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也涌现出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有许多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英国工读交替的现代学徒制
随着社会生产对工人素质要求的提高,传统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于是,英国发展出了由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工读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整个学徒期一般持续4~5年,第一年徒工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去学习,在以后的几年中,培训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徒工可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带薪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也可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阶段性脱产学习”的部分时间制课程,徒工完成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英国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英国保守党政府1993年的政府预算报告。从那时起,学徒培训就被列入政府预算,培训经费也有了稳定的保障。由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地方委员会负责本地区学徒制培训的资助,其资助程序是由政府制定预算,各地再根据本地区行业发展情况,制定各自的资金拨付计划。
英国现代学徒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规定的学习内容以外,允许增加学习内容或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政府在学习延长期仍然会给予适当资助。
新加坡符合国情的“教学工厂”
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新加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国情的不同。于是在借鉴德国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展示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并不意味着在学校之下再办一个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个工厂定点实习,而是把学校按工厂的模式办,把工厂按学校的模式办,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被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新加坡也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联合举办了各种培训中心,如与法国合作的新技术学院,与德国合作的德新技术培训中心等。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也先后与外国厂商联办了不少职业训练中心。这些机构是与工业发达国家合办的,因而可借助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除每年由国家拨款发展职业教育外,政府还制定了一项政策,即从1979年起,通过企业集资建立技能发展基金。政府规定,企业必须为工资每月不满750新元的职工缴纳相当于该职工工资1%~4%的技能发展基金,由国家生产力局掌握此项基金。实际上,它可以说是对雇主的一种强制性征税,迫使雇主减少雇佣低技能职工,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韩国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地位
过去,在韩国人们的头脑里,“体力劳动低贱”的思想比较严重,一般人都不愿接受职业教育。韩国政府为了改变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改革了高中升学考试方案。将报考职业高中的升学考试放在前期,报考普通高中的升学考试放在后期,考生若被职业高中录取,就不得再参加普通高中升学考试。在韩国,职业高中的录取标准不但高于普通高中,而且还要进行复试。
其次是改革了奖学金制度。20世纪80年代,韩国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助学金,还出台免收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学费政策。
韩国政府还出台政策,优先保障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就业后即能获得熟练工人证书。在韩国,最高档次的技术工人与最高档次的工程师同等重要,享受同样待遇。
由于农村农业类学校缺乏吸引力,为此韩国出台政策,农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即使成绩差些,也可以参加选拔,甚至被选送到农业高等院校,学制三年。这期间所有的费用由国家提供。毕业后,可直接成为农民后备劳动力培养对象,并享受国家提供的一切务农资金。但政府对其有任务要求,毕业生在6年内不许离开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如违反了要求,就要返还部分教育费用。
奥地利有特色的“模拟公司”
职业教育在奥地利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大力支持,不少大公司大企业都将自己先进的设备无偿捐献给学校使用,使许多职业学校的设备优于一般企业,因此有不少职业学校成为行业中的技术龙头,不仅承担着为本行业进行产品质量鉴定的任务,而且学校出具的鉴定报告就成为了产品的质量认证书,而且这个认证书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国民的认同。
奥地利的商业经济类职业学校一般都设有独具特色的模拟公司。所谓模拟公司,是指该公司除赢利是虚假的以外,其余都与真实公司相同,一样设有市场部、营销部、采购部、财务部等部门,同样进行注册、缴税、为雇员投保,与其他公司进行生意、业务、资金往来,其业务往来包括物品的采购、销售、议价、文秘、管理等。
在维也纳职业技术学院还设立了管理全国各职业学校模拟公司的总部,总部设有模拟财政部、模拟银行、模拟税务局、模拟保险公司等机构,与各模拟公司联网形成了庞大的模拟市场,以确保各校模拟公司的正常运作。学生轮流在模拟公司的各个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方式开展工作,承办公司所有的业务。通过这些业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自立能力、写作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在各种商务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模拟公司还常与多家真实的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伙伴那里获得信息、资料和设备援助,作为回报,模拟公司会在模拟市场上为伙伴发布广告,宣传品牌。这样的合作,也使学生与各大公司建立起了密切的人际关系,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奥地利企业界采取了多种形式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由企业派遣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研究指导,由企业承担职业教育所需的学生费用,或者由企业派职工到各高级职业学校进修。
德国“双元制”——最成功模式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采用了“双元制”的教学体制,也就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体制。在这一体制中,企业的需求就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在他们离开学校之前必须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
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是德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对于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传统大学来说,明显不适应。在这种背景下,专科高等学校应运而生。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主要有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的要求。各州对于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求必须是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此外,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也可以申请进入专科高等学校求学。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与传统综合大学不同,对于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是针对普通文理高中的毕业生),要求其必须具有一定的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要求有3个月以上实习时间。申请入学者必须自己寻找企业进行实习,申请入学时要出示带班师傅的鉴定报告。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为导向的,所以他们提出“专科高等学校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更加接近顾客的人才”。按照这一原则,专科高等学校自身也要不断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确切把握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传统的综合类大学相比,德国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而毕业生一般都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企业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
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反映了德国教育发展的某些趋势。这些经验对我国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作者:陈姝宇 来源:职业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