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学习过程的高职课程多元考评体系的建设

2015-05-22 13: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专业课程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学是其实施途径,质量是其生命线。考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教学目标实现的有力工具。

  一、教学考评的基本内涵

  教学考评隶属课程评价的范畴。课程评价是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1]。可见,教学考评是课程评价的狭义表现形式,即是对课程教学活动结果的价值判断过程,从学的角度反思教,目的是不断完善课程以达到价值增值。教学考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断、纠偏的重要手段[2],具有检验、反馈、决策、导向、激励等功能。

  正确认识教学考评,就要深入理解其基本构成要素。基于主体来说,考评具有指向性,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基于内容来说,考评具有发展性,是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人本理念;基于形式来说,考评具有多样性,是要结合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横向与纵向;基于功能来说,考评具有导向性,是为了改进教学。高职教学考评是作用双方在实践活动中的螺旋上升过程,具有积极导向与价值判断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

  二、教学考评的四个转变

  要对专业课程教学考评体系进行改革优化,就要端正考评目的观,摒弃传统考评的片面性和功利性,从考评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突出考评的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考评的反馈调节和改进提高功能,全面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考评主体多元化

  传统考评以教师为主体,基于考评标准和教学制度,教师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当事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足够发言权。把学生作为考评的主人,让其树立参与和责任意识,有助于释放其自然个性,正确认识自我,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不仅可以保证教学考评的客观、公正、有效,也是尊重教学的一种体现。同时,要充分吸收行业技术骨干及毕业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的考评,实现政府权威性、院校专业性和社会公正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合一[3]。

关于学习过程的高职课程多元考评体系的建设

  (二)考评内容多维化

  传统考评以理论知识为主,知识本位尚未让位于能力本位,结果是学生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考试的“背多分”,一些学生靠“临时磨刀”也能取得好成绩,出现了差生抄袭为及格、好生抄袭为评优的不良风气,造成了考评客观性、效度和信度的缺失,不符合高职教育本义。对于职业教育,多维度考评极为重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知识的实用和应用,能力的职业和实践,素质的专业和全面,有利于使学生达到应知、应会和应是。只注重学生显性知识和技能的量化考评,不利于其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等隐性能力的培养,也与高职教育“人本”、“立德”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三)考评形式多样化

  传统考评过度强调终结性而忽视过程性,通常依据期末笔试分数将学生量化分级,忽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质性评价关注不够[4]。考评过多强调统一性,强调评价的共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单一尺度和统一标准来测试所有学生[5],难以保证考评的科学合理。为了全面考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改善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考评要兼顾静态终结性和动态过程性、定量刚性和定性柔性、纵向比较标准性和横向比较全面性,使教学考评的功能最大化。

  (四)考评功能多用化

  传统考评误当手段为目的,过分看重其在检验学生成绩、评奖评优、推荐选拔上的功用,考评完毕就意味着课程终结,因缺乏考评的反馈机制而成为一个封闭的死系统。课程评价可以承认评价对象之间发展的差异,但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确定这种差异,而是要从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到适合评价对象改进与发展的方法,促进评价对象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6]。评价标准不仅是对与错,还存在比较效应,应将教学考评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系统,采用建议和意见作为考评结果,充分发挥其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评促改,以更好地指导课程教学。

  三、过程考评的教学实践

  考评是教学的一部分,与教学承上启下相辅相成,而不应把考评从教学活动中游离出来。过程考评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利益诉求,实行多样性的动态过程跟踪,应对考评功能重新定位,充分挖掘其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果蔬贮藏与加工”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农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果蔬采摘后贮藏保鲜技术、熟悉常见加工工艺、了解创新(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提高产品保值增值和质量安全意识。结合课程教学思考,对考评主体、考评内容、考评方式、考评应用等进行探索实践,努力改变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考评现状。

  (一)考评体系重构

  重构考评体系主要是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考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建构。要确定考评对象,设置考评项目、明确考评形式、制定考评标准,进行考评实施与反馈。理论考评体现实用、够用和应用,积极与职业岗位接轨;能力考评以综合素质为核心,包括实践教学考评和平时成绩形成性考评。

  1.理论知识的期末笔试

  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考评改革,并非是要对传统笔试取而代之,而是辩证取舍、合理整合,关键还是对试卷结构的优化。考评形式可采取半开卷形式,一种情况是学生带限定资料进行闭卷考试;另一种情况是完整试卷分试卷Ⅰ(闭卷考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和Ⅱ(开卷考评知识理解和应用)。题型要多样化,多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题目,少一些死记硬背的闭合性题目,注重试题的代表性和层次性,重点考评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设置选做题和拔高题,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实现考评对象的差异化。剖析考评知识点、试题类型和权重分配,对试题进行编码,构建和完善课程试题库。通过这种期末笔试的优化,主要是提高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总结和创新实践能力,保证考评的客观、公正和有效。

  2.实验实训的过程考评

  实践性教学考评主要面向基础理论及应用技能的操作层面,项目设置是关键,要能够覆盖课程主要知识和能力点,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考评过程包括操作过程和总结报告,最好实行小班教学,与实验实训管理人员、行业人员共同监督过程操作,必要时也可借助监控设备,重点考评学生的分组情况、参与程度、操作规范、安全观念、责任意识;总结报告以书面形式完成,包括文体结构的规范与完整、结果的分析与说明、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创新性,见表1。通过实验实训操作与总结报告撰写,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和创新意识。在考评过程中,灵活运用分数和等级判断,规避印象分,有针对性地给出评语,指明学生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3.平时成绩的形成测验

  平时考评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协作配合程度、情感意志和创新思维等,使学生的精力从追求分数高低过渡到享受学习过程、体会课程内涵上来。根据不同考评对象的特征特性,综合应用学习汇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调查报告、阶段测试等形式,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学习,建立学生学习考评档案。平时成绩的形成既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又强调动手实践能力,更关注综合职业素质。学习汇报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表达能力;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角色扮演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换位体验;分组要科学,分工要明确,讨论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沟通和交流能力;调查报告是要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工具使用、分析总结能力;阶段性单元测试,使学生知悉宏观知识脉络,体现学习的过程性和考评的连续性。通过这种一次变多次、集中变分散、结果变过程的考评形式改革,实现学生由“厌考”到“乐考”的转变,见表2。

  (二)过程考评实施

  根据考评的内容和形式要求,采用教师、学生和行业人员三结合的考评模式,实行加分而非减分原则。做好学生分组,实行自评和互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但学生的评价意识薄弱,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故教师应加强引导、制定标准、做好示范,让学生给出评价的理由和依据。教师评价时对学生的熟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应“对号入座”,要与学生一起建立每个人的考评档案。过程考评体系中形式的选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综合的,考评内容应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中,能力又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及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要求。与标准参照评价相比,学生的自我参照评价更重要,要把学生好的想法吸收进来,在不断完善考评体系的同时让考评本身更合理、有效、公平。

  (三)考评结果应用

  教学考评不仅仅是在特定时间给出学生一个量化的判断标准满足其毕业要求,也不是理所当然所认为的教学任务完成,使教师获得功利性的心理安慰。教学考评并非课程的单线终结,而是循环往复的始点。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检验和诊断教学活动的手段,执行反馈的标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从中发现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积极改革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考评的本义。

  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基于学习过程的多元考评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实践这种过程性考评,就是要以考促学、以评促改,发挥教学考评的反馈、导向和激励功用。当然,构建适合的教学考评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积极探索,就会逐渐实现教、学、考、评四者的循环统一。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2学年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果蔬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kjxyjg1218,主持人:史建磊)

  参 考 文 献

  [1]杨晓敏.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45-146.

  [2][5]周芹,曾祥麒,陈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5):4-6.

  [3][4]张弛,王军红,张磊.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6):14-17.

  [6]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评价: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44-4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