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河南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5-07-09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通过对河南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可知当前河南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教育模式不完善、教师发展的自觉意识差,教师低收入、高负担,在职教师培训流于形式等几个方面。必须通过加快教师教育改革、改善教师发展的经济条件、改善农村教师发展的生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等措施尽快解决。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农村教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教师政治地位提高,经济待遇提升,教师队伍数量增加,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整体状况堪忧。笔者以河南省政府决策项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河南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验与对策研究》为平台,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安阳、开封、信阳等10个地区进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了解到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基本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长期困扰农村教师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情况甚至进一步恶化,农村教师发展的生境仍不容乐观。
  (一)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1.教师年龄上老化现象严重
  调查中发现,年龄偏大者占30%一40%,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Www.133229.COm在小学,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例大,这些教师是“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也不良”,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据笔者调查,农村小学及中学25岁以下教师占总数不到6%,学历较低,多是大专水平,45岁以上者仍占很大数量,且年龄越大学历也越低,高级或优秀教师不到20%特级教师几乎没有。
  2.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学科知识老化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美术、音乐、体育、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极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农村学校的计算机和英语教师的非专业问题最为突出。多数农村小学根本没有专职计算机和英语教师,大多是一个老师教数门课程。专职的小学教师也普遍缺乏教学经验,不少英语教师只有1~2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英语专业转岗而来的,他们从未接受过专门的小学英语教学训练,也没有英语专业证书。其中,大多数的老师达不到大专水平,口语和听力更差,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只是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凸显
  教师队伍职业道德表现出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只求过得去的人大约占46%;懒散马虎、敷衍塞责的人约占10%。对待学生,冷落歧视差生者占20%;虽然不冷落歧视差生却也不给予特别帮助的教师则高达50%;34%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约有22%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而“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占28%。
  由于工资低、待遇低、专业教育程度低,师资来源渠道多样,加之放松了教师的师德建设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些教师教学敷衍了事,工作马马虎虎,职业意识淡薄,师德修养差,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较低
  1.学历与能力相距甚远
  1995年我国颁布实施的《教师资格条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地区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由于组织不力、把关不严,“降低了教师职业准入门槛,使一些‘伪师’、‘劣师’得以混进教师队伍”。虽然大多数农村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资格要求,可是由于培训质量等原因,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多大提高,学历达标和能力达标之问存在较大落差。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有所提高,但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并没有通过培训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2.专业发展处于低级阶段
  由于我国的教师教育长期忽视师范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任职后只是担任了教书匠的角色,致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很多农村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术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调查显示,有31%和38.9%的人对“我对教育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具有反思的习惯”问题持否定和模糊态度;有87%以上的人未达到平均每年发表一篇文章的指标;分别有27.4%和60%的人对“我具有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表示否定和模糊。从调查中得知:目前中学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人均参加学术会议占52.3%,发表学术论文占66.8%、参与课题占15.1%、出版著作占19.5%。结合问卷填写情况,发现这些会议和论文多是地市级以下,高层次、高水平的不多。
  3.教师自主发展意识薄弱
  农村生活的拮据、清苦使不少农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乏味,导致自身疲倦,从而丧失了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教育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这就使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三)教师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厚实
  1.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条件较差,教学设备较简单
  调查发现,教师们认为待遇低的占69.5%,教育经费短缺的占57.9%,办学条件差的占52.7%。现在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不够健全,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条件较差,有些农村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很难谈得上互联网的应用。教师专业学习所必需的远程教育资源或计算机网络设备没有得到解决。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师教学缺少必要的音响设备,学校办公环境差。
  2.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偏低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5年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达到了1.33万元,比20年前增长了10.9倍。但整体上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高,且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低于城市同类教师的工资水平,发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高于不发达落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但在堵塞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同时,新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在不少地区尚未建立起来,这使得原有的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拖欠教师工资情况必然成为一种现实。农村教师的经济基础薄弱,就使得很多教师选择放弃有关的进修、培训等发展的机会。无疑这对农村教师进一步发展有害无宜。
  (四)农村教师向城镇中小学流动加剧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人口激剧增多,农村人口相应地在减少。在一些农村地区,年轻的一代常年在外地打工,子女也随之流动,形成农村入学子女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农村地区出现一些办学规模不大、学生数较少、办学效益差的中小学,这势必要求对农村办学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的大调整。调整的具体方式就是撤点并校,把一些教学质量差、生源不足的教学点撤并到中心学校,扩大学校规模,集中人、财、物等资源,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而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办学布局的调整,一些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向城镇中小学流动,在教学点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年龄偏大、教学能力偏弱的教师。这无形中就会造成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整体素质的下降。
  二、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教师教育模式不完善与教师作为具体人的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当前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主要是一些师范院校。随着《教师资格条例》的实施,教师来源渠道渐趋多样化。教师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基本上采取按学科专业培养的模式,专业主义色彩浓厚。教师培养实行学科专业模式,对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能力有极大的作用,但是有部分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在进入教师职业之前,缺少相应的教育专业素养养成过程。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需要加强的是关于教育对象——人是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发展如果缺少教育学视角的全面的、人道的观照,不考虑教师的社会生境和职业生境、社会生存方式和职业生存方式而孤立地强调专业化发展,可以预料的结果就是以“专业主义”的方式实现新型教书匠的速成,而新匠与旧匠的差异不过在于具体的匠心和匠巧,其本质意义不会有变化。
  因此可以说,学科专业模式可能培养出作为职业人的教师并可能成就专业成功的教师,但专业发展却未必能够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人生完满度,不能从“人”的角度去实现教师作为具体人的发展。
  (二)教师发展的自觉意识差与教育资源得不到开发之间的困境
  教师的自觉是教师能够持续不断发展的内在的、稳定的动力系统。在自觉努力的教师那里,总会拓展出更大的可能空间;在切实行动的教师那里,总会出现相对于昨日之我的真实发展。但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发展的自觉意识差强人意,很多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教师甚至连学校的教研室活动也懒得参加,还谈什么教师发展。而教师的发展自觉,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对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以及发展资源的及时有效地获取和内化。农村中小学地处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一些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研讨等资源对大多数的农村教师而言往往是一种“稀缺品”。调查显示,有23.1%没有参加培训,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提供机会,工作任务繁忙,没有时问,教师更新知识和自我提高的渠道主要是自学和网络学习以及同行交流。处于这样的发展状况,教师发展的效果不佳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教师低收入、高负担与教师发展面临的高压力的困境
  农村教师待遇相对较低,且他们的家庭多为单职工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导致教师无力负担学历教育费用,学习进修的积极性不高。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200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农村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1年是28元。
  一所村级小学,就算l00人的规模,1年大约只有2800元的公用经费。如此少的公用经费,让单位负担教师的培训费用显然不现实。而那些规模较小、地处偏远的农村小学受人员编制的限制,造成在职教师工作量过大,有的教师周工作量超过20课时,白天忙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晚上还要辅导学生上自习,教师无暇顾及教育教学业务学习,自身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而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农村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吸收新知识,有的地方规定农村中小学教师每年必须完成72课时的培训进修任务,否则年终考核不合格,有的学校甚而作出教师“外出学习可以但课必须上”的规定,致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极大的压力与困惑。

  (四)在职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的困境
  从调查中得知:小学有50%的教师参加过乡级培训,地市级、县级培训的比例较少,没有参见过任何级别培训的仅占5%左右,这些人中多为年轻教师。对于培训结果,高达56%的教师认为帮助不大,他们认为培训与实际想脱离,不靠谱,在职教师培训存在流于形式、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研究不够重视等倾向。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以继续教育为主要途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高校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而且是一种校外模式,无视学校的特殊性,存在很多弊端,收效甚微。因此,校本模式逐渐受到青睐,也被要求应用到农村学校,但是现实中很多计划只是停留在校领导的办公桌上、文件夹里,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从传统的继续教育到随波逐流、有名无实的校本模式,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走着形式多于内容的老路。批判校外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同时,校本之路也没有找到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方法,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针对农村实际去构建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教育模式。
  三、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教师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由本科、专科、中师三级变为本专两级,原有的800所中等师范学校急剧减少、萎缩,目前只剩200余所。师范教育从三级过渡到两级,对提高教师培养规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供给。因此,各级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应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师范教育功能定位,改变教师培养的偏重学科专业倾向,调整专业设置,拓宽课程内容,培养具有时代特色、适应农村义务教育需求的新型教师。另外,地方师范院校应切实改革招生培养模式,扩大定向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范生招收规模。对没有升级的中等师范学校采取保留政策,发挥其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和重点师范大学在培养高水平师资和培训骨干教师方面的改革探索及带头作用。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接受正规的教师专业教育提供广泛的机会,开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育的新局面。
  (二)实行城乡教师同一工资标准,实施农村教育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教师发展的经济条件
  农村义务教育的兴盛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当前,教育财政首先要消除城乡教师待遇不公平的问题,尽快做到城乡教师执行同一工资标准,采取措施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标准不低于国家标准,地方性津贴补助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水平。在保障教师工资的前提下,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财政性扶持政策,对在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实行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工资,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对于稳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吸引合格师资到农村任教具有重要意义。
  (三)采取多种政策举措,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毕业生、城镇优秀教师投身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师发展的生态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发展,需要外部新鲜力量的加入。为了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如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吸引国家和省属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2005年中办发l8号文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任教,组织好“教育对口支援”和“两部大学生志愿者计划”,满足西部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对合格师资的需求。2006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另外还有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开始组织实施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等。这些政策举措的颁布与实施,在拓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来源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结构比例,无形中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发展的生态,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相比之下,这些举措尚需在河南积极推广和完善。
  (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分散和不平衡的特点,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培训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各类资源、整合各自优势,逐步建立起现代、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系统,可以形成整体教育培训优势,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建立教师发展学校
  要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各级培训机构办成本地区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教改实践、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建议由部分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联合体,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起一种全新的合作平台,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成立学校的学习型组织
  积极推进农村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参照教育部制定的示范性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师进修院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教研室、电大工作站、电化教育和教育科研机构,逐步形成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中心与资源中心,负责本地教师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教师学习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服务。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立足于校本,以“研训一体”方式促进农村教师自主发展。中小学校应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要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逐步形成符合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实际的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