效。

  2.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要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增强培训效果的目的,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一是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宣传、人事、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涉农部门,以及乡镇技术和信息部门,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或轮训,使他们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二是挖掘培训潜力,内抓党校建设,外联各类高校,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解决基层党校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的问题,建立自主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健全电化教育网络,延伸远程教育站点,把党校建成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四是创新载体,加强基层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服务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组织的专兼结合的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师资队伍,形成优势互补、开放互动的大培训格局。
  3.合理设定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建设新农牧村是党和国家“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需要在思路上先谋一筹、在建设上先迈一步。这就要求教育培训部门立足解放落后的思想观念、立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这个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贴近新农牧村建设目标任务,贴近农牧村党员干部工作实际,贴近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切实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带头致富的本领。
  4.创新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培训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创新方式,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在培训方式上要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交流转变。要从传统的以教员讲授为主转向教员学员双向互动交流为主,从课堂讲授转向学员自主性学习,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互补,经验共享。结合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不便集中培训的实际,大力普及农牧村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培训形式,充分发挥牧区“流动党校”的特殊作用。同时,强化相关部门、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轮岗力度,增强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接受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5.精心制定制度,增强教育培训的规范性。农牧村党员干部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实行教育培训工作领导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管理,落实保障措施。要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制度,跟班检查、及时反馈,帮助培训机构提升教学质量。要落实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实绩考核挂钩的制度,切实把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要完善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轮训档案,严格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把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包括遵守培训纪律、思想认识与能力考核评估结果等情况认真记载,激发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健全激励机制,坚持学用结合,对学习培训成绩优异、学有所成的农牧村党员干部择优录用,形成正确的教育培训导向。
  总之,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教学实践中,要自觉探索规律,不断分析总结经验,使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