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借鉴思考意义走向论文(共7篇)

2023-12-11 04: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职业道德教育对中职护理学生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加上中国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那么未来国内的医护工作也会更加的繁忙和复杂。其中中职护理人员,虽然不像医生拥有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知识,但却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加上工作内容较沉重、繁琐以及患者、病人的多样化问题,思想、情绪上难免出现不良情绪,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中职护理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


  一、中职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度问题。中职护理道德教育因为理论性太强,内容上比较空泛,没有实际的技术和具体、明确的实践方式去体现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且即使学生得到了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能很快的显现,并且对护理技能并不能产生实际的提高效果。大多数医疗机构和医院在录取护理人员的初期,比较看重其技术,在学校和工作单位的更项考核也是针对理论和实践相关的技术。比如:对于手术后病人的护理方式,对于因各种原因造成四肢行动不便病人的护理方式等。如果学生在进入工作后,不能快速的融入工作中,该医院是不会浪费资源在这个学生身上的,那么中职学生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多数的中职院校对于护理学生的教学,仍然是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的教学,对于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颁布的任务,其无论是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都没有形成科学而系统的模式。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自然也不会过于重视护理的职业道德相关教育,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容易出现消极、敷衍的情况。


  (二)教学方式。在中职护理实际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校方和教师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而全面教学方案,就导致相关教育教学只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照搬下来讲给学生们听,学生学习过程比较乏味,学生因此提不起学习的欲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没有对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深入的讲解,令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出现似懂非懂的模糊情况,所以在课堂上多数是教师在照着教材讲课,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位置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职业道德的认可和接收到也不高,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影响了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


  中职学生由于年龄较低,之前的受教育经历也较少,因此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的规划都比较模糊,因此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惑感和倦怠感。而在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在同患者直接接触方面并不能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包括: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方式,与患者身体上的接触、自身情绪的控制等,都是中职护理学生所欠缺的,并且也是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提高的,因此这对这方面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职业道德教育不但是针对中职护理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培养,也是学生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指标。现代人对于健康和身体相关为题都比较重视,加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于医疗护理也更加关注,病患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和严格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同医疗护理的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1]。一方面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说是护理技术实际应用的重要指标,同时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与病患之间培养良好的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出现。而人们在身患疾病时,不光是生理上出现了问题,心理上同时也承担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也不单是针对病患生理上的护理,心理上也应同时兼顾,这也是中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核心之一。


  三、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成长


  一方面中职学生心理正处于高速发育阶段,另一方面很多中职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护理,并不完全是因为个人的喜好和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家人的建议和安排,那么学生对学习护理和未来的工作抱有的热忱有所不足。而对于护理工作而言,很多情况下是需要足够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去支撑的,而如果在学习的初期,就以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去培养中职护理学生,学生将更有责任感,对未来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病患也会更容易感同身受。


  很多护理人员会因长期接触的病患而对工作产生厌烦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与患者之间产生矛盾的几率。这是人的常态,当护理人员常年与病痛、死亡和伤害打交道的同时,心理上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职业道德教育令学生对护理工作产生根本性的认可。对职业的认可和坚定的工作信念,是护理人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


  四、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令学生的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包括了:认真、严谨、系统和人性化。认真、严谨和系统,则是针对护理人员工作流程的整体要求,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敷衍和散漫的态度是应严格杜绝的[3]。但因为人的情绪是较难控制和迅速转变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在护理教学中,则是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和严谨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去执行系统的护理工作。人性化则是是病患病症和性格的多样化,同种疾病在不同性格人身上时,护理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会有所不同,根本不同病患的不同需要,去执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是现代医疗领域的根本需求,也是未来医疗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语


  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是较难的,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职学生以往的受教育经历的差异。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师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差异。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中职护理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还要及时的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双管齐下,才可从根本上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作者:黄秋兰

  第2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各类职业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其实质就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职业要求。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于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只能在被职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护士职业道德是在一般职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岗位对人类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病人与护士、集体与护士,以及社会与护士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是目前学生必备的素质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医疗质量


  护理专业学生从在学校学习到医院实习这个整体阶段,是由学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有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对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管理护理专业学生的全方面成长,从多个角度在心理素质和行为操守方面顺利完成一个职业角色的转变。从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成熟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主,大多数在县市级以上单位就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护士职业,在医务人员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且有很大的工作量,涉及面广,较强的专业性。病人从进入医院到治疗好后出院所需的各种治疗大约90%都是由护士配合医生执行完成。护士道德修养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所在医院的医疗作风。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护理工作,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提升护理技能,全身心为病人服务,从而提高到医疗质量。


  1.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


  现阶段,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特别是在县市级医院,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级别高一些的医院,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而且要求护士的亲和力。患者在患病就医住院期间,感情比较敏感脆弱,希望能尽快得到治疗,且想得到服务优良的诊治服务。这期间,护士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着想,充当其家人,态度亲切和蔼、语言充满关爱,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自觉行动,营造和谐的、融洽的医患关系。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医学事业是神圣而崇高的,一旦选择从事医疗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根据某医院对日常投诉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医院的服务问题占80%以上;而对医疗费用、医疗技术等问题,不足总投诉的20%。由此可见,产生医患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态度、沟通等方面。为更好地让学生知道胜任工作的前提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校期间,就必须重视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我院,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教学。对五年高职的学生,此课程教学多安排在入学第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授课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


  五年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有的甚至还不真正了解其专业特点,以后从事的工作性质等。德育教师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但对护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认识上尚有欠缺,不如医学专业教师理解医疗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因此,德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令学生反感、厌恶甚至排斥,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现阶段,职业道德教育多为课堂教学的模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本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大部分学生,很少亲身实践。而对三年制的大专生,年龄均已18岁,没有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在其他护理人文教育中涉及而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书面考试为主。一张普通的试卷、一个分数就考核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果。学生以为只要是考试及格了,就说明其已具有职业道德,就符合作为护士的要求了,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的意义。


  3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加强职业道德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某些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归在思政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适应现在的职业道德工作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不够专业,任课教师中大多由政治课教师兼任;相比专业基础和技术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参加实践机会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缺乏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学时较多的五年高职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职业道德课程的单独开设,就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而此课程归到思政部,客观上看,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职业道德课任课教师的职责,其他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行政教辅和管理人员似乎都不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之内。事实上,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政老师的职责,更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紧密配合,更受环境的影响。教师也有职业道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观,在给学生讲授职业道德理论的时候,更应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教师是怎样教书育人,从而让学生也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道德,让受教育者从心底接受道德教育。


  3.2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专业课教师在其学习期间,到医院实习过,对医务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更应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在平时的授课中,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涉入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在专业技能培训时,严格要求学生在技术上要做到精益求精,科学作风要严谨,爱岗敬业。例如:在训练学生无菌操作时,先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有无菌操作,操作不当会带来哪些严重的结果,再细致地讲解、示范无菌操作过程,对学生操作严格要求,同时强调在操作中的严谨态度和关爱保护患者的观念,这样在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操作,具有责任心。每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不相同,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授课内容巧妙安排,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使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堂到临床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3.3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最后一年基本都去医院实习。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进入实习期的时候再与实训结合起来也不迟,笔者认为不然。护理专业的学生一旦进入医院实习,就意味着已经开始护理工作,接触病人,在这之前他们就应该具有护士的职业道德意识。因此,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努力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其次,通过医院见习这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能够更好、更快地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医院也可以利用见习,主动向学校提出对未来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再次,学校还可以邀请护理界的劳动模范走进学校,通过座谈会或开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医院实际工作中,护士所要具备的素养。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区,为居民免费进行简单体检、普及护理知识、为中老年人做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其社会阅历,真正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提前对护理职业职责有所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是护理专业学生,对所有其他服务行业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道德教育都是一个长时间需要通过其他教学活动来实施的教育过程。只有不断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为医疗机构提供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护理人才。


  作者:向俊蓓

  第3篇:如何在护理学职业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医患纠纷的种种案例不断进入公众的视野。因医患纠纷导致的惨案,令众多见者唏嘘不已。医患纠纷的出现,具有众多原因。


  一、在护理学职业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护士是被称为“天使”的职业。相比较医生而言,护士接触患者的时间更久。因此,护士的职业性质,要求护士应当具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沟通能力。在对待患者时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患者的不同需求,照顾患者的主观感受。对待不同的患者,要有不同的沟通技巧,要有较强的洞察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和患者之间的冲突,尽可能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二、在护理学职业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是影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并不断努力学习,终成为国家需要的优秀的护理人才。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医患纠纷的案例,仔细分析产生医患纠纷的原因,并了解其中存在的法律法规、医德医风等问题,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学校可以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第三,可以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让教师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总之,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方式很多,主要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自觉学习,努力提高,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


  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两大能力。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才能在护理的过程中,尊重患者的需求和隐私权,懂得为患者保密,注意观察细节,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需求,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纳入教学计划,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输入大量优秀的护理人才。


  3.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护理职业是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职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在给患者提供服务时,还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规范,注重各种细节。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模拟医患纠纷的案例,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扮演患者,一组扮演护士,让学生充分站在患者和护士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护士的不易,也理解患者的不易,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面对问题更加客观公正,而不是主观激化。


  4.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护理学的学生除了接受理论教学外,还要经历较多的临床实践、实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直观重要。学生的临床实践,是学生真正意义上接触患者的过程。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许会面对不同的患者,也可能会遇到刁钻的患者。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教育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患者,都应当有平和的心态,在护理的过程中,做到轻言细语,严肃认真,学会关心和理解患者,消除患者的疑虑,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5.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在护理专业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近年来国家发生的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客观分析导致医患纠纷的具体原因。学生在分析典型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患者,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么做?这样,学生可以分别站在患者的角度和医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换位思考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患者,更加的客观和公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总之,在目前我国的护理职业教育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护士是天使,也是接触患者最多的人。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细心,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避免和患者的直接冲突,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陈绪兰

  第4篇:浅析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为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更高。中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那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呢?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职业技能之外,同时在职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定位的同时要注重职业道德培养。


  2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在社会调查中显示,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意识和体会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以此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相关用人单位人员表示,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诚实的个性比起他有最优秀的能力更为重要,员工的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但在短期内改变其工作态度却更困难,特别是对客户的服务意识。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劳动者既是企业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所在。所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职业道德的现状


  从中职护理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目前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良好,基本上适应了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但也有部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导致的原因主要是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是成绩低下或者家庭的压力就读护理专业,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限制,导致学生没有建立稳定的个性,很多学生没有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未来的认识十分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社会责任感淡薄。同时,由于受这个充满物质欲望社会的诱惑,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更是忽略职业道德培养,缺乏培养对专业的热爱、服务大家、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忽视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培养,不注重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


  4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


  4.1学校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从目前中职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来看,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是以为职业道德教育重在知识和规范,比较注重一般职业道德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的内容是全面的、系统的,具有更多的通性要求。要想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科学定位,学校应对职业指导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学校应该加强新时期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医护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就业以后就比较容易理解、掌握和遵守医护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适应医护行业的基本素质要求。


  4.2教师言传身教牵系职业道德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在对护理专业学生就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无论在教学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会随着时间迁移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也会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学校教师要注重师德的培养,更是要处处言传身教牵系职业道德教育,重塑教师的正面形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境教、身教,重视自身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培养。毕竟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是必须依靠师生互动交流来实现教学效果的。由此可知,学校也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的教师的日常言行表现进行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4.3引导护理专业学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在当今物竞天择的社会中,只有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就要求学生自身也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并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学生在加强自我教育同时,更容易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动。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4.4多元化教学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


  老师在进行职业指导的时候要严抓职业道德教育这一环节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指导的有效性。同时中职学校还应明确地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明确其含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使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


  5结束语


  总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而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并不是一时一刻能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科学定位职业规划。


  第5篇:论中职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走向


  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服务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医院已从公益事业向着盈利事业转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医患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其中的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我们对中职护生的培养也要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


  1、现状


  本人曾开展过一次各级医院对本校实习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评价调查:


  在100份调查表里,较差、一般、好的票数分别为,护患沟通能力为45、27、28;同事之间沟通能力为20、24、56;医德素养为20、29、51;敬业精神为36、22、42;服从精神为21、35、44;团队精神为46、36、18。


  从调查结果发现,医院认为45%的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较差,医院认为46%的实习护生的团队精神较差,而服从精神、敬业精神、医德素养的“一般”和“较差”的比例都超过55%。


  2、护生特点


  “90后”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护生绝大多数为女生,都是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强,对于在学习医学知识、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因而形成的素质基础较差。


  许多中职教育学者都认为:中职生这一群体在行为心理上可以用“青涩、多变、可塑”来概括。青涩指情绪的未稳定性,多变指易受影响性,可塑指易于引导的特点。因此这一群体在专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具有“循序渐进,稳步形成”的特点。


  3、教材的局限性


  3.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教条、脱离实际、缺乏说服力


  中职采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材虽说明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重要性,也有较少的事例,但却依然“口号”,缺乏更多有血有肉的事例去应证,同时也缺少对事例的深入分析,如:从企业的目的、个人的需求等角度去剖析。


  例如“诚实守信”,在严重缺失诚信的现实社会里,置各种频发的非诚信的社会事件、道德滑坡于不顾,一味的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不仅上课的教师“心虚”不已,学生也会对此置若罔闻,就算是有了教学的效果,那也是培养了几个不能适应社会、幼稚的学生。


  3.2相对护理专业,教材缺乏针对性


  在所有中职各专业中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它所直接面对的是人的健康,而非产品,因此,严谨与责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本校在内的各中职学样大都采用的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类型上看应属综合类教材,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的内容十分匮乏。


  4、改进教学思路


  4.1注重护患沟通、服务意识、服从精神、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1.1培养护生具有四种素质的重要性


  1、护患的有效沟通是医疗护理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活动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在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流[1],是护患之间联系的纽带,亦是护士的基本技能之一。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研究,有助于护理工作者对患者顺利地实施治疗和护理,满足患者对医疗信息的需要和减少医疗纠纷[2]。中职学校在培养护生的过程中注重有效沟通技巧与研究不仅对现今有待改善的护患关系有推动作用,也为将来护生们进入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服务意识


  现阶段就医环境对护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护士服务意识决定着护理服务品质。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各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所面临的现状是:硬件设备能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软件却不尽如人意,很明显的表现在许多从业人员特别是作为医院“窗口”的护士服务意识参差不齐。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机构培养一线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护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护生成长的关键塑形期。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受种种现实状况影响,中职入学护生的对道德的认识还是处于较低水准。因此,上述现状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这一职业素质的教育。


  3、服从精神与团队意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劳动就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任何团队都是以追求效益作为它的最终目的的,而实现效益的的基本途径就是“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工作高效率”,那领导作用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实现呢?那就是纪律和因服从而产生行动的执行力。如果大家的服从意识很淡薄,那么一盘散沙的一群人何来执行力,结果,效益就是句空话。现如今的各级医院大多已从公益事业转变为盈利性机构,医院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当然也追求着效益,所以,医院里的每一个科室就是一个团队,每一名成员都应保持高效的执行力。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讲,服从就是一种美德,只是许多人都误解了,对“服从”两字很不服气,以为“服从”就会有损尊严,有损个性。于是,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加以引导,使我们的护生从意识上转变,并愿意去实践。


  4.2改进教学方法: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适当增加适合护理专业特点的四种职业素质实践教学内容,例如:护患有效沟通三要素,有效沟通的前提基础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方法是主动,同时设计好护患沟通应用场景实例,要求护生在课前对课程里的应用场景做好前期准备:“想一想,自己该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


  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与讨论,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设计好的以下应用场景:假设今天是12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岁的孩子来门诊输液,当值护士怎样实现沟通与服务。护生们首先应有所准备,以5分钟为一个扮演片断,其后的5分钟进行展开式讨论,并如此循环。笔者的课堂中,护生们曾为“给孩子盖一张医院里的小毛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护生们学会了关心,知道了主动,于是,这一课堂就会深深地刻在她们心里


  通过几年的实践,护生们都能感觉到原来职业道德课可以做到如此生动,在这样的教与学中,我们能深深的体会,课堂应该是护生们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住教育的走向。


  作者:韦华江

  第6篇:中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初探


  新的中职护理培养模式要求培养中职护理学生对人性、情谊的感知,让他们以能够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来执行医疗任务,解除病人的痛苦。只有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同情心及体恤心去倾听病人的陈诉,关心病人,对病人施以人性化的全人医疗,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与爱护病人。


  一、中职护理职业道德背景分析


  1.中职护理职业道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面临着新的考验。广大卫生工作人员如何自觉地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当前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中职护理的经济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反差较大。导致他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职业道德发生了偏差。护士献身护理事业的思想不牢固;护士忠于职守和敬业意识淡薄;护士学习护理业务的气氛不浓。


  2.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护理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新时期历史条件下,公民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这正促使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转变,在人文素养、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领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当今不断紧张的医患关系也亟需提高中职护理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中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实施路径


  对中职护理学生采用全面职业道德培养方案,以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培养德能兼备现代中职医学生,形成四阶段立体职业道德培养方案,即入学教育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外活动阶段;社会实践阶段。


  1.入学教育阶段


  (1)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们认热爱自己的专业,初步树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逐步引导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使班级成为刻苦学习、互相帮助和良好道德风貌的集体,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锻炼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3)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客观、理性的评价自我,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课堂教学阶段


  (1)课程开设: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是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理论基础。自身具备了扎实的职业道德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对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理论的认识,进而提高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对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所以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应当首先从明确认识开始,可以开设《医学生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等课程。


  (2)教学方法:第一,丰富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如讲授、自学、角色置换、示范、电化教学等,以适应学生不同需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德育、智育相结合:将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体系。第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校企融通,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涵,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学过程控制要点:第一,扩充知识要点:更新护理观念;倡导人文关怀,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勤奋学习,不断提高护理理论、业务水平,精益求精;加强护患沟通,避免引发矛盾;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第二,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护理专业我们主要强调服务意识、人道主义精神、责任感。第三,深化教学内容:为促进理论向道德能力的转化,教学内容中及时提供典型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判断、决策,增强其在模拟情境中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社会实践教学阶段


  社会实践阶段是中职护理职业道德实施路径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邀请实习基地人员到我校讲座: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来我校介绍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坚持“学用统一”,摒弃“坐而论道”,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2)派学生出去参观实习:学生到医院、社区、老人服务中心及幼儿园等地参观和实习。注意培养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环境变化,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


  (3)假期专项实践活动:到医院见习至少10天,并需填写见习评价表。组织社会调查,主要是学生所在社区人群医疗卫生现状及人们的健康意识调查。通过此活动使学生了解居民需要什么样的卫生服务,明确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对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小结


  总之,对于中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要博采众长,形成以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自我道德教育能力为目的,适合我国特点的职业道德培养途径。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与技术能力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综合集成。


  作者:王怀生

  第7篇:日本护理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借鉴


  一、日本护理服务教育理念


  1.借鉴他国理念


  护理服务起源于德国,1968年英国护士南丁格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护士学校,引进了助产士以及护士培训,后“南丁格尔”精神的崇高品质和模范行为也在后续的护理服务中得到了传承。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无障碍接受西方文化,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一方面,国家分批派留学生前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招聘国外知名专家来日任教并予以重金;伴随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日本开始吸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第三产业茁壮发展。日本的护理服务主要受到美德的影响,模式以整体护理为主,单独的个体护理为辅,根据老年群体需求的不同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护理模式;借鉴美德学习中,“爱岗敬业”这一词汇,深刻融入日本“大和民族”行为规范当中,为日本成为世界服务大国打下了基础。同时,护理服务中,日本更注重护理质量,为护理服务对象提供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精神护理,以保证日本国国民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介护以及帮助服务,保证每位国民被平等公正对待,并尊重其人格、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意愿,帮助老年群体无障碍自主自立生活,培养“南丁格尔”精神的医疗人员和护理服务人员。此外,日本的护理理念更主要体现在护学校的经营理念,本文以日本护理专业排名第一的国立旭川医科大学,公立排名第一的札幌医科大学以及拥有保健福祉学部的冈山县立大学为例进行探讨。


  旭川医科大学以三点为学校的主要教育理念,一是,培养具有丰富人格、广阔的视野、对生命、尊严、伦理观有高度理解、拥有高度知识技术的医疗人员和医疗研究者;二是,培养对地区医疗、地区福祉有贡献的医疗人员;三是,为培养通过教育、研究、医疗活动对国际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医师或者看护师而努力。


  札幌医科大学以三点为学校的教育理念,一是,为培养拥有丰富人格的医疗人员而努力;二是,对每位北海道住民的医疗服务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三是,探索国际化、尖端化的医学研究。


  冈山县立大学福祉学部的教育理念,为地域社会人们的健康和福祉作出积极贡献,乐于助人,以培养健康福祉相关全能型人才为目标。


  对比三所学校,隶属日本政府的国立大学教育理念广泛,注重培养综合性全面性护理人员,并且注重整体的发展力量;公立大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更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以保证满足不同类型护理对象的需要;冈山县立大学福祉学部虽没有具体的教育理念,但是对护理人员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硬性要求。随着护理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养综合性护理服务人才,注重护理服务人才的社会属性和集体意识”成为了日本护理服务行业的基本理念。“以日本全体国民均为被护理服务,在所有人拥有‘人的尊严’的情况下,按照其意志自由生活,对其自主行为进行援助”成为当今日本护理服务业的主题。


  2.教育理念转化的创新(学生素质提升)


  初次培训,培训地点的前辈们首先会为护理服务人员讲解“6K”的内容(きつい、きたない、きけん、こしわるい、かっこわるい、きゅうりょうやすい),即,累,脏,高危,没骨气,相貌丑陋,工资薪酬低,扩大了从事护理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不被善待,如:护理服务对象的不合作,护理家属纠纷,新人不被重视受欺负等,告知新入行的“护理菜鸟”们护理服务的艰辛的同时,为他们做好“告别昨天,思考明天”的思想、身体、心理准备。方便以后的培训中,通过宣传护理教育理念、护理服务的内容,让所谓的“护理菜鸟”领会护理理念从“身”到“心”的转化,达到从照顾护理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转化为慰藉护理服务对象的心理。


  3.护理服务理念的特点(来自对象需求;来自队伍认同;来自沟通桥梁,“信念桥”;“信任纽带”)


  对待护理服务对象,护理服务人员采用“面对面微笑”、“事事的人文关怀”、“鼓励式护理模式”的护理服务理念,如: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饮食习惯设置饭食;购买赠送服务对象喜欢的礼物;早晨主动问好;护理服务前细心讲解;特殊护理服务时耐心鼓励;定期检查后慰问身体;如:对完全可以自理的老人们,不拘束他们的活动,不限制他们的自由的“面对面微笑”的护理模式;对部分可以自理的老人们,鼓励他们自主自立生活,最大限制发挥他们的残存功能的“鼓励式护理模式”;对无法达到自理的老人们,不歧视不忽视,悉心照料,用微笑、语言、行动来抚慰他们的内心,使其拥有自信,真正达到“事事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从“满足其渴望”、“安慰其痛苦”、“保护其远离恐惧”、“维护其尊严”、“尊重其行为习惯”等方面让护理服务人员在日常的护理服务中深刻体会对象的需求,并使之时刻可以感受“人文关怀”以及“互信互爱”的护理服务理念。


  二、日本护理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变革


  日本的护理改革经历过诸多措施,日本护理服务始源于1885年,日本成立了第一所介护学校;1899年提出了助产士规范;1900年进行了第一次介护士资格考试;1915年规范了介护士招聘原则;1927年日本大学设立介护相关课程;1929年成立日本第一家介护士协会;1946年建立新的介护教育体系,并且成立了“助产士介护士公卫协会”;1948年首次确立“公共介护士助产士”职业名称;1950年在短期大学内开设介护课程;1965年立法规定介护士每月夜班数不得超过8天,强制要求两人或以上介护服务人员共同劳作;1979年日本大学设立介护相关硕士课程;1988年日本大学大学设立介护相关博士课程;1990年日本将5月12日规定为“护士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成立“灾害护理”介护人员小组,从县府道都开始实施具体细则;2005年日本为了女性弱势群体,开设硕士级女性保健和助产专业的介护服务。


  1.护理服务教育配套设置


  (1)护理学校课程设置


  2013年为止,日本已有专门的介护福祉士学校378所,大学有专业的介护课教授和统一教材,介护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福祉、高龄者介护、福祉情报、生活支援、精神保健、人间关系与交流等专业性课程。此外还设有介护学习、介护演习、模拟等科目。学校介护相关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介护的练习用具种类很多,如模拟人形,注射器具,紧急抢救器具等护理相关仪器。另外还设有上机操作课程,电脑中不但有介护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还有模拟操作系统,让同学学会应对护理服务对象的紧急抢救、突发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化综合性的介护服务人才。


  (2)护理服务人才培训设置


  日本护理服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是护理学校的培养,二是护理服务机构或者医疗组织内的转化。


  初中毕业生考入县准介护学校学习2年到3年,毕业后可以称为准介护士、助理介护士;任职数年相关职业后,合格通过国家考试,则拥有“介护士”资格,可持证上岗。另外,高中毕业后考入介护学校,毕业后经国家考试,合格后可以聘用为介护士。保健护士或助产护士需修满国家级介护学校的学分且毕业考核合格后,经由1年的专门课程学习,参加国家考试合格,则可以成为“保健介护士”或“助产护士”。


  2.职业道德的构成内容


  (1)介护课程人性化改革中的道德规范教育


  日本1886年于东京成立了第一所介护学校“有志公立东京病院看护养成学校”,从国外高价聘请留学生前往学校进行教学,同时派遣留学生和国外进行友好交流访问。以此为开端,日本介护学校通过从“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临终关怀”-“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其间,历经三次“介护课程改革”,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护为本”、“建立互信”的人性化理念发展。1951年,日本文部省统一护理机构,护理学校的介护教学规定,同时以此作为介护资格考试的标准。1968年,日本开展了第一次介护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课程中添加了介护伦理课程和介护学总论,增加了伦理课程教学,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对护理服务的认识。1990年,日本文部省对护理课程进行了第二次改革,着重培养护理服务人才的专业护理知识,加强学生对高龄者介护中预防疾病,健康常识,日常保健的掌握,一方面将高龄者介护从成人介护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提倡学生培养对“人文精神”的重视。1997年,日本文部省进行了第三次护理课程的改革以培养对护理服务对象“保证其权益和利益”、“维护其尊严”、“尊重其行为习惯”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职业装饰与护德融合


  一是“帽子”仪式。在日本,准介护士通过考核,晋升介护士前,都要参加统一的“帽子”仪式。仪式通常在完成护理学校的课程后,即将前往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前举行。护校学生身着白色裙装,白色围裙,手持白色蜡烛,在会议礼堂由护理机构、医疗机构、日本卫生部以及护理服务部的相关主要人员为其带上白色的“护士帽”。通过在南丁格尔肖像画前宣读誓言,表明今后作为一名护理服务人员在护理服务中的“思想道德准备”和“严守护理服务理念”的态度。


  二是职业着装等细节要求。在职业服装上,日本护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都是有统一着装的要求,如:机构内的护理人员和料理服务人员要求统一着浅色上衣和裤子,多为白色、有些为浅蓝色或浅绿色,统一规定的鞋子,无跟防滑防水,指甲长度不可以涂抹指甲油,不允许佩戴耳饰和项链,不可化浓妆,不可披头散发;料理服务人员则要求更加严格,如:佩戴统一头帽,系白色围裙,通勤前用专用洗手液、洗甲刷进行手部清洁后用酒精覆盖手掌,采用计时每20分钟用酒精对用具消毒,每30分钟再次清洁手部。在细节上保证护理服务对象的饮食卫生,同时用具体行为表示对护理服务对象的尊重和负责。


  三是胸口名牌的要求。护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都要求护理服务人员在胸口处别上名牌,颜色大多是白色的,上面标有名字的汉字,汉字上方用大黑体字标明名字读音的平假名,如果名牌出现破损,会被要求立即更换。另外,向初次见面的护理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护理服务人员会用手指着名字,慢慢的告诉护理服务对象自己的名字,有时还会编一些好记的顺口溜以方便对方对自己名字的记忆;后期的多次护理服务前,护理服务人员也会在护理服务前再次告知对方自己的名字,不会将护理服务对象置于尴尬或是觉得自己无用处的地位。


  (3)岗前研修与护德教育融合


  一是,学校组织的岗前研修指导。对于即将毕业参加就职的护理服务人员,正式上岗前学校会组织毕业生参加岗前指导的座谈会,在会上再次确认护理服务人员的心意,思想上是否已经完全做好为护理服务对象服务的准备,内心是否有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护理服务人员思想觉悟等岗前研修教育。


  二是,就职地开展的岗前研修教育。通常的护理服务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会为即将上岗的护理服务人员准备好研修人员手册,手册的第一页通常会是机构的护理服务理念和行为守则。同时,在实习期间每天上岗前,都会一齐宣读所在机构的护理服务理念和行为守则,表明当天以手册上面注明的条例为标准实行所有的护理服务。


  (4)社会公德教育向护德教育的“自然转型”


  在日本,学校、医疗机构、企业中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责任”、“道德”、“善”等相关的教育,但是从幼稚园开始的义务教育中,学校的课程设置、组织的课外活动、教师家长的以身作则中,这些社会公德教育可以说处处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体现。护理服务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同样是是对护理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


  三、护理服务职业道德教育的配套因素分析


  1.义务教育的配套


  (1)身体素质教育培训


  在日本,学校很注重培养小孩子的身体素质,经常会看到小孩子们排成队,穿着运动裤在操场上跑步。日本每个孩子从小开始冬天就穿的很少,成长过程中被教育不怕冷,多运动,吃苦耐劳,而且无论季节,所有人都必须穿短T恤和运动裤上体育课。同时,学校还会在秋冬季节进行马拉松长跑,强制要求同学们参加,马拉松最后两名则负责清扫学校的游泳池以作为惩罚措施。


  (2)心理承受力教育培训


  除了身体素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教育培训中的重点。日本早在幼稚园开始,定期保育员就会带着小孩子们乘大巴去游玩,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能力。不同于中国儿童被精心呵护的不同,在日本,小孩子普遍都是从小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购物、做家务,上学的途中也很少见到家长背着书包接送,这样锻炼的背景下,日本儿童从小就独立性很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他们的生活费就不再依靠父母,通过打工或奖学金的方式来获取金钱,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能力来赚取日常的生活费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行为理念,无论对与错,行动中学会自己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和“后果”。


  (3)习惯教育理念培训


  在日本从幼稚园开始,老师就开始向小朋友们灌输诸多的“习惯”的教育理念。


  一是垃圾分类教育。日本在垃圾回收上面十分仔细,如果不按类分好严重的会面临巨额罚款。垃圾按不同种类分为可燃垃圾,如:生垃圾、一次性垃圾、皮革制品等;不可燃垃圾,如:塑料、尼龙、泡沫、玻璃等;资源垃圾,如:衣服、家用电器、被子、家具等;粗大垃圾,如:体积在一立方米以上的床、沙发等。垃圾按不同日期分别进行回收,如:一星期两天固定回收可燃垃圾;一月两天回收不可燃垃圾;星期二回收资源垃圾;粗大垃圾的则要进行回收,事先电话预约,等待回收人员上门来取,同时也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种做法一方面是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爱惜物品、不随意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大人们以身作则,孩子们在大人们的榜样下规范行为。不同垃圾用不同的垃圾袋和不同的进行分装,如同时,垃圾分类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如:纸质的牛奶盒需要剪开洗净晒干后用塑料绳子系上整齐摆放;饮料瓶需要将瓶盖拧下单独放进垃圾袋里面,瓶身的包装纸则要撕下,并用水将瓶子冲洗干净,将瓶子踩扁后放入指定回收箱;玻璃等边缘锋利的物品,需要用牛皮纸包装用胶绳缠好好后放入相应分类的垃圾袋。老师经常会采用学生与家长参与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实际动手操作,严格按照规矩进行清理和分类,从细节上领会“不给他人添麻烦”、“为他人考虑”,行动中体现着人性化的理念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习惯教育理念。


  二是餐桌教育。在日本的学校里,老师会关于用餐进行分工,一部分同学一组穿着白色的料理服,带料理帽和口罩,负责领取牛奶;一部分同学一组帮助学生分饭,学生会自发排队,领取饭菜后,对分饭的同学点头表示感谢;一部分同学一组负责饭后清理餐桌、搬运料理器具、对垃圾进行分类统一收集在相应的回收箱里面。这种餐桌教育,不但增强了学生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树立了自信心,更是对独立意识的培养。


  (4)素质教育的培训


  在日本,特别是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感恩,尊敬,关爱,谦逊等美德从小伴随小孩子们的成长,如:吃饭前将筷子平放入拇指与食指间说“我要开动了”,饭后说“多谢款待”,这种举动主要是表达对神明的感谢,让自己可以有温暖的饭菜食用;经常对父母亲说“谢谢你”、“我爱你”,学会从内心自发懂得“感恩”。上学或通勤途中在十字路口会有指挥的志愿者在他们微笑的说“请走好”后,同样用微笑回答他们说“我走了”;遇到道路修理会向工作人员点头示意并且说“辛苦了”,这让他们懂得“尊敬”。路旁遇到行动不便或是身体不自由的人们时,会主动上前进行帮助;遇到他们困难的时候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让他们懂得“关爱”。一条道路上两方都有人需要通过、双方需要开门时,都会点头示意主动让对方先行;不小心冲撞到后无论谁对谁错,双方都会说“对不起”、“没事吧”,这让他们懂得“谦逊”。在这些美德的熏陶以及父母亲人周围的自然和生活环境的作用下,从小孩子们会养成好习惯,这种社会公德的教育会伴随并在小孩子们长大后作用其一生。


  2.立法支持的配套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日本先后出台了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与政策近十部,这些法律构成了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系统。1959年日本出台《国民年金法》,明确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金的法律保障途径;1963年《老人福利法》,明确了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的结合模式;1982年《老人保健法》,明确老年看护内涵、基本护理程序;1987年的《社会福利士及介护福利士法》;1989年《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及其10年战略计划》再次明确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地位;1992年《福利人才确保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法律上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2000年出台《介护保险法》,强制要求40岁以上日本国民参加养老保险,并明确了老年福利性护理服务、全民保健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的基本政策;2010年公布《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其中医疗和介护产业便是其中之一重要项目。


  3.护理保险制度配套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是以老年人的自理援助为主,共同连带为理念,通过全民的相互援助,实行对老年人介护的强制性制度。2000年的《介护保险法》大大的解决了老年人们的后顾之忧,它规定年满40岁的日本公民都要交纳保险费以解决年老后的看护问题,所在的地方政府充当责任人的角色。其流程首先要到当地政府交申请,行政机关通过调查、确认需要介护的程度,按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保险赔偿费。老人们可以用这笔费用自由的选择养老机构。这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引入了市场,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4.护校与养老机构的沟通配套


  日本的介护学校重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全方面协调能力的培养,书本教育中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实践中边讲解边示范。包括:不同介护程度的老人洗澡、移动老人、口腔的护理、臀部的清洁护理、项部按摩、切开颈部气管等的急救措施等。这种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脱离书本的知识,更容易迅速理解和掌握,同时缓解了老师们人手的不足,又减轻了当值介护士的工作量。


  5.老年用品设计的熏陶教育的配套


  高龄者的增加为老年商品市场带来了商机,更多的领域出现了专门为老年人生活增加便利的产品。介护学校首先以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各种老年用品,其名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清理方法,维修方法等。其次,采用实物认知的方法,对比图片面对面教学,充分了解老年用品。最后,进入到与学校友好关联的护理服务设施中实际操作,进一步通过观察加深老年商品对学生们的认识及理解,并通过实感,以此加深学生们对于即将成为介护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


  四、日本护理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规范对我国护理产业的借鉴


  1.日本借助法律保障护理产业的正确运行以及介护人员的权益


  日本通过《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1987年)、《福利人才确保法》(1992年)的法律规定,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保”、“立法可行”,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护理服务产业的人才供给及其维权措施。


  2.学校中设立专业,灵活性和统一受教的相互结合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全面型护理人才,技能型人才,课本与实习教育相结合,加深护理服务人才对护理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对于短期的介护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以降低人力资源,丰富的实践课程以培养介护人员素质及自身能力。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修养,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


  3.明确护理服务奖惩措施及管理程序


  一是明确奖励措施。对于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工作5年、10年及其以上的诚信护工、保姆等灵活就业人员,每年给予公开的社会奖励,包括物质奖励等,引导和维护护理服务队伍的稳定;二是监督、检查护理机构内部的自律、他律、互律措施,以及运行机制、惩罚体系等是否违德、违规、违法;三是鉴于60岁以上老年护理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为保障其权益最大化,应规范我省老年护理服务中的社会监督程序,明确社会居民、各类社团等所有社会主体都有权利举报老年护理服务中的不法行为,对举报者要有物质奖励,对于欺诈、虐待行为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等。


  4.推行护理服务个人信用档案管理


  一是在居家护理服务、机构护理服务中,对专业人员、护工、志愿者等普遍建立个人的“服务信用档案”;二是对个人信用档案实施监管,对护理服务中诚信缺失者,及时通报给辖区所有护理机构、居家护理服务中心,以及辖区医疗机构,防止继续聘用行为发生等。最大限度保证护理服务对象和护理服务人员之间的“互信”。


  作者:赵清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