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2016-09-26 11: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职业教育无论从投入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相关文献回顾和述评后,对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变迁进行定量描述,引入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作用,并提出了深入把握当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构筑适应产业发展规律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等建议。


  目前国内对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多,但缺少从全国的层面探讨职业教育层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定量研究。该文致力于弥补这一不足,既从职业教育与产业增长方面进行总体分析,也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分析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单纯模仿和追求规模化的阶段过渡到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谋求更高质量和更大效益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更加依赖内涵式增长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优质化、技能型人力资源的供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优化提高,是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的重要支撑。

 

  近二十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我国职业教育经费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2010年的经费总额就已经突破2400亿元。从各层次职业教育机构数看,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占职业教育机构总数的比重都在90%左右,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高专和初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分别为12262所、1321所和40所,占职业教育机构总数的比重分别为90%、9.7%和0.3%。但是,从变化趋势看,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明显减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2000年以来,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分别减少了2831所和1154所,高职高专增加了879所,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2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的比重增加了7.1个百分点。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和层次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经济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职业教育投入与产业增长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职业教育层次从中职为主向高职升级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吗?但目前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还不多,对于职业教育对产业的贡献的分析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规模、投入、层次的变迁,对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回顾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并予以一定的述评。第三和第四部分利用相关的数据,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等概念和模型,探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关系。第五部分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一些讨论,并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提出思考和建议。

 

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二、理论回顾与综述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探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回归到了经典的对经济增长源泉的讨论。职业教育属于劳动力投入中的素质因素,隶属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范畴。对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不乏其人,也不乏成果。例如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玉昆(1988),他将职业教育的因素引入分析中,研究了1964-1982年间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发现职业教育的贡献是1.6%,甚至低于小学教育的贡献(13.9%)[1]。这种发现是符合中国建国后经济发展的历程的,也是符合职业教育在当时的地位的。随着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也伴随着中国产业经济逐渐向更加依靠技能型人才的转变,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攀升。李涛、林勇(2007)分析了职业教育投资与重庆永川市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关系,发现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2]。蒋义(2010)的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普通教育。1993-2007年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大专合起来的贡献超过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半以上[3]。王培俊、王立平(2011)通过引入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加大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4]。

 

  有的研究则从职业教育的层次是中等还是高等的角度独立地探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比如杨少彤(2002)讨论中等职业教育[5]、房建州(2007)专论高等职业教育[6]。彭斌(1999)分析了广东产业结构变化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在分析了广东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后,他指出广东经济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这就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无论从观念、投入还是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上都要加大支持力度[7]。徐健(2011)专门从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角度论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他从江苏海安县的实际出发,指出职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需要在专业结构规模上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相适应,在专业结构比例上要根据一次、二次、三次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在专业结构能级上要适应一次、二次、三次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的需求。经过分析,他指出海安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恰恰在这三方面存在不吻合[8]。

 

  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更加紧密,需要在研究中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和产业增长、产业结构的关系。张车伟(2009)指出这是由中国产业经济层次较低的结构性决定的[9]。因此,必须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性(郭书维,2015),清楚地认知到“生产性”岗位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是职业教育天然的吸纳者[9]。但目前还缺少从全国的层面来研究职业教育层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定量研究。本研究致力于弥补这一文献贡献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既从职业教育与产业增长总体上进行分析,也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分析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关系发展的定量分析

 

  (一)产业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

 

  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均衡发展转变。2000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2012年的10.1%,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45.9%下降到2012年的43.9%,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39%上升到2012年的44.6%,上升了5.6个百分点。200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1%、45.9%和39%,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高出近7个百分点。而到201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变化为10.1%、43.9%和44.6%,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接近。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测量。

 

  其中,i为产业,每个产业的产出为Yi,总产出为Y(其中),i产业的劳动投入为Li,总劳动投入水平为,Yi/Y 表示产出结构,Li/L表示就业结构。若Y/L=Yi/Li,即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相同,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达到均衡状态。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该比值上升表明产业结构趋于高级。

 

  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在波动中下降,特别是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逐年下降。同时,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波动很大,但整体高级化水平趋于提升(见图1)。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的减弱,国际竞争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大,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必将加快,核心目的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农业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逐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造业上通过改造升级制造业,使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投入与层次的描述性分析

 

  职业教育的层次分布。从各层次职业教育学生数看,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比重最高,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后是初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方面,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为674.8万人,占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67.92%,高职高专和初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分别为318.4万人和0.35万人,占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2.05%和0.04%。但是,2000-2013年期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尽管增加了340.6万人,但比重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初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比重大幅下降,招生数减少了近92万人,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而高职高专招生数和比重迅猛上升,招生数增加了257万人,比重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毕业生方面,2005至2010年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规模都呈现增加趋势,两者分别增加了247万人和156万人,但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重下降了2.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初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规模和比重均下降,规模5年间减少了15万人,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至2010年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经费呈现递增趋势,前者由2005年的56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后者由2005年的370.5亿元增加到2010年1051.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2%。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比重高于高职高专的比重,但是前者的比重逐渐下降,由2005年的60.5%下降到2010年的56.3%,下降了4.2个百分点,而后者的比重逐渐上升,由2005年39.5%上升到2010年的43.7%。尽管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多于高职高专,但从生均教育经费看,高职高专明显高于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高职高专学生人均经费为10883元,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为6063元,两者相差4820元。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方面,2010年教育部按照“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对2000年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大幅调整了专业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由原来的13个调整增加到19个,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专业的产业分布为:第一产业为2大类32个专业,第二产业为6大类122个专业,第三产业为11大类167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0%、38%和52%。高职高专各专业学生方面,招生人数比重、在校生人数比重和毕业生比重居于前六的专业分别是财经类、制造类、土建类、医药卫生类、文化教育类和电子信息类,2013年这六大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比重分别为20.28%、12.09%、11.94%、9.74%、8.91%和8.72%,占总招生人数的近72%。

 

  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匹配状况的实证研究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增长的实证研究

 

  为了估算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首先估算整体职业教育投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然后估算不同职业教育投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对产业发展影响。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引入职业教育投资的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如下:

 

  Yi=AKαLβEθx1+ρx2eμYi=AKαLβEθx1+ρx2eμ

 

  式中为三次产业的产出水平,x1和x2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投资占总教育投资的比重,E为总教育投资,θ和ρ分别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产出弹性,用以反映其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对上式取对数变为下式:

 

  lnYi=lnA+αlnK+βlnL+θx1lnE+ρx2lnE+μ

 

  变量说明:产出水平用各产业的产值表示,并按1978年可比价格换算。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并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成实际值;教育投资用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表示,并以1978年为基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可比价格换算;劳动力投入用各产业从业人数表示。

 

  数据来源:数据为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2001-2010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表1报告了利用stata软件进行估计的结果,Hausman检验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从资本和劳动变量看,三个产业的资本的回归系数均在0.635以上,且都达到1%显著水平,这表明资本是推动产业增长的最重要力量;劳动力投入的回归系数在第一产业不显著,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显著为正,但回归值都低于资本的回归值。从教育变量看,在第一产业,普通高等教育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0.211,表明普通高等教育对第一产业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在教育投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占总教育投资的比重每上升1%,第一产业增长将上升0.211个百分点。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并且普通高等教育的回归系数大于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这说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但普通高等教育的作用略高于职业教育;同时,第二产业的职业教育回归系数大于第三产业,表明职业教育对第二产业增长的作用超过对第三产业的作用。

 

  (二)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增长的影响

 

  为了估算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建立如下的生产函数:

 

  Y=AKαLβOEσV1+?渍V2e?滋Y=AKαLβOEσV1+?渍V2e?滋

 

  式中,OE代表职业教育总投资额,V1,V2分别是财政预算内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投资占职业教育总投资的比重。对上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为下式:

 

  lnY=lnA+αlnA+βlnA+σV1lnOE+?渍V2lnOE+μ

 

  鉴于数据可得性,采用数据为30个省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变量处理与前述相同。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的高职高专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高职高专规模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产值增长没有显著作用;第二产业的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并且高职高专的回归系数值大于中等职业教育,表明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促进了第二产业增长,前者的促进作用大于后者;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特征与第二产业相同,即两种类型职业教育都促进了第三产业增长,且高职高专的促进作用大于中等职业教育。估计结果显示,第三产业的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值都高于第二产业,表明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超过了第二产业。

 

  (三)不同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为了估计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lne=c+lnK+lnL+lntec+lncon+lnfdi+lnV1+lnV2+ε

 

  其中,e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投入,tec为创新能力,con为消费水平,fdi为外国直接投资,V1为财政预算内高职高专投资,V2为财政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投资,V2为随机误差项。

 

  关于资本存量,我们用永续盘存法来估算,公式为:

 

  Kt=(1-δ)Kt-1+It/Pt

 

  Kt为t年资本存量,Kt-1为上一年资本存量,It为t年投资额,Pt为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δ表示折旧率,按照王小鲁、樊刚(2000)的设计将折旧率定为5%[11]。L用全社会年底从业人员,tec用专利数量来衡量,con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水平衡量。数据为30个省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表3显示了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估计结果。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我们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从控制变量看,资本、消费、技术进步和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劳动力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没有显著的影响。从职业教育看,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都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并且前者的回归系数值大于后者,这表明,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高职高专对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比中等职业更大。

 

  (四)不同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研究

 

  为了判断职业教育对产业升级和高级化的影响,特建立如下方程:

 

  lnTFP=c+lnK+lnL+lncon+lnfdi+lnV1+lnV2+ε

 

  lnts=c+lnK+lnL+lntec+lncon+lnfdi+lnV1+lnV2+ε

 

  其中,TFP为全要素生产率,用以反映产业升级水平,我们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s为产业高级化程度,即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其他解释变量如前。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参考了郑京海、胡鞍钢(2005)的研究[12],有关方法不再重复。数据同样为30个省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表4报告了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影响的估计结果。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控制变量资本显著为负,表明大规模投资没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没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规模投资可能主要带来了产业的外延式增长。劳动力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表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外国直接投资和消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两者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还没有显现。

 

  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资本、消费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三者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劳动力和技术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为正,表明两者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不明显。同时,与产业结构升级一样,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也是不显著为正,显示职业教育投资并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

 

  五、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区分了职业教育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并区分了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鉴于第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本身的关系并不如第二、第三产业来得重要,因此主要针对职业教育对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讨论。

 

  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职业教育对第二、第三产业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第二产业的回归系数大于第三产业,说明职业教育对第二产业增长的作用优于对第三产业的作用。二是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有正向作用,而且对于第二和第三产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都大于中等职业教育;估计结果显示,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其对第二产业的作用。三是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高职高专对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比中等职业更大;但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升级)的作用还没有显现。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目前正处于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的过渡阶段,制造+服务的产业趋势越来越凸显,服务经济的比重日益加重,这就更加需要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弥合。上述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产业有正向作用,但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高职教育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影响优于中等职业教育,但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关系还不明朗。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本研究只采用了截止2010年的数据,所以有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当前的现实存在偏差,但整体上,这个结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加大借鉴国际经验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的更好衔接。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层级间得到分流,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德国成为历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都较弱的国家,德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匹配融合的典型[13]。职业教育对产业总体的正向作用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专业的发展,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比较少,当前高职高专学校的制造类、材料与能源类、环保类、生化与药品类、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点数占专业总点数的比重分别为12.4%、1.7%、0.8%、3.0%和8.4%,与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建立健全人才需求预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动态均衡发展。产业的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很大差异。而且,中等或高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对第二、第三乃至第一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现实意义,致力于制造强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既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制造强国,也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素质提升。普通教育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发展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问题,必须将职业教育的分层和优化作为重要的补充,形成均衡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网络资料显示,从2014年第一季度劳动力需求看,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其占总劳动力需求的比重为37.5%,第二和第三行业分别是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劳动力需求比重分别为14%和11.4%,但从2013年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招生来看,财经类专业的招生数最多,占总招生数的比重为20.3%,制造业的比重为12.1%。因此,建设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体系,加快职业教育专业动态优化,已经成为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作者:郭书维 来源:职教论坛 2016年2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