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 职业道德 培养机制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从国外大学时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做法,提出了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道德教育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创新激励机制、重视自我提升机制。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路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的不可或缺性
社会是各种职业和职业活动的统一体。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生活领域之一,社会职业关系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职业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公共准则,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各行各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利益的获得,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对物质利益的终极追求违反了科学发展观,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wWW.133229.COm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正当的社会职业,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培养,职业责任感形成、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意志锻炼、职业理想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与习惯的养成、一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一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正是它的核心于毛务之一。
由此,以培养社会职业主力军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应当是集技能的掌握与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丁一身的全面的教育,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倘若不问德性如何而只要求知识,或是扩张某种能带来声誉和金钱的技能,而忽视崇高的道德价值追求,其危害必定严重影响到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多地失去人文庇护,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关照,而使从事各行各业的职业者难以抵制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地使人缺乏关爱,出现反叛、虚无、绝望而陷入困境,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人对目标的功利意义的重视膨胀到超过人自身的地位,使获得优位的人重新沦为机器和技术的奴隶“道德教育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所以应该从人与社会本质出发去挖掘、拓展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人的发展性的目标。”
二、国外大学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做法
工学结合的内涵可以解释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本质特征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经历从一名学生向一名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真实的互动过程中,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还有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创新理念的萌芽,更有各方面利与弊的冲突,取与舍的衡量。“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这种真实的职业环境,赋予了学生多重角色,为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真实而较为温和的情境。
(一)以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高职业道德
美国在其高等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的主要表现是,全美的623所大学开设的2757种伦理课中,其中50%实用于伦理道德、秘书道德、医疗道德和律师道德等等。他们把培养“责任公民”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
日本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来自日本的德育效益日本之所以构成优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劳动力具有良好的素质,尤其突出的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能水平”。德国也首肯:“日本的经济成就是无容争辩的事实。日本的一几业政策只是日本经济高涨的诸多原因之一。但是,雇员相当高的劳动道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本工作人员中间,劳动道德跟工业政策同样为日本经济取得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想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约克大主教约翰.哈勃古博士强调:“把道德教育列人学校课程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
(二)在工学结合中培养职业道德
德国企业管理的一个特点,是其独一无二的学徒制度。大多数16岁的青少年必须在自己所选择的行业中当3年学徒。一周内有4天留在工厂里,第5天则返回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程训练。德国法律没有强制各工厂接受学徒,但到目前为止,已有45万家工厂实行这种制度.工会在约450个行业中强制规定,必须有学徒经历才能被聘为正式员工。学徒制度的普及,不仅减少了青少年犯罪与失业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新一代员工的职业道德,让年轻人拥有专业技能,使技术扎根于基层员工。
(三)以行业道德准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目前美国普遍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会达成协议,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务必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方能进人律师界工作。商学院也开设了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
(四)以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推动学生职业道德
新加坡的民道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确;共同价值观,重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坚持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结合,注重道德实践。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要树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型高职教育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立足于高职的发展前景和职业定位,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技术型技能型的国际人才、多元化个性化的独特人才,着力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特色人才,以质量和特色树立高职教育的品牌与形象,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探索和实践恰恰是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构成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等。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培养的基础,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培养的关键,道德行为和习惯是道德教育培养的综合结果。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可以从教育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自我提升机制来实施。
(一)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道德教育机制
工学结合的语境赋予学生多重角色,立足于学校、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在工学结合中,学生同时具备四种身份,即学生、员工、子女和公民,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个孤立的教育,而是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相结合的一个道德教育体系,四个方面宜一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见图1)
充分发挥课程作用,类似美国开设各种伦理课,把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其次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目标中明确道德目标,把能力与态度标准作明确拟定,使专业教育中体现、渗透职业道德内容,使职业道德教育富有成效;再者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如开展“厚德讲坛”、“明智人物”,他可以是学校聘请校友、实业界成功人士、劳动模范、首席工人等参与职业道德教学,用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切身体会与学生展开具体而深人的交流与探讨;也可以是企业中的优秀员工,用以身示范的行动,使学习者获得激励”鼓舞,产生仿效的欲望一与实践的信念。也可在工学结合中评选“未来企业之星”、“优秀员.”等活动进行建构。第四,充分运用企业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构建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用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第五,在社会实践和岗位中,增强职业道德的钊一对性和有效性。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工作岗位仁,也需要有更多的实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得到教育。最后,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重视家庭生活对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培养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各级政府和群体组织,制定家庭教育大纲,对家庭教育起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可规定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做的事情,加强感恩教育,评选十大孝星,感动学校的十大父亲和母亲等,成立家长委员会,共同商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见图2)
(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评价机制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和方法,对某种社会道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行判断,以达到扬善抑恶目的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内化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现实中有一套完整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二是有比较完善的道德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科学开展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校风和学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一因此,建立合理的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分必要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规章制度。如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社会实践要求、顶岗要求、课程标准等都要严肃,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2.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评价机制要从原先的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从评价主体要从单一教师评价改为教师、班组、师傅、同伴等多方面评价;评价内容从单一的学业成绩到学业、岗位胜任度、职业道德、对企业贡献度等来评价;评价范围要从课程到综合素质,涵盖全方位。另外,采用轮换、淘汰、竞聘等多种机制,让学生了解、懂得企业用人的标准,从而来促进评价。
3.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可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等,一是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方法,如平时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学术道德、消费道德、恋爱道德,以及就业道德、工作态度、诚信行为、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各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把评价对象放到整个发展过程中来进行考察。从一定工学结合的背景和环境中分析对象过去,观察对象当前发展状况、预测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对其动态发展过程的表现。作出评价会更为客观和符合实际。如有的看上去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什么突出成绩,但他在兢兢业业研究,一下子可能没有量化的成绩,但却是在平凡岗位上不断开拓的很好的敬业精神。只是动机与结果相联系的方法。如在顶岗中刀具的损坏,是在钻研过程中的尝试损坏还是认为故意损坏,结果一样的,但动机不一样。
(三)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激励机制
运用激励机制,把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激励叮分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可从学业评价、人党推优、岗位轮岗、岗位提升、就业培训、创业资助、各类评奖荣誉等几方面来统筹考虑;负激励从责任追究、报酬降低、荣誉追回等方面考虑,使职业道德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多岗位轮岗,更高的职位上锻炼,给予更多的岗位培训,学生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提高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负激励使受罚者得到震慑和启发,从而改为对善的行为的追求。
(四)重视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自我提升机制
斯密伦理学中,公正旁观者是道德评价机制形成的核心。通过那个想象的公正旁观者的眼光来对自己进行审察、判断的心里机制,因此,工学结合中,学生能充分运用公正旁观者,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现实,也将是自我道德评价的执行者。马克思也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二”,我们在注重外在机制建设时同时要注重道德自律机制的建设,因为没有主体的认同、内化,道德建设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在工学结合的语境中,每一位学生都面临许许多多相同或是不同的情境,因时因地的不同,他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的经验性具有个体性、主观性,学生需要在无数个不同的新情境加以检验,才能克服经验中的不足之处,巩固经验之中的合理之处,并对结果不断产生新的反思,才能形成日趋成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