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运动训练中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足球运动员在训练中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得出:足球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能够在足球的训练和比赛中提高的;需在练习基本技术和技战术演练中时培养意识;还要加强足球运动理论知识和裁判法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比赛中战术运用自如,应变及时,有重视技战术意识的培养,才有利于球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意识是一个包括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定义,其具体内涵指的是运用感觉、思考、记忆、知觉、分析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个人的身心状态)和外在的(外界环境)的综合观察和认知。运动员的足球意识则是指球员在足球比赛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思维反应,并根据这个反映所作出的行动。一个良好的足球意识应该是对足球运动的客观认识和反映,足球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能够在足球的训练和比赛中提高的。它是足球运动的个人能动反映,一个好的足球技战术意识能够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而一个不合格的足球意识可能会成为发展的障碍。
因此,对运动员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球队的战绩,以及对足球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中国知网、万方网、国家图书馆和互联网有关运动训练中足球技战术意识的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调查访谈法
通过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对足球教练员和足球运动员进行访问、调查,取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和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1.3逻辑分析法
综合运用了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等逻辑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分析
2.1足球技战术意识特征
足球战术意识训练包括以下八大要素:技术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进攻的主动性、防守的积极性、战术的灵活性、动作的隐蔽性、配合的整体性。运动员要根据场上的攻、防转换来采取合理、有效的进攻、防守行动。在进攻中,无球时要根据本队的战术要求进行合理的跑位、接应;有球时要审时度势,进行传球、突破过人、射门等技、战术运用防守时,要根据本队的部署及对方的进攻特点采取有效的行动;在场上,还要根据裁判员的判罚尺度以及对方的战术特点,随时做出相应的变化。
总之,足球场上的一切活动,都要求运动员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来合理、有效地完成技、战术。
2.2足球战术意识的意义
运动员对足球运动客观规律的准确认识与反映就是足球战术意识,足球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空间与时间上对足球知识、技术与技能的正确运用及观察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应变能力与心理活动的总和。足球战术意识的提高可经过训练与比赛来实现。它能够对足球运动作出能动的反映,且反过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它对于现代足球运动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且它是对成熟球员与球队成熟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另外,足球战术意识的好坏会对球队的比赛成绩产生直接影响。
2.3练习基本技术和技战术演练中时培养意识
通过反复的基本技术练习,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意识可视为足球的无形技术,即“软技术”。基本技术的反复练习,当运动员熟练掌握技术时,其控球意识、传接意识、进攻意识、射门意识随之形成并有所提高。技战术的演练,是教学训练的主要教学形式。技战术默契配合的过程,也就是强化技战术意识的过程,默契就是意识。技战术演练中强化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队员之间的亲和力,有助于培养团结意识。
2.4在训练中对运动员技战术意识的培养
足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体育竞技运动,足球比赛颇具观赏性,你可以评价一只球队的强弱,但你却无法预测一场比赛的胜负结果。技战术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是靠苦练就能得到的。而是在长期的训练中不断地学习、探索、思考,用“脑”学习得到的。运动员通过重复技战术演练,经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易于形成意识的感性形成。
2.5加强足球运动理论知识和裁判法的学习
用理论知识武装运动员的头脑,使他们体验与掌握比赛中的技术、战术运用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足球运动基本规律和裁判法的理解,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更清楚的意识到如何才能更合理的发挥本方在技术,战术某一方面的特长,“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快地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3结论
足球训练中运动员技战术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在足球运動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足球运动的发展与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运动员理解其技战术的基本特征后,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应该以各种方法来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个人技战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全队的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另外,在训练中还应该鼓励运动员个性的发展,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富有创造性。统一的技战术意识和不同特点的队员在比赛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空间,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比赛节奏,这对于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是在有脾益的。
作者:任慧杰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3期
第2篇:篮球运动训练与教学多视角研究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融合趣味性和竞技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篮球运动的训练过程中,必须注重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断提升篮球运动的训练水平,全面分析篮球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同时,为综合性地提升篮球运动的教学质量,在篮球教学中还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视角,不断提升篮球教学的整体水平。
在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中,篮球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普遍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篮球运动的趣味性、竞技性等特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篮球运动训练和教学的特色化。在篮球运动训练中,需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依托于多视角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升篮球教学的整体质量。
1高校篮球运动的训练方法及策略研究
篮球运动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在高校篮球运动的训练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科学的训练方法,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和特色,结合学生的身体素养等,开展科学合理的训练工作,注重篮球运动训练的目的性,注重篮球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有效地提升篮球运动训练的整体质量。
1.1篮球运动投篮动作及技巧的训练
投篮是高校篮球运动的核心环节,在高校篮球运动项目的日常训练中,必须注重投篮技巧及动作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内容需要注重训练的持续性,通过持续性的训练来优化学生的投篮动作,通过持续性的训练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投篮意识。一方面,在投篮动作的训练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视频及实际的动作演练,将不同方式的投篮动作予以拆解,将不同方式的投篮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以不同的小动作为基础开展分步训练。待学生掌握一个基本动作后,通过持续性的训练来巩固学生对这类动作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投篮动作的训练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定点投篮、三分投篮、立定跳投等多种投篮方式的能力。在高校篮球的训练中,投篮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同时也是比较复杂的训练项目。在高校篮球投篮的训练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定点投篮做起,从双脚站定、矫正手臂姿势、扬起手臂、手臂用力等基础动作来扎实练习投篮动作。
1.2运球能力及技术的专项训练
在高校篮球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运动能力是篮球训练中最关键的方面,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运球能力,才能将篮球项目的各类技巧有效地串联起来,才能将篮球运动的对抗性、竞技性等凸显出来。一方面,在篮球运球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基本的原地运球来进行重复训练。运球能力的训练是比较复杂且困难的,对于身体协调性不好的学生来讲,初期开始学习和训练运球是比较复杂且困难的。所以,在运球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篮球素养,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工作,有效提升运动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在篮球运球能力的训练中,男生和女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不同,他们的篮球素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应该体现在篮球运动能力的差异化训练中。另一方面,在篮球运球能力的实际训练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原地运球后,还应该进行跳跃式运球以及上篮等高难度动作,这是学生运球能力的实际体现,更是检验学生运球训练的重要方面。在跳跃式运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好篮球场地,将学生运球的线路圈定出来,通过一段直线的运球线路,设定好跳投截止点,通过重复性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跳投及运球能力。此外,在训练直线运球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些曲线运球或者三分线弧顶运球等来提升训练难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篮球运球技巧。
1.3三步上篮等技术动作的专项训练
在高校篮球的训练中,三步上篮的训练是最困难的。在实际的三步上篮训练中,如果学生提前没有调整好步伐,在三步完成时,很容易出现两类情况,一种是三步完成时距离篮筐较远,难以完成上篮动作,一种是“跑过了”,学生三步完成时,身体与篮板呈现零度角或者负角度等。因此,在三步上籃的实际训练中,必须注重专项训练,通过动作的分解等来逐步完成三步上篮的深化训练。首先,教师在训练学生三步上篮能力时,应该从学生的步伐调整开始。在上篮前,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步伐跨度,通过无球训练来养成良好的上篮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跨步衡量的方法来提前规划好上篮的方向或者跨步的幅度,以此来做好上篮的技术准备。其次,在三步上篮的训练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上篮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当准备三步上篮时,心中默念一步、二步,到三步时已经起跳了。步幅大小应和平常跑步大小一样,这样比较自然。当离着篮筐较远而开始三步上篮时,要把步幅迈大一些,否则第三步起跳会发现离篮筐很远,不容易将球投进。反之离篮筐很近了,要调小步伐,否则第三步跳起很可能跑到篮板后面。最后,在三步上篮的训练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上篮游戏等来减少训练的繁琐性。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以篮板为中心,从篮板的两侧、篮板的45°角、90°直角等方向进行三步上篮训练。技术动作完美、上篮成功率高的小组可以获得惩罚失败一方的权限。通过这样的游戏训练法,能够提升学生对篮球项目的兴趣。
2高校篮球教学的多视角研究
篮球运动项目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在高校篮球教学中,为提升篮球教学的整体质量,必须注重多视角的教学研究,结合学生的篮球技巧及篮球素养,结合学生不同的篮球兴趣等,积极运用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来开展篮球教学工作。
2.1以问题为导入,积极运用问题教学法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问题教学法。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善于总结与分析学生在篮球训练中凸显的问题,以篮球技术中的共性问题来引入教学工作中。问题导入法选取的问题基本都是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使得学生在错误示范的指导下,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实践证明,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这种问题导入法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教学效率非常高。如,在三步上篮的训练中,教师以学生错误的上篮动作为教学基础,在错误分析中找出学生常犯此类错误的原因,这本身有助于学生明确三步上篮的精髓,更快速地理解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
2.2善于运用优秀范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篮球运动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但重复性的篮球训练内容以及重复性的篮球训练技巧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篮球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范例进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对高校篮球运动项目的兴趣。如,在投篮技术动作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邀请优秀的校队成员来进行展示,该队员将投篮动作分解开来,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讲解,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在范例教学法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视频教学法等。
2.3运用程序教学,提升篮球教学的层次性
篮球项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运动,任何一个小的动作都是由若干个基础动作组成的。在篮球运动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运用科学的程序教学法,将不同性质的篮球动作或者篮球内容等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子部分,明确这些部分的训练内容和方向,开展科学化、流程化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篮球能力。
3结语
高校篮球运动融合竞技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高校篮球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开展专项化训练,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综合性提升篮球训练的水平和技巧。同时,在篮球教学中,应该运用多视角的教学研究工作,综合性提升篮球教学的整体质量。
作者:祝珊珊马彩珠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34期
第3篇:运动训练中小周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在制定和实施运动训练计划中,训练小周期的结构和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训练过程的质量好坏和训练目标的完成与否。研究通过对影响制定运动训练小周期计划的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能使人们了解它的构成原理、制定负荷时的生理学依据及其与营养、恢复的关系,进而为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更好地完成训练目标提供帮助。
Abstract:The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anexercisetrainingprogram,thestructureandcontentofthetrainingcycleplaysaveryimportantrole,whichdirectlydeterminesthecompletionoftrainingobjectivesandthequalityisgoodorbadtrainingprocessornot.Throughtheanalysisanddiscussionoftheimpactofthedevelopmentoftrainingcycleofseveralproblems,enableustounderstandtheprinciplesofitscomposition,basedonthedevelopmentofphysiologyanditsloadofnutrientstorestoretherelationship,andthushelptobetteraccomplishthetrainingobjectives.
KeyWords:Sportstraining;Exerciseload;Trainingcycle
为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在一定时间内,根据训练目标的需要,有机地组织有关训练的内容及各种因素,从而使训练有序、有效地进行的过程叫做运动训练过程。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原理告诉人们,运动训练有着自己的规律,人体运动能力及运动成绩的变化也有着特定的规律,揭示、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可以明显地提高训练的效果。
一个训练计划,不论制定得多么完美,最后都要通过一个个训练小周期的实践来实现目标。可以说,小周期是制定训练计划最重要、最有用的内容,它的结构和内容决定着训练过程的质量。训练小周期通常是以一周为单位,也有短至3~4d、长至10~14d的小周期,最短的小周期是由两次训练课构成的。在训练小周期内,将一系列训练课组织在一起,以解决某些训练任务。训练小周期的制定有其特定规律,下面就制定训练小周期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常见问题予以探讨。
1制定训练小周期负荷时的生理学依据
由于训练的对象是人,所以一切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遵循人体自身的客观规律;制定小周期负荷的主要生理依据有3点:一是“强度法则”。由于人体有反应和适应的基本生理特性,作为刺激人体的训练内容安排,只有保证负荷强度的不断增加,才能促使机体机能最高水平地发挥。单纯地增加训练负荷量不具备引起机体最大兴奋的条件,也不符合专项训练要求。二是“痕迹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机体接受的刺激越大,其反应也越大,受到的影响就越深刻,为训练改进机体技能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三是“超量恢复”。在进行训练后,其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和能源物质含量会暂时下降和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机体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和固有的生理反应,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和机能水平等方面都会回到并超过训练前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
另外,在进行負荷安排时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符合人体生理上的基本特性: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依次不断循环的过程。而且,从生理上来说,引起组织兴奋地刺激(运动负荷就是一种刺激)必须具备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三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就强度来说,它存在一个基强度,即刺激的强度小到一定的时候就不能再小,如果刺激的强度小于基强度,哪怕时间再长,也引起不了组织的兴奋,而训练的目的就是引起组织的兴奋和变化。如果在训练中不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运动负荷的安排相对于运动员来说刺激过大,就会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如过度疲劳、运动损伤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等。相反,刺激过小,引起机体的反应也小,致使训练对机体结构、机能产生的影响也小,同样达不到训练效果。
2训练小周期的构成原理
小周期构成的基本原理就是有机体不同机能系统的“恢复异时性”规律。小周期的合理构成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系统、不间断的训练使有机体的机能得到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在训练过程中不产生过度疲劳。研究已证实:(1)有机体的各个机能系统在进行大负荷训练后完全恢复所用的时间不同,即存在恢复过程的异时性。具体来说,大负荷训练后磷酸肌酸功能系统恢复最快,整个无氧代谢能力次之,恢复最慢的是有氧代谢能力。(2)疲劳的产生取决于练习的性质。疲劳发展的主要环节是直接参与运动的某种器官和保障这些器官完成某种练习的相关系统。例如,在进行旨在提高速度能力的训练课后,磷酸肌酸的功能体系消耗最大,恢复最慢,而对有氧代谢和乳酸的功能体系影响不大。因而,从理论上可以推断,一旦某一机能系统已经恢复或者超量恢复,则可安排此系统继续训练,而不必考虑其他的机能系统;某一机能系统处于疲劳状态,可以控制其他机能系统进行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会影响该机能系统的恢复过程(这时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相互影响不大,甚至还有利于恢复,但是对整个无氧代谢过程和磷酸肌酸功能会产生不利影响)。要想使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最好是在超量恢复过程中安排下一次训练。各种运动结束后的恢复过程并非直线性的,而是一条曲线:在恢复过程总时间的前1/3时间段内,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及能源物质含量可迅速恢复70%,中间1/3时间段内恢复20%,最后1/3时间段内恢复10%。而且,在进行不同性质的大负荷训练后,身体各机能系统恢复的具体时间是不相同的。以旨在提高速度能力性质的大负荷训练课后,速度能力本身恢复得最慢,需48h左右,而无氧能力约需24h,有氧能力需6~12h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旨在提高无氧能力性质的大负荷训练课后,无氧能力需48~72h超量恢复,而有氧能力约需6~12h,速度能力在24h左右;以旨在提高有氧能力性质的大负荷训练课后,有氧能力需72h左右达到超量恢复,速度能力约需6~12h,无氧能力约需24~48h;如果由上述3类性质大负荷训练课各自量的40%~45%组成一次综合性的大负荷课(综合性训练课的总量比他们各自的1/3的和还大),则速度能力和无氧能力要在48h左右达到超量恢复水平,有氧能力需72h左右才能达到超量恢复水平,这与它们本身做主要练习时的大负荷课后的恢复时间相同。
因此,在制定训练小周期的训练课时应掌握以下几点:(1)要了解运动员在进行各类性质大负荷训练课后的具体恢复时间;(2)一般来说,在身体某一机能能力达到超量恢复时才可以重新安排此类性质的训练课;(3)不同性质的大负荷训练课应交替安排,这样可较好地避免因过度疲劳而对运动员造成的不良影响;(4)必要时可在恢复不足的状态下连续安排同一性质的训练课,以加深对有机体的刺激,促使这类机能能力产生较大的超量恢复。
3运动训练与营养
中国运动训练有句古话“三分练七分补”,这也说明了运动员的训练与营养吸收同样重要,甚至科学的营养吸收超过运动员的刻苦训练。有大量的临床资料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训练会消耗水分和维生素等各方面的能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摄入营养并吸收,不仅不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反而会因为营养不良降低免疫力,致使运动员身体机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由于一些运动项目的特殊性对运动员的体重有很严格的限制,而使运动员不能合理地进食,缺乏营养,身体机能不平衡,如举重、摔跤等项目。教练员为了金牌、冠军不惜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这严重违背了体育运动的目的。
运动训练可以增加机体对许多营养素的需要,而这些增加的营养素通常是通过增加食物来满足的。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的团队在制定和实施周期训练的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膳食平衡,营养的科学合理搭配。许多运动员训练后,教练会督促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或者摄入大量的低能量糖类,蛋白质等。这样不仅会影响运动训练效果,适得其反,导致成绩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4个体的差异
通过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引起机体更加明显的生物适应,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在20世纪80年代的运动训练界,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当前将运动员负荷的度量与对手相比,并力求超过自己的竞争者也不是教练员们最为关注的目标。他们考虑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增加,而是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去确定适宜的负荷。去掌握负荷的增加和变化。这种负荷量度个体化的特征越来越多地在不同项目、不同国家的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中表现出来。
在制定和实施运动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包括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形态特点、机能水平、机体恢复能力、运动素质、技术和战术情况、心理品质及承受负荷的能力等)。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和安排训练负荷,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和分析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运动员个体特点的训練计划,已经是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5多种恢复手段的运用
只有当运动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从负荷造成的疲劳中恢复过来之后,训练负荷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的影响才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没有负荷,就不能称为训练,那么没有恢复,也就不可能有提高。运动性疲劳出现后,如果采用一些恢复手段,则可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尽快消除疲劳,提高锻炼效果。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高度重视恢复过程的实施,采取多种手段加速恢复时间,将恢复的实施列入训练计划。
常见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1)运动后休息,它包括静止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两种形式。静止性休息是指运动员运动后保持机体的相对不运动状态,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尽快消除疲劳,它更适合由于全身运动导致的整体性疲劳症状的消除。积极性休息是指运动员运动后采用一些轻微的活动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它更适合由于少量肌肉参与工作导致局部疲劳或运动强度较大而导致的快速疲劳。(2)合理的营养。运动训练过程中,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为机体运动提供能量,所以运动后应及时补充营养,还应根据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时间有针对性地补充不同的营养物质,以利于疲劳的消除,提高训练效果。(3)物理手段。包括按摩、牵拉、水疗(包括芬兰式蒸汽浴、热水浴和桑拿浴等多种形式)和电疗等手段。
作者:马民宇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